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将好画当诗读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sun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画之美,亦是指画家对人生、自然、社会、历史之感悟,由其画而入其心,进而启迪思想、陶冶心智、使人如沐春风。而诗画同源,因此,好的绘画作品可以当作诗来读。众所周知,中国的古典诗歌含蓄、简约,有着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这和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中国传统绘画底蕴深厚、包罗万象、优美隽永,好的作品总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真正读懂了它们,亦会感到一种诗意之美,正所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与作为造型艺术的绘画,虽属于不同的艺术种类,各自有着独特的审美特性,但文与艺从古至今是不分家的。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一直被探讨,各种关于诗画互融互通的命题不断被提出、被论证。刘勰《文心雕龙》对古代诗学批评与鉴赏所倡导的“六观”,与谢赫《古画品录》所倡导的创作理念及批评准则的“六法”,在审美观念与艺術精神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融关系。无论是诗也好,还是画也好,都是通过作品的意境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我们常说,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应该有诗意美,于是,我们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赏析之法来品读中国画的内涵。事实上,有了这些,对于我们鉴赏中国画的艺术之美,又多了一个强有力的准则。
  历史上,很多中国画作品,细细品之,可见其善于把诗情贯穿于画意中,使水墨艺术与诗歌艺术相得益彰,这种交辉不仅仅在纸上,也在欣赏者的心间,也反映出画家胸中的境界和审美思想。绘画和作诗一样,都是创作者在安顿自己的心灵,在构建艺术家的精神世界,进而为更多人的心灵构建居所。我认为,一个优秀的画家,他的追求不是着力于描摹世界,而是深刻的观察自然、体验生活和感悟生命,进而做到物我一体,以艺术的形象来表现他的内心追求和思想感情。因此,一幅好的艺术作品,不是光看就可以了,而是要耐读,就好像那些经久流传的诗歌一样,总是给人以感动,引人共鸣,发人深思。当然,画要感动人,这是不容易的,须有其他的功夫,须有外在之美,更须有内在之真性情、真人格作为支撑。
  中国画是很讲究笔墨的艺术。从笔墨来看,我们的作品必须对传统持有深深的敬意,既传承着传统中国画的精髓,但又在这个基础上融入着时代气息,将笔墨为“我”所用,注重笔法和墨色变化。这样,才真正是体现了艺术的本质,不仅仅愉悦和感动了自己,进而使观赏者受到感动并获得精神上的审美享受。可将好画当诗读,细细品味,一样使我们感受到画中的诗意节奏、韵律和意境。画家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元素并将其幻化为水墨,再将它们有序运用和布局经营,从而形成了画面的节奏,变幻出优美的韵律,也构建着大美的意境。
  中国的诗和画的精神都源于中国古典哲学。中国画的发展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无论是绘画技法,还是艺术精神,都来源于中国古典哲学。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极大地左右着中国的绘画艺术,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天人合一、释家的佛学禅意等等,都影响着古往今来的一代代画家的创作,这种影响既是经验的,也是感悟的,还是归纳的。中国画很讲究画家的主观心理,也就是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这种表达无不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画家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对自然、人物、事情的理解都深深打着中国式思维的烙印,总是以中国式审美来对待自己的创作,这更形成了中国画独具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的诗歌亦是如此。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内在气质。无论是写景咏物,还是抒情言志,或是寓理载道,诗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最生动、最集中、最具体的体现。可以说,一部中国的诗歌史,就是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凝聚地表达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中国诗歌的内核就是中国文化,中国诗歌的精神就是中国古典哲学,它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浩如烟海的作品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体系。
  钱钟书先生曾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中简括地指出:“诗和画既然同是艺术,应该有共同性;它们并非同一门艺术,又应该各具特殊性。它们的性能和领域的异同,是美学上的重要理论问题。”因此,诗画的艺术真谛都在于它们对美的追求。一切的艺术,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美”。我们之所以谈及“可将好画当诗读”,事实上是更注重中国画的思想表达与意境构造。在中国画领域,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文人画。中国绘画到宋元以后,由于文人画的逐渐兴起,要求诗书画印作为不可或缺的整体美才确立起来。另一方面,由于画家们都有诗人的修养,他们很方便地便将诗文中的比兴手法,扩展到绘画领域中来。从绘画角度来说,它的寄物寓意比之故事性人物画来说要曲折隐晦得多,然而一张真正的绘画创作,是无法掩饰一个作者的艺术观点与审美情趣的,总是要在自己的作品中打上自己的思想符号。例如,在中国花鸟画史上称黄荃的画风富贵,徐熙的画风野逸,就是证明。因为黄荃是宫廷画家而徐熙是江南布衣,他们的身世不同、见闻不同,追求的情趣也就两样。所以我们说的诗情画意、借物抒情,固然是绘画创作中的要点,而具备这个要点,须有文学造诣、生活经验等。
  “可将好画当诗读”,是告诉我们在中国画的创作实践中,最重要的是意境。诗歌很重视意境,画也是这样。假如诗的语言仅是一种现象的记录,那就缺乏诗味了,绘画同样不能是现象的再现,绘画上若仅求客观现象的再现,就缺乏艺术味道了。中国画的艺术味道,决定在意境之内,而意境的追求也正是包含在诗味的追寻之中。绘画上的笔墨是很重要的,然而单纯的笔墨却无法动人,犹如诗中单纯的音律与语法变化。这些仅仅是表现手段,笔墨自然也是表现手段,只有利用这些手段,充分表现了自身所追求的意境,这样的作品才能称得上诗,是绘画艺术。
  著名学者王国维说诗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著名画家、教育家诸乐三先生说作画前最好先有诗意,然后生发画意,这样才能有意境。若先画,再按画作诗,很多情况下会使人感到勉强凑凑的,假若此时两项功夫皆不到门,那看了就总有股不舒服感觉。若两者都妙,则即出二人之手亦相得益彰。在古画中不乏其例。诸乐三先生又说,以诗作画,应抓住该诗最突出的主点,并非要罗列字句中所有的东西。他又说,吴昌硕的画渗金石气较多,齐白石的画则以直观去感受生活,故吴得朴茂,齐得鲜活,画面题句,亦各如其画,一如沉沙洗出之文,古意盎然,一如老稚篱角之谈,谐趣横生。又说,吴昌硕的缶庐诗剩中有作画的跋语,是当时作画前的意境与情感,其后据此作诗,故诗与跋语内容大体相同,于此可以窥见前人在创作过程中的若干消息。
  “可将好画当诗读”,还要求画家要具备诗人的素养。这一点,最直观的就是古往今来的题画诗。比如苏轼,历史上,诗画两方面,他都是大家。一方面,苏轼题画诗,多以自我的精神气质与现世的生命感怀介入,将题咏画作与诗人自我的现实际遇与感慨相联系,从而使所题画作的画境得到了拓展,画意得到了延伸,这种相互渗透的情形使苏轼的题画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寄情山水,以画中的山水代替真实的山水,其中“烟江叠嶂”“现世桃源”“山水清音”,以及“远”的美学追求,均是苏轼在山水题画诗中着意描写的典型意象,他借此而营构自己超然于现实之上的精神家园,从而安顿现世的生命主体。再比如石涛,其作为清初的独创主义大家,其绘画艺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在诗书与文人情怀中,石涛一生的思想探讨和诗意旅程留下了大量的题画诗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田园野趣自然景色的本真向往,另一类是传达画者在书画方面的理论感想以及人生感慨等等。
  伟大的艺术总是有着永不消逝的灵魂。中国画在语言符号对图像符号的长期渗透、笼罩并左右中形成的这种诗性精神是中国画的灵魂。它既表现为水墨语言的诗意性表达,更表现为精神层面艺术家胸中块垒、主观感情、胸怀气度、品格理想等的抒发和表达。“可将好画当诗读”,面对时下纷繁复杂的画坛,我想这无论是对于创作实践者,还是艺术鉴赏者,都是一个“法宝”“利器”。
其他文献
导论:当下即是此时此地。相对于过去与将来的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相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场所的空间概念,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看砚的问题,会有什么不一样?  于砚而言,当下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的。砚,从先民的实用需求而来,晋人书法、宋元山水……无一不有砚的功劳。砚,从一味实用的简朴稚拙到规规矩矩,然后慢慢文人化、艺术化,及至那样形形色色,真可谓蔚为大观!当今的砚林,依然热闹。复古的砚、天成的砚、文人的
期刊
摘要:我国古旧书籍文献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举世罕见,但是由于年代、纸张的特殊性,导致此类书籍存在利用局限性。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书籍的发展情况,其后详细论述了古旧书籍数字化的必然趋势及其面临的现实问题,最后对古籍数字化工作的策略加以分析,以期可供参考。  关键词:古旧书籍 数字化 发展 现实问题 思考  1.引言  我国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上至夏商周,下至近现代,每个时代均留下了大量的典籍文献。这
期刊
明代绘画承元文人画的余波,并加以发挥,逐步走向多元,成为一个画风迭变、画派繁兴的朝代。在绘画的门类和题材方面,传统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盛行,文人墨戏画的梅、兰、竹及杂画等也相当发达。在艺术流派上,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画坛上地方流派逐渐发展壮大,明初师承南宋院体风格的宫廷绘画和浙派、中期发展具象文人画风格的吴门画派以及晚期的松江派等都对清代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画法方面,水墨山水和写
期刊
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 Pieter, 约1525-1569),16世纪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画家。他继承了博斯的艺术风格,是欧洲美术史上第一位“农民画家”。他接地气的画风和对普通百姓的关注,特别是对乡村社会图景的细微而深刻的描绘,对当代中国乡村题材的绘画创作颇有借鉴价值。  1565年,勃鲁盖尔开始创作一组以时令更替为主题的《四季》(The Months)组画,用代表性的农业活动及气候特征展
期刊
摘要: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核心文化价值是黔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因素之一,是黔北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本文从地域文化、浙大西迁文化、匠心文化等角度研究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核心文化价值,对于探索文化自信的新征程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 核心文化 地域文化 浙大西迁文化 匠心文化  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产生、传承与发展,是生活习俗、经济发展、宗教信仰、社会价值观等多
期刊
摘要:20世纪以来,绘本课程及其应用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笔者在文中首先梳理了绘本的来源、发展史、研究史、应用史等文献资料,而后在汲取优秀绘本课程经验的基础之上,对小学美术课堂进行了先“启发+总结”、后“临摹+创作”式创新模式的教学应用与探索,列文如下,祈方家斧正。  关键词:绘本 教学模式 小学美术课堂 故事创作  现代绘本概念是日本对图画书的统称,其源头最早可追溯到我国传到日本的
期刊
摘要:譚延闿擅长写楷书,且行、草亦精,尤以颜书誉满天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谭延闿传世作品,从谭延闿书法艺术渊源出发,讨论谭延闿书法艺术特色。谭延闿书法艺术的精华在于其专学颜真卿书法,但能从历代书家书法中汲取营养,并博采众长而化为己有。同时,文中选取了部分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的谭延闿手札,梳理和介绍了谭延闿的书法交往历史。  关键词:谭延闿 书法 渊源 特色 交往  民国时期,国民党内有吴稚晖
期刊
摘要:新媒体环境給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既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抓住艺术类大学生的特征,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模式、建设工作平台是提质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艺术类大学生 党建 创新  第二十六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高校党建的重要性,同时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扎
期刊
摘要:目前在基础教研中关于美术特级教师群体的研究鲜为有之。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从对师生两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入手,为湖南美术特级教师群体的基本形象或特征勾勒出了一个初步的轮廓,并认为对其群体的研究为我们当下如何培育优秀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美术教师的成长,有着特有的启示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湖南美术特级教师 群体 基本形象  “‘特级教师’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设立的一种既具
期刊
摘要:服务品牌是文化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的重要载体,具有提升服务力、扩大影响力、增强引导力等功能。文化馆服务品牌有独特的行业属性,具有意识形态性、群众性、公益性、区域性、创新性等特质。厘清文化馆品牌的内容和特质,把握文化馆服务品牌建设的路径,将有助于创新、提质文化馆服务品牌,充分发挥文化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馆 服务品牌 功能 特质 路径  當今世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