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董建平(1958-),男,内蒙古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摘 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教学实验法。对我国主要球类课程现行教材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在球类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现行教材内容在教学实验研究基础上,进行了逐步调整,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方法;球类课程;教材;调整
中图分类号:G8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2—0229—02
一百多年以前陆续诞生的各项现代球类运动,多数是在类似的游戏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随着这些运动的发展,其内涵的竞技特征几乎被人们渲染发挥到极致。即使是学校体育课中所设置的球类课,也有的过分强调了对竞技规律的操作,而其固有的、更为适合学校体育目标的游戏特征却被忽视。当前,以竞技为中心的球类课教学已受到质疑,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不断涌现,如何进行球类教学改革已成为热点课题。在球类课教学改革的众多内容中,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重要突破口。
球类课程的种类多种多样,单是体育系设置的就有8种之多,但球类运动的基本特点,如对抗性、全面性、多变性、趣味性则是共同的。近年来,随着教学指导思想的逐步更新,人们对过去的教材教法进行了反思和新的探索,在改革的进程中不同的观点也应运而生。比如以竞技为目标的技巧教学与健身康体的游戏式教学的争端就时断时续,此消彼长。近年来,随着“体教结合”观点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些论争也趋于缓和,对球类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开始持有更为现实和科学的审视。对现行的教材教法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可标新立异。为此,我们认为在现阶段球类教学各种条件限制下,应首先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度调整更为妥当,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内蒙古师大体育学院2001级、2002级共8个教学班,200名本科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对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发行使用的各主要球类课程的全国统编教材进行查阅,对与本文有关的资料进行检索和汇总统计。
收集国家教委等主管部门历年颁布的球类课程教学大纲及部分院校球类课程教学计划进行归纳研究。
1.2.2 教学实验法 对研究对象在其参与的篮球课和垒球课中进行教学方法调整实验,历时四个教学周期。
2 结果与分析
2.1 现行球类教材分析 我国各院校现在使用的球类教材,除极少数为自编外,大多是高教版或人体版的统编教材。这些教材虽然出自不同的编写组,但无论其内容还是结构形式都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亡进行了修订和充实,内容日臻全面系统,有些教材还增补了体现时代前沿特征的理论和方法,一些相关的游戏和练习也被收人其中。但另一方面,一些教材过分追求技战术分类的细化和动作的规范模式,致使教材内容越分越细,条目越来越多。而与此同时,球类课程的教学时数却在逐年减少,这就形成当前教材越来越厚,学时越来越少的强烈反差。面对这种状况,使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教师也是费尽气力,蜻蜓点水般操练一遍,未能有良好效果。这种教材编制与教学实际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表1、表2)。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较为庞杂,重点不突出,重复和雷同现象比较普遍,使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教材时感到很不方便。
2)部分教材为了突出其系统性,把每个技术动作的独立位置摆得非常突出,而忽视了球类运动各个技术动作之间密不可分的衔接和组合串联这个最为重要的环节。
3)教材的思想内涵对现代意识的体现不够突出,对许多技战术的描述还停留在陈旧观念的基础上,即使引入一些前沿成果,也是新旧并存,不破不立,没有充分反映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潮流。
4)教材的程序化和套路化曾经被一些人津津乐道,认为这些一招一式的规定更加明确,更加便于教学。所以,在教材中对有的技战术的描述有模式化的倾向,而对其相互衔接组合、转化以及创造性的发挥则没有给予应有的位置。
2.2 教材调整的方略 球类教材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渐变过程,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吻合。我们结合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和球类运动本身的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几个方面的调整。
2.2.1 选优 从现行教材中,将那些能够体现球类运动本质的,符合学生需要的内容择优选用。在具体的教材中,也要侧重提取最有实用价值的成分应用到教学中去。
2.2.2 归纳 对性能作用相近和相似的同类教材内容进行归类合并;对在实际运用中互相密切联系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纵横组合;使教材的针对性更加突出。
2.2.3 创新 把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内容引入教材中,并结合本地区的条件和学生特点加以调整使用。如降低高度的扣篮,三人制篮球、软式排球、网式足球等。使教材向多样化、现代化发展,让球类教学激发起新的兴奋点。
2.3 教学方法的调整实验与成效 为了顺应球类教学改革的大趋势,院校球类课程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作了适度调整。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新的要求。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在教学实验中对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表3,表4)。
1)调整后的教学方法更加突出了现代球类运动的特点,增加了学生练习的实用性和活动密度,使学生在加快掌握动作的同时,身体素质、心理娱悦的效益明显提高。
2)学生由被动练习改进为主动自觉练习。在经过多次尝试后,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基础,找出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这样就能够主动练习并力求掌握其热衷的技术动作。而在通过个人努力完成动作后的成功感,会促使其积极练习,并为今后从事该项球类运动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3)学生的练习次数和活动时间比调整前增加1/3,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也大幅增加,实践能力和对技战术的理解能力明显提高。
4)教师把注意力从统一传授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可根据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分层指导,从而达到开发式的教学境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能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灵活应用。
3 结论与建议
3.1 球类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我国现阶段的一定时间内,无论是教学行政管理体制、师资的知识与业务水平,还是场地设施条件,都对大强度的改革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调整教材和教学方法是改革的首要措施,是尽快取得成效的战略要求。
3.2 在实施过程中,要将现代教学理念贯穿其中 按照现代球类课的教学要求,在掌握动作技巧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决断与应变能力。使学生在深入理解前提下,建立起高度的练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并提高运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的调整中,要避免单纯的球类学科课程与球类活动课程两种倾向,应该将两者有机溶合、相互渗透。这就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到既能够精选教材和练习方法,又能在课堂中摆对角色位置。使调整与控制做得恰到好处,使学生真正汲取到球类运动的精髓。
参考文献:
[1]球类运动教材编写组.球类运动[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藏宝柱.篮球[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3]吴谋.高校篮球教学与训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摘 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教学实验法。对我国主要球类课程现行教材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在球类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现行教材内容在教学实验研究基础上,进行了逐步调整,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方法;球类课程;教材;调整
中图分类号:G8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2—0229—02
一百多年以前陆续诞生的各项现代球类运动,多数是在类似的游戏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随着这些运动的发展,其内涵的竞技特征几乎被人们渲染发挥到极致。即使是学校体育课中所设置的球类课,也有的过分强调了对竞技规律的操作,而其固有的、更为适合学校体育目标的游戏特征却被忽视。当前,以竞技为中心的球类课教学已受到质疑,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不断涌现,如何进行球类教学改革已成为热点课题。在球类课教学改革的众多内容中,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重要突破口。
球类课程的种类多种多样,单是体育系设置的就有8种之多,但球类运动的基本特点,如对抗性、全面性、多变性、趣味性则是共同的。近年来,随着教学指导思想的逐步更新,人们对过去的教材教法进行了反思和新的探索,在改革的进程中不同的观点也应运而生。比如以竞技为目标的技巧教学与健身康体的游戏式教学的争端就时断时续,此消彼长。近年来,随着“体教结合”观点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些论争也趋于缓和,对球类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开始持有更为现实和科学的审视。对现行的教材教法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可标新立异。为此,我们认为在现阶段球类教学各种条件限制下,应首先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度调整更为妥当,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内蒙古师大体育学院2001级、2002级共8个教学班,200名本科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对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发行使用的各主要球类课程的全国统编教材进行查阅,对与本文有关的资料进行检索和汇总统计。
收集国家教委等主管部门历年颁布的球类课程教学大纲及部分院校球类课程教学计划进行归纳研究。
1.2.2 教学实验法 对研究对象在其参与的篮球课和垒球课中进行教学方法调整实验,历时四个教学周期。
2 结果与分析
2.1 现行球类教材分析 我国各院校现在使用的球类教材,除极少数为自编外,大多是高教版或人体版的统编教材。这些教材虽然出自不同的编写组,但无论其内容还是结构形式都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亡进行了修订和充实,内容日臻全面系统,有些教材还增补了体现时代前沿特征的理论和方法,一些相关的游戏和练习也被收人其中。但另一方面,一些教材过分追求技战术分类的细化和动作的规范模式,致使教材内容越分越细,条目越来越多。而与此同时,球类课程的教学时数却在逐年减少,这就形成当前教材越来越厚,学时越来越少的强烈反差。面对这种状况,使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教师也是费尽气力,蜻蜓点水般操练一遍,未能有良好效果。这种教材编制与教学实际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表1、表2)。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较为庞杂,重点不突出,重复和雷同现象比较普遍,使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教材时感到很不方便。
2)部分教材为了突出其系统性,把每个技术动作的独立位置摆得非常突出,而忽视了球类运动各个技术动作之间密不可分的衔接和组合串联这个最为重要的环节。
3)教材的思想内涵对现代意识的体现不够突出,对许多技战术的描述还停留在陈旧观念的基础上,即使引入一些前沿成果,也是新旧并存,不破不立,没有充分反映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潮流。
4)教材的程序化和套路化曾经被一些人津津乐道,认为这些一招一式的规定更加明确,更加便于教学。所以,在教材中对有的技战术的描述有模式化的倾向,而对其相互衔接组合、转化以及创造性的发挥则没有给予应有的位置。
2.2 教材调整的方略 球类教材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渐变过程,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吻合。我们结合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和球类运动本身的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几个方面的调整。
2.2.1 选优 从现行教材中,将那些能够体现球类运动本质的,符合学生需要的内容择优选用。在具体的教材中,也要侧重提取最有实用价值的成分应用到教学中去。
2.2.2 归纳 对性能作用相近和相似的同类教材内容进行归类合并;对在实际运用中互相密切联系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纵横组合;使教材的针对性更加突出。
2.2.3 创新 把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内容引入教材中,并结合本地区的条件和学生特点加以调整使用。如降低高度的扣篮,三人制篮球、软式排球、网式足球等。使教材向多样化、现代化发展,让球类教学激发起新的兴奋点。
2.3 教学方法的调整实验与成效 为了顺应球类教学改革的大趋势,院校球类课程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作了适度调整。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新的要求。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在教学实验中对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表3,表4)。
1)调整后的教学方法更加突出了现代球类运动的特点,增加了学生练习的实用性和活动密度,使学生在加快掌握动作的同时,身体素质、心理娱悦的效益明显提高。
2)学生由被动练习改进为主动自觉练习。在经过多次尝试后,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基础,找出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这样就能够主动练习并力求掌握其热衷的技术动作。而在通过个人努力完成动作后的成功感,会促使其积极练习,并为今后从事该项球类运动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3)学生的练习次数和活动时间比调整前增加1/3,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也大幅增加,实践能力和对技战术的理解能力明显提高。
4)教师把注意力从统一传授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可根据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分层指导,从而达到开发式的教学境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能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灵活应用。
3 结论与建议
3.1 球类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我国现阶段的一定时间内,无论是教学行政管理体制、师资的知识与业务水平,还是场地设施条件,都对大强度的改革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调整教材和教学方法是改革的首要措施,是尽快取得成效的战略要求。
3.2 在实施过程中,要将现代教学理念贯穿其中 按照现代球类课的教学要求,在掌握动作技巧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决断与应变能力。使学生在深入理解前提下,建立起高度的练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并提高运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的调整中,要避免单纯的球类学科课程与球类活动课程两种倾向,应该将两者有机溶合、相互渗透。这就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到既能够精选教材和练习方法,又能在课堂中摆对角色位置。使调整与控制做得恰到好处,使学生真正汲取到球类运动的精髓。
参考文献:
[1]球类运动教材编写组.球类运动[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藏宝柱.篮球[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3]吴谋.高校篮球教学与训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