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科学课倡导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兼顾知识、社会、儿童三者的需求,将科学本质、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学习内容镶嵌在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发展为本,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本着这一要求和理念,我在教學《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时设计了如下三个探究活动。
一、课前尝试探究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下册《食物》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在学生获得了有关食物的分类、食物的营养、食物的营养搭配及储存方法等知识后延伸出来的一个观察活动,也是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食品的包装,获取食品包装上的相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提高选择食物的能力。这节课内容较多,课前材料的准备也非常重要,所以,上课前一周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前置性作业,就是让学生收集家里吃过的各种食品包装袋,包装盒,认真观察,并尝试自主获取这些包装上的信息,记录在作业单上,准备在课堂上交流汇报。这样,学生就有了足够的获取信息的时间。
二、课堂实践探究
1.检查课前探究情况,汇报交流探究成果。为了检查学生课前尝试探究,自主获取信息的情况,一上课,我就把课堂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白板等多媒体手段,上台展示自己课前探究的成果,初步体验探究的乐趣。学生们个个兴高采烈,争先恐后汇报成果,师生有效开展评价。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初步了解了食物包装上有食品的名称、配料、营养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使用方法、生产厂家等各种信息,细心的学生还注意到了食物包装袋上的方便撕开口、净含量、条形码、合格标志、环保标志等信息。
2.引导学生归纳信息,明确信息分类标准。汇报结束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你们发现了食物包装上这么多信息,那大家能不能给这些信息分分类呢?也就是说一般的食物包装上有哪几类信息?小组讨论,把每个包装上都有的相同信息分为一类,教师穿插到各组做适当提示指导。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分类情况,教师板书:产品名称、配料、生产日期、保质期、净含量、厂名……在这么多类的信息中,哪些是食品包装上必须有的呢?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按照国家食品生产要求,食品包装上必须标注产品名称、配料、净含量、生产日期、厂名、保质期等内容,只有标识齐全的才是质量合格的产品。如果这些信息残缺不全,你认为这样的产品还能买吗?为什么?
3.发挥学生聪明才智,亲手设计食品包装。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且能灵活应用,在学生知道了一般食物包装上有哪几类信息后,我让学生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动手给一块未包装的面包设计一个合格的包装说明。设计完成后学生可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选出最有创意的设计者,进行表彰奖励。
4.继续调查获取信息,了解食品的配料及其作用。让学生先任意选两种食品包装进行观察,了解食品的配料有什么不同。教师再课件出示牛奶饼干的配料表,让学生看看牛奶饼干都有哪些配料,要求学生把熟悉的、含有营养的配料找出来,说说这些配料的作用。还有哪些是不熟悉的配料,你们知道它们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吗?教师帮助学生了解不清楚的“膨松剂、食用香精、转化糖浆、氧化剂”等添加剂的作用,并使学生知道食用含添加剂过多的食品对人体有害。
5.小组合作观察探究,比较几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教师提问:食物包装上有这么多信息,同学们在购买食品时最应该关注哪些信息呢?每个小组选择三种不同的食品包装进行观察探究,重点比较这三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完成下发的统计表格,并根据表格中记录的信息,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这时候,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会发现食品的生产日期有早有晚,食品的保质期有长有短。教师提问:食品的保质期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课件出示了几种不同的牛奶包装让学生观察比较,在教师的重点引导观察中,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同一种食品,包装不同,保质期不同,配料不同,保质期不同,储存方法不同,保质期不同。
三、课外体验探究
科学课的探究不能仅限在课堂上,还要鼓励学生课外大胆探究,将课堂探究活动有效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在生活中观察,在家里实验,在大自然中探究,从而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提高学生课外探究的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又设计了两个课外体验探究活动。
一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根据下面情况模拟购物,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提高学生的购物能力。
模拟情景一:小明一家三口到北京游玩两天,让小明去买吃的食品。
模拟情景二:星期日,张静要到乡下去看望奶奶,给奶奶买些食物。
二是让学生在就近的商场或超市,亲自为妈妈购物一次,回来课堂上谈购物经历和感受。
这些拓展活动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课外动手、动脑的能力,又注重了科学探究的连续性和延伸性,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提供了帮助。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南关学校)
一、课前尝试探究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下册《食物》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在学生获得了有关食物的分类、食物的营养、食物的营养搭配及储存方法等知识后延伸出来的一个观察活动,也是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食品的包装,获取食品包装上的相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提高选择食物的能力。这节课内容较多,课前材料的准备也非常重要,所以,上课前一周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前置性作业,就是让学生收集家里吃过的各种食品包装袋,包装盒,认真观察,并尝试自主获取这些包装上的信息,记录在作业单上,准备在课堂上交流汇报。这样,学生就有了足够的获取信息的时间。
二、课堂实践探究
1.检查课前探究情况,汇报交流探究成果。为了检查学生课前尝试探究,自主获取信息的情况,一上课,我就把课堂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白板等多媒体手段,上台展示自己课前探究的成果,初步体验探究的乐趣。学生们个个兴高采烈,争先恐后汇报成果,师生有效开展评价。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初步了解了食物包装上有食品的名称、配料、营养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使用方法、生产厂家等各种信息,细心的学生还注意到了食物包装袋上的方便撕开口、净含量、条形码、合格标志、环保标志等信息。
2.引导学生归纳信息,明确信息分类标准。汇报结束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你们发现了食物包装上这么多信息,那大家能不能给这些信息分分类呢?也就是说一般的食物包装上有哪几类信息?小组讨论,把每个包装上都有的相同信息分为一类,教师穿插到各组做适当提示指导。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分类情况,教师板书:产品名称、配料、生产日期、保质期、净含量、厂名……在这么多类的信息中,哪些是食品包装上必须有的呢?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按照国家食品生产要求,食品包装上必须标注产品名称、配料、净含量、生产日期、厂名、保质期等内容,只有标识齐全的才是质量合格的产品。如果这些信息残缺不全,你认为这样的产品还能买吗?为什么?
3.发挥学生聪明才智,亲手设计食品包装。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且能灵活应用,在学生知道了一般食物包装上有哪几类信息后,我让学生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动手给一块未包装的面包设计一个合格的包装说明。设计完成后学生可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选出最有创意的设计者,进行表彰奖励。
4.继续调查获取信息,了解食品的配料及其作用。让学生先任意选两种食品包装进行观察,了解食品的配料有什么不同。教师再课件出示牛奶饼干的配料表,让学生看看牛奶饼干都有哪些配料,要求学生把熟悉的、含有营养的配料找出来,说说这些配料的作用。还有哪些是不熟悉的配料,你们知道它们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吗?教师帮助学生了解不清楚的“膨松剂、食用香精、转化糖浆、氧化剂”等添加剂的作用,并使学生知道食用含添加剂过多的食品对人体有害。
5.小组合作观察探究,比较几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教师提问:食物包装上有这么多信息,同学们在购买食品时最应该关注哪些信息呢?每个小组选择三种不同的食品包装进行观察探究,重点比较这三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完成下发的统计表格,并根据表格中记录的信息,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这时候,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会发现食品的生产日期有早有晚,食品的保质期有长有短。教师提问:食品的保质期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课件出示了几种不同的牛奶包装让学生观察比较,在教师的重点引导观察中,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同一种食品,包装不同,保质期不同,配料不同,保质期不同,储存方法不同,保质期不同。
三、课外体验探究
科学课的探究不能仅限在课堂上,还要鼓励学生课外大胆探究,将课堂探究活动有效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在生活中观察,在家里实验,在大自然中探究,从而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提高学生课外探究的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又设计了两个课外体验探究活动。
一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根据下面情况模拟购物,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提高学生的购物能力。
模拟情景一:小明一家三口到北京游玩两天,让小明去买吃的食品。
模拟情景二:星期日,张静要到乡下去看望奶奶,给奶奶买些食物。
二是让学生在就近的商场或超市,亲自为妈妈购物一次,回来课堂上谈购物经历和感受。
这些拓展活动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课外动手、动脑的能力,又注重了科学探究的连续性和延伸性,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提供了帮助。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南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