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的重要来源。仅课堂知识是贫乏的。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才可以更丰富地积累语言和表现手法,以及对生活的多棱见解。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日久天长,素材和内容在写作时便会倾流于笔端,才能写出有血有内的文章。
关键词 写作;阅读;生活;练笔;借鉴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5—9646(2009)01—0089—01
写作是现代人生活必备的基本技能只一,它是人们对自然、生命极其对生活体验思考的反应。因此,写作的真实和灵肉便是其基本内涵。但在教学中,习作却是师生俱畏的拦路虎。学生写出的文章往往无话可说或不知所云,或被套上些模式的外衣,千篇一律或干枯无味。
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真实且具灵肉呢?许多人苦苦挣扎却少见成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
1 从阅读中去培养
阅读和写作是一对连体兄弟。当学生享受到阅读的愉悦时。应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想形态表达出来,带给自己或他人一份享受,从而引起写作的欲望。同时我们尽可能地利用教材做例子举一反三,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挖掘文本价值,生活、生命价值,以及作者体现文本价值的表现形式(作品的主题提炼、素材组织、结篇布局、观察描写、修辞造句等)。学习他们的长处,引发学生对这些“美”的企求,引导学生如何去欣赏这些“美”,发掘“美”,表现“美”。学习并积累这些应用于写作之中。
2 从课外去延伸
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的重要来源。鲁迅曾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仅课堂知识是贫乏的。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才可以更丰富地积累语言和表现手法,以及对生活的多棱见解。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日久天长,素材和内容在写作时便会倾流于笔端。正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3 在生活中去留心观察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写作要表达的是学生各自的观感,盲目仿书是苍白而无效的。必须留心生活的种种不同,才能更细致广泛地认识生活,在写作时也才能有话可说。法国写作大师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观察生活时说:“拉车的牛,早上和晚上的神态不一样;赶车的人喝醉了酒和没有吃饱,对牛的态度也不一样;牛饿着肚子上山岗和饱着肚子走平路有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细节举不胜举,如果仔细加以观察,就是写出一百篇文章也不难。”由此可见,只有细致入微地观察,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
4 要用心去感悟
文章要有思想,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不论是书本还是生活,均蕴藏着人生百态、真善美丑,我们要用思想和灵魂与他们进行对话和沟通,让学生走近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这样写作时不仅有无尽的素材,而且折射出独自深沉的觉悟,文章才具有思想和独特的魅力。
笔者曾有一学生在读卞之琳的《断章》时,竟然是对梦中人相思神往境界的描绘。另一小学五年级学生在打针后写到:“医生说不痛是假的,同学说’很痛‘也是假的,我在。不痛’与’很痛。之间发现了另一个世界……”学生在作文中表情达意。都是用独特心灵审视世界的结果。虽都是柔美的音乐,心情愉快者听之会轻歌漫舞,但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听之却突然将面前的玻璃砸碎,这便是心灵感悟的不同结果。
5 及时锻炼语言并书写
不论是阅读还是生活中,我们要及时创设情境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对同种事物,阅读时试着比较采用不同表达的效果,生活中更应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一件事或物不分大小,大家各抒己见去描绘表达,让不同的语言去碰撞和交流,学生便在这种环境中自然得到感染与锻炼。
当我们被文章、被生活感染或冲起激情时,一定要及时把它们写下来,那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语、一篇文都千万别放过。因为灵感可能稍纵即逝而不可再得。只要长期坚持写下去,把心灵真实的感悟及时倾诉与笔端,那怕是抄一遍也好。久之,写作素材定会泉涌而来并运用自如。
6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是在写作中组织素材的问题。我们真正耳闻目睹的很多都零散在生活世界各处,但写作时可能面对一些未曾真正面对过的或特性不很突出的问题,这时,便可把在其它地方感受认识到的素材迁移到这个题目上。比如为凸显一人物形象,他可能具有某些特点或做过某些事,但形象不够鲜明,写作时可把另一人的某些特点或做过的某事迁搬到此人身上,以突出其更充实生动。再如写《公园一角》,大多农村孩子未曾去过公园,构思时可把自己生活中或书籍、电视上见过的此桥彼树,这山那水等景物加工组合成所谓的公园。此举并非鼓励学生造假,只要是真情实感,仅只改变了位置却更显文章充实,何乐而不为呢?况且众多文学作品亦如此。
7 成效在课内。功夫在平时
学生写作指导,大多在课堂进行。而内容主要靠平时积累,平常的练习更重要,只有把作文当作“同衣食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叶圣陶《文心》),才能写出属于自己味道的文章。
关键词 写作;阅读;生活;练笔;借鉴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5—9646(2009)01—0089—01
写作是现代人生活必备的基本技能只一,它是人们对自然、生命极其对生活体验思考的反应。因此,写作的真实和灵肉便是其基本内涵。但在教学中,习作却是师生俱畏的拦路虎。学生写出的文章往往无话可说或不知所云,或被套上些模式的外衣,千篇一律或干枯无味。
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真实且具灵肉呢?许多人苦苦挣扎却少见成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
1 从阅读中去培养
阅读和写作是一对连体兄弟。当学生享受到阅读的愉悦时。应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想形态表达出来,带给自己或他人一份享受,从而引起写作的欲望。同时我们尽可能地利用教材做例子举一反三,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挖掘文本价值,生活、生命价值,以及作者体现文本价值的表现形式(作品的主题提炼、素材组织、结篇布局、观察描写、修辞造句等)。学习他们的长处,引发学生对这些“美”的企求,引导学生如何去欣赏这些“美”,发掘“美”,表现“美”。学习并积累这些应用于写作之中。
2 从课外去延伸
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的重要来源。鲁迅曾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仅课堂知识是贫乏的。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才可以更丰富地积累语言和表现手法,以及对生活的多棱见解。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日久天长,素材和内容在写作时便会倾流于笔端。正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3 在生活中去留心观察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写作要表达的是学生各自的观感,盲目仿书是苍白而无效的。必须留心生活的种种不同,才能更细致广泛地认识生活,在写作时也才能有话可说。法国写作大师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观察生活时说:“拉车的牛,早上和晚上的神态不一样;赶车的人喝醉了酒和没有吃饱,对牛的态度也不一样;牛饿着肚子上山岗和饱着肚子走平路有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细节举不胜举,如果仔细加以观察,就是写出一百篇文章也不难。”由此可见,只有细致入微地观察,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
4 要用心去感悟
文章要有思想,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不论是书本还是生活,均蕴藏着人生百态、真善美丑,我们要用思想和灵魂与他们进行对话和沟通,让学生走近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这样写作时不仅有无尽的素材,而且折射出独自深沉的觉悟,文章才具有思想和独特的魅力。
笔者曾有一学生在读卞之琳的《断章》时,竟然是对梦中人相思神往境界的描绘。另一小学五年级学生在打针后写到:“医生说不痛是假的,同学说’很痛‘也是假的,我在。不痛’与’很痛。之间发现了另一个世界……”学生在作文中表情达意。都是用独特心灵审视世界的结果。虽都是柔美的音乐,心情愉快者听之会轻歌漫舞,但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听之却突然将面前的玻璃砸碎,这便是心灵感悟的不同结果。
5 及时锻炼语言并书写
不论是阅读还是生活中,我们要及时创设情境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对同种事物,阅读时试着比较采用不同表达的效果,生活中更应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一件事或物不分大小,大家各抒己见去描绘表达,让不同的语言去碰撞和交流,学生便在这种环境中自然得到感染与锻炼。
当我们被文章、被生活感染或冲起激情时,一定要及时把它们写下来,那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语、一篇文都千万别放过。因为灵感可能稍纵即逝而不可再得。只要长期坚持写下去,把心灵真实的感悟及时倾诉与笔端,那怕是抄一遍也好。久之,写作素材定会泉涌而来并运用自如。
6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是在写作中组织素材的问题。我们真正耳闻目睹的很多都零散在生活世界各处,但写作时可能面对一些未曾真正面对过的或特性不很突出的问题,这时,便可把在其它地方感受认识到的素材迁移到这个题目上。比如为凸显一人物形象,他可能具有某些特点或做过某些事,但形象不够鲜明,写作时可把另一人的某些特点或做过的某事迁搬到此人身上,以突出其更充实生动。再如写《公园一角》,大多农村孩子未曾去过公园,构思时可把自己生活中或书籍、电视上见过的此桥彼树,这山那水等景物加工组合成所谓的公园。此举并非鼓励学生造假,只要是真情实感,仅只改变了位置却更显文章充实,何乐而不为呢?况且众多文学作品亦如此。
7 成效在课内。功夫在平时
学生写作指导,大多在课堂进行。而内容主要靠平时积累,平常的练习更重要,只有把作文当作“同衣食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叶圣陶《文心》),才能写出属于自己味道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