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思想在小学德育工作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从小学德育改革背景出发,结合“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从整合德育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协同共育等角度对生活化的实施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思想至今依然适用于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当前,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逐渐凸显,为了改变德育现状,教师可以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全身心参与探究学习中,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为今后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整合德育课程内容,实施生活化教学
小学的德育课程对于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德育课程需要学校有规划、有目的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通过设置一些基本的课程来达到德育的目的,从而引导小学生的德育向更好的方面发展。根据生活教育理念要求,班主任应积极挖掘德育课程内容,结合课程标准,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实现系统、持续的教育引导。
从德育课程内容来看,班主任应深入分析教材,结合课程标准、德育工作指南的要求,对课程中的德育主题进行研究,确保课程内容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契合,同时也应衔接社会发展需要,让学生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例如,“我的好习惯”的德育主题是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生活、学习、品德和行为习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设计案例,确保学生把握德育主题,进而主动规范自身行为,为良好习惯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设计教学指导方法,实施生活化教学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可以结合班级生活实际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规范学生的行为来激活学生的成就感,促使学生从“游客”转变为“市民”,融入班级生活,提高对班级的责任感,并成为班集体的主人。
例如,小学班主任可以结合社会问题,为学生构建德育课程。在课程设计中,班主任可以参照“概念超链接 社会问题”的混合设计思路,一方面在教授某一学科的同时引入思想道德的相关概念以帮助学生形成跨学科知识以及理解问题多元视角的过程;另一方面立足社会问题,让概念在社会背景中更具真实性,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学生能够实现经验与知识的有机整合,通过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依法治国等公共社会问题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发学生对社会的思考,提高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认知,进而实现课程教学价值、育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班主任还应积极探索,打破灌输式教学的单一化思路,将学生的主动体验和参与作为方法设计的重要思路,构建生活化德育方法,如陶冶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问题导向法、体验式学习等。这些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中了解思想道德教学目标,反思自身的道德行为,并主动加强自身修养,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三、组织协同共育活动,实施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學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协同配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应立足课堂,利用学校的教育优势,探索协同教学的路径,挖掘、丰富多元的德育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例如,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的教学设计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促使学生认识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班主任首先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简单介绍生活中的法律;然后班主任通过与当地派出所联系,邀请警务人员为学生开展了一堂普法讲座。在讲座中,警务人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详细讲解了与青少年息息相关的生活安全、交通安全和社会安全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用法律来保护每个人的生活,从遵纪守法的角度认识国家存在的价值。这样班主任可以在社会力量的配合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个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公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结语
在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担起责任,孩子的德育不容忽视。在家里,家长应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孩子在学校的行为才会有所规范,而不是让家长或者老师时刻监督和指导;在学校,教师应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协同共育,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生活中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沅蓄.有效分析小学德育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才智,2020(29):63-64.
[2]罗晓玲.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探讨[J].文学教育(下),2020(4):54-55.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思想至今依然适用于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当前,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逐渐凸显,为了改变德育现状,教师可以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全身心参与探究学习中,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为今后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整合德育课程内容,实施生活化教学
小学的德育课程对于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德育课程需要学校有规划、有目的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通过设置一些基本的课程来达到德育的目的,从而引导小学生的德育向更好的方面发展。根据生活教育理念要求,班主任应积极挖掘德育课程内容,结合课程标准,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实现系统、持续的教育引导。
从德育课程内容来看,班主任应深入分析教材,结合课程标准、德育工作指南的要求,对课程中的德育主题进行研究,确保课程内容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契合,同时也应衔接社会发展需要,让学生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例如,“我的好习惯”的德育主题是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生活、学习、品德和行为习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设计案例,确保学生把握德育主题,进而主动规范自身行为,为良好习惯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设计教学指导方法,实施生活化教学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可以结合班级生活实际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规范学生的行为来激活学生的成就感,促使学生从“游客”转变为“市民”,融入班级生活,提高对班级的责任感,并成为班集体的主人。
例如,小学班主任可以结合社会问题,为学生构建德育课程。在课程设计中,班主任可以参照“概念超链接 社会问题”的混合设计思路,一方面在教授某一学科的同时引入思想道德的相关概念以帮助学生形成跨学科知识以及理解问题多元视角的过程;另一方面立足社会问题,让概念在社会背景中更具真实性,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学生能够实现经验与知识的有机整合,通过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依法治国等公共社会问题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发学生对社会的思考,提高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认知,进而实现课程教学价值、育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班主任还应积极探索,打破灌输式教学的单一化思路,将学生的主动体验和参与作为方法设计的重要思路,构建生活化德育方法,如陶冶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问题导向法、体验式学习等。这些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中了解思想道德教学目标,反思自身的道德行为,并主动加强自身修养,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三、组织协同共育活动,实施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學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协同配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应立足课堂,利用学校的教育优势,探索协同教学的路径,挖掘、丰富多元的德育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例如,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的教学设计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促使学生认识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班主任首先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简单介绍生活中的法律;然后班主任通过与当地派出所联系,邀请警务人员为学生开展了一堂普法讲座。在讲座中,警务人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详细讲解了与青少年息息相关的生活安全、交通安全和社会安全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用法律来保护每个人的生活,从遵纪守法的角度认识国家存在的价值。这样班主任可以在社会力量的配合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个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公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结语
在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担起责任,孩子的德育不容忽视。在家里,家长应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孩子在学校的行为才会有所规范,而不是让家长或者老师时刻监督和指导;在学校,教师应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协同共育,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生活中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沅蓄.有效分析小学德育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才智,2020(29):63-64.
[2]罗晓玲.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探讨[J].文学教育(下),2020(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