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内容较为丰富、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学科。主题式教学方法能够在有效激发高中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本研究主要分析和研究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主题式教学的实践意义和实践策略,以期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不断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主题式教学; 信息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教学;
在普通中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开设的历史比较短,课程的内容比较新,知识的更新比较快。但经过广大信息技术老师的努力,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设置的可行性
(一)扎实的基础
根据国家教育部新的高中课程计划,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中学生的必修课,高一年级每周1课时,有40学时的必修课时间。这就明确了信息技术作为国家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继语文、数学、外语之后的第四个工具学科,为信息技术课程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强大的需求
随着高中新的课程计划的实施,研究性学习成为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当学生开展各种课题研究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文字编辑、数据统计、图像处理、实验模拟、结果分析等等,而一般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一定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这一势态将成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强大的需求。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
(一)国家和地方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
根据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指导纲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教学内容方面,国家的《指导纲要》把高中的课程内容分为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数据库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初步、算法和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应用等六个相对独立的模块。而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其中的信息技术基础等模块的内容在小学或初中已经有所了解甚至基本解决。 从信息技术课型的分类方面考虑,可以把信息技术化分为四种课型:基础知识课、基本技能课、应用软件课、程序设计课。而其中的基本技能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阶段完成,到高中就只有基础知识课、应用软件课、程序设计课等三种课型了。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根据如上所述,对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分基础知识、应用软件、程序设计等三方面的内容。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未来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经验,本文以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应该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学科整合的为特色,以培养兴趣为手段,以实际应用为依托,以提高素质为目标。
1、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软件方面的内容,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计算机的软件的也层出不穷,不仅数量惊人,而且涉及各个应用领域,从文字编辑到多媒体技术,从数据处理到网页制作等等,仍然能够给校本课程的开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应用软件课程的教学的着眼点不是向学生展示最新的软件,而是通过某个比较典型的软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共同特点、使用方法,能够举一反三的把这些一般规律迁移到其它软件的学习中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对高中的学生来说,很多常用的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在初中已經掌握了,这就为进一步应用这些软件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提供了契机,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正面的作用。因此在这个方面发展空间很大。
2、对于计算机的程序设计方面的内容,既有抽象的理论(如研究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算法等),也有具体的实践(如程序的编写、调试等),既有死板的规则(如语句的格式),又有灵活的方法(如具体程序的编写),它们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所学的知识容易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去。而且程序设计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很低,与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一样。然而,要学好程序设计,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以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差异,丧失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因此,综合考虑,在起步阶段,从应用软件方面选取教学内容,应该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合理选择,然后再扩展到程序设计方面。
三、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实践
(一)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时教材、教学以及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一门课程的灵魂。
1、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核心理念。课程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学科整合为特色,以培养兴趣为手段,以实际应用为依托,以提高素质为目标,从而形成信息技术课程的特色。
2、课程的设计思路
根据课程理念所阐明的原则,课程的设计思路突出“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1)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知识
学科知识是“整合”与“探究”的基础。课程以应用为背景,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复习、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例如Excel,大量涉及Excel的各种功能,从表格处理、函数运用、图像生成、迭代运算、曲线拟合、数据分析等多个方面向学生展示Excel的各种用法。
(2)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去探索研究不同领域的问题
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并不仅仅局限在信息技术学科,甚至不仅仅局限在中学现有的学科,而是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与理解能力,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发掘题材,设计各种探索性的、跨学科的专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借助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的工具开展讨论研究,从而不断提高其信息技术素养。
(3)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与能力
课程通过各个有关专题的研究,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亲身经历一些科学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从而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方面给学生以初步的、启蒙式的训练。
(二)开展教学实验
在编写教材的同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趣。可以试想,学生以前只掌握Excel的基础知识,但是没想到Excel软件在我的计算机里装了很久了,从来不知道可以这样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要把握好一个“度”,这其实也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的具体措施之一。同时,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材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
2、钟启泉主编《课程设计基础》,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3、李昌官《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10期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主题式教学; 信息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教学;
在普通中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开设的历史比较短,课程的内容比较新,知识的更新比较快。但经过广大信息技术老师的努力,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设置的可行性
(一)扎实的基础
根据国家教育部新的高中课程计划,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中学生的必修课,高一年级每周1课时,有40学时的必修课时间。这就明确了信息技术作为国家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继语文、数学、外语之后的第四个工具学科,为信息技术课程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强大的需求
随着高中新的课程计划的实施,研究性学习成为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当学生开展各种课题研究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文字编辑、数据统计、图像处理、实验模拟、结果分析等等,而一般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一定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这一势态将成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强大的需求。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
(一)国家和地方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
根据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指导纲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教学内容方面,国家的《指导纲要》把高中的课程内容分为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数据库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初步、算法和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应用等六个相对独立的模块。而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其中的信息技术基础等模块的内容在小学或初中已经有所了解甚至基本解决。 从信息技术课型的分类方面考虑,可以把信息技术化分为四种课型:基础知识课、基本技能课、应用软件课、程序设计课。而其中的基本技能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阶段完成,到高中就只有基础知识课、应用软件课、程序设计课等三种课型了。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根据如上所述,对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分基础知识、应用软件、程序设计等三方面的内容。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未来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经验,本文以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应该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学科整合的为特色,以培养兴趣为手段,以实际应用为依托,以提高素质为目标。
1、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软件方面的内容,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计算机的软件的也层出不穷,不仅数量惊人,而且涉及各个应用领域,从文字编辑到多媒体技术,从数据处理到网页制作等等,仍然能够给校本课程的开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应用软件课程的教学的着眼点不是向学生展示最新的软件,而是通过某个比较典型的软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共同特点、使用方法,能够举一反三的把这些一般规律迁移到其它软件的学习中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对高中的学生来说,很多常用的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在初中已經掌握了,这就为进一步应用这些软件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提供了契机,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正面的作用。因此在这个方面发展空间很大。
2、对于计算机的程序设计方面的内容,既有抽象的理论(如研究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算法等),也有具体的实践(如程序的编写、调试等),既有死板的规则(如语句的格式),又有灵活的方法(如具体程序的编写),它们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所学的知识容易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去。而且程序设计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很低,与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一样。然而,要学好程序设计,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以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差异,丧失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因此,综合考虑,在起步阶段,从应用软件方面选取教学内容,应该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合理选择,然后再扩展到程序设计方面。
三、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实践
(一)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时教材、教学以及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一门课程的灵魂。
1、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核心理念。课程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学科整合为特色,以培养兴趣为手段,以实际应用为依托,以提高素质为目标,从而形成信息技术课程的特色。
2、课程的设计思路
根据课程理念所阐明的原则,课程的设计思路突出“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1)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知识
学科知识是“整合”与“探究”的基础。课程以应用为背景,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复习、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例如Excel,大量涉及Excel的各种功能,从表格处理、函数运用、图像生成、迭代运算、曲线拟合、数据分析等多个方面向学生展示Excel的各种用法。
(2)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去探索研究不同领域的问题
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并不仅仅局限在信息技术学科,甚至不仅仅局限在中学现有的学科,而是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与理解能力,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发掘题材,设计各种探索性的、跨学科的专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借助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的工具开展讨论研究,从而不断提高其信息技术素养。
(3)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与能力
课程通过各个有关专题的研究,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亲身经历一些科学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从而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方面给学生以初步的、启蒙式的训练。
(二)开展教学实验
在编写教材的同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趣。可以试想,学生以前只掌握Excel的基础知识,但是没想到Excel软件在我的计算机里装了很久了,从来不知道可以这样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要把握好一个“度”,这其实也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的具体措施之一。同时,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材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
2、钟启泉主编《课程设计基础》,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3、李昌官《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