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城市里,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可爱的年轻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孕育着希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表达着拳拳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公务员,有个体户,有工人,也有教师,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最普通的市民,他们当中,大多数人的年龄在30岁至40岁之间。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15元计划互助群”。
虚拟世界中因爱相聚
“15元计划互助群”的组建缘于一次遇然的相遇。
2008年秋天,网友“迷糊”从水源山公园附近经过,这时,一个推轮椅的小孩吸引了他的目光。那个孩子一边推着轮椅,一边向身旁的水源山公园里张望,眼神里充满了羡慕与憧憬,公园内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这个孩子流露出深深的渴望。孩子推着的是一个残疾人,看得出来,他刚刚乞讨归来,而这个孩子面黄肌瘦,个头才勉强赶上轮椅高。“迷糊”决定跟着他们二人一探究竟,而了解情况之后,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一家,共有4口人,两个大人是王福兄弟俩,都患有小儿麻痹,平日,一个在家做饭,另一个坐轮椅出门乞讨,两个孩子都上小学,因长期营养不良,长得又瘦又小。
看到这种情况,“迷糊”有一种说不出的痛,心被紧紧揪住,觉得自己有责任为他们做些什么,但是以一己之力又谈何容易?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爱心群,让大家一起来实现扶助弱势群体的愿望。他发出倡议:“每人每月拿出15元钱,汇聚爱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不久,就引起众多网友的强烈共鸣,在短短几天内,10多人表示支持。
第一个月,“15元计划互助群”收到爱心捐款165元,尽数送给了王福一家。从那一刻起,网络爱心走进了现实,并一次次温暖我们。
“孩子又上学了,能穿暖,能吃饱,没有他们,就没有我和孩子。”谈起自己的经历,吴丽华泪流满面。3年前,她独自领着9岁的儿子生活,靠打零工供养孩子读书。后来,她被诊断为乳腺癌,没有了收入,200元低保金除了支付房费外,所剩无几。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吃不饱饭,写作业时用的都是别人扔的铅笔头。“妈,我帮你干活,你别把我给别人,以后我养你!”孩子总是这样和吴丽华说,生怕妈妈不要他。这时,“15元计划互助群”把她列为帮助对象,每月按时送去爱心捐款。孩子深知感恩,在作文中,亲切地称群里的叔叔阿姨为“爸爸妈妈”,他说,等自己到了18岁,就去当志愿者。
“15元计划互助群”的QQ头像不断闪烁,而那释放出的淡淡光芒里,爱的责任与力量豁然呈现。贫困家庭无助的眼神,紧紧地牵动着他们透明的心灵;身处危难之中的声声呼唤,拨动了每一个人心底那一根最柔软的琴弦。
最好的网友给你最深的感动
“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把资助贫困家庭看得多么伟大,它很平常,就像我们的呼吸一样,有多大力咱就出多大力,在帮别人的时候,我们也得到了很多快乐。”说这些话时,“15元计划互助群”的群友们一脸幸福。
张维利,今年20岁,8岁时一次走路跌倒,就再没有站起来,因患进行性营养不良,至今已经卧床12年了,吃饭、大小便、翻身都要爸爸照料。母亲在1996年出走,至今杳无音信,父亲一直含辛茹苦地看护着他。张维利很阳光,他凭借收音机和电视认识了许多字,可以自己看书看报,但他也只能从收音机、电视中了解外面的世界。
群友“好人好梦”走进了他的生活,她送给张维利了一部手机,以便他和外界沟通,并组织大家伙儿为他捐赠了轮椅和书籍、收音机、衣物等物品。张维利最大的愿望就是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对佳木斯的印象还停留在12年前,他太想知道身边的变化了。
“咱们一起帮助他圆梦!”群友们轮换着小心翼翼地将他抱出屋,大家怕把他弄疼了、弄伤了,尽可能地不让他痛苦,结果,每个人都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每个人都筋疲力尽。可那一天,是张维利一生当中最快乐的一天,从知青广场到建国十周年纪念塔,再到外滩公园,从市区到四丰山,6个小时,满足了他12年的夙愿!
后来,推张维利出门成了群友们固定的功课……
网友“王小闹”接到电话,他们资助的79岁的孤老周文兴患病3天,因排不出尿,肚子憋得特别大。她马上联系了群友将老人送到中医院,并垫付了诊疗费;“慈悲喜舍”一天3顿不重样地给他送饭,周大爷节省,每次都想把剩饭吃掉,“慈悲喜舍”就抢着吃剩饭;“律已恕人”坚持天天去护理;“春风”则给周大爷买了短裤、水果……21天后,周大爷终于转危为安。
在都市里奔忙,很多人习惯了给自己裹上一层坚硬的外壳,对很多东西视而不见。而“15元计划互助群”的群友们,让人们重新理解了年轻人内心深处满溢的热情和责任。
“丁旭”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寻访贫困户上,佳木斯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他的汗水;”阿慧“总是无偿地出车,光是油钱,就花去了不知多少,而面对一个个贫困家庭,她总是慷慨解囊;“动动”每到过年时,总是自己掏钱买上一大堆猪肉、馒头,送到贫困的家庭中……
“15元计划互助群”创办人“迷糊”说:“之所以提倡每个人每月只捐15元钱,是因为日常点滴的慈善是细微而久远的。人们提一桶水,可能觉得累,可是如果拿一杯水却不费事,水虽然少一点,可人多了就不简单,坚持下去就不简单。也许,我们无法帮助他们改变,但我们可以让他们改善。慈善事业需要有更多的人献出这杯水,让慈善之水成为海洋。”
当网络成了为助人而沟通的载体,当市民自发地成为救助的“主角”,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熟悉的城市又多了一些温暖。■
(摘自《佳木斯日报》)(责编 江有汜)
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公务员,有个体户,有工人,也有教师,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最普通的市民,他们当中,大多数人的年龄在30岁至40岁之间。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15元计划互助群”。
虚拟世界中因爱相聚
“15元计划互助群”的组建缘于一次遇然的相遇。
2008年秋天,网友“迷糊”从水源山公园附近经过,这时,一个推轮椅的小孩吸引了他的目光。那个孩子一边推着轮椅,一边向身旁的水源山公园里张望,眼神里充满了羡慕与憧憬,公园内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这个孩子流露出深深的渴望。孩子推着的是一个残疾人,看得出来,他刚刚乞讨归来,而这个孩子面黄肌瘦,个头才勉强赶上轮椅高。“迷糊”决定跟着他们二人一探究竟,而了解情况之后,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一家,共有4口人,两个大人是王福兄弟俩,都患有小儿麻痹,平日,一个在家做饭,另一个坐轮椅出门乞讨,两个孩子都上小学,因长期营养不良,长得又瘦又小。
看到这种情况,“迷糊”有一种说不出的痛,心被紧紧揪住,觉得自己有责任为他们做些什么,但是以一己之力又谈何容易?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爱心群,让大家一起来实现扶助弱势群体的愿望。他发出倡议:“每人每月拿出15元钱,汇聚爱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不久,就引起众多网友的强烈共鸣,在短短几天内,10多人表示支持。
第一个月,“15元计划互助群”收到爱心捐款165元,尽数送给了王福一家。从那一刻起,网络爱心走进了现实,并一次次温暖我们。
“孩子又上学了,能穿暖,能吃饱,没有他们,就没有我和孩子。”谈起自己的经历,吴丽华泪流满面。3年前,她独自领着9岁的儿子生活,靠打零工供养孩子读书。后来,她被诊断为乳腺癌,没有了收入,200元低保金除了支付房费外,所剩无几。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吃不饱饭,写作业时用的都是别人扔的铅笔头。“妈,我帮你干活,你别把我给别人,以后我养你!”孩子总是这样和吴丽华说,生怕妈妈不要他。这时,“15元计划互助群”把她列为帮助对象,每月按时送去爱心捐款。孩子深知感恩,在作文中,亲切地称群里的叔叔阿姨为“爸爸妈妈”,他说,等自己到了18岁,就去当志愿者。
“15元计划互助群”的QQ头像不断闪烁,而那释放出的淡淡光芒里,爱的责任与力量豁然呈现。贫困家庭无助的眼神,紧紧地牵动着他们透明的心灵;身处危难之中的声声呼唤,拨动了每一个人心底那一根最柔软的琴弦。
最好的网友给你最深的感动
“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把资助贫困家庭看得多么伟大,它很平常,就像我们的呼吸一样,有多大力咱就出多大力,在帮别人的时候,我们也得到了很多快乐。”说这些话时,“15元计划互助群”的群友们一脸幸福。
张维利,今年20岁,8岁时一次走路跌倒,就再没有站起来,因患进行性营养不良,至今已经卧床12年了,吃饭、大小便、翻身都要爸爸照料。母亲在1996年出走,至今杳无音信,父亲一直含辛茹苦地看护着他。张维利很阳光,他凭借收音机和电视认识了许多字,可以自己看书看报,但他也只能从收音机、电视中了解外面的世界。
群友“好人好梦”走进了他的生活,她送给张维利了一部手机,以便他和外界沟通,并组织大家伙儿为他捐赠了轮椅和书籍、收音机、衣物等物品。张维利最大的愿望就是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对佳木斯的印象还停留在12年前,他太想知道身边的变化了。
“咱们一起帮助他圆梦!”群友们轮换着小心翼翼地将他抱出屋,大家怕把他弄疼了、弄伤了,尽可能地不让他痛苦,结果,每个人都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每个人都筋疲力尽。可那一天,是张维利一生当中最快乐的一天,从知青广场到建国十周年纪念塔,再到外滩公园,从市区到四丰山,6个小时,满足了他12年的夙愿!
后来,推张维利出门成了群友们固定的功课……
网友“王小闹”接到电话,他们资助的79岁的孤老周文兴患病3天,因排不出尿,肚子憋得特别大。她马上联系了群友将老人送到中医院,并垫付了诊疗费;“慈悲喜舍”一天3顿不重样地给他送饭,周大爷节省,每次都想把剩饭吃掉,“慈悲喜舍”就抢着吃剩饭;“律已恕人”坚持天天去护理;“春风”则给周大爷买了短裤、水果……21天后,周大爷终于转危为安。
在都市里奔忙,很多人习惯了给自己裹上一层坚硬的外壳,对很多东西视而不见。而“15元计划互助群”的群友们,让人们重新理解了年轻人内心深处满溢的热情和责任。
“丁旭”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寻访贫困户上,佳木斯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他的汗水;”阿慧“总是无偿地出车,光是油钱,就花去了不知多少,而面对一个个贫困家庭,她总是慷慨解囊;“动动”每到过年时,总是自己掏钱买上一大堆猪肉、馒头,送到贫困的家庭中……
“15元计划互助群”创办人“迷糊”说:“之所以提倡每个人每月只捐15元钱,是因为日常点滴的慈善是细微而久远的。人们提一桶水,可能觉得累,可是如果拿一杯水却不费事,水虽然少一点,可人多了就不简单,坚持下去就不简单。也许,我们无法帮助他们改变,但我们可以让他们改善。慈善事业需要有更多的人献出这杯水,让慈善之水成为海洋。”
当网络成了为助人而沟通的载体,当市民自发地成为救助的“主角”,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熟悉的城市又多了一些温暖。■
(摘自《佳木斯日报》)(责编 江有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