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以教材和课堂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有两个载体: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这是以知识性为本的;学生课上发言是能力的载体,这是以创造性为本的。在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除了正文以外,还有大量的小栏目,如“思考”、“探究”、“归纳”等等,这些小栏目都具有开放性的思维空间。用好这些小栏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通过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能力。其次,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从初一开始,我每节课会拿出3-5分钟时间要求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代表发言。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会认真地挖掘发言内容中隐藏的知识点,并注意学生是如何评价的,最终要把讨论的范围扩大到全班。这对学生发散思维、参与意识的培养和锻炼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创新能力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现代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而且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数据的描述》,可以用课件来展示各种统计图,这样既可节省画图的时间,又能很形象地反映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很快。同时,多媒体教学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三、层层深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如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学生对它理解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准备10厘米、6厘米、8厘米、5厘米、4厘米、3厘米的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观察其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在拼摆中,学生就直观地感知了“一个三角形如果两边平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它是直角三角形”,这样,学生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就有了清晰的认识。
2、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如在学习《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故宫、长城、黄山、天安门、金字塔……,让学生观察其中有哪些图形,学生很快得出了结论。接着让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归类,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了,纷纷根据前面的知识作出了如下猜测:①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②分为柱体、锥体和球体等;③分为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球等……这样更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3、强化问题意识,尝试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打破教材框架,对知识进行横向、纵向的梳理,对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比较,把握其内在联系。发散性思维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多方向思考,尽量向外发散,找到的答案越多越好,因为开卷考试试题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答案是多元的,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对同类问题要注意归纳、积累,要在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4、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必须富于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独特、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勇于求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本人教授“角平分线的性质”一节时一道例题最初是这样设计的:
例:如右图,O是直线AB上一点,OD平分∠AOC,OE平分∠BOC,∠AOC=62°,求∠DOE的度数。
学生很快得出了∠DOE=90°的结论,我正要往下面讲,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不用知道∠AOC=62°也能得出∠DOE=90°。”我当时非常高兴,因为他回答了我正要讲而未讲的问题。我让他讲述了推理的过程,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又借题发挥,随之改为:
已知: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OD平分∠AOC,OE平分∠BOC,∠AOB=150°,求∠DOE的度数。
让学生写出证明,随后又变化如下:
如图,OD平分∠AOC,OE平分∠BOC,求证:∠DOE=∠AOB。
这样,通过一题多证和一题多变,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 分解因式(a+b)2-12(a+b)+7。学生普遍感到困难,我让他们先思考如何分解x2-12x+7,学生们很快得出了结论,从而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并进一步通过类比分解了(a+b)2-12(a+b)+7。
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一、以教材和课堂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有两个载体: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这是以知识性为本的;学生课上发言是能力的载体,这是以创造性为本的。在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除了正文以外,还有大量的小栏目,如“思考”、“探究”、“归纳”等等,这些小栏目都具有开放性的思维空间。用好这些小栏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通过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能力。其次,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从初一开始,我每节课会拿出3-5分钟时间要求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代表发言。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会认真地挖掘发言内容中隐藏的知识点,并注意学生是如何评价的,最终要把讨论的范围扩大到全班。这对学生发散思维、参与意识的培养和锻炼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创新能力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现代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而且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数据的描述》,可以用课件来展示各种统计图,这样既可节省画图的时间,又能很形象地反映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很快。同时,多媒体教学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三、层层深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如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学生对它理解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准备10厘米、6厘米、8厘米、5厘米、4厘米、3厘米的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观察其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在拼摆中,学生就直观地感知了“一个三角形如果两边平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它是直角三角形”,这样,学生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就有了清晰的认识。
2、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如在学习《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故宫、长城、黄山、天安门、金字塔……,让学生观察其中有哪些图形,学生很快得出了结论。接着让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归类,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了,纷纷根据前面的知识作出了如下猜测:①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②分为柱体、锥体和球体等;③分为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球等……这样更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3、强化问题意识,尝试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打破教材框架,对知识进行横向、纵向的梳理,对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比较,把握其内在联系。发散性思维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多方向思考,尽量向外发散,找到的答案越多越好,因为开卷考试试题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答案是多元的,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对同类问题要注意归纳、积累,要在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4、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必须富于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独特、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勇于求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本人教授“角平分线的性质”一节时一道例题最初是这样设计的:
例:如右图,O是直线AB上一点,OD平分∠AOC,OE平分∠BOC,∠AOC=62°,求∠DOE的度数。
学生很快得出了∠DOE=90°的结论,我正要往下面讲,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不用知道∠AOC=62°也能得出∠DOE=90°。”我当时非常高兴,因为他回答了我正要讲而未讲的问题。我让他讲述了推理的过程,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又借题发挥,随之改为:
已知: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OD平分∠AOC,OE平分∠BOC,∠AOB=150°,求∠DOE的度数。
让学生写出证明,随后又变化如下:
如图,OD平分∠AOC,OE平分∠BOC,求证:∠DOE=∠AOB。
这样,通过一题多证和一题多变,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 分解因式(a+b)2-12(a+b)+7。学生普遍感到困难,我让他们先思考如何分解x2-12x+7,学生们很快得出了结论,从而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并进一步通过类比分解了(a+b)2-12(a+b)+7。
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