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地拍卖公司在香港做拍卖并非自今日始,但2012年10月7日却注定是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品拍卖史上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中国嘉德在这一天通过其在当地注册的主体中国嘉德(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办香港首拍。这使近年来因“艺术香港”(Art Hongkong)艺博会而风生水起的香港再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内地拍卖行今年秋天进军香港,巩固了其一度因来自北京的挑战而受到削弱的亚洲艺术市场交易中心的地位,对未来亚洲艺术市场的整合产生深远的影响。
嘉德首拍:
书画与古董家具
备受关注的中国嘉德(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首拍于10月7日举槌,拍卖会推出两个专场。其中“观想——中国书画四海集珍”专场有300余件佳作亮相,涵盖古代和近现代名家名作。公司着力推介的精品包括齐白石《山水图册》(估价1600万至2600万港元)、李可染《雨后斜阳》(估价600万至800万港元)、徐悲鸿《松鹰图》(估价300万至500万港元)与谢稚柳作于1946年的《梅竹幽禽》(估价38万至58万港元)等4幅近现代书画力作,以及古代书画中的一幅王鉴晚年的山水精品《仿董文敏青绿山水》(估价500万至800万港元)。
中国嘉德近现代书画总经理郭彤女士表示,这些拍品估价比内地拍卖场上出现的同类拍品低,因为委托人收藏时的买入价格较低;另一个优点是新鲜,有的拍品虽然收藏了几十年,但是在拍场露面尚属首次。她特别提到了其中齐白石作于1922年的《山水图册》,正值白石老人“衰年变法”的关键时刻,已初步完成了他在山水画史上由“小写意”到“大写意”的历史性飞跃。拍品来自日本知名收藏家须磨家族的收藏。须磨弥吉郎因其个人独特的经历而与中国当时的许多文化名人深入交往,特别推崇齐白石,誉之为“中国的赛尚”,可谓慧眼识英雄。须磨家族的收藏是日本京都博物馆藏品中的中坚,这本山水册就在京都美术馆展出过。她还强调,这个专场是一次试水,推出的拍品有点像春秋大拍中常设的“四海藏珍”专场,只是中国嘉德常规的海外征集拍品的集萃,这样的专场中国嘉德多年来一直在做,一直保持在200多件的规模。这次香港首拍的数量、质量与估价总额也差不多。
如果说书画是主攻方向,古董家具则可谓侧翼迂回:“观华——明清古典家具及庭院陈设精品”专场推出约40件海外珍藏,包括明式黄花梨以及清代宫廷紫檀精品,其中有“明末·黄花梨独板雕灵芝纹嵌宝大翘头案”(780万-1200万元港币)、“明末清初·黄花梨夹头榫圆腿大画案”(360万-600万港币)、“清早期·黄花梨雕龙纹大方角柜”(280万-400万港币)、“清早期·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120元-180万港币)等精品力作,更特别推荐了其中的“清早期·黄花梨雕龙纹有屉带托泥翘头炕案”(480万-680万港币),这件双面有工的炕案属定制家具,比例完美,雕刻构图饱满,工艺精湛。嘉德瓷器工艺品部负责古董家具的高级经理乔皓表示,首拍的拍品因展览场的空间的限制而以桌案类为主,其中的那件炕头案来自美国著名的私人博物馆塞克勒美术馆。他表示,考虑到香港是全球著名的古董家具的集散地,有很多知名的藏家,也有很多著名的行家,所以中国嘉德决定在首拍上推出明清古董家具。
短兵相接:
一小步与一大步
中国嘉德的香港首拍可谓精心布局的结果:从拍品品类看,既是自己的拍卖强项,又是在香港拍卖场上同样也十分活跃的品种,如中国书画,不仅许多国际买家会赶到香港参与,在香港当地也有庞大的买家群体;又如中国古董家具,在香港早已是全球性的集散中心,在当地有许多大藏家与大行家。从拍卖的规模与方式看,书画专场相当于将北京大拍中的“四海藏珍”专场搬到香港;而古董家具则好比在香港加了一个新的专场。从客户对象看,首先力保过去参与嘉德拍场的老买家继续参与,保障在香港新开的业务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又瞄准香港当地的买家,瞄准香港所吸引的国际买家。
中国嘉德董事总裁王雁南女士表示:“香港是亚洲金融中心也是国际自由贸易港,相信这次香港首拍将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助力;同时,香港交通便利,商业环境具备特殊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海外客户的需求。中国嘉德也希望通过这次拍卖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操作模式,锻炼和储备国际型拍卖人才,为全球的藏家带来更加丰富的拍品和更便捷、周到的服务。” 郭彤则表示,对这次首拍不要高看,也不要低看。嘉德在香港举办拍卖的事在海外藏家中得到正面的反响,他们也比较支持。当然,对嘉德来说这也是第一次,需要学习、摸索。嘉德在香港的拍卖,其买方与受众会与香港佳士得、苏富比一样,不会有特别的不同;只是嘉德收取的佣金与国内的一致,低于香港佳士得、苏富比。她认为刚开始嘉德的优势还是内地客户,他们对嘉德比较熟悉。乔皓则表示,这是嘉德探索的一小步,却是中国拍卖业走向国际化的一大步。
香港当地很多人对此很关注,看到相关信息后觉得拍品本身的质量没问题,但毕竟家具又放了一场的量,大家会关注其对市场的影响,关注此后的市场走向。
在笔者看来,嘉德的香港首拍强调“一小步”,其实是为了跨出“一大步”,为了实现“一小步”与“一大步”之间的平滑过渡。在香港这个亚洲艺术品交易中心、集散中心,与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跨国巨头苏富比、佳士得展开面对面的竞争,内地拍卖公司进军香港将面临全方位的综合性考验:从人力成本、物业成本等刚性的交易成本制约,到商业规则、法律环境等更无形的交易行为的制约;从对客户、市场份额的争夺,到对拍品征集能力(保持拍品的高品质、新鲜度和罕见性)的考验:从估价的定位与成交价的预判,到市场竞争策略的选择(走精品路线还是走规模化竞争路线?);对于习惯了成交天价与低佣金、低回款率相伴的内地拍卖公司,这些无疑是全新的课题。中国嘉德的做法,体现了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战略家毛泽东那句名言所蕴含的东方智慧: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精品策略:
苏富比秋拍的坚持
从苏富比1973年抢滩香港后,全球性的两大拍卖巨头已在香港经营近40年。内地拍卖业同行的历史与之相比就太短了,嘉德不过20年,保利则刚刚到了“七年之痒”。精品策略是苏富比与佳士得不约而同的做法。以嘉德首拍同期举办秋拍的香港苏富比为例,,共推出逾3600件珍品,总估价逾16亿港元。其瓷器工艺品部分,尽管因市场看淡,卖家也撤下了之前苏富比宣传的郎世宁旧作,但仍然保持5个专场的规模:常规专场外还有3个御瓷收藏专场:知名藏家张永珍的清代御瓷选粹、暂得楼楼主胡惠春的清代单色御瓷以及包括50件元明清御瓷的玫茵堂珍藏第四部分,再加一个来自欧洲旧藏的御制功臣像专场,包括17幅油画作品。230件拍品总估价逾5亿港元。中国书画部分推出325件作品,总估价近1.7亿港元。其中包括傅抱石《石涛过凌歊台》与《春词》,还有来自北美的林风眠珍藏,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荷花题材的专题拍卖,推出包括林风眠、张大千等诸位名家所描绘的荷花名作。油画部分,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推出逾150件拍品,总估价逾1.4亿港元。其中包括廖继春传世最大尺幅之作《野柳丰姿》,常玉的花卉杰作《聚瑞盈香》;还有赵无极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3件代表作,当中1961年的《22.3.61》最引人注目;朱德群的作品多达7件,其中有2件雪景作品,如《雪之万象》完成于1985年,也是艺术家创作生涯转折的年头;此外,还特别呈现了中国抽象表现艺术名家吴大羽的“封面故事”单元,以及早期留洋的杰出艺术家伍泽枢作品这两大专题。当代艺术部分推出140件拍品,总估价逾1.3亿港元,其中最为抢眼的是参加过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刘炜作品《革命家庭系列:晚宴》,以及张晓刚创作于1993年的《天安门1号》。此外,还特别策划了香港艺术单元及中国抽象单元。至于珠宝、手表与洋酒这“新三样”里,最大的看点是年头刚刚换将的钟表部,拍品数与总估价额都达到历史新高。 在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跨国巨头,精品策略一直行之有效并已经演化为“全球寻珍,定点拍卖”的做法:借助全球性的拍品征集网络搜罗顶级拍品,并在全球各大交易中心中选择市场效应最佳的地点举办拍卖会。这个策略在2009年开始的上一轮市场繁荣周期中更让苏富比大显神威,其所征集的国际顶级私人藏家的珍藏,在三大传统板块的拍卖中都名列前茅:在当代艺术板块中,其2011年春拍的“尤伦斯珍藏”(一)专场,拍出了该板块单件成交额、专场总成交额的全球纪录;在瓷器工艺品板块,同时举办的“玫茵堂珍藏”(一)专场也拍出了优异成绩;而在书画板块中,2011年5月举办的“梅云堂”特拍,则拍出了行家眼中的“博物馆级”的均价。
然而,正处于调整阶段的艺术市场是否也适合精品策略?苏富比亚洲区CEO程守康的回答是坚定不移的,他认为今年秋拍的结果会与春拍持平。其瓷器工艺品部主管仇国仕表示,今非昔比,现在市场关注的热点变了,变得冷静平稳了,苏富比也注重量的控制,找了一些针对真正的藏家的经典拍品,那些风险比较低且适合传统品位的“很踏实”的拍品。他预计拍卖价格还会下跌,但传统的、新鲜的、好的作品照样会拍得好,估价合适的好东西一定有买家,也一定有人知道。其书画主管张超群则表示,秋拍书画拍品没有估价超过1000万港元的,因为市场较低迷不利于大的拍品出现。关键看成交是否活跃。他预期市场会平平稳稳,石破天惊不现实,大翻盘也不可能。其20世纪中国艺术主管陈秀玉女士则强调,今年秋拍最纠结的是那些罕见之作的估价。大环境的影响迫使她在整体上采用比较冷静的估价,市场因此将会更平实、更专业。而她的对策是不讲数量,精品为主。她相信只要是真正的精品,还是能顺利拍出。
龙虎斗:
双寡头体制的搅局者
苏富比如此,佳士得也如出一辙:尽管全球艺术市场门类繁多并涉及复杂的地域与文化背景,但其买家群体中的核心部分是特定收藏领域中少数的全球顶级买家,以及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的行家。出于这个小众群体的市场选择,两大巨头200多年的经营使这个市场十分成熟,形成了双寡头体制:首先,两大拍卖行会采取相同的竞争策略——“全球寻珍,定点拍卖”;其次,两大拍卖行都选择香港作为亚洲的艺术品拍卖中心,作为全球成长最快的中国艺术市场的国际窗口,促使其快速崛起与纽约、伦敦平分秋色;三、两大拍卖行都在致力于拍卖公司体制的改革,从传统的专家治理体制向职业经理人治理转型。这种双寡头竞争在香港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首先表现在在业务格局上,如在油画板块,佳士得在新世纪初率先进行调整,从台湾回撤向香港收缩,设立了香港拍卖中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苏富比则在当代艺术也进行调整,于2008年从纽约回撤香港,同时仿照佳士得开设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这表明在业务已经成熟的领域,双寡头体制必然会带来贴身紧逼的竞争。类似的现象在珠宝、手表与洋酒这“新三样”板块中也有,尽管这种更贴近高消费的奢侈品,有许多特色与品类的市场选择而给差异化竞争带来空间,但双寡头体制必然带来贴身紧逼的竞争。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手表拍卖中的挖人现象:苏富比今年在香港履新的手表拍卖全球主管,就是从佳士得跳槽的顶级手表专家。这种挖人现象也波及市场营销专家,如苏富比资深的上海代表,就曾被佳士得“挖”走。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龙虎斗近来又在展览这个新领域全面展开:苏富比今年上半年已经在其香港总部开设了常设的展览空间“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在10月初的秋拍期间举行“情义之交──游艺堂藏张大千书画展”,展出由收藏家唐楚男先生及蔡克昭先生创的“游艺堂”珍藏的近百帧张大千写赠挚爱亲朋之珍贵画作。此外,他们还将于11月8日举办“花样年华──19世纪欧洲油画、家具及工艺品”香港展售会,首次在亚洲呈献欧洲装饰艺术珍品,展现19世纪欧洲的精湛艺术与卓越工艺,其中包括26件家具、18幅油画、6件银器以及4件雕塑,展品订价由23万至780万港元不等。与此同时,香港佳士得也不甘人后,宣布在其位于香港中环的办公室设立展览厅,在苏富比举办秋拍的10月初,提供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导赏团服务,同时举办佳士得艺术论坛,与美国巴恩斯基金会合作推出一系列活动,包括基金会的艺术品及馆藏系列副总监暨根德家族美术馆馆长Judith F. Dolkart 的“以艺术家的眼光观照:艾伯特·巴恩斯与教育实验”讲座、佳士得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部国际董事张丁元主持的“无国界的艺术语言”专题研讨会。在11月下旬佳士得秋拍期间,还将推出香港首个当代中国水墨展览,透过一系列艺术家的作品探索中国水墨画的当代面貌和多元展现,所有展品均为非卖品。可见苏富比的展览攻略略施拳脚,佳士得就开始贴身紧逼了。
从这个角度看,内地拍卖行进军香港可谓搅局者,是这对生死冤家的“小三”。如已经宣布将于11月25日香港佳士得秋拍期间推出香港首拍的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其执行董事赵旭向笔者透露,他们的香港首拍将分油画、瓷杂、书画以及珠宝等四大板块,以夜场形式推出,总数不超过300件的拍品全部来自海外回流。他还透露,北京保利在香港设立的是分公司,由原香港佳士得的专家张益修担任执行董事,办公室位于香港苏富比所在的太古广场A座,面积达1000平方米,已设立油画、古董、书画与珠宝四个部门,有独立的运营体系。他认为,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两大拍卖巨头佳士得与苏富比在香港业务量最大的是油画,其次是珠宝与瓷器工艺品,第四才是书画。保利在香港为适应香港市场的需求和藏家的兴趣,则要把油画当重点。不仅如此,保利的办公场地中也包括4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将会常年举办各种高端的艺术展览,不仅展出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也有欧洲贵族藏的中国古董以及国际知名设计师的重要珠宝作品。无独有偶,嘉德在首拍预展的同时也会做“香港水墨新发现”的展览,参展作品是香港当地自1950年代至今代表性艺术家的20来件作品,借此了解香港观众的反应。由此可见,搅局者给双寡头体制带来的挑战是全方位的。
双寡头体制的竞争策略有效,但也有很大的限定性:类似于上海申花俱乐部一度奉行的“抢逼围”战术,虽然也讲究差异化,要标新立异,但更多的是在贴身紧逼的竞争中相互模仿;与此同时,双寡头体制决定了两大拍卖行的招数不可能走极端,因为过于标新立异会让市场份额拱手相让,因此总是有样学样,没有什么新鲜感。不过即便如此,也有新的动向值得关注:如拍卖业市场成熟竞争激烈就向展览领域延伸;而展览市场本身也在日新月异:大型的嘉年华式的博览会正在日益蚕食其市场份额。由此可见,内地拍卖行虽然相继抢滩,但暂时还只能是双寡头主导的香港市场的搅局者,不过放眼未来,只要“小三”了解了游戏规则,登堂入室主导家事国事天下事也并非绝无可能。让我们拭目以待。
嘉德首拍:
书画与古董家具
备受关注的中国嘉德(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首拍于10月7日举槌,拍卖会推出两个专场。其中“观想——中国书画四海集珍”专场有300余件佳作亮相,涵盖古代和近现代名家名作。公司着力推介的精品包括齐白石《山水图册》(估价1600万至2600万港元)、李可染《雨后斜阳》(估价600万至800万港元)、徐悲鸿《松鹰图》(估价300万至500万港元)与谢稚柳作于1946年的《梅竹幽禽》(估价38万至58万港元)等4幅近现代书画力作,以及古代书画中的一幅王鉴晚年的山水精品《仿董文敏青绿山水》(估价500万至800万港元)。
中国嘉德近现代书画总经理郭彤女士表示,这些拍品估价比内地拍卖场上出现的同类拍品低,因为委托人收藏时的买入价格较低;另一个优点是新鲜,有的拍品虽然收藏了几十年,但是在拍场露面尚属首次。她特别提到了其中齐白石作于1922年的《山水图册》,正值白石老人“衰年变法”的关键时刻,已初步完成了他在山水画史上由“小写意”到“大写意”的历史性飞跃。拍品来自日本知名收藏家须磨家族的收藏。须磨弥吉郎因其个人独特的经历而与中国当时的许多文化名人深入交往,特别推崇齐白石,誉之为“中国的赛尚”,可谓慧眼识英雄。须磨家族的收藏是日本京都博物馆藏品中的中坚,这本山水册就在京都美术馆展出过。她还强调,这个专场是一次试水,推出的拍品有点像春秋大拍中常设的“四海藏珍”专场,只是中国嘉德常规的海外征集拍品的集萃,这样的专场中国嘉德多年来一直在做,一直保持在200多件的规模。这次香港首拍的数量、质量与估价总额也差不多。
如果说书画是主攻方向,古董家具则可谓侧翼迂回:“观华——明清古典家具及庭院陈设精品”专场推出约40件海外珍藏,包括明式黄花梨以及清代宫廷紫檀精品,其中有“明末·黄花梨独板雕灵芝纹嵌宝大翘头案”(780万-1200万元港币)、“明末清初·黄花梨夹头榫圆腿大画案”(360万-600万港币)、“清早期·黄花梨雕龙纹大方角柜”(280万-400万港币)、“清早期·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120元-180万港币)等精品力作,更特别推荐了其中的“清早期·黄花梨雕龙纹有屉带托泥翘头炕案”(480万-680万港币),这件双面有工的炕案属定制家具,比例完美,雕刻构图饱满,工艺精湛。嘉德瓷器工艺品部负责古董家具的高级经理乔皓表示,首拍的拍品因展览场的空间的限制而以桌案类为主,其中的那件炕头案来自美国著名的私人博物馆塞克勒美术馆。他表示,考虑到香港是全球著名的古董家具的集散地,有很多知名的藏家,也有很多著名的行家,所以中国嘉德决定在首拍上推出明清古董家具。
短兵相接:
一小步与一大步
中国嘉德的香港首拍可谓精心布局的结果:从拍品品类看,既是自己的拍卖强项,又是在香港拍卖场上同样也十分活跃的品种,如中国书画,不仅许多国际买家会赶到香港参与,在香港当地也有庞大的买家群体;又如中国古董家具,在香港早已是全球性的集散中心,在当地有许多大藏家与大行家。从拍卖的规模与方式看,书画专场相当于将北京大拍中的“四海藏珍”专场搬到香港;而古董家具则好比在香港加了一个新的专场。从客户对象看,首先力保过去参与嘉德拍场的老买家继续参与,保障在香港新开的业务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又瞄准香港当地的买家,瞄准香港所吸引的国际买家。
中国嘉德董事总裁王雁南女士表示:“香港是亚洲金融中心也是国际自由贸易港,相信这次香港首拍将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助力;同时,香港交通便利,商业环境具备特殊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海外客户的需求。中国嘉德也希望通过这次拍卖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操作模式,锻炼和储备国际型拍卖人才,为全球的藏家带来更加丰富的拍品和更便捷、周到的服务。” 郭彤则表示,对这次首拍不要高看,也不要低看。嘉德在香港举办拍卖的事在海外藏家中得到正面的反响,他们也比较支持。当然,对嘉德来说这也是第一次,需要学习、摸索。嘉德在香港的拍卖,其买方与受众会与香港佳士得、苏富比一样,不会有特别的不同;只是嘉德收取的佣金与国内的一致,低于香港佳士得、苏富比。她认为刚开始嘉德的优势还是内地客户,他们对嘉德比较熟悉。乔皓则表示,这是嘉德探索的一小步,却是中国拍卖业走向国际化的一大步。
香港当地很多人对此很关注,看到相关信息后觉得拍品本身的质量没问题,但毕竟家具又放了一场的量,大家会关注其对市场的影响,关注此后的市场走向。
在笔者看来,嘉德的香港首拍强调“一小步”,其实是为了跨出“一大步”,为了实现“一小步”与“一大步”之间的平滑过渡。在香港这个亚洲艺术品交易中心、集散中心,与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跨国巨头苏富比、佳士得展开面对面的竞争,内地拍卖公司进军香港将面临全方位的综合性考验:从人力成本、物业成本等刚性的交易成本制约,到商业规则、法律环境等更无形的交易行为的制约;从对客户、市场份额的争夺,到对拍品征集能力(保持拍品的高品质、新鲜度和罕见性)的考验:从估价的定位与成交价的预判,到市场竞争策略的选择(走精品路线还是走规模化竞争路线?);对于习惯了成交天价与低佣金、低回款率相伴的内地拍卖公司,这些无疑是全新的课题。中国嘉德的做法,体现了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战略家毛泽东那句名言所蕴含的东方智慧: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精品策略:
苏富比秋拍的坚持
从苏富比1973年抢滩香港后,全球性的两大拍卖巨头已在香港经营近40年。内地拍卖业同行的历史与之相比就太短了,嘉德不过20年,保利则刚刚到了“七年之痒”。精品策略是苏富比与佳士得不约而同的做法。以嘉德首拍同期举办秋拍的香港苏富比为例,,共推出逾3600件珍品,总估价逾16亿港元。其瓷器工艺品部分,尽管因市场看淡,卖家也撤下了之前苏富比宣传的郎世宁旧作,但仍然保持5个专场的规模:常规专场外还有3个御瓷收藏专场:知名藏家张永珍的清代御瓷选粹、暂得楼楼主胡惠春的清代单色御瓷以及包括50件元明清御瓷的玫茵堂珍藏第四部分,再加一个来自欧洲旧藏的御制功臣像专场,包括17幅油画作品。230件拍品总估价逾5亿港元。中国书画部分推出325件作品,总估价近1.7亿港元。其中包括傅抱石《石涛过凌歊台》与《春词》,还有来自北美的林风眠珍藏,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荷花题材的专题拍卖,推出包括林风眠、张大千等诸位名家所描绘的荷花名作。油画部分,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推出逾150件拍品,总估价逾1.4亿港元。其中包括廖继春传世最大尺幅之作《野柳丰姿》,常玉的花卉杰作《聚瑞盈香》;还有赵无极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3件代表作,当中1961年的《22.3.61》最引人注目;朱德群的作品多达7件,其中有2件雪景作品,如《雪之万象》完成于1985年,也是艺术家创作生涯转折的年头;此外,还特别呈现了中国抽象表现艺术名家吴大羽的“封面故事”单元,以及早期留洋的杰出艺术家伍泽枢作品这两大专题。当代艺术部分推出140件拍品,总估价逾1.3亿港元,其中最为抢眼的是参加过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刘炜作品《革命家庭系列:晚宴》,以及张晓刚创作于1993年的《天安门1号》。此外,还特别策划了香港艺术单元及中国抽象单元。至于珠宝、手表与洋酒这“新三样”里,最大的看点是年头刚刚换将的钟表部,拍品数与总估价额都达到历史新高。 在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跨国巨头,精品策略一直行之有效并已经演化为“全球寻珍,定点拍卖”的做法:借助全球性的拍品征集网络搜罗顶级拍品,并在全球各大交易中心中选择市场效应最佳的地点举办拍卖会。这个策略在2009年开始的上一轮市场繁荣周期中更让苏富比大显神威,其所征集的国际顶级私人藏家的珍藏,在三大传统板块的拍卖中都名列前茅:在当代艺术板块中,其2011年春拍的“尤伦斯珍藏”(一)专场,拍出了该板块单件成交额、专场总成交额的全球纪录;在瓷器工艺品板块,同时举办的“玫茵堂珍藏”(一)专场也拍出了优异成绩;而在书画板块中,2011年5月举办的“梅云堂”特拍,则拍出了行家眼中的“博物馆级”的均价。
然而,正处于调整阶段的艺术市场是否也适合精品策略?苏富比亚洲区CEO程守康的回答是坚定不移的,他认为今年秋拍的结果会与春拍持平。其瓷器工艺品部主管仇国仕表示,今非昔比,现在市场关注的热点变了,变得冷静平稳了,苏富比也注重量的控制,找了一些针对真正的藏家的经典拍品,那些风险比较低且适合传统品位的“很踏实”的拍品。他预计拍卖价格还会下跌,但传统的、新鲜的、好的作品照样会拍得好,估价合适的好东西一定有买家,也一定有人知道。其书画主管张超群则表示,秋拍书画拍品没有估价超过1000万港元的,因为市场较低迷不利于大的拍品出现。关键看成交是否活跃。他预期市场会平平稳稳,石破天惊不现实,大翻盘也不可能。其20世纪中国艺术主管陈秀玉女士则强调,今年秋拍最纠结的是那些罕见之作的估价。大环境的影响迫使她在整体上采用比较冷静的估价,市场因此将会更平实、更专业。而她的对策是不讲数量,精品为主。她相信只要是真正的精品,还是能顺利拍出。
龙虎斗:
双寡头体制的搅局者
苏富比如此,佳士得也如出一辙:尽管全球艺术市场门类繁多并涉及复杂的地域与文化背景,但其买家群体中的核心部分是特定收藏领域中少数的全球顶级买家,以及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的行家。出于这个小众群体的市场选择,两大巨头200多年的经营使这个市场十分成熟,形成了双寡头体制:首先,两大拍卖行会采取相同的竞争策略——“全球寻珍,定点拍卖”;其次,两大拍卖行都选择香港作为亚洲的艺术品拍卖中心,作为全球成长最快的中国艺术市场的国际窗口,促使其快速崛起与纽约、伦敦平分秋色;三、两大拍卖行都在致力于拍卖公司体制的改革,从传统的专家治理体制向职业经理人治理转型。这种双寡头竞争在香港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首先表现在在业务格局上,如在油画板块,佳士得在新世纪初率先进行调整,从台湾回撤向香港收缩,设立了香港拍卖中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苏富比则在当代艺术也进行调整,于2008年从纽约回撤香港,同时仿照佳士得开设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这表明在业务已经成熟的领域,双寡头体制必然会带来贴身紧逼的竞争。类似的现象在珠宝、手表与洋酒这“新三样”板块中也有,尽管这种更贴近高消费的奢侈品,有许多特色与品类的市场选择而给差异化竞争带来空间,但双寡头体制必然带来贴身紧逼的竞争。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手表拍卖中的挖人现象:苏富比今年在香港履新的手表拍卖全球主管,就是从佳士得跳槽的顶级手表专家。这种挖人现象也波及市场营销专家,如苏富比资深的上海代表,就曾被佳士得“挖”走。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龙虎斗近来又在展览这个新领域全面展开:苏富比今年上半年已经在其香港总部开设了常设的展览空间“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在10月初的秋拍期间举行“情义之交──游艺堂藏张大千书画展”,展出由收藏家唐楚男先生及蔡克昭先生创的“游艺堂”珍藏的近百帧张大千写赠挚爱亲朋之珍贵画作。此外,他们还将于11月8日举办“花样年华──19世纪欧洲油画、家具及工艺品”香港展售会,首次在亚洲呈献欧洲装饰艺术珍品,展现19世纪欧洲的精湛艺术与卓越工艺,其中包括26件家具、18幅油画、6件银器以及4件雕塑,展品订价由23万至780万港元不等。与此同时,香港佳士得也不甘人后,宣布在其位于香港中环的办公室设立展览厅,在苏富比举办秋拍的10月初,提供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导赏团服务,同时举办佳士得艺术论坛,与美国巴恩斯基金会合作推出一系列活动,包括基金会的艺术品及馆藏系列副总监暨根德家族美术馆馆长Judith F. Dolkart 的“以艺术家的眼光观照:艾伯特·巴恩斯与教育实验”讲座、佳士得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部国际董事张丁元主持的“无国界的艺术语言”专题研讨会。在11月下旬佳士得秋拍期间,还将推出香港首个当代中国水墨展览,透过一系列艺术家的作品探索中国水墨画的当代面貌和多元展现,所有展品均为非卖品。可见苏富比的展览攻略略施拳脚,佳士得就开始贴身紧逼了。
从这个角度看,内地拍卖行进军香港可谓搅局者,是这对生死冤家的“小三”。如已经宣布将于11月25日香港佳士得秋拍期间推出香港首拍的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其执行董事赵旭向笔者透露,他们的香港首拍将分油画、瓷杂、书画以及珠宝等四大板块,以夜场形式推出,总数不超过300件的拍品全部来自海外回流。他还透露,北京保利在香港设立的是分公司,由原香港佳士得的专家张益修担任执行董事,办公室位于香港苏富比所在的太古广场A座,面积达1000平方米,已设立油画、古董、书画与珠宝四个部门,有独立的运营体系。他认为,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两大拍卖巨头佳士得与苏富比在香港业务量最大的是油画,其次是珠宝与瓷器工艺品,第四才是书画。保利在香港为适应香港市场的需求和藏家的兴趣,则要把油画当重点。不仅如此,保利的办公场地中也包括4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将会常年举办各种高端的艺术展览,不仅展出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也有欧洲贵族藏的中国古董以及国际知名设计师的重要珠宝作品。无独有偶,嘉德在首拍预展的同时也会做“香港水墨新发现”的展览,参展作品是香港当地自1950年代至今代表性艺术家的20来件作品,借此了解香港观众的反应。由此可见,搅局者给双寡头体制带来的挑战是全方位的。
双寡头体制的竞争策略有效,但也有很大的限定性:类似于上海申花俱乐部一度奉行的“抢逼围”战术,虽然也讲究差异化,要标新立异,但更多的是在贴身紧逼的竞争中相互模仿;与此同时,双寡头体制决定了两大拍卖行的招数不可能走极端,因为过于标新立异会让市场份额拱手相让,因此总是有样学样,没有什么新鲜感。不过即便如此,也有新的动向值得关注:如拍卖业市场成熟竞争激烈就向展览领域延伸;而展览市场本身也在日新月异:大型的嘉年华式的博览会正在日益蚕食其市场份额。由此可见,内地拍卖行虽然相继抢滩,但暂时还只能是双寡头主导的香港市场的搅局者,不过放眼未来,只要“小三”了解了游戏规则,登堂入室主导家事国事天下事也并非绝无可能。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