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突显,但当前高中生的劳动教育仍存在较大的问题,各方面因素造成了劳动教育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困境,包括教学目标设置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突出、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评价不完善、学生劳动素养低等。在未来应积极分析这些困境,寻找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加强学生劳动教育。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劳动素养
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目前,国家对劳动教育逐渐引起重视,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应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2020年下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也在劳动教育方面提出了新的建议。可见,应积极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端正学生劳动态度,培养学生劳动情感,锻炼学生劳动意志。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步入高中后,学生的思维批判性与创造性将大大增强,在此阶段促进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堂不仅能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增强学生劳动意识,而且也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但是,目前劳动教育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存在一定的困境,包括教学目标设置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突出、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评价不完善、学生劳动素养低等。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劳动教育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困境,并从教材、教师、学生等方面对解决此困境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劳动教育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困境
(一)教学目标设置不明确
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是紧密的,在教育过程、日常学校生活中,教师的价值观与诸多行为将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若教师不明确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将造成教学目标不明确的状况。进行劳动能提升生活能力、动手能力,劳动教育中,劳动对人的影响应是积极的。部分教师却将劳动,如擦黑板、打扫卫生等,作为对学生的惩罚,这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劳动积极性,造成学生错误认识劳动教育的目的,而且,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增加学生对劳动的厌恶,导致学生消极应对劳动教育。因此,首先应加强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和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不突出
作为学习的基础素材,教材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在高中政治教材中,劳动教育的内容分散在各个部分,虽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但在内容上缺少突出性,学生不易系统而全面地进行学习,难以强烈、直观地感受劳动教育。这可能会造成思政课堂中劳动教育过于碎片化、片面化,导致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因此,在思政课堂中应突出强调劳动教育内容,注重整体布局,使学生对劳动教育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三)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仍是部分教师的主要方式。但是,思政课本身就具有较高的理论性,长期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坚持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传授劳动精神价值,削弱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意义,也会影响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堂。因此,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应避免单一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加强教育针对性。
(四)教学评价不完善
教育评价在教学任务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教学目标,客观地进行评价不仅能检测学生学习成效,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也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目标和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但是,在劳动教育教学评价中,教师评语占比较大,学生互评方式较少被采用,而且部分学生缺乏劳动教育方面的评价。这可能是由于当前教学中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和对学生主体的忽视,因此,劳动教学评价机制亟待完善。
(五)学生劳动素养低
当下,多数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不准确,多数学生认为劳动就是干体力活,这造成学生劳动态度不端正,且影响学生对劳动的情感认可程度,导致学生劳动执行的行为能力不足,影响劳动教育进入课堂。学生普遍对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认知不准确,认为劳动教育浪费时间、对学习无帮助等。且多数学生存在劳动形式单一、劳动实践不足等问题,可能仅在寒暑假参加劳动实践或从未参加过。可见,当前学生劳动素养较低,要促进劳动教育进入课堂,也应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二、劳动教育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教师队伍的建设,指出“思想政治课要上好的关键在于使教师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出来”。因此,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师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加强劳动教育观念的更新,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教师在日常教育中应自觉进行劳动教育,对积极劳动的学生也应给予认可和鼓励,促进学生对劳动态度的转变,加快劳动教育进入课堂。
(二)突出劳动教育内容
在思政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与教材中的内容联系起来,如雷锋、方志敏等为人民服的人物和事件,强化学生情感认同。同时,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可通过辩论、PPT展示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思考、讨论、认可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如展开一场“新时代是否需要学习雷锋精神”的辩论,从而提升劳动素养。此外,还应关注劳动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注重前后知识的串联,增加思政课劳动教育内容学习的全面性。
(三)鼓励多元化教学模式
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丰富劳动教育形式,避免单一的教学模式,可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如针对地域特色,将教育与地方校本课程融合,使学生参与到采摘、耕种、养殖等劳动中,趣味性较强,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认同,提升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促进劳动教育更好地进入高中思政课堂,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当地文化,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积极作用。
(四)健全教学评价制度
针对评价机制不完善的情况,可对教育评价的形式进行丰富,坚持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提升评价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包括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学生间的互评等;亦可对学生劳动教育评价的内容进行拓展,除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外,也应有效评价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意志、劳动情感等。
参考文献
[1]郝志军,王艺蓉.70年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政策的反思与改进建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3):124-130.
[2]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3]尹者金.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现[J].江苏高教,2019(11):85-89.
[4]孫宇.马克思劳动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89-90.
[5]田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7):39-44.
(德州市陵城区第一中学 253500)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劳动素养
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目前,国家对劳动教育逐渐引起重视,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应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2020年下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也在劳动教育方面提出了新的建议。可见,应积极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端正学生劳动态度,培养学生劳动情感,锻炼学生劳动意志。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步入高中后,学生的思维批判性与创造性将大大增强,在此阶段促进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堂不仅能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增强学生劳动意识,而且也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但是,目前劳动教育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存在一定的困境,包括教学目标设置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突出、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评价不完善、学生劳动素养低等。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劳动教育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困境,并从教材、教师、学生等方面对解决此困境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劳动教育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困境
(一)教学目标设置不明确
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是紧密的,在教育过程、日常学校生活中,教师的价值观与诸多行为将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若教师不明确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将造成教学目标不明确的状况。进行劳动能提升生活能力、动手能力,劳动教育中,劳动对人的影响应是积极的。部分教师却将劳动,如擦黑板、打扫卫生等,作为对学生的惩罚,这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劳动积极性,造成学生错误认识劳动教育的目的,而且,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增加学生对劳动的厌恶,导致学生消极应对劳动教育。因此,首先应加强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和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不突出
作为学习的基础素材,教材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在高中政治教材中,劳动教育的内容分散在各个部分,虽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但在内容上缺少突出性,学生不易系统而全面地进行学习,难以强烈、直观地感受劳动教育。这可能会造成思政课堂中劳动教育过于碎片化、片面化,导致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因此,在思政课堂中应突出强调劳动教育内容,注重整体布局,使学生对劳动教育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三)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仍是部分教师的主要方式。但是,思政课本身就具有较高的理论性,长期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坚持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传授劳动精神价值,削弱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意义,也会影响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堂。因此,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应避免单一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加强教育针对性。
(四)教学评价不完善
教育评价在教学任务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教学目标,客观地进行评价不仅能检测学生学习成效,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也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目标和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但是,在劳动教育教学评价中,教师评语占比较大,学生互评方式较少被采用,而且部分学生缺乏劳动教育方面的评价。这可能是由于当前教学中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和对学生主体的忽视,因此,劳动教学评价机制亟待完善。
(五)学生劳动素养低
当下,多数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不准确,多数学生认为劳动就是干体力活,这造成学生劳动态度不端正,且影响学生对劳动的情感认可程度,导致学生劳动执行的行为能力不足,影响劳动教育进入课堂。学生普遍对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认知不准确,认为劳动教育浪费时间、对学习无帮助等。且多数学生存在劳动形式单一、劳动实践不足等问题,可能仅在寒暑假参加劳动实践或从未参加过。可见,当前学生劳动素养较低,要促进劳动教育进入课堂,也应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二、劳动教育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教师队伍的建设,指出“思想政治课要上好的关键在于使教师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出来”。因此,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师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加强劳动教育观念的更新,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教师在日常教育中应自觉进行劳动教育,对积极劳动的学生也应给予认可和鼓励,促进学生对劳动态度的转变,加快劳动教育进入课堂。
(二)突出劳动教育内容
在思政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与教材中的内容联系起来,如雷锋、方志敏等为人民服的人物和事件,强化学生情感认同。同时,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可通过辩论、PPT展示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思考、讨论、认可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如展开一场“新时代是否需要学习雷锋精神”的辩论,从而提升劳动素养。此外,还应关注劳动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注重前后知识的串联,增加思政课劳动教育内容学习的全面性。
(三)鼓励多元化教学模式
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丰富劳动教育形式,避免单一的教学模式,可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如针对地域特色,将教育与地方校本课程融合,使学生参与到采摘、耕种、养殖等劳动中,趣味性较强,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认同,提升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促进劳动教育更好地进入高中思政课堂,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当地文化,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积极作用。
(四)健全教学评价制度
针对评价机制不完善的情况,可对教育评价的形式进行丰富,坚持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提升评价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包括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学生间的互评等;亦可对学生劳动教育评价的内容进行拓展,除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外,也应有效评价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意志、劳动情感等。
参考文献
[1]郝志军,王艺蓉.70年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政策的反思与改进建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3):124-130.
[2]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3]尹者金.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现[J].江苏高教,2019(11):85-89.
[4]孫宇.马克思劳动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89-90.
[5]田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7):39-44.
(德州市陵城区第一中学 25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