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笔者去过的北欧国家里,丹麦人爱动,芬兰人爱静,都是比较突出的。前者在运动中释放生活的激情,后者在安静中品味生活的真谛。
相较于芬兰,丹麦人“爱动”得多,而且是全民参与的那种。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着“自行车王国”的称号,但随着居民人均收入的不断提升,考虑到现实车道的状况,街上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
丹麦“自行车王国”的称号,可要名副其实得多了。列几个数据给大家:丹麦全国有1.2万公里专门的自行车道(而丹麦的面积是4.3万平方公里);24%的通勤是自行车完成的;在首都哥本哈根,45%的居民骑车,自行车道为454公里,居民每天骑车距离的总和是134万公里。
在哥本哈根,乃至整个丹麦,自行车随处可见。其数量之多,可用8个字来概括: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在旅行的时候,为了体验一下在丹麦骑车的快乐,我向酒店借了一辆自行车,准备骑车上超市。
酒店的服务生知道我是外国客人,并未将车推来在我面前一放了之,而是推着车陪我一起往店外走。如此这般我有点想不通,我在上海骑车的车龄少说也有30多年,难道你还不放心?
可事实是,两市的骑车就是不同。我随服务生走到门外,他指着铺有蓝色塑胶的路面告诉我,这是专门的自行车道,独立设置,放心骑行,可不受任何机动车和红绿灯的干扰。而另一种自行车道则与机动车道相伴而行,但从高度上却与其立体分开,互不影响。
乍到异乡骑车,从安全角度考虑,我骑得很慢。才慢悠悠骑了一会儿,就听到背后传来嘀嘀喇叭声。这是什么声响?好像不是汽车喇叭声。赶紧回头看,好家伙,只见身后爷爷奶奶辈的几位老人,全副武装,戴着红色或橘黄色的头盔,身穿长T恤,下套运动裤,脚蹬运动鞋,潇洒骑车前行。身后紧跟着一大群同样全副武装、脚蹬自行车的孙子孙女辈。再细看在我前面及身旁的骑车者,装束莫不如此。浩浩荡荡的车流,汇聚成十分壮观的场面。
来哥本哈根的车上,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丹麦人口不多,家家户户都有汽车,可为什么民众这般喜欢骑自行车呢?据一位在丹麦生活了十多年的上海小伙顾先生介绍,大多数的丹麦民众起初选择自行车,是出于无奈。顾先生的好友奥尔登,是研究城市交通的学者。他直白地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丹麦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促使汽车数量激增,引发了全球交通拥堵的城市病。而丹麦城市最无解的是,中心城区都是一些历史悠久的狭窄老街,无法拓宽,导致交通事故频发。为此,主管部门被迫出大招,通过税收来限制购买小汽车。税款大致是买车费用的3倍。
除了税收的“限”,政府部门还用投资与法规杠杆,大力扶持自行車出行。以原先“堵城”哥本哈根为例,这些年市政府对自行车设施的直接投资,每年平均为1250万美元,中央政府专项财政支持约每年250万美元。
这些钱主要用于自行车道的建设与维修,以及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如每年举办“自行车节”“无机动车日”“骑车上班周”等活动。此外,还充分利用“名人效应”,由政府官员、皇室成员等带头骑车,并参与宣传活动。所颁布的法规,也给予了自行车出行充分的优先权,如允许自行车红灯右转(机动车不能),允许在部分单行道逆行,以及允许携带自行车乘坐公交和地铁。而中心城区汽车的停车位,则每年递减2%~3%。
眼下在哥本哈根,自行车的数量已是汽车的5倍。在街头,你随意询问骑车者为啥爱骑车?答案虽五花八门,却归结几个关键词:方便快捷,灵活机动,低碳环保,还可锻炼身体。
芬兰被誉为“全球最安静的国家”。安静自然与人有关。也许是地广人稀的缘故,寒冬,芬兰人守着壁炉喝热咖啡;夏日,则最爱独坐湖畔悠悠垂钓。在公共场所,你常会看到,几个芬兰人坐在一起,什么也不说,各看手中的报纸,或低头思索各自的心事。偶尔有一个人抬起头来轻轻说几句话,随后一切又复归于平静。
芬兰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如果你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最好闭上你的嘴。芬兰人认为,一个没完没了总在说话的人,纯属大脑贫乏、没有思想的蠢货。
回忆当初在芬旅行时,我搭乘“公主号”游轮刚出赫尔辛基国际客运码头,出乎意料,码头外竟是“开肠破肚”的一大片热建中的工地。
在我的印象中,凡工地必然是声浪轰响、杂音刺耳。可哪知此工地就是与众不同。它一改惯常的冲撞作业为挤压模式,机械操作稳当而无噪音。一问才知,芬兰对工地施工有着严格的规范。整个施工噪音总量若超过规定的范畴,是要按噪音量递进罚款的。
走上街头,平整的马路上各种型号的小排量轿车川流不息,井然有序;中速行驶,从不鸣号。目睹这番景象,我回想起参观上海世博会中有“冰壶”之称的芬兰馆时,馆内独特的动画、图像所述说的被带离大都市的喧嚣,并享受宁静的视觉、光感和听觉的体验。而今,我实地体验了值得追寻的均衡、可持续和惬意的城市生活。
芬兰人爱“静”,还体现在他们的工作偏向于脑力活儿。在芬兰,诞生了无数优秀的工程师和设计师。2008年,巅峰时期的诺基亚手机年销量为4.68亿部,市场占有率为39%,市值近2500亿美元,占了芬兰出口总量的25%。后因种种原因,诺基亚在移动通讯市场逐步落伍。
但事情并未结束,当年诺基亚员工出走后,母公司慷慨拿出很多对诺基亚已无用的产品或技术,让员工免费拿去,到外面创业。这些人组建了许多根植于移动互联网的初创公司,广泛分布在游戏、洁净科技、生物、健康与教育等部门。其中移动游戏已经独树一帜,成为芬兰的新名片。在先后诞生的公司中,最著名的有“愤怒的小鸟”、“部落冲突”、Jolla等移动互联网“新贵”,由此盘活了芬兰的就业和经济。
无单车,不丹麦
相较于芬兰,丹麦人“爱动”得多,而且是全民参与的那种。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着“自行车王国”的称号,但随着居民人均收入的不断提升,考虑到现实车道的状况,街上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
丹麦“自行车王国”的称号,可要名副其实得多了。列几个数据给大家:丹麦全国有1.2万公里专门的自行车道(而丹麦的面积是4.3万平方公里);24%的通勤是自行车完成的;在首都哥本哈根,45%的居民骑车,自行车道为454公里,居民每天骑车距离的总和是134万公里。
在哥本哈根,乃至整个丹麦,自行车随处可见。其数量之多,可用8个字来概括: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在旅行的时候,为了体验一下在丹麦骑车的快乐,我向酒店借了一辆自行车,准备骑车上超市。
酒店的服务生知道我是外国客人,并未将车推来在我面前一放了之,而是推着车陪我一起往店外走。如此这般我有点想不通,我在上海骑车的车龄少说也有30多年,难道你还不放心?
可事实是,两市的骑车就是不同。我随服务生走到门外,他指着铺有蓝色塑胶的路面告诉我,这是专门的自行车道,独立设置,放心骑行,可不受任何机动车和红绿灯的干扰。而另一种自行车道则与机动车道相伴而行,但从高度上却与其立体分开,互不影响。
乍到异乡骑车,从安全角度考虑,我骑得很慢。才慢悠悠骑了一会儿,就听到背后传来嘀嘀喇叭声。这是什么声响?好像不是汽车喇叭声。赶紧回头看,好家伙,只见身后爷爷奶奶辈的几位老人,全副武装,戴着红色或橘黄色的头盔,身穿长T恤,下套运动裤,脚蹬运动鞋,潇洒骑车前行。身后紧跟着一大群同样全副武装、脚蹬自行车的孙子孙女辈。再细看在我前面及身旁的骑车者,装束莫不如此。浩浩荡荡的车流,汇聚成十分壮观的场面。
来哥本哈根的车上,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丹麦人口不多,家家户户都有汽车,可为什么民众这般喜欢骑自行车呢?据一位在丹麦生活了十多年的上海小伙顾先生介绍,大多数的丹麦民众起初选择自行车,是出于无奈。顾先生的好友奥尔登,是研究城市交通的学者。他直白地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丹麦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促使汽车数量激增,引发了全球交通拥堵的城市病。而丹麦城市最无解的是,中心城区都是一些历史悠久的狭窄老街,无法拓宽,导致交通事故频发。为此,主管部门被迫出大招,通过税收来限制购买小汽车。税款大致是买车费用的3倍。
除了税收的“限”,政府部门还用投资与法规杠杆,大力扶持自行車出行。以原先“堵城”哥本哈根为例,这些年市政府对自行车设施的直接投资,每年平均为1250万美元,中央政府专项财政支持约每年250万美元。
这些钱主要用于自行车道的建设与维修,以及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如每年举办“自行车节”“无机动车日”“骑车上班周”等活动。此外,还充分利用“名人效应”,由政府官员、皇室成员等带头骑车,并参与宣传活动。所颁布的法规,也给予了自行车出行充分的优先权,如允许自行车红灯右转(机动车不能),允许在部分单行道逆行,以及允许携带自行车乘坐公交和地铁。而中心城区汽车的停车位,则每年递减2%~3%。
眼下在哥本哈根,自行车的数量已是汽车的5倍。在街头,你随意询问骑车者为啥爱骑车?答案虽五花八门,却归结几个关键词:方便快捷,灵活机动,低碳环保,还可锻炼身体。
安静生活,芬兰Style
芬兰被誉为“全球最安静的国家”。安静自然与人有关。也许是地广人稀的缘故,寒冬,芬兰人守着壁炉喝热咖啡;夏日,则最爱独坐湖畔悠悠垂钓。在公共场所,你常会看到,几个芬兰人坐在一起,什么也不说,各看手中的报纸,或低头思索各自的心事。偶尔有一个人抬起头来轻轻说几句话,随后一切又复归于平静。
芬兰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如果你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最好闭上你的嘴。芬兰人认为,一个没完没了总在说话的人,纯属大脑贫乏、没有思想的蠢货。
回忆当初在芬旅行时,我搭乘“公主号”游轮刚出赫尔辛基国际客运码头,出乎意料,码头外竟是“开肠破肚”的一大片热建中的工地。
在我的印象中,凡工地必然是声浪轰响、杂音刺耳。可哪知此工地就是与众不同。它一改惯常的冲撞作业为挤压模式,机械操作稳当而无噪音。一问才知,芬兰对工地施工有着严格的规范。整个施工噪音总量若超过规定的范畴,是要按噪音量递进罚款的。
走上街头,平整的马路上各种型号的小排量轿车川流不息,井然有序;中速行驶,从不鸣号。目睹这番景象,我回想起参观上海世博会中有“冰壶”之称的芬兰馆时,馆内独特的动画、图像所述说的被带离大都市的喧嚣,并享受宁静的视觉、光感和听觉的体验。而今,我实地体验了值得追寻的均衡、可持续和惬意的城市生活。
芬兰人爱“静”,还体现在他们的工作偏向于脑力活儿。在芬兰,诞生了无数优秀的工程师和设计师。2008年,巅峰时期的诺基亚手机年销量为4.68亿部,市场占有率为39%,市值近2500亿美元,占了芬兰出口总量的25%。后因种种原因,诺基亚在移动通讯市场逐步落伍。
但事情并未结束,当年诺基亚员工出走后,母公司慷慨拿出很多对诺基亚已无用的产品或技术,让员工免费拿去,到外面创业。这些人组建了许多根植于移动互联网的初创公司,广泛分布在游戏、洁净科技、生物、健康与教育等部门。其中移动游戏已经独树一帜,成为芬兰的新名片。在先后诞生的公司中,最著名的有“愤怒的小鸟”、“部落冲突”、Jolla等移动互联网“新贵”,由此盘活了芬兰的就业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