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学习“学困生”的数量随着年级的升高会不断增加,因此,转化数学“学困生”已成为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师要从思想和感情上两方面关注“学困生”。
关键词 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2-0164-01
《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其中的每个学生也包括学困生,他们智力水平正常没有障碍,由于生理、心理、教育行为、环境等诸多原因出现知识的断层,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弱,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类学生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迫在眉睫。为此,我结合多年教育教学实践,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学困生转化对策和实践方法。
一、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学困生,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1.更新教育观念,优先实现面向学困生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尽管升学客观存在,尽管升学必然导致“淘汰”,但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决不是“淘汰”。要实现数学教育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优先面向数学学困生,以此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注重课堂的分层教学,及时鼓励
很多学困生在数学课上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因而教师可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及时吸引、鼓励学困生,让他们也能关注课堂,认真听课。比如当教师引入一个定理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例子,提高学困生学习的兴趣;讲解例题时,教师应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这样学困生就容易理解刚讲过的知识;布置课堂练习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梯度的题目,先让几个比较上进的学困生来回答简单的练习题,同时给予表扬鼓励。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困难生一般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对数困生的学习习惯进行指导,告诉他们,别人学习成绩好的原因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坚持不懈,这样的归因,可以引起他们对预习和复习习惯的重视,并自觉地加以培养。另外,要使学生预习的习惯坚持下去,数学教师要在课后布置下节课预习的内容,包括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必须解决的问题,预习的内容和目标越明确就越能强化他们的这种行为。
4.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深入辅导学困生
教师要从学困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使其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学困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同时,课堂时间有限,对于普通中学的数学教学,课外时间的充分有效利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每天坚持课外辅导学生,对学困生的促进肯定會起到积极作用。但辅导需要注意提高效率,本人认为课外辅导不是简单的给个别学生重复课堂的知识,可以针对当天的课堂反馈,出一些基础的题目让一些学困生完成,然后集中他们进行点评。当然教师的精力也有限,这时候可采取“一帮一、一帮多”的小组学习形式,出题让优生来给学困生批改、讲评。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困生从原有知识经验出发,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学困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知识断层各不相同,已有知识经验也不一样。如五年级学生在练习x-5/8=1/4时,学困生在解答这个方程时显得相当吃力,通过了解他们解方程的知识经验不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而是根据加减乘除各部分的关系。于是,我给他们补上了基本关系式,他们记得也好,但在第二次练习时同样出错,我最终发现原来他们在认识加减乘除各部分的名称时出现了知识的断层,这是我未曾预设到的,于是我又赶快为他们补上,并通过简单的算式与生活中的联系让他们理解到各部分的名称和关系式,在以后的练习中,我又特别强调他们说算理。通过一些练习,他们解答方程的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教师在感情上要重视学困生,满足学困生的心理需求
1.与学生接触,进行感情交流
当学生喜欢一位教师时,就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就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学好这门学科。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的途径是很多的,作学生的朋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他的老师是可依赖的人,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爱心激发动机,赏识增强自信
教师有加倍关爱学困生,唤醒学困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动机。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和家庭同伴中常抬不起头来,经常受到批评和歧视,有较强的自卑感,压力也都挺大的。作为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应该加倍关爱,包括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家庭、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提高他们在同伴中的形象,以爱心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3.用“赏识”教育,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赞扬,对于后进生来说,这显得更为重要。对于经常被训斥、讽刺的学困生,利用他们的一丁点进步,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进行激励、表扬,他们将会得到很大的精神需求,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帮助他们树立了自信心,知道“我能行”。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作为教师,要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认真审视他们的优势,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让他们多回答简单一点,浅显一些的问题,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助其在实践中建立自信。
转化“学困生”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教师要以正面教育为主,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和爱,逐步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迎头赶上来。有可能教师的无意中的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动作,就会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教师要从思想和感情上两方面关注“学困生”,那带他们走出困境吧!
参考文献:
[1]尚江霞.如何让学困生有效地学习数学.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6(04).
[2]林伟真.抓住“困”因 对症下药——关于小学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干预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5(03).
[3]彭智勇.数学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 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2-0164-01
《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其中的每个学生也包括学困生,他们智力水平正常没有障碍,由于生理、心理、教育行为、环境等诸多原因出现知识的断层,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弱,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类学生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迫在眉睫。为此,我结合多年教育教学实践,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学困生转化对策和实践方法。
一、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学困生,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1.更新教育观念,优先实现面向学困生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尽管升学客观存在,尽管升学必然导致“淘汰”,但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决不是“淘汰”。要实现数学教育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优先面向数学学困生,以此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注重课堂的分层教学,及时鼓励
很多学困生在数学课上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因而教师可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及时吸引、鼓励学困生,让他们也能关注课堂,认真听课。比如当教师引入一个定理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例子,提高学困生学习的兴趣;讲解例题时,教师应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这样学困生就容易理解刚讲过的知识;布置课堂练习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梯度的题目,先让几个比较上进的学困生来回答简单的练习题,同时给予表扬鼓励。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困难生一般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对数困生的学习习惯进行指导,告诉他们,别人学习成绩好的原因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坚持不懈,这样的归因,可以引起他们对预习和复习习惯的重视,并自觉地加以培养。另外,要使学生预习的习惯坚持下去,数学教师要在课后布置下节课预习的内容,包括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必须解决的问题,预习的内容和目标越明确就越能强化他们的这种行为。
4.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深入辅导学困生
教师要从学困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使其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学困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同时,课堂时间有限,对于普通中学的数学教学,课外时间的充分有效利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每天坚持课外辅导学生,对学困生的促进肯定會起到积极作用。但辅导需要注意提高效率,本人认为课外辅导不是简单的给个别学生重复课堂的知识,可以针对当天的课堂反馈,出一些基础的题目让一些学困生完成,然后集中他们进行点评。当然教师的精力也有限,这时候可采取“一帮一、一帮多”的小组学习形式,出题让优生来给学困生批改、讲评。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困生从原有知识经验出发,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学困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知识断层各不相同,已有知识经验也不一样。如五年级学生在练习x-5/8=1/4时,学困生在解答这个方程时显得相当吃力,通过了解他们解方程的知识经验不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而是根据加减乘除各部分的关系。于是,我给他们补上了基本关系式,他们记得也好,但在第二次练习时同样出错,我最终发现原来他们在认识加减乘除各部分的名称时出现了知识的断层,这是我未曾预设到的,于是我又赶快为他们补上,并通过简单的算式与生活中的联系让他们理解到各部分的名称和关系式,在以后的练习中,我又特别强调他们说算理。通过一些练习,他们解答方程的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教师在感情上要重视学困生,满足学困生的心理需求
1.与学生接触,进行感情交流
当学生喜欢一位教师时,就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就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学好这门学科。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的途径是很多的,作学生的朋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他的老师是可依赖的人,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爱心激发动机,赏识增强自信
教师有加倍关爱学困生,唤醒学困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动机。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和家庭同伴中常抬不起头来,经常受到批评和歧视,有较强的自卑感,压力也都挺大的。作为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应该加倍关爱,包括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家庭、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提高他们在同伴中的形象,以爱心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3.用“赏识”教育,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赞扬,对于后进生来说,这显得更为重要。对于经常被训斥、讽刺的学困生,利用他们的一丁点进步,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进行激励、表扬,他们将会得到很大的精神需求,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帮助他们树立了自信心,知道“我能行”。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作为教师,要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认真审视他们的优势,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让他们多回答简单一点,浅显一些的问题,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助其在实践中建立自信。
转化“学困生”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教师要以正面教育为主,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和爱,逐步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迎头赶上来。有可能教师的无意中的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动作,就会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教师要从思想和感情上两方面关注“学困生”,那带他们走出困境吧!
参考文献:
[1]尚江霞.如何让学困生有效地学习数学.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6(04).
[2]林伟真.抓住“困”因 对症下药——关于小学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干预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5(03).
[3]彭智勇.数学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