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流域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uian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源或流经青海东北部的湟水河、大通河、黄河,史称“三河”。三条大河天然一域,先人早有高见。现今,“三河”一说很少用到,皆曰“河湟”,就远不及古人眼光口吻大气了。
  诚然,“河湟”亦是古称谓(见《后汉书?西羌传》),却专指黄河与湟水。如今,我们也会听到当问及何谓“河湟”却理解不清者仍大有人在,可见此概念似清楚实又有些含混,如仍沿用“三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再往南,是高原上的高原,玉树、果洛、黄南、海南诸州。长江、黄河、澜沧江在那里奔腾流出。此情形,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费孝通先生“输出型青海”的观点——即指古戎、羌等走出西北成为东南某地区族群来源,自身随后却消失于甘青藏地域。而现在,要说到在中华水资源上的地位作用,古今青海贡献之大,如何夸赞褒奖都不为过。
  河水赐予人喝的吃的用的。有一史前名器为证:陶罐。这河湟早期文明的经典标本,器形繁多、数量庞大,可知那时,需要盛装的粮果物什实在多多。
  陶罐需要水与土和拌,需要火烧制,之前之后都需灵巧熟练的手加工。所以你看,涵盖了丰富的水、黄土和那时同样丰富的森林柴禾三大要素的陶罐,如远古河湟定居者封存至今的面孔、掌纹与语音:三河中部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我国发现最早的舞蹈彩陶,证明上五千年时,吃喝用不愁的乡亲们,早早就过上了他们想要的有歌舞有乐趣的多彩部落生活。
  先民们久居河畔,也渐渐积攒了精神头,萌发了挡不住的心思冲动。江河破土开路,人逐其而居,同时跟其移动。这便是河流的另一功能:它不仅吸引、诱惑着人,而且给出具体的路径指向。据北京和云南的史学家最新考证,二千多年前居住甘青的氐羌部落,辗转迁徙至云南,融合繁衍成新的世居民族,从而破解了上古滇王国消失之谜。首领为三弟兄号称氐羌“三骑士”一路行进的路线,正是循着河流朝向东南流出的去向。
  就这样,一些人走向平原,走至陆地尽头,甚至走出海洋……
  走出者又会将信息反馈,说那边如何如何好。走的走、留的留,无疑,留下者当居十之八九,其情由更不由分说。坚定不移的眷恋故土者,从那时就将我们“把根留住”。
  这就是我等的福啊。福乃前世、前前世修下。又一个靠前世之水、土、人造就下来的圣物是酒。酒,当和火药、造纸等等一样,为劳动者重大发明之一。粮食能够变换出酒,不仅标志农耕文明的富足成熟,更标志生活已向精神情感的需求享有提升。
  而圣物之圣物乃是青稞。记住,它不是高粱、玉米、稻麦。要问三河流域什么最适合生长?青稞,只有青稞。青稞从哪里来,青稞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一种对于输出者青海的精彩响应正在于此。公元三世纪末,鲜卑慕容一支吐谷浑,鬼使神差从辽东奔徙而来。鲜卑,这个在历史上初创了北方农耕文明,也曾驰骋于马背酷爱骏马的先古民族,后来与青海草原结缘,训育出饮誉神州的“青海骢”。
  鲜为人知的是,他们还成功种植了被称作“大麦”的青稞。试想,若无青稞与青稞酒,那我们的青藏高原,还是现在的青藏高原吗?
  青稞在山西、内蒙古、西藏至甘南及川、滇西北广有种植,但中心显然在青海。青稞覆盖的今青海北部及甘肃一带,正是当年吐谷浑王国最富饶的中心疆域。世居于三河地区的土族,确凿无误地记录着,这个强盛王朝衰落之后,子民们的无奈退缩与坚守。
  无疑,一个理想家园的追寻选定,食物保障乃终极目标之一。简言之,吐谷浑之所以奇迹般雄踞西北数百年,必有赖于他们握有青稞这样大面积种植的粮食资源。青海的青稞,生命力真个是旺盛无比啊,其品种随手列来,就有十几大品类。
  土族,人间命运多舛而你可谓幸运。多少伟大族群在历史上消失了,鲜卑吐谷浑后裔土族却成为一个特例,仰仗三河你获得了生命的延续力。虽说鲜卑没有了,吐谷浑没有了,但有你在,一脉香火就不断。
  是的,能让我们亲手触摸并激发想象的还有青稞。青稞是一个永远活着的古化石。遗憾的是,青稞种植面积已在减少,油菜、蚕豆及马铃薯等经济作物渐成主体。人们会疑问:不是酿造生产青稞酒还需大量青稞吗?可听人说,酒家或已运用时下新兴手段进行勾兑替代。要果真这样,面对青稞,我会忧郁伤心。特别是面对青稞酒,我会感到丢人现眼。
  我已在深深担忧:青稞会渐渐绝迹,会最终被抛弃?醇厚绵长的青稞酒,会在三河人手里串味变种?若以前,我也许会说出“除非三河水倒流!”这种狠话。而现在,我似乎缺乏这种自信。
  看来我这担心显得多余。互助县的朋友告诉我,青稞种植基地现主要有两个,一个在甘肃山丹,种有7、8万亩;一个在青海贵南,种有4万多亩;这些再加上甘青散布于各地的青稞种植,供应一个全国唯一的青稞酒制造厂家,应是绰绰有余。这情况足以让我们打消顾虑,放心地喝青稞酒,同时想到:要为青稞酒说句公道话了。
  还是再说点土族人的事儿吧。想起了我的祖母,那个手捧青稞种子的人,她把光耀火热的青稞记忆传给了她的后人。她不会知道,因她的一个无意识举动,一切已渗入血脉。依土乡乡规,祖母决不让儿孙在未结婚生育前动烟动酒,而她却既抽烟也喝酒。历史上吐谷浑女人受尊重有地位,由此可见一斑。祖母,她或许最清楚和最情愿的是,到时候应该将孩子们带向哪里——
  在蜜蜂嗡嗡、蚱蜢咻咻、青蛙呱呱的初秋之时,祖母领孙儿们去到田野,最后逗留在青稞田边。自灌浆时起,祖母天天就在关注青稞地。是的,青稞耐寒并且成熟期短,即成熟速度比小麦快。亦可以说,青稞是一种速熟作物,青稞,一天一个样,这就是青稞的神奇。
  青稞,在浓酽的色度或色差间转换:黑紫的,赭红的,白黄的,暑日映耀下那个辉煌又灿烂!祖母掌握着生熟的火候——好了,她说。于是挑着折些,拿稗草或燕麦秆儿扎束成一把“青稞花”,回到厨房伸入灶膛一烧燎,而后揉得稞仁粒粒精嫩,嚼之既像菜又如肉。这个自打小就香香地吃燒青稞并吃出了感觉的家伙,就是我。
  某天,长大的孩子恍然大悟:田野,那是我们的后花园啊,唯有青稞,是最迷人最迷人的那一朵!   说到此,该端起热烫的青稞酒了。三盅老酒,敬天、敬地、敬祖先,是我们喝酒的至高名义。其他理由都不大靠谱也挺没劲。圣贤不是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吗?这意思是,尔等虽再不才,但在当时先人心目中也是第一要紧。所以必须赶紧先敬。为什么还要敬天地?因为天地也是祖先,这是鲜卑吐谷浑的祖训。我们还要敬未来的人,尽管不可能见到他们。事情就是这样,有一个庄重契约要履行。“到时别忘烧个纸、奠个酒就行”——那是人真正活过来了,穿透生死的留言,跨越历史的酒。
  我们究竟铭记了什么,烈性扎心的酒可以帮我们唤醒。以青稞和青稞酒创造承袭者的心愿,喝吧喝吧。不能辜负,不能马虎冷漠,不能令酒杯空置而大不敬。你一不小心就醉了?为什么要醉?难不成是你与天地祖先沟通而意醉神迷了?
  敞开怀抱的三河,凡生命尽可远走高飞,凡生命尽皆收留。黄河积石峡口,日月山、拉脊山湟水畔,祁连山大通河谷,土族人以最极致的样式用七彩花绣衫炫美。阿姑们帽前一定插有一排鲜花,否则,好像她们没脸出门,或好像是:生怕丢了一个曾经辉煌的王国与民族的脸面。
  源流于祁连山的大通河,携带着祁连山的沙石泥土,这使得黄河水质基因又一次丰富起来。湟水携入黄河的,则是纯净黄土。也因此,在水质上说,黄河与长江有所不同。唯有黄河母亲知道,湟水与大通河在她即将北上的节骨眼上,给予两股关键的推进力,实在是尽善尽美了。
  三河流域天上家园。在我眼里,那即是仙人居处。山道水路人迹,家乡亲人的门朝向我们开着。哦,就等子孙们回去一聚了,然而已有多久我们都没有去了。三河早已不是古戎羌氐、吐谷浑、吐蕃之三河。走出历史的新三河,还将继续为现代、后现代生活浪潮充斥覆盖,那时的我们,也可能会一下子找不到回家的路。
  这就要看青稞、种青稞的人以及青稞酒、酿青稞酒的人了。来来来,喝了这杯酒,一切尽在杯中!
  “乡亲们把庄稼都种到天上去了!”人们一齐望去都会心地笑了。一种庄稼需要仰头翘望之,这就是走出历史但永远不会断了历史脐带的三河流域:富集的可耕地从河岸一直绵延至山峦之巅,峰峦叠翠如在画中。那种置身世外的好而好,那种生死相依的美而美,你会觉得,自己再走近,也无法真正到达。
  三河必要歸一,归一就在河口。出青入甘至河口,三河如三军会师。会师去向何方?以地理地势观察,黄河可以直向东走或向南而下。可它偏没,而是一扭身挺然向北!作为江河源人,我们必须替黄河说说话:它向北流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就是要把整座黄土高原浇灌滋润。这就是上天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水资源分配了——长江出青海往南,黄河出青海向北,接下来华夏所有人都心想努力的事情,还能做不好吗?
  选自祁建青散文集《瓦蓝青稞》
其他文献
西部散文方阵中,军旅作家祁建青的独树一帜有目共睹。著名评论家燎原对他的创作成就有一番语惊四座的评价,谓之“一座崛起的散文高地”,毋庸置疑十分切合到位。  眼前这四篇作品,又一次将他创作所载负的非同凡响的品格魅力悉数展露给读者。无论西汉战将、东汉国士,还是北宋东坡、诗文酒樽,在他娓娓道来的笔端,角度新颖切入精辟,而感觉阵阵气韵畅快通达。一般来说,像这样一些曾被人们写过无数遍的素材,弄不好往往会陷于重
期刊
一  “苏州织造衙门是我母校振华女校的校址。园里有两座高三丈、阔二丈的天然太湖石。一座瑞云峰,透骨灵珑;一座鹰峰,层峦迭嶂,都是帝王家方有而臣民家不可能得到的奇石。苏州织造府,当是雍正或是康熙皇帝驻驿之地。所以有这等奇石。”这是时年99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写在《漫谈》里的一段话(《当代》2010年第4期)。  瑞云峰,曾经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出嫁珍贵的嫁妆,曾经是苏州织造府西花园的奇石,曾经是皇上行宫后花
期刊
故乡,是一个人离开才拥有的地方。  今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连在一起,小长假变成8天,许多人选择了驾车远游,而我依然选择了携妻子回故乡。在故乡生活了许多年并没有觉得它有什么让我迷恋的地方。在少年时代那贫苦的岁月里,我曾把逃离故乡作为勤奋努力学习的动力。可是,从离开故乡的那天起,却又对它生出许多无端的牵挂与眷恋。回想故乡,它既清晰,又朦胧。可以清晰成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件件难忘的事,一幅具体的土庄廓和土庄
期刊
一  假如,除却了时间和空间的意义,也就无所谓存在了。  我们不妨把背景设定为一个空旷的广场。它之所以空旷是因为目光所及处空无一物。其上,天空浩荡。四周,可见边际。边际之外是大地。这便是空间。空间的存在有无穷无尽的可能,这对时间的无限性也提供了可能。否则,时间就毫无意义。  假如,我一直站在那空旷的边缘,目睹空旷。接下来,我会看到,早晨,太阳从东面升起。我看到了阳光下自己的影子。随着太阳的移动,影
期刊
一  花石峡位于通往玉树、果洛两州陆路交会枢纽处。由省城西宁出发经400多公里,海拔净增2000多米。沿途,高原物象渐次突兀奇峻展开,直到花石峡小镇,似乎谁都还未及反应过来:眼前已是地老天荒的世外极境,高原的高原到了!  “藏族同胞精心打理着牧区家园,年轻官兵忠诚驻守在高原河山。”这不是诗句,是兵站及其环境真实写照。  新兵伍豪说,可这咋就不是诗呢?老兵早有言,在此随手拍个照它即是上佳作品!壮哉花
期刊
我的妈妈出生于1954年,我姥爷家说不上是书香门第,但在那个年代能称得上是知识分子家庭了吧。因为我的姥爷从我记事起就是校长,从东沿滩的榆林子到西沿滩的大树湾,一直在教育一线上,鞠躬尽瘁。在我小时候的意识里,校长一定是一位博学多识、绝顶聪明的人。在后来姥爷去世的很多年里,妈妈陆陆续续地给我们讲述姥爷的故事也证明了这一点:姥爷十三岁入学,十八岁便考入伊盟师范,五年时间完成小学和初中的课程而且成绩优异。
期刊
“很高兴来到帕米尔。”公格尔雪峰下斯人独语。“很高兴,”塔什库尔干防区的战友仿佛在接话,“帕米尔系古波斯语,意为‘平顶的房屋’。这地方处在祖国最西边陲,还是亚洲的一个大山结穴。”  真的?那太棒了。能来边防走走实在机会难得。该区域看似不大,却有六七个国家接壤于此。我发现我很在意“结穴”一说。山有“结穴”?在这之前我委实知之甚少。一个念头闪过——山既有结穴,那水有没有?  攀入了山的结穴,就等于重重
期刊
之一  又是一季春来到,这一年于我注定不会寻常,因为几经辗转,我决定来兴达阳光工作。  我是个业余作者,靠写作既没有成大名,也没有得小利,唯庆幸身边因此有一帮文友,他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喜怒真实、爱憎分明。当初见我犹豫,众口指向兴达,说:你去那里就对了,杨喜林是个很有德行的儒商。  因为胡雪岩、邵逸夫等人,我对儒商敬仰尊崇,但鄂尔多斯的儒商会是个什么样子呢?记得金融危机之前,我们身边曾哗啦啦冒出
期刊
之一:冷湖  废墟。一幢,连着一幢。这是一个被时光淘洗而日渐荒芜的梦境,还是一座平躺的纪念碑,在苍茫的大地上,企图挽留昔日的辉煌?一种激情的记录,一种梦想与时光的抗衡。  光中,浩瀚的戈壁蒸腾出汩汩岚气,这是丝丝缕缕来自地底的叹息。一切变得朦胧起来。山川、戈壁,甚至是天上的流云。河流是干涸的。干涸的河床,让你怀疑一条河曾经的存在。一只毡靴静静地躺在河岸上。是那种来自半个世纪之前的,粗笨的样式,这是
期刊
年猪  年节一进入腊月,平时嘴皮干歘歘的孩子们一个个张扬着肥肥的油嘴圈圈,垢痂手也油漉漉的,滋润了些许。  这个时候,满庄子的农户们就忙着宰年猪了。每天早晨,猪娃惨烈的恸嚎声从张家李家王家马家吉家杨家戴家刘家传出。伺候了一年的猪娃魂飞魄散,被庖丁大卸八件,悬于屋梁,大饱了一家人过年的眼福和口福。  头天晚上,母亲给年猪喂了一顿美食,一盆青稞面糊糊外加两个豆面干粮,算是送行仪式。然后叫我去外院奶奶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