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球“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广泛建立,使汉语教学世界瞩目。提高教师知识层次,让汉语教学进一步“本土化”,争取最佳教学效果,也成为国家决策、专家论证的热门话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外国学生的培养便是实施汉语教学“本土化”的重要举措。而作为“新生事物”,实施的情况怎样?效果如何?就土耳其汉语教学与土耳其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来看,尚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能用学习者母语为媒介语教学的教师,缺少符合学生特点和学习习惯的母语教材,缺少通畅的“本土化”实习渠道及毕业后的成效监督等。
关键词:汉语;“本土化”教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
全球“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广泛建立,使汉语逐渐成为世界上“老百姓”开始关注的话题。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汉语学习者,谁来教?在哪里教?怎么教?这些问题迫在眉睫,亟待解决。汉语教学的“本土化”即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大举措之一。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外国学生的培养便是实施汉语教学“本土化”的重要方案之一。本文以土耳其汉语教学为个案,联系国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就汉语的“本土化”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谈些粗浅看法。
一、土耳其汉语教学概况
土耳其共和国是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面积约7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7000多万。全国大约有820所包括大学在内的各类教育机构,实施6~14岁的八年义务教育。全国现有大学约116所,分为国立与私立两类。主要分布在首都安卡拉和土耳其最大的港口城市伊斯坦布尔。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地位在世界上的不断提高,土耳其政府为了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关系,2005年,土耳其教育部把汉语列入职业高中外语选修课程,2007、2008学年度,又在10个试点商业旅游高中开设了汉语课。随着中土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目前汉语已被列入公立高中课程和中小学外语教学选修课程,开设中文课程的中小学有20多所,开设汉语班的社会团体有20多家,开设汉语的大学约有12所。
汉语在大学的开设历史长,层次高。早在1935年,响应国父凯末尔总统的号召,安卡拉大学史地文学院即设立了汉语系,至今已有77周年。主要从事历史语言学的研究,以古代汉语和文化研究为特色。这是土耳其成立最早、汉学研究历史最悠久的院系。目前有近130多名主修汉语专业的四个年级的大学生,每年都有约30名学生毕业,他们或者到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继续深造,或在外交、商业、学校等政府和民间机构任职。近年来,位于首都安卡拉的中东技术大学、比尔肯大学、昌凯亚大学开设汉语或建立了汉语系。中东技术大学于2008年11月与中国国家汉办和厦门大学联手,成立了土耳其第一所孔子学院。在安卡拉校区和北塞浦路斯新校区各有一个汉语教学点,也就是说已将汉语教学从安卡拉延伸到了北塞浦路斯。
伊斯坦布尔共有27所大学,其中7所为公立大学,20所是由各类基金会建立的私立大学。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馆提供的资料,截至2011年5月,有7所大学或开办汉语系,或设置了中文课程,或与中国高校有交流协议。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在安卡拉和伊斯坦布尔两大城市之外,位于中部城市开塞利的公立埃尔吉耶斯大学于1998年建立了汉语系,由本土教师和中国教师担任教学,约有140名学生。课程设置较完善,包括语音、口语、语法、阅读、听力、汉字、写作、翻译等课程,与大连民族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有合作交流关系。另外如位于土耳其北部黑海岸边的撒尔松,有5月19日大学,亦设有汉语教学点。
各类汉语培训中心,比较有名的如由安卡拉AGS公司投资组建的汉语语言教学文化研究中心,2002年由学过中文的土耳其友人创建的“中土文化教育语言咨询服务机构”。“中土文化教育语言咨询服务机构”约有100多名学习汉语的土耳其学生,还聘请了中国老师教授中文。另外,安卡拉有土耳其之声广播电台,一个半官方的媒体,以26种外语广播。其中的华语广播,每天有一个小时华语时段,栏目内容以新闻为主,直播各报纸的新闻摘要,介绍土耳其旅游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每年土耳其之声广播电台都会举办一次华语征文比赛,在推广汉语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通过网络,可以阅读汉语新闻、看电视、电影。自2008年以来,一年一度的世界大学生汉语桥比赛,成了土耳其推广汉语、促进汉语教学的重要桥梁。
二、土耳其汉语“本土化”教学现状
“本土化”是一个运用十分广泛的概念。“本土化”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是在汉语成为国际教育的背景下普遍使用的。主要指把汉语教学渗透到国外教学国,与教学国的实际相结合。根据教学国特殊的国情和文化背景,注入教学国本土因素,争取最佳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教师、教材、课堂教学等方面。下面即以大学教学为例,对土耳其汉语本土化教学情况进行分析。
2.教材选用
(1)选用中国大陆编写教材。开设汉语的10多所大学,选用的教材主要有三种: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系列:《汉语初级教程》、《汉语中级教程》、《汉语高级教程》;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公共选修课主要采用:北京语言学院编写《基础汉语课本》(李培元等编,外文出版社),《新实用汉语课本》(刘珣等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参考的有:《桥梁》、《长
城汉语》、《汉语乐园》、《快乐汉语》。由国家汉办资助的教习机构一般采用中国国家汉办规划教材,比如《快乐汉语》等。这些教材主要以英语作注释。这对以土耳其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在英语掌握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无疑在学习中造成了“隔阂”。
(2)自编适用土耳其本土教材。安卡拉大学中文系主任欧凯教授(Bulentokay)、安卡拉大学博士吉莱(Girayfidan)、硕士茉莉(AseminKumru),资深汉学家高丽娟、中国客座教授钱文华共同翻译、编辑《汉语阅读教程》。根据土耳其教学的需要,精选了冯骥才、汤吉夫、凌鼎年等22位作家的30篇微型小说作品。该教材是土耳其安卡拉大学汉语言专业本科教育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分上中下三册,每册10课,供二、三、四年级阅读课全年教学之用(每周四学时),亦作为具有同等汉语水平的土耳其人自学使用。法提赫大学实行欧洲学分制,他们的汉语专业,全称是汉语文学文化专业,与英美文学文化、俄语文学文化等构成系列。文学与文化是必修课,一直没有适用的教材。中国客座教授杨晓霭和伊斯坦布尔大学土耳其语博士黎淑珍编写了《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书中体例,分为概说、简介、作品选读、作者介绍、作品注释、作品翻译、思考练习。杨晓霭负责汉语撰写,黎淑珍用土耳其语讲解并笔译。 3.课堂教学
土耳其开设汉语课的大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媒介语使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英语作媒介语,一是使用“母语”。使用“母语”的教师又有两种情况:一是中国教师用土耳其语,一是土耳其教师用母语。
4.教学效果评估
(1)从教师队伍构成情况看,土耳其“本土化”教学程度相对较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有具有汉语博士学位的土耳其人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有具有土耳其语博士学位的中国人进行教学。
(2)“本土化”的教材编写已引起重视。
(3)课堂学习中,运用“母语”为媒介语的教师人数几占一半。
(4)存在问题分析。①英语作为“媒介语”的难题。针对有英语注释的教材或学生听不懂的情况,教师基本上要以英语为“媒介语”。但对以土耳其语为母语、英语学习成绩又参差不齐的学习者来说,“媒介语”的使用又给绝大多数学生造成了学习中的又一重困难。而对英语不好、汉语也不好的学生来说,加进非母语的“媒介语”,造成了双重不解。②“文盲”现象。对可以听懂英语的学生来说,往往有这种现象,即借用英语进行注释,放弃了汉语拼音或汉字书写。放弃拼音书写,就忽略了声调,致使说话不清;放弃汉字书写,即放弃了汉语学习的关键,造成后果是“不识字”。对汉语学习者来说,不识字就是“文盲”。③“哑巴”现象。“母语”教学,学生容易明白内容,好接受,但又造成练习的缺乏,容易出现“哑巴”现象。④能以学习者“母语”为媒介语的汉语教师不足。比如就教材而言,即使有了母语的对照注释,但在教学中教师知识构成又是很大问题。比如在土耳其,采用有土耳其语注释的课本,而教汉语的中国教师10人之中也许仅有1人是学过土语并能达到教学水平的。可见“本土化”教材的编写较易,但用于教学尚难。针对诸多问题,那么汉语教学怎样才能“本土化”?
三、“本土化”教学对策及问题
1.专家建议
(1)培育“本土化”教师:① 积极创造条件提升教学国本土教师汉语水平。② 培养能用所在国语言进行教学的中国教师。
(2)编写适用的母语教材,编写符合教学国学生学习习惯和特点的统一教材。
(3)建设能用所在国母语进行教学的教师队伍。
2.国家决策
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中国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关于2010年孔子学院总部工作总结和2011年计划的汇报》中谈到要进一步加强孔子学院院长和师资队伍建设,强调要扩大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规模。2011年5月27日亚洲地区孔子学院研讨会在韩国召开,在开幕式上许琳又针对加强和提高孔子学院教学质量指出:“集中中外力量,实施国际汉语教材工程,力争尽快实现凡是开设汉语课的国家都有适用的母语教材。”可见,加快汉语“本土化”教学进程,已经成为国家汉办的指导方针与发展方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成为实现汉语“本土化”教学的重要举措之一。
3.具体措施
目前,中国政府采取了请进来、送出去的双向互动方式。
(1)请进来。“海外小学幼儿汉语教师和中小学汉语教师培训班”、“海外中小学汉语教师培训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外国学生)的培养。“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给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定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围绕这一定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即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课程设置自然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这里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个案,讨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本土化”问题。
西北师范大学于2009年6月获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7月即按汉办要求开始招收外国学生。参照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指导方案,根据学生汉语水平实际,西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作了如下安排:
这一计划在实施中遇到了非常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实习方面。问题一:教育实习采取个人选择与组织安排两种方式。通过调查,学生都选择了在中国实习。这样做一是学生喜欢在中国多待些时间,学汉语当然在中国学更合算。二是学生回本国实习,谁来督导?而在中国国内进行教学观摩与实践,就失去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本土化”教学的意义。问题二:毕业以后是否从事汉语教学或推广汉语的工作。虽然入学时有协议,但毕业以后呢?谁来监督?据问卷调查,西北师范大学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12人,土耳其学生10人,只有2人愿意回国从事教学工作。
(2)送出去。选派汉语教师到国外任教是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汉语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举措,也是锻炼培养国际化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送出的途径:①直接派出学习教学所在国母语。如2009年国家汉办选派10名志愿者到土耳其学习土语,为直接用土语进行汉语教学做准备。②选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出国学习小语种。③到国外进行教学实践。《全国教育委员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指导方案》的指导意见是:以志愿者身份顶岗实习,由国家汉办或培养学校选拔派出。
在“送出去”的过程中同样遇到教学实习的问题。问题一:赴国外实习,渠道有限,经费困难。问题二:派出学习教学国母语的人数很有限。
在我们将汉语教学推广到国外,试图把汉语教学与国外教学国实际相结合的同时,外国教学国对“本土化”的反映则正好相反。比如在土耳其,人们对汉语“本土化”教学的认识与愿望是:①到中国学“地道”的汉语。②跟中国老师学“地道”的汉语。③希望以汉语为母语,又能用土耳其语作中介语的中国老师上课。④阅读有土语注释的教材、资料,但不是土耳其学汉语的人来教学。
教学者要赴“本土”去教,学习者要赴“本土”来学,这无疑又构成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一对矛盾。
汉语教学的“本土化”的确是国家大事,可是如何做到?怎么解决请进来、送出去的难题?这也是制约汉语教学“本土化”的瓶颈。而对地域较为偏远的大学来说,怎么引进来难,如何送出去更难。总之处在了“难上加难”的生存状态。如何长期持久地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进行下去?怎样将汉语教学“本土化”?尚需更大程度上的实践检验。
关键词:汉语;“本土化”教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
全球“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广泛建立,使汉语逐渐成为世界上“老百姓”开始关注的话题。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汉语学习者,谁来教?在哪里教?怎么教?这些问题迫在眉睫,亟待解决。汉语教学的“本土化”即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大举措之一。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外国学生的培养便是实施汉语教学“本土化”的重要方案之一。本文以土耳其汉语教学为个案,联系国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就汉语的“本土化”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谈些粗浅看法。
一、土耳其汉语教学概况
土耳其共和国是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面积约7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7000多万。全国大约有820所包括大学在内的各类教育机构,实施6~14岁的八年义务教育。全国现有大学约116所,分为国立与私立两类。主要分布在首都安卡拉和土耳其最大的港口城市伊斯坦布尔。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地位在世界上的不断提高,土耳其政府为了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关系,2005年,土耳其教育部把汉语列入职业高中外语选修课程,2007、2008学年度,又在10个试点商业旅游高中开设了汉语课。随着中土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目前汉语已被列入公立高中课程和中小学外语教学选修课程,开设中文课程的中小学有20多所,开设汉语班的社会团体有20多家,开设汉语的大学约有12所。
汉语在大学的开设历史长,层次高。早在1935年,响应国父凯末尔总统的号召,安卡拉大学史地文学院即设立了汉语系,至今已有77周年。主要从事历史语言学的研究,以古代汉语和文化研究为特色。这是土耳其成立最早、汉学研究历史最悠久的院系。目前有近130多名主修汉语专业的四个年级的大学生,每年都有约30名学生毕业,他们或者到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继续深造,或在外交、商业、学校等政府和民间机构任职。近年来,位于首都安卡拉的中东技术大学、比尔肯大学、昌凯亚大学开设汉语或建立了汉语系。中东技术大学于2008年11月与中国国家汉办和厦门大学联手,成立了土耳其第一所孔子学院。在安卡拉校区和北塞浦路斯新校区各有一个汉语教学点,也就是说已将汉语教学从安卡拉延伸到了北塞浦路斯。
伊斯坦布尔共有27所大学,其中7所为公立大学,20所是由各类基金会建立的私立大学。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馆提供的资料,截至2011年5月,有7所大学或开办汉语系,或设置了中文课程,或与中国高校有交流协议。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在安卡拉和伊斯坦布尔两大城市之外,位于中部城市开塞利的公立埃尔吉耶斯大学于1998年建立了汉语系,由本土教师和中国教师担任教学,约有140名学生。课程设置较完善,包括语音、口语、语法、阅读、听力、汉字、写作、翻译等课程,与大连民族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有合作交流关系。另外如位于土耳其北部黑海岸边的撒尔松,有5月19日大学,亦设有汉语教学点。
各类汉语培训中心,比较有名的如由安卡拉AGS公司投资组建的汉语语言教学文化研究中心,2002年由学过中文的土耳其友人创建的“中土文化教育语言咨询服务机构”。“中土文化教育语言咨询服务机构”约有100多名学习汉语的土耳其学生,还聘请了中国老师教授中文。另外,安卡拉有土耳其之声广播电台,一个半官方的媒体,以26种外语广播。其中的华语广播,每天有一个小时华语时段,栏目内容以新闻为主,直播各报纸的新闻摘要,介绍土耳其旅游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每年土耳其之声广播电台都会举办一次华语征文比赛,在推广汉语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通过网络,可以阅读汉语新闻、看电视、电影。自2008年以来,一年一度的世界大学生汉语桥比赛,成了土耳其推广汉语、促进汉语教学的重要桥梁。
二、土耳其汉语“本土化”教学现状
“本土化”是一个运用十分广泛的概念。“本土化”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是在汉语成为国际教育的背景下普遍使用的。主要指把汉语教学渗透到国外教学国,与教学国的实际相结合。根据教学国特殊的国情和文化背景,注入教学国本土因素,争取最佳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教师、教材、课堂教学等方面。下面即以大学教学为例,对土耳其汉语本土化教学情况进行分析。
2.教材选用
(1)选用中国大陆编写教材。开设汉语的10多所大学,选用的教材主要有三种: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系列:《汉语初级教程》、《汉语中级教程》、《汉语高级教程》;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公共选修课主要采用:北京语言学院编写《基础汉语课本》(李培元等编,外文出版社),《新实用汉语课本》(刘珣等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参考的有:《桥梁》、《长
城汉语》、《汉语乐园》、《快乐汉语》。由国家汉办资助的教习机构一般采用中国国家汉办规划教材,比如《快乐汉语》等。这些教材主要以英语作注释。这对以土耳其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在英语掌握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无疑在学习中造成了“隔阂”。
(2)自编适用土耳其本土教材。安卡拉大学中文系主任欧凯教授(Bulentokay)、安卡拉大学博士吉莱(Girayfidan)、硕士茉莉(AseminKumru),资深汉学家高丽娟、中国客座教授钱文华共同翻译、编辑《汉语阅读教程》。根据土耳其教学的需要,精选了冯骥才、汤吉夫、凌鼎年等22位作家的30篇微型小说作品。该教材是土耳其安卡拉大学汉语言专业本科教育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分上中下三册,每册10课,供二、三、四年级阅读课全年教学之用(每周四学时),亦作为具有同等汉语水平的土耳其人自学使用。法提赫大学实行欧洲学分制,他们的汉语专业,全称是汉语文学文化专业,与英美文学文化、俄语文学文化等构成系列。文学与文化是必修课,一直没有适用的教材。中国客座教授杨晓霭和伊斯坦布尔大学土耳其语博士黎淑珍编写了《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书中体例,分为概说、简介、作品选读、作者介绍、作品注释、作品翻译、思考练习。杨晓霭负责汉语撰写,黎淑珍用土耳其语讲解并笔译。 3.课堂教学
土耳其开设汉语课的大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媒介语使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英语作媒介语,一是使用“母语”。使用“母语”的教师又有两种情况:一是中国教师用土耳其语,一是土耳其教师用母语。
4.教学效果评估
(1)从教师队伍构成情况看,土耳其“本土化”教学程度相对较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有具有汉语博士学位的土耳其人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有具有土耳其语博士学位的中国人进行教学。
(2)“本土化”的教材编写已引起重视。
(3)课堂学习中,运用“母语”为媒介语的教师人数几占一半。
(4)存在问题分析。①英语作为“媒介语”的难题。针对有英语注释的教材或学生听不懂的情况,教师基本上要以英语为“媒介语”。但对以土耳其语为母语、英语学习成绩又参差不齐的学习者来说,“媒介语”的使用又给绝大多数学生造成了学习中的又一重困难。而对英语不好、汉语也不好的学生来说,加进非母语的“媒介语”,造成了双重不解。②“文盲”现象。对可以听懂英语的学生来说,往往有这种现象,即借用英语进行注释,放弃了汉语拼音或汉字书写。放弃拼音书写,就忽略了声调,致使说话不清;放弃汉字书写,即放弃了汉语学习的关键,造成后果是“不识字”。对汉语学习者来说,不识字就是“文盲”。③“哑巴”现象。“母语”教学,学生容易明白内容,好接受,但又造成练习的缺乏,容易出现“哑巴”现象。④能以学习者“母语”为媒介语的汉语教师不足。比如就教材而言,即使有了母语的对照注释,但在教学中教师知识构成又是很大问题。比如在土耳其,采用有土耳其语注释的课本,而教汉语的中国教师10人之中也许仅有1人是学过土语并能达到教学水平的。可见“本土化”教材的编写较易,但用于教学尚难。针对诸多问题,那么汉语教学怎样才能“本土化”?
三、“本土化”教学对策及问题
1.专家建议
(1)培育“本土化”教师:① 积极创造条件提升教学国本土教师汉语水平。② 培养能用所在国语言进行教学的中国教师。
(2)编写适用的母语教材,编写符合教学国学生学习习惯和特点的统一教材。
(3)建设能用所在国母语进行教学的教师队伍。
2.国家决策
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中国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关于2010年孔子学院总部工作总结和2011年计划的汇报》中谈到要进一步加强孔子学院院长和师资队伍建设,强调要扩大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规模。2011年5月27日亚洲地区孔子学院研讨会在韩国召开,在开幕式上许琳又针对加强和提高孔子学院教学质量指出:“集中中外力量,实施国际汉语教材工程,力争尽快实现凡是开设汉语课的国家都有适用的母语教材。”可见,加快汉语“本土化”教学进程,已经成为国家汉办的指导方针与发展方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成为实现汉语“本土化”教学的重要举措之一。
3.具体措施
目前,中国政府采取了请进来、送出去的双向互动方式。
(1)请进来。“海外小学幼儿汉语教师和中小学汉语教师培训班”、“海外中小学汉语教师培训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外国学生)的培养。“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给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定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围绕这一定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即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课程设置自然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这里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个案,讨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本土化”问题。
西北师范大学于2009年6月获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7月即按汉办要求开始招收外国学生。参照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指导方案,根据学生汉语水平实际,西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作了如下安排:
这一计划在实施中遇到了非常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实习方面。问题一:教育实习采取个人选择与组织安排两种方式。通过调查,学生都选择了在中国实习。这样做一是学生喜欢在中国多待些时间,学汉语当然在中国学更合算。二是学生回本国实习,谁来督导?而在中国国内进行教学观摩与实践,就失去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本土化”教学的意义。问题二:毕业以后是否从事汉语教学或推广汉语的工作。虽然入学时有协议,但毕业以后呢?谁来监督?据问卷调查,西北师范大学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12人,土耳其学生10人,只有2人愿意回国从事教学工作。
(2)送出去。选派汉语教师到国外任教是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汉语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举措,也是锻炼培养国际化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送出的途径:①直接派出学习教学所在国母语。如2009年国家汉办选派10名志愿者到土耳其学习土语,为直接用土语进行汉语教学做准备。②选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出国学习小语种。③到国外进行教学实践。《全国教育委员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指导方案》的指导意见是:以志愿者身份顶岗实习,由国家汉办或培养学校选拔派出。
在“送出去”的过程中同样遇到教学实习的问题。问题一:赴国外实习,渠道有限,经费困难。问题二:派出学习教学国母语的人数很有限。
在我们将汉语教学推广到国外,试图把汉语教学与国外教学国实际相结合的同时,外国教学国对“本土化”的反映则正好相反。比如在土耳其,人们对汉语“本土化”教学的认识与愿望是:①到中国学“地道”的汉语。②跟中国老师学“地道”的汉语。③希望以汉语为母语,又能用土耳其语作中介语的中国老师上课。④阅读有土语注释的教材、资料,但不是土耳其学汉语的人来教学。
教学者要赴“本土”去教,学习者要赴“本土”来学,这无疑又构成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一对矛盾。
汉语教学的“本土化”的确是国家大事,可是如何做到?怎么解决请进来、送出去的难题?这也是制约汉语教学“本土化”的瓶颈。而对地域较为偏远的大学来说,怎么引进来难,如何送出去更难。总之处在了“难上加难”的生存状态。如何长期持久地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进行下去?怎样将汉语教学“本土化”?尚需更大程度上的实践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