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激发兴趣,让学生有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给学生参加的机会;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有自主建构知识,参与小结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其整体素质得到发展。
现代数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但是,多年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普通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主动参与的做法,学生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严重的阻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正如美国心里学家罗曼斯所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着,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堂活动中去。自主建构知识,在参与中培养兴趣,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自己梳理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数学课上,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建构知识。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思考,敢于质疑,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我运用了设疑问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布置作业,让每位同学任意写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3位小数)。上课时,让学生报分数,教师判断: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分数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学生感到惊讶。此时我说:“我有一个秘密,能迅速地准确地判断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二、创设参与的条件,让学生有参与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给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尝试自主建构知识,大大提高设堂教学的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通过剪、平移、拼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学生很直观地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这个长方形的宽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从而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每位同学都通过动手、动脑、观察、比较,自己总结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不但获取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总之,创造一切机会让所有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学习的愿望和对学科知识的情感。
三、加强参与指导,让学生学有方法。
良好的参与兴趣固然可以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然而兴趣只是学习的动力,要使这种动力持久,关键还要让学生掌握有效地参与方法。因此,引导学生参与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绝不是放任式的学习,需要教师适时点拨,为学生的参与铺路导航,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条件,而且还应加强参与方法的指导。例如:“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一课,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含着一种规律,这规律在分子中还是在分母中?”出示7/25和7/15,当学生观察到7/25能化成有限小数,而7/15不能化时,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教师又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分母有什么特征?”组织学生讨论:有的说分母是和数,但4/9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说分母是偶数,但7/25能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和”“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而是适时点拨指导,启发学生:“请大家把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这样学生一下子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出示了7/35和5/35,让学生判断,结果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都是35,化成小数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通过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的规律面前应补充一个前提条件“最简分数。”
四、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参与小结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感性的。如果适时让学生参与小结,可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感性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不但使学生巩固了知识,而且发展了能力。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比较“1/2+1/3”与以前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计算1/2+1/3时可不可以直接相加减?能不能应用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来计算。同学们很快想到通分,从而引导学生小结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通过大量练习形成计算技能。并引导学生发现“1/3+1/5”这类型题目的特征,利用特征直接写得数。这样学生通过实际练习,体会到了总结规律的益处,兴趣更浓。一节课下来,再让学生谈收获、谈学习体会,小结学习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小学各科教与学》
2 《小学教学》
3 教师教育新理念丛书
现代数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但是,多年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普通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主动参与的做法,学生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严重的阻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正如美国心里学家罗曼斯所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着,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堂活动中去。自主建构知识,在参与中培养兴趣,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自己梳理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数学课上,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建构知识。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思考,敢于质疑,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我运用了设疑问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布置作业,让每位同学任意写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3位小数)。上课时,让学生报分数,教师判断: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分数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学生感到惊讶。此时我说:“我有一个秘密,能迅速地准确地判断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二、创设参与的条件,让学生有参与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给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尝试自主建构知识,大大提高设堂教学的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通过剪、平移、拼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学生很直观地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这个长方形的宽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从而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每位同学都通过动手、动脑、观察、比较,自己总结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不但获取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总之,创造一切机会让所有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学习的愿望和对学科知识的情感。
三、加强参与指导,让学生学有方法。
良好的参与兴趣固然可以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然而兴趣只是学习的动力,要使这种动力持久,关键还要让学生掌握有效地参与方法。因此,引导学生参与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绝不是放任式的学习,需要教师适时点拨,为学生的参与铺路导航,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条件,而且还应加强参与方法的指导。例如:“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一课,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含着一种规律,这规律在分子中还是在分母中?”出示7/25和7/15,当学生观察到7/25能化成有限小数,而7/15不能化时,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教师又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分母有什么特征?”组织学生讨论:有的说分母是和数,但4/9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说分母是偶数,但7/25能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和”“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而是适时点拨指导,启发学生:“请大家把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这样学生一下子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出示了7/35和5/35,让学生判断,结果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都是35,化成小数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通过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的规律面前应补充一个前提条件“最简分数。”
四、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参与小结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感性的。如果适时让学生参与小结,可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感性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不但使学生巩固了知识,而且发展了能力。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比较“1/2+1/3”与以前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计算1/2+1/3时可不可以直接相加减?能不能应用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来计算。同学们很快想到通分,从而引导学生小结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通过大量练习形成计算技能。并引导学生发现“1/3+1/5”这类型题目的特征,利用特征直接写得数。这样学生通过实际练习,体会到了总结规律的益处,兴趣更浓。一节课下来,再让学生谈收获、谈学习体会,小结学习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小学各科教与学》
2 《小学教学》
3 教师教育新理念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