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是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也可以理解为反复思考的意思。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布莱克曾说过:“在艺术创作中,第一个意念最佳,在其他的事情上,反复思考的结果最好。”“草要经过牛的反复消化,才能变成牛奶;书要经过人的反复思考,才能变成知识。”由此可知,反思是一种心理活动,能够反思是有理性的表现,会反思是一种智慧。人往往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寻求进步,不断完善自己。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数学课堂最需要做的事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才肯学数学,才会想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和日常课堂教学行为密切相关的,认真听讲、善思好问、预习复习、质疑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炼,最后方能习以为常,形成习惯。由此看来,反思不能遗传,它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而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是数学教学的一个目标,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然而现在有不少学生做完题后总是迫不及待地去对答案,对完答案就了事了,这说明他们还没有养成反思的习惯。为了了解学生解题后不反思的原因,我曾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过一次调查,统计结果如下:56.5%的学生(52人)认为学科多、作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反思;25%的学生(23人)不知道解题后如何去反思;15.2%的学生(14人)认为解题后没有必要去反思或不知道要反思,只有个别学生偶尔进行过反思。
经过这次调查,我深刻地意识到:
我本人的反思意识没有跟上,没有刻意去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加上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反思。因此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很注重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反思的种类
学生的反思受其阅历、知识面等因素的影响,只能进行最直接的、低水平的、经验型的反思。故学生的反思可进行如下分类:
1.就反思的内容来看,可分为解题后反思、学法反思和思想行为反思
解题后反思应该是经常做的一种反思,那么解题后究竟应该怎样去反思呢?我认为,第一是反思审题、过程和结论的合理性。解数学题时,由于审题不准、概念不清、忽略条件、计算出错、考虑不周等原因,难免出错,而通过反思就可以及时纠正错误。第二是反思难点的突破、解题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回顾解题过程的受阻经历,可以思考当时在什么地方受阻?为什么受阻?又是怎么解决的?对今后解题有怎样的启示?有何经验值得归纳总结?第三是反思方法的最优化。思考本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哪种方法更好?第四是反思本题的发展变化,将本问题及其解法进行联想和类比,迁移到其他问题上去。
学法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的方法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学习数学的经验和教训,思考自己的学法合不合理?学习效率高不高?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思想行为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态度、求知欲望以及学习的注意力、努力程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进行反思。看自己的进取心是不是加强了?学习是不是积极主动?能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2.就反思的时段来看,可分为课后反思和阶段性反思
课后反思是对一堂课进行的反思。反思这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学习目标是不是达到了?还有什么不懂的内容?上课时注意力是否集中?等等。
阶段性反思是指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进行的反思,往往在周考、月考、单元考后进行。反思的内容主要有:①解题后的反思;②对这一阶段来自己的思想态度、行为习惯的反思;③学习方法、经验教训的反思。
课后反思往往与解题后反思结合进行,阶段性反思往往与思想行为反思结合进行。
3.就反思的主体来看,可分为自我反思和交流反思
自我反思指本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的反思。
交流反思是指与别人进行交流,让别人帮助自己进行反思。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尤其是未成年的中小学生,他们的自我管控能力不强,看问题不全面,反思难以深刻全面,所以需要别人的帮助。交流的对象可以是老师、同学、家长、亲友、睿智的长者、心理工作者等。
4.就反思的方式来看,可分为口头反思、日记反思、录音反思、录像反思和博客反思等
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反思,可以增强反思的趣味性,有利于反思习惯的养成。一般来说,口头反思不需要特定的场地和器材,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但显得随便,效果难以保证,易于忘记。日记反思有利于温故知新,从中可以看出自己的成长经历,如果做成卡片,更有利于归类。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制成录音、录像、博客。
5.就反思的性质来看,可分为优点反思和缺点反思
人们常说反省自己,一般是指反思缺点、错误和不足,这有利于净化思想、端正态度、纠正错误、养成良好习惯。但是反思优点也很重要,可以使优点发扬光大,成为一种精神、一种性格、一种习惯,使自己受益一生,还可传承给下一代。
二、培养反思习惯的方法
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的精心培训,需要学生有意识地训练。因此,我尝试了如下方法:
1.谈话法
教师与学生谈心,平等交流,诱导学生去反思,而不是逼迫学生去反思。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很自然地进行反思,能够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反思也就有了效果。这种方法适用于还不会反思的学生和还没有养成反思习惯的学生。
2.自我总结法
教师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每天都与每一个学生谈反思,但反思又必须经常进行,才能形成习惯。因此教师应每天留点时间让学生自我总结和反思,并检查学生的反思情况,督促学生认真完成。
3.行动研究法
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捕捉学生的每一个动向,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时也要求学生去观察特定的对象,然后帮助学生进行反思。
我们不能为反思而反思,反思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好,因此要把学生反思前后的行动进行比较,研究学生的行为是否有变化,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从中发现反思有无效果,从而确定下一步该怎么做。
4.档案袋法
将学生的反思建档,把学生每次的反思装入档案袋,这既可引起学生对反思的重视,又可以方便以后查阅,从中找出规律。
因为反思不属于教学的环节之一,
故往往易被人忽视。但现在有不少有识之士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如设置错题集、进行质量分析,等等,完成这些事情都需要学生进行反思。
反思是一种较高级别的理性的心理活动,从中难以得到乐趣。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时,教师必须有诚心、耐心、细心和狠心,学生也必须有信心、虚心、决心和恒心。只有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达成这一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湖南省洪江市第六中学)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布莱克曾说过:“在艺术创作中,第一个意念最佳,在其他的事情上,反复思考的结果最好。”“草要经过牛的反复消化,才能变成牛奶;书要经过人的反复思考,才能变成知识。”由此可知,反思是一种心理活动,能够反思是有理性的表现,会反思是一种智慧。人往往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寻求进步,不断完善自己。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数学课堂最需要做的事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才肯学数学,才会想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和日常课堂教学行为密切相关的,认真听讲、善思好问、预习复习、质疑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炼,最后方能习以为常,形成习惯。由此看来,反思不能遗传,它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而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是数学教学的一个目标,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然而现在有不少学生做完题后总是迫不及待地去对答案,对完答案就了事了,这说明他们还没有养成反思的习惯。为了了解学生解题后不反思的原因,我曾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过一次调查,统计结果如下:56.5%的学生(52人)认为学科多、作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反思;25%的学生(23人)不知道解题后如何去反思;15.2%的学生(14人)认为解题后没有必要去反思或不知道要反思,只有个别学生偶尔进行过反思。
经过这次调查,我深刻地意识到:
我本人的反思意识没有跟上,没有刻意去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加上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反思。因此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很注重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反思的种类
学生的反思受其阅历、知识面等因素的影响,只能进行最直接的、低水平的、经验型的反思。故学生的反思可进行如下分类:
1.就反思的内容来看,可分为解题后反思、学法反思和思想行为反思
解题后反思应该是经常做的一种反思,那么解题后究竟应该怎样去反思呢?我认为,第一是反思审题、过程和结论的合理性。解数学题时,由于审题不准、概念不清、忽略条件、计算出错、考虑不周等原因,难免出错,而通过反思就可以及时纠正错误。第二是反思难点的突破、解题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回顾解题过程的受阻经历,可以思考当时在什么地方受阻?为什么受阻?又是怎么解决的?对今后解题有怎样的启示?有何经验值得归纳总结?第三是反思方法的最优化。思考本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哪种方法更好?第四是反思本题的发展变化,将本问题及其解法进行联想和类比,迁移到其他问题上去。
学法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的方法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学习数学的经验和教训,思考自己的学法合不合理?学习效率高不高?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思想行为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态度、求知欲望以及学习的注意力、努力程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进行反思。看自己的进取心是不是加强了?学习是不是积极主动?能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2.就反思的时段来看,可分为课后反思和阶段性反思
课后反思是对一堂课进行的反思。反思这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学习目标是不是达到了?还有什么不懂的内容?上课时注意力是否集中?等等。
阶段性反思是指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进行的反思,往往在周考、月考、单元考后进行。反思的内容主要有:①解题后的反思;②对这一阶段来自己的思想态度、行为习惯的反思;③学习方法、经验教训的反思。
课后反思往往与解题后反思结合进行,阶段性反思往往与思想行为反思结合进行。
3.就反思的主体来看,可分为自我反思和交流反思
自我反思指本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的反思。
交流反思是指与别人进行交流,让别人帮助自己进行反思。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尤其是未成年的中小学生,他们的自我管控能力不强,看问题不全面,反思难以深刻全面,所以需要别人的帮助。交流的对象可以是老师、同学、家长、亲友、睿智的长者、心理工作者等。
4.就反思的方式来看,可分为口头反思、日记反思、录音反思、录像反思和博客反思等
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反思,可以增强反思的趣味性,有利于反思习惯的养成。一般来说,口头反思不需要特定的场地和器材,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但显得随便,效果难以保证,易于忘记。日记反思有利于温故知新,从中可以看出自己的成长经历,如果做成卡片,更有利于归类。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制成录音、录像、博客。
5.就反思的性质来看,可分为优点反思和缺点反思
人们常说反省自己,一般是指反思缺点、错误和不足,这有利于净化思想、端正态度、纠正错误、养成良好习惯。但是反思优点也很重要,可以使优点发扬光大,成为一种精神、一种性格、一种习惯,使自己受益一生,还可传承给下一代。
二、培养反思习惯的方法
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的精心培训,需要学生有意识地训练。因此,我尝试了如下方法:
1.谈话法
教师与学生谈心,平等交流,诱导学生去反思,而不是逼迫学生去反思。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很自然地进行反思,能够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反思也就有了效果。这种方法适用于还不会反思的学生和还没有养成反思习惯的学生。
2.自我总结法
教师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每天都与每一个学生谈反思,但反思又必须经常进行,才能形成习惯。因此教师应每天留点时间让学生自我总结和反思,并检查学生的反思情况,督促学生认真完成。
3.行动研究法
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捕捉学生的每一个动向,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时也要求学生去观察特定的对象,然后帮助学生进行反思。
我们不能为反思而反思,反思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好,因此要把学生反思前后的行动进行比较,研究学生的行为是否有变化,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从中发现反思有无效果,从而确定下一步该怎么做。
4.档案袋法
将学生的反思建档,把学生每次的反思装入档案袋,这既可引起学生对反思的重视,又可以方便以后查阅,从中找出规律。
因为反思不属于教学的环节之一,
故往往易被人忽视。但现在有不少有识之士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如设置错题集、进行质量分析,等等,完成这些事情都需要学生进行反思。
反思是一种较高级别的理性的心理活动,从中难以得到乐趣。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时,教师必须有诚心、耐心、细心和狠心,学生也必须有信心、虚心、决心和恒心。只有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达成这一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湖南省洪江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