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有着丰富的经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有趣的现象有着探索的激情和强烈的求知欲,但因为自身没有相关方面的知识,往往只是感兴趣而缺乏深入的认知.所以,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指导、示范将对学生学习物理的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学习中,必须重视多感观教学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多感观教学;应用
一、听,美妙的声音
健康的听觉系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声的世界,这些声音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美妙起来.在教学的第一个年头,我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乐音的特性”.虽然课前我已经预想到学生对响度和音调的理解上肯定有些困难,但课后当我问了一些学生后,我才发现我的预设太过乐观了.“上完课后,我们还是弄不清楚响度和音调的区别?”辛辛苦苦上完的一节课居然是这样的效果,自己很是伤心,信心也大受打击.响度和音调都是乐音的特性,直接讲概念学生肯定不能理解,何不让学生听出它们的区别呢?课堂上,我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说话(轻声耳语、大声喊叫)让学生听不同,学生能直接感知到声音的大小(即声音的强弱)不同,从而建立声音响度的概念;弹奏课件中的电子钢琴,从低音弹到高音,有的学生甚至会像上音乐课一样唱起来1、2、3、4、5、6、7,分辨出声音高低的不同,知道声音音调的不同.听出响度与音调的区别后,学生才能建立两者的概念,这样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才走得平稳.而后续探究实验才能开展,如果听不出音调的变化,实验的结论就无法得出.
二、看,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光,给了我们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我们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看到彩虹的美丽、看到极光的妖娆……“光现象”的教学主要依靠学生的视觉,观察光传播的各种方式: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但是在教学中由于实验器材的欠缺、实验条件的限制,往往这些新授课在开设时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常态课中会采用看图片的方法,但这种单一的方法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要是课堂上能亲身经历一下,真真切切地看到这些现象学生才会信服.在教研活动和省优质课比赛的课堂中我发现了其他教师巧妙的处理方法.我想我的课堂上也可以有这些实验,我的课堂上也应该有孩子们的笑容.“偷师学艺”后,我购买了20支绿色激光笔用于学生分组实验.要显示光的传播路径,让学生能通过肉眼看到光是怎么传播的是光学部分教学的难点.教材上提供了在水中加牛奶、向空中喷水雾(用喷水壶喷洒)、倒置的烧瓶中点檀香产生烟雾等方式显示光在水、空气中的直线传播,课前让学生自带部分器材,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上这些实验现象也能很清晰地观察到.但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时,要清晰的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就较为困难.学校没有光学实验室,白天特别是晴天,激光笔发出光的传播路径几乎看不出来.如果用上述方法,那么一节课就在忙着喷水或烟,实验的重点不突出.为了让实验的现象易于观察,而且使全班的学生都能通过实验得出光的折射规律.[课前自制了一个简单的器材,如图1所示,在泡沫塑料板的侧面钻一个小孔(可使激光笔穿过且能按下开关)固定激光笔即固定入射光的方向.把玻璃砖用大头针固定在泡沫塑料上,课堂上竖直放置塑料板,所有学生均能看到实验过程.为了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在实验的装置旁放置加湿器,加湿器喷出的水雾可以清晰地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借鉴教研活动中其他教师的智慧并整合到自己的课堂中,让学生能实实在在感受到教师课堂的用心之处,能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就是物理课堂的魅力.
三、做,用事实说话
物理实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学生乐于动手探究.在未知的物理世界中,要更好的探知物理现象背后的奥秘,实验是最具说服力的.一些神奇的有悖学生认知的物理知识,让学生改变以往的认识、体验深层的知识,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在做中学.探究实验就提供了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情境.
在“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中要求学生分组测固体、液体的密度,在通常的习题中一般测小石头、盐水的密度较为常见.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这两个物体并“不感冒”,特别是盐水外观上和水也差不多,实验的顺序的前后看上去对实验也没什么太大的影响.学生在实验中很难发现问题,如果实验步骤只是依靠教师讲,学生很难有“共鸣”.所以课前让学生自行准备液体,学生主观想知道的某种液体的密度,这样学习的主动性就调动起来了.第二天就见学生带来了各种喝的“特仑苏牛奶”、“旺旺”、“冰红茶”、“可乐”等,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想知道自己带的液体密度到底是多大.我把全班的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测量牛奶、饮料、盐水、豆浆(课前自制了一瓶)的密度,每大组中两人一直,根据自带的材料分组实验.在课堂中学生发现当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时,总有一部分附着在烧杯中,做牛奶、豆浆的小组最直观.这个就诱发了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使自己测量得更准确呢?在讨论和合作中学生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法,一节课就在忙碌中度过了.实验结束后发现牛奶、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而豆浆的密度却比水的小,大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有时问题教师不必说得太多,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在疑惑中前行,虽然那小小的一步迈的很艰难,但那时学生集体的智慧,是自身努力的成果不是教师的讲解可以替代的.在自己的动手实验中利用自己的所学解决了问题,小小的成就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刘炳生,仲扣庄. 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技能训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苏明义.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物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初级中学(211111)]
关键词:初中物理;多感观教学;应用
一、听,美妙的声音
健康的听觉系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声的世界,这些声音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美妙起来.在教学的第一个年头,我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乐音的特性”.虽然课前我已经预想到学生对响度和音调的理解上肯定有些困难,但课后当我问了一些学生后,我才发现我的预设太过乐观了.“上完课后,我们还是弄不清楚响度和音调的区别?”辛辛苦苦上完的一节课居然是这样的效果,自己很是伤心,信心也大受打击.响度和音调都是乐音的特性,直接讲概念学生肯定不能理解,何不让学生听出它们的区别呢?课堂上,我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说话(轻声耳语、大声喊叫)让学生听不同,学生能直接感知到声音的大小(即声音的强弱)不同,从而建立声音响度的概念;弹奏课件中的电子钢琴,从低音弹到高音,有的学生甚至会像上音乐课一样唱起来1、2、3、4、5、6、7,分辨出声音高低的不同,知道声音音调的不同.听出响度与音调的区别后,学生才能建立两者的概念,这样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才走得平稳.而后续探究实验才能开展,如果听不出音调的变化,实验的结论就无法得出.
二、看,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光,给了我们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我们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看到彩虹的美丽、看到极光的妖娆……“光现象”的教学主要依靠学生的视觉,观察光传播的各种方式: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但是在教学中由于实验器材的欠缺、实验条件的限制,往往这些新授课在开设时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常态课中会采用看图片的方法,但这种单一的方法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要是课堂上能亲身经历一下,真真切切地看到这些现象学生才会信服.在教研活动和省优质课比赛的课堂中我发现了其他教师巧妙的处理方法.我想我的课堂上也可以有这些实验,我的课堂上也应该有孩子们的笑容.“偷师学艺”后,我购买了20支绿色激光笔用于学生分组实验.要显示光的传播路径,让学生能通过肉眼看到光是怎么传播的是光学部分教学的难点.教材上提供了在水中加牛奶、向空中喷水雾(用喷水壶喷洒)、倒置的烧瓶中点檀香产生烟雾等方式显示光在水、空气中的直线传播,课前让学生自带部分器材,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上这些实验现象也能很清晰地观察到.但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时,要清晰的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就较为困难.学校没有光学实验室,白天特别是晴天,激光笔发出光的传播路径几乎看不出来.如果用上述方法,那么一节课就在忙着喷水或烟,实验的重点不突出.为了让实验的现象易于观察,而且使全班的学生都能通过实验得出光的折射规律.[课前自制了一个简单的器材,如图1所示,在泡沫塑料板的侧面钻一个小孔(可使激光笔穿过且能按下开关)固定激光笔即固定入射光的方向.把玻璃砖用大头针固定在泡沫塑料上,课堂上竖直放置塑料板,所有学生均能看到实验过程.为了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在实验的装置旁放置加湿器,加湿器喷出的水雾可以清晰地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借鉴教研活动中其他教师的智慧并整合到自己的课堂中,让学生能实实在在感受到教师课堂的用心之处,能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就是物理课堂的魅力.
三、做,用事实说话
物理实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学生乐于动手探究.在未知的物理世界中,要更好的探知物理现象背后的奥秘,实验是最具说服力的.一些神奇的有悖学生认知的物理知识,让学生改变以往的认识、体验深层的知识,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在做中学.探究实验就提供了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情境.
在“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中要求学生分组测固体、液体的密度,在通常的习题中一般测小石头、盐水的密度较为常见.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这两个物体并“不感冒”,特别是盐水外观上和水也差不多,实验的顺序的前后看上去对实验也没什么太大的影响.学生在实验中很难发现问题,如果实验步骤只是依靠教师讲,学生很难有“共鸣”.所以课前让学生自行准备液体,学生主观想知道的某种液体的密度,这样学习的主动性就调动起来了.第二天就见学生带来了各种喝的“特仑苏牛奶”、“旺旺”、“冰红茶”、“可乐”等,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想知道自己带的液体密度到底是多大.我把全班的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测量牛奶、饮料、盐水、豆浆(课前自制了一瓶)的密度,每大组中两人一直,根据自带的材料分组实验.在课堂中学生发现当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时,总有一部分附着在烧杯中,做牛奶、豆浆的小组最直观.这个就诱发了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使自己测量得更准确呢?在讨论和合作中学生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法,一节课就在忙碌中度过了.实验结束后发现牛奶、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而豆浆的密度却比水的小,大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有时问题教师不必说得太多,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在疑惑中前行,虽然那小小的一步迈的很艰难,但那时学生集体的智慧,是自身努力的成果不是教师的讲解可以替代的.在自己的动手实验中利用自己的所学解决了问题,小小的成就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刘炳生,仲扣庄. 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技能训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苏明义.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物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初级中学(2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