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李锐说:“作家就是在词语的池塘里游泳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知识的梯子上攀登时,使他迈出最初的,在我看来也是最宽阔的步伐的,就是通过词来认识世界。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跃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他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从作家的创作体验和教育家对词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难看出对词的感受、理解和欣赏在培养学生语感、增强学生阅读能力上的重要作用。苏教版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有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的资源。如何发挥这些课文中丰富词语的资源优势,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时值得研究的课题。下面就《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的词语做一些解读并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1.课文用词典雅、节奏感强,富有表现力,与课文所描写的情境及《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优美的旋律、复杂的情绪、丰富的情感相吻合,容易使学生产生美感。“有一年中秋之夜”、“十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个中秋夜”这些词句,形容了时间的流逝有如音乐的旋律缓缓推进。文章的开头“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句式错落,节奏舒缓,仿佛二泉映月乐曲的首句,轻柔、舒缓,撩动人的情丝。“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中长短句的搭配,相同句式的运用,和音乐本身的回旋往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的旋律相一致。音乐和语言本身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课文运用了许多典雅的书面语,与高雅的《二泉映月》乐曲相匹配,给人以高雅之美感。如:“一泓清泉”,而不是一池清泉;“藤萝摇曳”,而不是藤萝摇荡;“萦绕在他的耳畔”,而不是围绕在他的耳边;“恬静”,而不是安静、宁静,等等。这些词,给人的听觉和引起的内心感觉是优美的、高雅的。为了让学生感受这样高雅优美的语言,在初读课文时,我说了这样一段话,以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一位作家说,作家就是在词语的池塘里游泳的人。那我们读书更是在词语的池塘里游泳呼吸。让我们提醒自己进入读书的状态,钻到课文的词语里去游泳、呼吸。”在结束课文学习前,我通过换词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课文用词的典雅:第一节,“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清泉”能用其他词语代替吗?为什么这样用?让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在“词语的池塘里游泳”,感受词语的典雅优美,“呼吸”词语中饱蕴的情思。
2.人物刻画视角独特,人物形象鲜明、感人。文章用第三人称揣摩的方式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读者就和作者一起去与人物对话,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阿炳后来双目失明,只能通过听觉感受外面的世界,因而文章中没有人物语言的描写,没有写人物看到的世界,而是从听觉去刻画人物。小时候,阿炳只听到淙淙的流水声。师父告诉他,等他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他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望着”、“点头”,一个聪慧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懂事”一词,充满张力。十多年过去了,阿炳什么也看不见了,却从二泉的流水声中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些声音真是从泉水中发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它们发自阿炳的心底,是阿炳的心声。阿炳不仅会听泉声,更会听自己的心声。听到自己的心声也是一种能力啊。他为什么会这么伤心呢?因为师父的早已离开,让他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双目失明,更是人生毁灭性的打击;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充满着艰辛。这一切的坎坷怎能不令阿炳伤心呢?这样的伤心令人凄然。不幸中的幸运是,这样的伤心遇到了一个不屈的灵魂和一位天才的音乐家,因而化为了动人心魄的旋律,成为音乐上永久的丰碑。这旋律穿越时空,成为人们心灵栖息的港湾,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朝圣地。《二泉映月》的旋律让阿炳的形象成为永恒。
3.课文有些词,要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其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倾听、倾诉、倾吐”,这三个词就需要联系课文语境理解其恰当意义并辨别其感情色彩,还要透过这三个词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三个词在词典上的解释是——倾听:细心地听取;倾诉:完全说出(心里的话);倾吐:倾诉。学生仅仅知道词典上的解释就够了吗?词语的生命在于运用。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这里的“倾听”,就不仅仅是细心地听取的意思。而且。透过“倾听”,还能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师父仅仅在细心听取吗?师父是在用心听,师父还若有所思,似乎想从泉声中听出什么。从下面师父和小阿炳的对话中不难看出,师父是在用心听,而且听出了泉声中“奇妙”的声音。这样去理解倾听,就不仅仅是听声音的行为,更是去理解听声音的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他不仅仅在听泉声,他还在把自己的情思寄托给美好月色下的淙淙流水。“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里的“倾诉”仅仅是把“心里的话完全说出来”吗?这里的倾诉中,有激动,有悲愤,诉说出的是饱含情感的话语。“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这儿的倾吐,是阿炳憋了十多年积淀在心中的情怀啊。这是怎样的倾吐啊:从起初的委婉连绵、缓缓流淌,到后来的势不可挡、汹涌而来、汪洋肆意、蔚为壮观。
4.课文中还有些词,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其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积淀已久的情怀啊”,这情怀积淀了多久?是一些什么样的情怀?联系上下文看,这情怀已积淀了十多年之久。联系上下文看,这情怀,有伤心、有凄凉、有激愤,更有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对师父的怀念、对二泉月色的赞叹,等等。这情怀是丰富的,是复杂的,是感人的。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积淀已久”,而不说积累已久?让学生回忆自己知道的积淀的事物,学生说:果粒橙有沉淀。我告诉学生,沉淀物是化不掉的。积淀在阿炳心中的情怀也是化不掉的,是深深地印在阿炳的心上的。事物的积淀也许千年万年,人的情感积淀久了以后,总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释放出来。在一个中秋夜,在二泉美好的月色和淙淙的泉声中,阿炳通过二胡的琴声把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释放了出来。没有积淀已久的情怀,就不会有这倾情的一吐,就不会有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积淀已久”的“情怀”,既是阿炳苦难一生的写照,又是阿炳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的体现,更是诞生《二泉映月》乐曲的源泉。
1.课文用词典雅、节奏感强,富有表现力,与课文所描写的情境及《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优美的旋律、复杂的情绪、丰富的情感相吻合,容易使学生产生美感。“有一年中秋之夜”、“十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个中秋夜”这些词句,形容了时间的流逝有如音乐的旋律缓缓推进。文章的开头“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句式错落,节奏舒缓,仿佛二泉映月乐曲的首句,轻柔、舒缓,撩动人的情丝。“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中长短句的搭配,相同句式的运用,和音乐本身的回旋往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的旋律相一致。音乐和语言本身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课文运用了许多典雅的书面语,与高雅的《二泉映月》乐曲相匹配,给人以高雅之美感。如:“一泓清泉”,而不是一池清泉;“藤萝摇曳”,而不是藤萝摇荡;“萦绕在他的耳畔”,而不是围绕在他的耳边;“恬静”,而不是安静、宁静,等等。这些词,给人的听觉和引起的内心感觉是优美的、高雅的。为了让学生感受这样高雅优美的语言,在初读课文时,我说了这样一段话,以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一位作家说,作家就是在词语的池塘里游泳的人。那我们读书更是在词语的池塘里游泳呼吸。让我们提醒自己进入读书的状态,钻到课文的词语里去游泳、呼吸。”在结束课文学习前,我通过换词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课文用词的典雅:第一节,“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清泉”能用其他词语代替吗?为什么这样用?让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在“词语的池塘里游泳”,感受词语的典雅优美,“呼吸”词语中饱蕴的情思。
2.人物刻画视角独特,人物形象鲜明、感人。文章用第三人称揣摩的方式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读者就和作者一起去与人物对话,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阿炳后来双目失明,只能通过听觉感受外面的世界,因而文章中没有人物语言的描写,没有写人物看到的世界,而是从听觉去刻画人物。小时候,阿炳只听到淙淙的流水声。师父告诉他,等他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他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望着”、“点头”,一个聪慧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懂事”一词,充满张力。十多年过去了,阿炳什么也看不见了,却从二泉的流水声中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些声音真是从泉水中发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它们发自阿炳的心底,是阿炳的心声。阿炳不仅会听泉声,更会听自己的心声。听到自己的心声也是一种能力啊。他为什么会这么伤心呢?因为师父的早已离开,让他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双目失明,更是人生毁灭性的打击;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充满着艰辛。这一切的坎坷怎能不令阿炳伤心呢?这样的伤心令人凄然。不幸中的幸运是,这样的伤心遇到了一个不屈的灵魂和一位天才的音乐家,因而化为了动人心魄的旋律,成为音乐上永久的丰碑。这旋律穿越时空,成为人们心灵栖息的港湾,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朝圣地。《二泉映月》的旋律让阿炳的形象成为永恒。
3.课文有些词,要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其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倾听、倾诉、倾吐”,这三个词就需要联系课文语境理解其恰当意义并辨别其感情色彩,还要透过这三个词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三个词在词典上的解释是——倾听:细心地听取;倾诉:完全说出(心里的话);倾吐:倾诉。学生仅仅知道词典上的解释就够了吗?词语的生命在于运用。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这里的“倾听”,就不仅仅是细心地听取的意思。而且。透过“倾听”,还能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师父仅仅在细心听取吗?师父是在用心听,师父还若有所思,似乎想从泉声中听出什么。从下面师父和小阿炳的对话中不难看出,师父是在用心听,而且听出了泉声中“奇妙”的声音。这样去理解倾听,就不仅仅是听声音的行为,更是去理解听声音的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他不仅仅在听泉声,他还在把自己的情思寄托给美好月色下的淙淙流水。“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里的“倾诉”仅仅是把“心里的话完全说出来”吗?这里的倾诉中,有激动,有悲愤,诉说出的是饱含情感的话语。“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这儿的倾吐,是阿炳憋了十多年积淀在心中的情怀啊。这是怎样的倾吐啊:从起初的委婉连绵、缓缓流淌,到后来的势不可挡、汹涌而来、汪洋肆意、蔚为壮观。
4.课文中还有些词,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其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积淀已久的情怀啊”,这情怀积淀了多久?是一些什么样的情怀?联系上下文看,这情怀已积淀了十多年之久。联系上下文看,这情怀,有伤心、有凄凉、有激愤,更有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对师父的怀念、对二泉月色的赞叹,等等。这情怀是丰富的,是复杂的,是感人的。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积淀已久”,而不说积累已久?让学生回忆自己知道的积淀的事物,学生说:果粒橙有沉淀。我告诉学生,沉淀物是化不掉的。积淀在阿炳心中的情怀也是化不掉的,是深深地印在阿炳的心上的。事物的积淀也许千年万年,人的情感积淀久了以后,总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释放出来。在一个中秋夜,在二泉美好的月色和淙淙的泉声中,阿炳通过二胡的琴声把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释放了出来。没有积淀已久的情怀,就不会有这倾情的一吐,就不会有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积淀已久”的“情怀”,既是阿炳苦难一生的写照,又是阿炳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的体现,更是诞生《二泉映月》乐曲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