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强:普洱茶收藏话题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nxj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把普洱茶分成三个范围:茶品、饮品和藏品,三者互有交集。
  茶品和饮品有交集,有一些茶不能喝,有一些饮品不是茶。比如古墓出土的茶,肯定值得收藏,但是不能喝。再如沉船出水的茶,或者故宫保存下来的清朝的茶,也是以藏品为主。饮品和藏品各有各的要求。饮品的要求首先是健康、安全。藏品则要求具有共识性、辨识性和资源有限性。茶品则包含了六个方面的内容:植物学、制作学、流通学、烹泡之学、品饮之学和茶文化学。
  有些普洱茶,又是藏品又是饮品,简单来说,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号级茶、印级茶、国营七子饼茶和新生古树茶。
  茶史上把1733年普洱府“同庆号”茶庄开张到新中国成立之间生产的茶称为“号级茶”。如今的茶饼收藏一般来说也就以1733年为上限,在此之前的所谓高古茶基本已退出市场流通。号级茶由老字号茶庄经营,它的特点是原料都是乔木生,茶树由种子种植,没有扦插,茶饼制作中没有其他茶种混杂。茶饼的好坏取决于植物学、制作学、流通和仓储过程几个方面。植物学属性保证了原材料的品质。茶树分为乔木和灌木两类,种子生和扦插生两种。种子生的乔木茶树每一株都有不同的味道,耐病性、抗虫、抗传染性比较强;而扦插或压条种植的普洱茶,不光是口味的丰富性比不上乔木种子生普洱茶,更有物种易退化的缺点。加上当时还没有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污染,保证了号级茶的口味纯正、丰富。号级茶因其完全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优质土壤和气候条件,成为普洱茶中的贵族。
  号级茶都是手工制作的,品类繁多,每一种的数量却很有限,留存到今天,早已是稀有的珍宝。虽然1950年代以后也有人按照号级茶的方法来制作,但已不是古老的号级茶,而是新生的号级茶。要知道,号级茶、印级茶和国营七子饼茶的核心区别不是年代,而是植物学和制作学的差异,是选料、制作方法和制作的目的的根本不同。当然,选料和制作方法的不同又往往具有时代的属性。在号级茶年代,基本上没有什么太糟糕的原料。知名号级茶有“宋聘”“同昌号”“同庆号”等。“宋聘”是目前人们认为最好喝的古董茶之一。如果说,蓝标宋聘是品饮级别的普洱茶中最典型的收藏茶之一,那么红标宋聘就是收藏级别普洱茶的代表了。
  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印级茶。这段时间普洱茶生产由国有茶厂取代老字号茶庄,生产的茶饼用印有“茶”字印的茶纸包装。这一时期尚属工业生产初期,台地种植比较少,虽然方法已经不是老方法,但由于原料仍为种生型普洱茶树,加之是精采细作,制作讲究,整体水平也还不错。印级茶存世比号级茶稍多一些,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少,品类也很少。目前蓝印铁饼是最容易碰到的,也最便宜,口感相对干净。
  以1972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分公司正式成立为标志,由七子小黄印所开创的普洱茶大规模大范围拼配法渐成主流,国家又大规模推广密植性扦插种茶,原材料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期,无论植物学还是制作学,都改变了自古以来的制茶方法。这时的茶品都印有“云南七子饼”的字样,被称为“七子饼茶”,其下限可到1992年为止。1992年前后是一个分界点。1986-1987年云南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种植了约100万亩的新台地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从1990年开始逐渐采摘,到1992年、1993年采摘量达到高峰。也就是说,此前的茶叶主要是老茶园的,此后的茶叶则多出自新茶园。
  1993年之后的几年对普洱茶来说是一个很悲哀的时期。由于化肥农药大量使用于现代密植性茶园,影响了原材料的质量。大量造假的出现,更是以假乱真,破坏了茶的纯粹性。由于利益的驱使,人们追求产量,茶树种植过密,造成土壤恶化,普洱茶原料的质量严重下降。更严重的现象是,随着运输业的发展,一些人开始批量买进外地茶叶,掺入普洱茶饼中进行拼配。这一时期的普洱茶品,几乎没有收藏价值。
  七子饼茶存世比较多,但不算特别多,因此资源性上可说比较稀少。其品种很有限,8582是其中特别有名的一款,但现在我们常见的8582,基本上都不是1985年生产的,而是1987、1988年甚至可能是1989、1990年生产的。“85”是指1985年的配方,“8”代表肉眼所见茶菁的大致等级为8级,“2”代表勐海茶厂。理论上讲,如果按照当年的配方来生产。还叫8582也没有问题。但实际上问题出在第三位数上,这个“8”指8级茶菁,8级茶菁的鉴定是来自于当时国营的收购体系,但现在这个体系已经没有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进入21世纪,一些喝过传统普洱茶的爱茶者无法忍受当时茶品的粗制滥造,他们亲自去种植、采摘,按照传统方法制作了一批由种子生出的古树和大树型普洱茶,开创了一个优质茶品的新阶段——新生古树茶。这一阶段的普洱茶,不再是国营茶厂的一家天下,而是和新中国成立前的情形很接近,各家各户制作自己的茶品,品种繁多,强调手工,追溯古法,手艺各有高下,有的追逐七字饼的味道,有的追逐印级茶的味道,有的追逐号级茶的味道。提问环节
  提问:对于普洱茶.好茶的标准如何界定?
  栗强:人们自古便知,优质普洱茶饼越放越有价值,但并不是所有普洱茶饼都可以放成古董。在今天,最低等级的号级茶滋味往往比不过顶级的印级茶。但一般来说,在同样存贮条件下,最差的印级茶也会胜过最好的七子饼。所以。如果是没有收藏价值的普洱茶饼,无论存放多久,都不会成为好茶。
  好茶的标准,除了原料的好坏之外,还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制成学的过程。普洱茶的发酵过程分为自然慢速常温发酵和快速人工高温发酵两种,前者是生茶,后者是熟茶。严格来说,熟茶只是新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工艺,其目的是要实现茶的大众化。自古以来,具有收藏价值的是普洱生茶。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生茶中的微生物群会自然地朝着益生方向发生变化,其保健功能和口味随此进程不断提升,这就是陈化。现在有人认为熟茶长期存放也会具备和生茶一样的升值潜力,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另一个决定普洱茶是否升值的关键因素是流通过程,也就是仓储条件是否得当。同一批产出的普洱茶,一部分放在北京存放,一部分存放在广州的紫砂缸。六年以后,前者香味宜人,后者因潮雨期缸内四壁流水,茶受潮而腐化变质,可见好茶保存不当也会变得一文不值。
  提问:纯野生茶好不好?
  栗强:自从人类开始采茶、种茶以来,适合品饮的茶种植物已经普遍经过了人类的驯化。即使不是人工栽培的茶树,经过人类采摘等人工干预以后,也不能称为纯野生茶。市场上大量的野生茶制成品,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个伪概念。而且,真正的野生茶基本上都不能喝,有中毒的危险。
  提问:新茶、老茶的时间标准是什么?
  栗强:生产茶,当年;新茶,7年以里;次新茶,7-20年;准老茶,20-30年;老茶,30年以上;古董茶,号字级。看一片新茶,主要看两点:一是材料,即茶菁,区别很大;二是手艺,区别也很大。
  提问:现在的普洱茶收藏市场还有没有可以捡漏的空间?
  栗强:有,但是要靠眼力,专业要求特别高,既有风险又有难度。
  提问:饮茶对于人群和季节有没有什么要求?
  栗强:这是一个特别典型的小圈子问题,不同的小圈子有自己的选择。我把小圈子的问题分成两种:一种是更高端的,经得住公共平台的考验,也经得住自己个人的感受的认同的。公众平台的考验称之为常识,小圈子的认同称之为常情。如果是低于这个的小圈子问题,我建议大家还原到常情、常识的层面。常情上自己喝着开心就行了。常理或者常识的角度就要相信检验报告。如果一种茶里面含有超过国家标准的有害物质就不要喝了。其实茶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完全用好坏来区分,首先还是要看自己喝得舒不舒服。但是茶有排他性。如果喝惯了一种茶,可能一辈子或者至少几十年都喝这种茶,这是没有问题的。至于饮茶的季节,一年四季都可以。老合先生曾说冬喝普洱,夏喝龙井。普洱冬天喝,可以去寒毒,这在过去的文献上有记载,当然这是指生茶,不是熟茶。熟茶是现代科技的产业,古代没有熟茶。平常人平时喝茶,我的建议有两点。第一是按照个人的口感。第二,为了安全,可以先买一公斤的茶。因为一公斤是我国质量检验所需的最低数量。拿到质检机构查一查其中是否含有严重有害的物质。如果口感上过关,质量检查也没有问题。以后几十年的时间就可以放心饮用了。其他各种有关茶的文化性的说法,不必反对、否定,也不必信以为真。圜
  (责任编辑:李珍萍)
其他文献
去年年底,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曾举办“中国古代绘画名品展”,让西方观众大饱眼福,造成轰动。今年大英博物馆继续在4月隆重推出“中国绘画集萃:长江行旅”展览(Gems of Chinesepainting:a voyage along theYangzi River)和6月开幕的“女史箴图与敦煌佛画”限时特展,以庆祝馆内中国书画展厅的建立。不同于V&A的展作是向外商借,这两场展览的展
期刊
3月4日,“古韵茶香”茶具与茶文化主题特展在苏州博物馆开幕。镇江和苏州作为古代水陆交通重镇,茶叶,茶具使用、经营、集散活动非常活跃,遗留了众多制茶工具,饮茶用具。展览遴选了镇江博物馆与苏州博物馆两馆收藏的不同时代、不同品种、不同质地的代表性茶具一百余件(套)。展期至4月25日。
期刊
四川眉山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收藏有丰富的文物藏品,其中有三件清代沈衛书法立轴。分别为《沈衛书黄山谷诗话立轴》《沈衛书东坡题法帖立轴》《沈衛书东坡画竹题跋立轴》。这三件藏品均为国家三级文物。沈衛(1862-1945),字友霍,号淇泉,晚号兼巢老人,亦署红豆馆主,浙江嘉兴人,系沈钧儒的十一叔。清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光绪二十年(1894)授翰林院编修。后任甘肃主考
期刊
唐宋时期我国瓷器蓬勃发展,各地名窑迅速发展,很多著名瓷窑的产品不仅销往国内各地,也销往国外。外销亚洲以及非洲国家和地区。中国瓷器对高丽、日本、越南、埃及、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等国家的陶瓷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吸取域外文化因素,如使用外国进口的钴料绘画瓷器,外国的某些造型、纹饰如植物、人物形象也出现在我国的瓷器上。  元末明初景德镇窑迅速崛起,青花瓷器以优良的质地、明亮光润的釉面、白蓝相间的
期刊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6世纪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此后数百年问,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瑞典、美国等各国商人相继来华贸易,中国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西方,瓷器便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商品。这些远渡重洋的中国器物对西方的装饰工艺、审美趣味、艺术风格、文化风尚乃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欧洲市场的庞大需求也刺激了我国瓷业经济的发展,给古老的中国瓷器带来了新鲜的变化,产生了许多按照西方要求来样制
期刊
德化,地处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脉,陶瓷矿产资源优质丰富,是得天独厚的产瓷宝隅,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古瓷都”,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德化窑瓷明丽清雅,古朴隽永,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而“天下共宝之”。“海上丝绸之路”更缔造其畅销海外、享誉世界的传奇与辉煌。根据考古资料科学论证:德化窑瓷创烧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未断。  德化窑向以白瓷人物雕塑
期刊
德化窑系产品是中国历代外销瓷贸易的重要角色,产品外销量巨大;  德化青白瓷是中国最早出口的瓷器产品之一;  德化明代创制的阶级窑是最早被外国移植成功的窑炉技术的先祖;  德化白瓷是最先被欧亚各国作为本国学习标本试烧成功的先师;  在自宋代以来的千年时空中,德化瓷以其难以想象的巨大体量和完整的先进生产工艺,提升和改善了世界各国的社会生产和物质生活,推进了世界物质文化的进步;  以明清德化白瓷为代表的
期刊
女红是中国女性的传统标志,刺绣作为女红艺术,凝结了几千年来绣女们的智慧和情怀。刺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古以来与文学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绣屏以它的实用性、连续性、观赏性而被绣女所钟爱。笔者通过对一组绣屏的修复、研究,对刺绣与女性文化关系产生了一些感悟与理解。刺绣,是母爱、情爱与敬爱的象征符号,它述说着女性温婉的心情,体现了古代女性的“四德”。绣屏与绣女,既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道风景,也是一部鲜活的女
期刊
河北廊坊地处华北平原西北端,除了北部三河有零星的燕山余脉之外,多为开阔的平原。西北地势略高,东南渐低,境内水系纵横交错,大小河川蜿蜒流经廊坊舒展的小平原上,最后向东南汇为海河,注入渤海。据相关资料显示,受东汉末年渤海海溢的影响,廊坊一带曾受洪水肆虐,人民的生产、生活遭受到严重影响。受其影响,目前在廊坊辖区内发现三国到南北朝时期的文物遗存极少。  1999年12月在永清县支各庄发现的北魏太和十一年佛
期刊
金粟山房藏黄慎((刘海戏金蟾》及金农《梅竹双清图》是迄今最新发现的“扬州八怪”作品。  黄慎,字恭寿,号瘿瓢,福建宁化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84岁时尚健在,是一位诗才画艺俱全的艺术家。他的诗文、书法、绘画被称为三绝,曾先后三次至扬州,居留较长,与郑板桥、李鳝等往来友善,为“扬州八怪”之一。黄慎以擅画人物著称,早年师法上官周,多作工笔,后从唐代书法家怀素真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