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间歇泉的最早认识,源于一篇《像梦一样飘起来》的文章。作者廖飞雪在文中以主人翁的口吻描写了兴义周边的很多美景和美食:万峰林、纳灰河、马岭河峡谷、巴谷山;泡萝卜、松林狗肉……不一而足,如数家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热爱和自豪感,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突然间对离自己这么近。说实话,作者笔下的景点,大多地方我都是去过的,有的还不止一次。不过这些熟悉的山山水水,就是我和朋友聚会的地点而已,从来没有像作者那样的体验和感悟。
后来,因为儿子考进兴义的一所小学,我也欣欣然地把家搬到了这里。丈夫在一个业务部门工作,总是很忙。所以兴义的家大多时侯也只有我和儿子。
那时候儿子还小,对外面的一切总充满好奇,在家里根本呆不住。而我也早就动了循《像梦一样飘起来》的文字去重新体验、感受这一方山水风物的心思。每到周末,我们娘俩便会备好食物,一出门就是一整天,或徜徉在万峰林花海,或穿行于马岭河的谷底……
后来,儿子通过努力也留在了这座小城上中学,我滞留兴义的时间也就更多了。闲暇之余,总喜欢带上家人或约上朋友出去走走。其实内心,我一直有一种循着那位作家的文字去体验、感受这些景点及其风土人情的心绪。渐渐的,兴义周边的山山水水我己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可是文中多次写到的神奇的“间歇泉”,我却是一直没有去过,心里不禁有些怀疑,这“间歇泉”是不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呢?
一天和文友建梅在微信上聊天,谈到一些对文字的理解,觉得通过微信隔空对话不尽其意,便相约找个安静的地方边走边聊。
建梅在兴义生活工作多年,对兴义周边的环境自然比我熟悉得多,她说要带我去一个神奇的地方,只是她也只是多年前去过一次,现在的路怎么走得慢慢地找。我心里充满着期待和好奇,会不会是我去过的地方?突然,廖飞雪笔下的“那一汪清泉”又在我心中“咕咚咕咚"地响起来,我飞快地在对话框里写下“间歇泉吗?”不到一秒的时间,建梅发过来一串惊叹的表情,紧接着是一句:“你怎么知道我说的是间歇泉?”我大笑:“哈哈,因为这是我一直想去,却只是在梦里见到过的地方……”
我下楼开了车,直奔建梅的处所,其间她又联系了田老师。
我们驾车从一个小村子中间穿过。透过车窗,可以看到一幢幢白墙青瓦农家小院。初冬的晌午,对于村民来说是悠闲的,就着暖暖的太阳,女人们晒了一院子五颜六色的衣服、被子,男人们好像没事做,扛着一袋旱烟,看着幼童嬉闹……狗见了车子也不叫唤、不躲闪,旁若无人地在路上踱着方步,我减慢车速轻轻地从它们身边绕过——不敢按喇叭,生怕惊扰了这一方宁静。
过了村子,汇入大道向前行驶了大约三四公里,终于在路的右边看到一个“间歇泉”的路牌。循着箭头的指向一路向前,行了大约十多分钟,导航便提示着:“已到间歇泉附近,导航结束。”
“快到了!”我减慢车速,大家睁大眼睛在路边搜索,可沿路走了好长一段距离都没发现有“间歇泉”相关的提示。建梅说,她记得间歇泉就在路边不远处,旁边还有一个村子。可附近就一个村子,而且这条路也没有叉到村子里的支路呀。看来只有在附近找个人问问了。”
我们把车停在路边,正好有一辆轿车开过来,田老师赶忙下车招手。
开车的是一位30多岁的男子,他把车停在路边,看了看我们的车,笑着问田老师:“美女,车出问题了吗?”
“没有,我是想问一下去间歇泉往哪里走?”
“没听说过这个地方,我还以为可以捡个美女做伴呢……”男子听了,开了句玩笑,踩着油门一溜烟跑了。
我和建梅也下了车。
虽是初冬,路边的三角梅依然争奇斗艳,粉的、红的,一簇簇。周围是高高的山峰,一峰绕着一峰,绵延不断,山上的植物不管是乔木还是灌木,都是郁郁葱葱的样子,和这些盛开的三角梅交相辉映,给人一种阳春三月的错觉。我们所在的这条公路,如同一条长长的巨蟒,在群山的缝隙中穿行,前不见头后不见尾。道路中间的隔离带上种着银杏树,黄澄澄的叶片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光,让公路变得更加灵动起来。若要寻找冬天的印迹,我想唯有这一树树金黄吧。
终于,在一个骑摩托车的帅哥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前往间歇泉的路——原来,因为道路施工,之前竖立的路牌被挖倒了,而修路的工程队就住在里面的村子里,他们在路口上架了一个又高又大的工程牌,刚才我们走到这里时以为里面是工地,所以错过了。
记得在廖飞雪老师的笔下,这里是一坝稻田,那个叫清禾的布依族女孩曾在某个夏季的夜晚,闻着这里的稻花香,听着青蛙的低吟浅唱,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可如今,稻田早己荒芜,长着各种各样的野草。一条青石砌就的水渠从坝子的中间逶迤而来,渠中的涓涓流水慢慢地注入依坝而修的一方池塘。池塘边建有一排吊脚楼,雕花的木格窗子衬着传统的青色瓦片,古朴而雅致。建梅说,那里曾经是餐馆。有一段时间这里很热闹,来玩的人络绎不绝,后来不知怎么又冷清了。
站在坝口放眼望去,四周绵延起伏的山脉,像母亲张开的怀抱。建梅说,间歇泉就在山脚下的树林里。我们顺着水渠往前走,那些原本在草丛中慢慢悠悠地吃草的黄牛,不时抬起头来,好奇地打量着我们。一头可爱的小黄牛见我拿手机对着它拍照,竟摇头甩脑地做起了鬼脸,那样子简直萌化了!
进了树林,没有人工沟渠的束缚,溪水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起来。它们调皮地在树林里绕来绕去,一会穿过这棵树根,一会又在那棵树下扮鬼脸,然后转身跑开,撒一路清欢,给寂静的山林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和灵动。
沿着小溪的足迹向前。几十米后,忽见一处盖着青瓦的神壇,上面堆满了香烛和纸钱的灰烬,周围则挂满了红布条。这里的村民供奉的是何方神圣呢?我好奇地驻足观望,却没有看出个所以然来。往后看去,却见后面凸起的几个石块上,有字。因长时间的风雨剥蚀,字迹己不是十分清析,仔细辨认,才看出是“间歇泉”三个字,间歇泉的泉眼就在三个字下面的石窝里。
我们靠近泉眼,凝神静气地盯着,想亲眼目睹她的潮起潮落。记得廖老师在文中这样描述:“间歇泉每隔八到十二分钟涨潮一次,涨潮时会有‘咕咚咕咚’的声音。”可我们目不转睛地盯了二十多分钟,泉水都是那么平静,不紧不慢,缓缓地向外流……我们不免有些失望。建梅说:“听说这间歇泉的水是有魔力的,喝了它,运气好身体棒。”“没看到间歇泉涨潮,喝点神水,沾点灵气也不错。”田老师说着,蹲下身子,准备用手去捧泉水,可泉眼离地面还有一段距离,徒手捧水还差那么一点点。而泉眼左则的石壁脚有一块露出水面的石块,刚好落得下一双脚的样子,上面光滑平整,如同经过打磨的大理石一样,想必常有人踩在这石块上取水了。可要踩到那石块上取水也是不容易的,因为这石窝就一个立方大小,且呈坛子形状,身材高大的人一下去,整个泉眼就会被自己的身体塞满,根本无法取水。我们三个人中我的个子最小,自然义不容辞地下到泉眼,取水分给大家喝。 随后又来了几拔游客,树林里热闹起来。一位提着鞭子的老人坐在不远处的大树脚,静静地望着来来往往的人们,目光慈善、温暖。
没有看到间歇泉的潮涨潮落,我始终有些不甘心。我便欲寻人问个究竟。
村里一位老人见我向他走去,便微笑着挪了一下身子,让我坐在他的身边。老人有七十多岁的样子,精气神很好,面色红润。若不是看到他拿着赶牛的鞭子,根本不会把他和当地的村民联系起来。我指指在溪边吃草的大黄牛说:“老人家,那头牛是你家的吧?”老人捋了捋手中的鞭子,抬头看着我说:“年轻人,你想知道的是有关间歇泉的事吧?”面对老人的率真直接,我有些尴尬,赶忙应道:“是的,是的……”
老人说,他们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到现在谁也说不清多少年了。他打小就跟着大人们来这里拜“阿娣庙”,祈求布依女神阿娣保佑风调雨顺。关于间歇泉的来历和阿娣的故事,他也是从上辈人的口中代代相传下来的。
我这才知道,关于间歇泉,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这里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安宁祥和的日子。后不知从何方来了一条孽龙,相中了村里一个叫阿娣的布依族女子,便幻化成人的样子,天天到村里来找阿娣。阿娣己经有了心上人,便回绝了孽龙。孽龙恼羞成怒,立马变回原形,顿时翻云覆雨,洪水滔天,房屋被冲毁,良田变成汪洋。为了拯救乡亲,阿娣赶忙焚香设坛,拜请姊妹神,向七仙女求助。七仙女给了阿娣一条银项链,说只要阿娣亲手给孽龙戴上,七仙女便可施法用链子将孽龙的喉咙锁住,让它不能大口吐水便可。
阿娣拿了项链,赶忙去找孽龙,说自己后悔了,愿意嫁给孽龙。孽龙得意地幻成人形,把阿娣抱在怀里动手动脚。阿娣假装害羞,拿出项链说:“这是我家的传家宝,只要亲手给心爱的人戴上,就能不离不弃,白头到老。”孽龙非常高兴,随手将阿娣甩到背上说:“小美人,你快给我戴上吧,我驮着你,咱们回龙宫去。”阿娣的心上人阿哥看到孽龙要把阿娣带走,赶来相救。孽龙举起剑要杀阿哥,阿娣赶忙把项链套在孽龙的脖子上,向着天空大喊:“套住了!”七仙女一边施法一边大喊:“阿娣赶快离开!”阿娣眼看项链要被孽龙扯下来,就用双手抓住项链勒紧孽龙的脖子,大喊:“不要管我,快快施法!”孽龙渐渐变回原形,一时间天昏地暗,山崩地裂!阿娣使出浑身力气勒紧项链。七仙女也不忍看到更多的人受苦,情急之下,随手抓起一把花生往孽龙身上一撒。花生落到孽龙身上变成了一座座山峰,将孽龙压在下面,动弹不得。阿娣因害怕孽龙挣脱项链,一直紧紧抓住项链不肯离开,也被压在了山下……
人们为了悼念阿娣,便在这里设了一个神坛,供奉阿娣。
老人说,关于间歇泉的涨落,并不像大家现在传说的那样有规律。据说,当年孽龙被压在山下,因脖子被项链锁住,自然不能大口吐水祸害人间。但它吸气出气,还是会影响水流的大小,出气时泉水上涨,吸气时泉水回落。早年的时候,孽龙的戾气太重,喘息粗重,泉水的涨落比较频繁,落差也比较大;后来,时间长了,孽龙的戾气也渐渐减退,呼吸平稳,泉水涨落也平缓稀疏了;特别在现在这种国泰民安的盛世里,所谓邪不胜正嘛,所以,那孽龙也怕是偃旗息鼓了,这泉水也就如你们看到的一样,不急不缓地静静流淌了。
老人的子女们都已举家搬进城里生活。而他因为放心不下这眼泉水,和这座小小的阿娣庙,没有离开。他说,阿娣是他们布依族的英雄,是这方山水的守护神。现在的年轻人不信这些,田地对他们也不那么重要了……可在他的眼里,这里才是他们的根,他要留下来守护阿娣庙,守住这根……
理智告诉我,间歇泉的潮涨潮落,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情感上,我宁愿相信这些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传说故事,至少,它让我们心怀敬畏,篤定信仰,懂得感恩。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后来,因为儿子考进兴义的一所小学,我也欣欣然地把家搬到了这里。丈夫在一个业务部门工作,总是很忙。所以兴义的家大多时侯也只有我和儿子。
那时候儿子还小,对外面的一切总充满好奇,在家里根本呆不住。而我也早就动了循《像梦一样飘起来》的文字去重新体验、感受这一方山水风物的心思。每到周末,我们娘俩便会备好食物,一出门就是一整天,或徜徉在万峰林花海,或穿行于马岭河的谷底……
后来,儿子通过努力也留在了这座小城上中学,我滞留兴义的时间也就更多了。闲暇之余,总喜欢带上家人或约上朋友出去走走。其实内心,我一直有一种循着那位作家的文字去体验、感受这些景点及其风土人情的心绪。渐渐的,兴义周边的山山水水我己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可是文中多次写到的神奇的“间歇泉”,我却是一直没有去过,心里不禁有些怀疑,这“间歇泉”是不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呢?
一天和文友建梅在微信上聊天,谈到一些对文字的理解,觉得通过微信隔空对话不尽其意,便相约找个安静的地方边走边聊。
建梅在兴义生活工作多年,对兴义周边的环境自然比我熟悉得多,她说要带我去一个神奇的地方,只是她也只是多年前去过一次,现在的路怎么走得慢慢地找。我心里充满着期待和好奇,会不会是我去过的地方?突然,廖飞雪笔下的“那一汪清泉”又在我心中“咕咚咕咚"地响起来,我飞快地在对话框里写下“间歇泉吗?”不到一秒的时间,建梅发过来一串惊叹的表情,紧接着是一句:“你怎么知道我说的是间歇泉?”我大笑:“哈哈,因为这是我一直想去,却只是在梦里见到过的地方……”
我下楼开了车,直奔建梅的处所,其间她又联系了田老师。
我们驾车从一个小村子中间穿过。透过车窗,可以看到一幢幢白墙青瓦农家小院。初冬的晌午,对于村民来说是悠闲的,就着暖暖的太阳,女人们晒了一院子五颜六色的衣服、被子,男人们好像没事做,扛着一袋旱烟,看着幼童嬉闹……狗见了车子也不叫唤、不躲闪,旁若无人地在路上踱着方步,我减慢车速轻轻地从它们身边绕过——不敢按喇叭,生怕惊扰了这一方宁静。
过了村子,汇入大道向前行驶了大约三四公里,终于在路的右边看到一个“间歇泉”的路牌。循着箭头的指向一路向前,行了大约十多分钟,导航便提示着:“已到间歇泉附近,导航结束。”
“快到了!”我减慢车速,大家睁大眼睛在路边搜索,可沿路走了好长一段距离都没发现有“间歇泉”相关的提示。建梅说,她记得间歇泉就在路边不远处,旁边还有一个村子。可附近就一个村子,而且这条路也没有叉到村子里的支路呀。看来只有在附近找个人问问了。”
我们把车停在路边,正好有一辆轿车开过来,田老师赶忙下车招手。
开车的是一位30多岁的男子,他把车停在路边,看了看我们的车,笑着问田老师:“美女,车出问题了吗?”
“没有,我是想问一下去间歇泉往哪里走?”
“没听说过这个地方,我还以为可以捡个美女做伴呢……”男子听了,开了句玩笑,踩着油门一溜烟跑了。
我和建梅也下了车。
虽是初冬,路边的三角梅依然争奇斗艳,粉的、红的,一簇簇。周围是高高的山峰,一峰绕着一峰,绵延不断,山上的植物不管是乔木还是灌木,都是郁郁葱葱的样子,和这些盛开的三角梅交相辉映,给人一种阳春三月的错觉。我们所在的这条公路,如同一条长长的巨蟒,在群山的缝隙中穿行,前不见头后不见尾。道路中间的隔离带上种着银杏树,黄澄澄的叶片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光,让公路变得更加灵动起来。若要寻找冬天的印迹,我想唯有这一树树金黄吧。
终于,在一个骑摩托车的帅哥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前往间歇泉的路——原来,因为道路施工,之前竖立的路牌被挖倒了,而修路的工程队就住在里面的村子里,他们在路口上架了一个又高又大的工程牌,刚才我们走到这里时以为里面是工地,所以错过了。
记得在廖飞雪老师的笔下,这里是一坝稻田,那个叫清禾的布依族女孩曾在某个夏季的夜晚,闻着这里的稻花香,听着青蛙的低吟浅唱,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可如今,稻田早己荒芜,长着各种各样的野草。一条青石砌就的水渠从坝子的中间逶迤而来,渠中的涓涓流水慢慢地注入依坝而修的一方池塘。池塘边建有一排吊脚楼,雕花的木格窗子衬着传统的青色瓦片,古朴而雅致。建梅说,那里曾经是餐馆。有一段时间这里很热闹,来玩的人络绎不绝,后来不知怎么又冷清了。
站在坝口放眼望去,四周绵延起伏的山脉,像母亲张开的怀抱。建梅说,间歇泉就在山脚下的树林里。我们顺着水渠往前走,那些原本在草丛中慢慢悠悠地吃草的黄牛,不时抬起头来,好奇地打量着我们。一头可爱的小黄牛见我拿手机对着它拍照,竟摇头甩脑地做起了鬼脸,那样子简直萌化了!
进了树林,没有人工沟渠的束缚,溪水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起来。它们调皮地在树林里绕来绕去,一会穿过这棵树根,一会又在那棵树下扮鬼脸,然后转身跑开,撒一路清欢,给寂静的山林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和灵动。
沿着小溪的足迹向前。几十米后,忽见一处盖着青瓦的神壇,上面堆满了香烛和纸钱的灰烬,周围则挂满了红布条。这里的村民供奉的是何方神圣呢?我好奇地驻足观望,却没有看出个所以然来。往后看去,却见后面凸起的几个石块上,有字。因长时间的风雨剥蚀,字迹己不是十分清析,仔细辨认,才看出是“间歇泉”三个字,间歇泉的泉眼就在三个字下面的石窝里。
我们靠近泉眼,凝神静气地盯着,想亲眼目睹她的潮起潮落。记得廖老师在文中这样描述:“间歇泉每隔八到十二分钟涨潮一次,涨潮时会有‘咕咚咕咚’的声音。”可我们目不转睛地盯了二十多分钟,泉水都是那么平静,不紧不慢,缓缓地向外流……我们不免有些失望。建梅说:“听说这间歇泉的水是有魔力的,喝了它,运气好身体棒。”“没看到间歇泉涨潮,喝点神水,沾点灵气也不错。”田老师说着,蹲下身子,准备用手去捧泉水,可泉眼离地面还有一段距离,徒手捧水还差那么一点点。而泉眼左则的石壁脚有一块露出水面的石块,刚好落得下一双脚的样子,上面光滑平整,如同经过打磨的大理石一样,想必常有人踩在这石块上取水了。可要踩到那石块上取水也是不容易的,因为这石窝就一个立方大小,且呈坛子形状,身材高大的人一下去,整个泉眼就会被自己的身体塞满,根本无法取水。我们三个人中我的个子最小,自然义不容辞地下到泉眼,取水分给大家喝。 随后又来了几拔游客,树林里热闹起来。一位提着鞭子的老人坐在不远处的大树脚,静静地望着来来往往的人们,目光慈善、温暖。
没有看到间歇泉的潮涨潮落,我始终有些不甘心。我便欲寻人问个究竟。
村里一位老人见我向他走去,便微笑着挪了一下身子,让我坐在他的身边。老人有七十多岁的样子,精气神很好,面色红润。若不是看到他拿着赶牛的鞭子,根本不会把他和当地的村民联系起来。我指指在溪边吃草的大黄牛说:“老人家,那头牛是你家的吧?”老人捋了捋手中的鞭子,抬头看着我说:“年轻人,你想知道的是有关间歇泉的事吧?”面对老人的率真直接,我有些尴尬,赶忙应道:“是的,是的……”
老人说,他们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到现在谁也说不清多少年了。他打小就跟着大人们来这里拜“阿娣庙”,祈求布依女神阿娣保佑风调雨顺。关于间歇泉的来历和阿娣的故事,他也是从上辈人的口中代代相传下来的。
我这才知道,关于间歇泉,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这里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安宁祥和的日子。后不知从何方来了一条孽龙,相中了村里一个叫阿娣的布依族女子,便幻化成人的样子,天天到村里来找阿娣。阿娣己经有了心上人,便回绝了孽龙。孽龙恼羞成怒,立马变回原形,顿时翻云覆雨,洪水滔天,房屋被冲毁,良田变成汪洋。为了拯救乡亲,阿娣赶忙焚香设坛,拜请姊妹神,向七仙女求助。七仙女给了阿娣一条银项链,说只要阿娣亲手给孽龙戴上,七仙女便可施法用链子将孽龙的喉咙锁住,让它不能大口吐水便可。
阿娣拿了项链,赶忙去找孽龙,说自己后悔了,愿意嫁给孽龙。孽龙得意地幻成人形,把阿娣抱在怀里动手动脚。阿娣假装害羞,拿出项链说:“这是我家的传家宝,只要亲手给心爱的人戴上,就能不离不弃,白头到老。”孽龙非常高兴,随手将阿娣甩到背上说:“小美人,你快给我戴上吧,我驮着你,咱们回龙宫去。”阿娣的心上人阿哥看到孽龙要把阿娣带走,赶来相救。孽龙举起剑要杀阿哥,阿娣赶忙把项链套在孽龙的脖子上,向着天空大喊:“套住了!”七仙女一边施法一边大喊:“阿娣赶快离开!”阿娣眼看项链要被孽龙扯下来,就用双手抓住项链勒紧孽龙的脖子,大喊:“不要管我,快快施法!”孽龙渐渐变回原形,一时间天昏地暗,山崩地裂!阿娣使出浑身力气勒紧项链。七仙女也不忍看到更多的人受苦,情急之下,随手抓起一把花生往孽龙身上一撒。花生落到孽龙身上变成了一座座山峰,将孽龙压在下面,动弹不得。阿娣因害怕孽龙挣脱项链,一直紧紧抓住项链不肯离开,也被压在了山下……
人们为了悼念阿娣,便在这里设了一个神坛,供奉阿娣。
老人说,关于间歇泉的涨落,并不像大家现在传说的那样有规律。据说,当年孽龙被压在山下,因脖子被项链锁住,自然不能大口吐水祸害人间。但它吸气出气,还是会影响水流的大小,出气时泉水上涨,吸气时泉水回落。早年的时候,孽龙的戾气太重,喘息粗重,泉水的涨落比较频繁,落差也比较大;后来,时间长了,孽龙的戾气也渐渐减退,呼吸平稳,泉水涨落也平缓稀疏了;特别在现在这种国泰民安的盛世里,所谓邪不胜正嘛,所以,那孽龙也怕是偃旗息鼓了,这泉水也就如你们看到的一样,不急不缓地静静流淌了。
老人的子女们都已举家搬进城里生活。而他因为放心不下这眼泉水,和这座小小的阿娣庙,没有离开。他说,阿娣是他们布依族的英雄,是这方山水的守护神。现在的年轻人不信这些,田地对他们也不那么重要了……可在他的眼里,这里才是他们的根,他要留下来守护阿娣庙,守住这根……
理智告诉我,间歇泉的潮涨潮落,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情感上,我宁愿相信这些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传说故事,至少,它让我们心怀敬畏,篤定信仰,懂得感恩。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