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加快,城市化发展也得到了促进。但是众多负面影响也伴随而来,尤其是城市水循环问题。与此同时,因“海绵城市”能很好的解决城市水循环问题,故而这一新型理念受到了各界人士的追捧。本文通过对海绵城市理论以及现今发展状况的简述来展开,并对其海绵城市的实际规划做了探究,希望对今后海绵城市建设有所脾益。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水资源;实践状况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8-0315-01
1、海绵城市理论
海绵城市,是在当今绿色生态理念的前提下,提出的一个新型概念。海绵可以充分的吸水,想要再次利用时,就可以对它进行挤压,从而流出水来。海绵城市顾名思义也是如此,将城市的各个地方建设利用,使它像海绵那样,在雨水丰沛的季节对雨水引流,大大降低城市内涝威胁的同时将雨水进行存储,对地下水进行补充,等到旱季来临,降水减少,水资源匮乏之际,再调用先前存储的水资源来支持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这样一来,既充分利用了雨水,又利于缓解城市内涝问题。要知道,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普遍缺水,海绵城市的提出,将大大提高了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这就有利于切实解决因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造成的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就像之前的南水北调那样,对水资源进行跨时空规划利用。这样就能对水资源进行多次有效利用,在节约用水的同时,还可以得到额外的水资源补充,不仅有利于解决了我国水资源匮乏的问题,还补充了匮乏的地下水资源,同时利于优化植被的城市占地面积,调节城市气候,一举多得。
2、海绵城市的提出背景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进程,也是我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经道路,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因此如何实现城镇化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不仅如此,任何事物都是会有两面性的,在我国把重心放在加快城镇化进程同时,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尤其是城镇水循环系统,城市的建设发展本身就是对自然的一种破坏,它瓦解了自然本身的水循环系统,自然就会出现一系列水循环失调问题,比如说是城市里洪水泛滥、水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等。而在此之中,又以城市旱涝灾害频发问题最为严重。那么,如何才能恢复城市正常的水循环已然成为近段时间的社会焦点,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我国当前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3、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但由于这其中由于掺杂了自然因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由于地区差异性问题,每个地方海绵城市建设的着重点不同,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就比如西部地区主要是解决缺水问题,城市建设时就会更加注重水资源的存储及损耗问题。而东部季风区相对而言缺水问题不是较严重,主要是为了防止雨季城市内涝问题,因此城市建设是就会更加注重排水引流问题。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就是把对雨水的综合治理当作了中心,将自然绿与城市灰巧妙融合,满足生态保护的核心理念,但并不需要具备特定建设形式。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需要在评价的基础之上进行判断,然后再进行研究处理,并且最后再将上述规划落实到实践中去,将城市地域规划因地制宜并进行反馈,最终转化为相应的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利于增强城市对水资源的利用,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还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了国民的环保节约意识,使每一滴水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它一方面是市政部门加强对城市区域面积的合理规划的有效参考。另一方面是通过适当的退田还湖,将占用的水域面积释放出来,增加地表水比例,营造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在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地面硬化,维护城市的自然调节功能。
4、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实践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城市的水的生态、水的环境、水的安全、水的资源等多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单一型的城市化的设施建设,因此进行综合性的考虑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城市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有好的城市规划作为支撑,它是建设海绵城市的起点,有了良好的城市规划,才能有好的方向,才能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所在城市的建设方法,在更好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同时,建设带有自身特色的海绵城市,为城市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持。并通过对城市建设规划的管控,实现了自然积存渗透及净化相融合的,可靠系统的城市雨水处理。
4.1水系湿地
雨水花园就是指在一些城市湿地中的较为低洼部分,采用一些碎石或地表植被碎屑覆盖在上面而形成的一种简易节省的地表渗水系统。它通过其中比较浅的小坑将雨水进行暂时滞留存储,再通过渗透引流入地下,对城市的地下水资源进行补充,这对阻止由于城市的用水量大而造成的地下水位的快速下降也有着重大的开发意义,此外,它还可以有效降低暴雨后地表的洪峰峰值与减少洪水持续时间。
雨水湿地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的自然生态循环体系,它通过多重生态原理的糅合,充分地利用宝贵的水资源,将雨水层层深入,缓慢流入地下,渗透到土壤中,有效减少了水分的蒸发,特别适宜应用到海绵城市的实际建设中去。
4.2绿地公园
绿地公园常用的调蓄措施包括下凹式绿地、雨水湿地和雨水花坛,它不仅可以减少雨水的运输损耗,增强雨水的渗透作用,还可以通过草木蒸腾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对城市气候进行调节,减轻城市大气污染,热岛效应等问题。以试点城市鹤壁市为例,2015-2017鹤壁市计划在试点区域建设3座绿地公园,建设工程总投资约4.5亿元。淇滨区中央公园用地面积16.3hm2,投资金额5000万元,建设资金政府70%,社会30%;大赉店遗址公园用地面积27hm2,投资金额25000万元,建设资金政府70%,社会30%;朝歌公园用地面积40.1hm2,投资金额15000万元,建设资金政府70%,社会30%。按照城市建设来说这也不能算是一笔小数目,但是从给城市带来的长远利益来看,这样的投资又是相当有必要的。
4.3透水性道路
要知道,现今我国大部分城市道路都是水泥等物質材料制成,而由于材料过于坚硬,导致下雨后,雨水无法顺利渗透入地下,反而大量在地表积聚。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雨水流失,同时增加了城市内涝的几率。于是乎如何从路面材质入手,增强路面的透水性,从而加强雨水的渗流,就变成了当今道路建设的热点话题。此时透水性道路的优势也就充分显现出来了,它在增强透水性的同时,不会造成地表的径流集聚,还可对地下水进行补充。但既然透水性道路这么好,为什么没有在众多城市中普及呢?这是由于,一方面透水性道路原材料成本较高,当地政府不想或者没有资金进行大规模的道路更新,另一方面也是城市道路的更新势必会造成一段时间的交通不便,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4.4绿色屋顶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局限于地面,屋顶也同样是重要的开发区域。市民可以在自己的屋顶种植绿植,不仅可以对城市形象进行美化,同时也有利于利用屋顶的众多设施,将雨水引流至种植区,进行雨水的存储。
5、结语
海绵城市理念不仅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且是近阶段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所必须结合的理念。除此之外,每个城市的地理构造不同,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与方法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海绵城市的建设也需要我国各大城市因地制宜,按照自身的地理条件、气候等相关因素,进行特色规划,从而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报告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
[2]汤旎,基于手机媒体下数字博物馆APP应用研究——以成都博物馆“海绵城市”专题展为例,工业设计工程,2017.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水资源;实践状况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8-0315-01
1、海绵城市理论
海绵城市,是在当今绿色生态理念的前提下,提出的一个新型概念。海绵可以充分的吸水,想要再次利用时,就可以对它进行挤压,从而流出水来。海绵城市顾名思义也是如此,将城市的各个地方建设利用,使它像海绵那样,在雨水丰沛的季节对雨水引流,大大降低城市内涝威胁的同时将雨水进行存储,对地下水进行补充,等到旱季来临,降水减少,水资源匮乏之际,再调用先前存储的水资源来支持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这样一来,既充分利用了雨水,又利于缓解城市内涝问题。要知道,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普遍缺水,海绵城市的提出,将大大提高了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这就有利于切实解决因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造成的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就像之前的南水北调那样,对水资源进行跨时空规划利用。这样就能对水资源进行多次有效利用,在节约用水的同时,还可以得到额外的水资源补充,不仅有利于解决了我国水资源匮乏的问题,还补充了匮乏的地下水资源,同时利于优化植被的城市占地面积,调节城市气候,一举多得。
2、海绵城市的提出背景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进程,也是我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经道路,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因此如何实现城镇化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不仅如此,任何事物都是会有两面性的,在我国把重心放在加快城镇化进程同时,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尤其是城镇水循环系统,城市的建设发展本身就是对自然的一种破坏,它瓦解了自然本身的水循环系统,自然就会出现一系列水循环失调问题,比如说是城市里洪水泛滥、水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等。而在此之中,又以城市旱涝灾害频发问题最为严重。那么,如何才能恢复城市正常的水循环已然成为近段时间的社会焦点,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我国当前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3、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但由于这其中由于掺杂了自然因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由于地区差异性问题,每个地方海绵城市建设的着重点不同,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就比如西部地区主要是解决缺水问题,城市建设时就会更加注重水资源的存储及损耗问题。而东部季风区相对而言缺水问题不是较严重,主要是为了防止雨季城市内涝问题,因此城市建设是就会更加注重排水引流问题。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就是把对雨水的综合治理当作了中心,将自然绿与城市灰巧妙融合,满足生态保护的核心理念,但并不需要具备特定建设形式。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需要在评价的基础之上进行判断,然后再进行研究处理,并且最后再将上述规划落实到实践中去,将城市地域规划因地制宜并进行反馈,最终转化为相应的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利于增强城市对水资源的利用,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还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了国民的环保节约意识,使每一滴水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它一方面是市政部门加强对城市区域面积的合理规划的有效参考。另一方面是通过适当的退田还湖,将占用的水域面积释放出来,增加地表水比例,营造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在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地面硬化,维护城市的自然调节功能。
4、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实践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城市的水的生态、水的环境、水的安全、水的资源等多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单一型的城市化的设施建设,因此进行综合性的考虑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城市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有好的城市规划作为支撑,它是建设海绵城市的起点,有了良好的城市规划,才能有好的方向,才能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所在城市的建设方法,在更好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同时,建设带有自身特色的海绵城市,为城市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持。并通过对城市建设规划的管控,实现了自然积存渗透及净化相融合的,可靠系统的城市雨水处理。
4.1水系湿地
雨水花园就是指在一些城市湿地中的较为低洼部分,采用一些碎石或地表植被碎屑覆盖在上面而形成的一种简易节省的地表渗水系统。它通过其中比较浅的小坑将雨水进行暂时滞留存储,再通过渗透引流入地下,对城市的地下水资源进行补充,这对阻止由于城市的用水量大而造成的地下水位的快速下降也有着重大的开发意义,此外,它还可以有效降低暴雨后地表的洪峰峰值与减少洪水持续时间。
雨水湿地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的自然生态循环体系,它通过多重生态原理的糅合,充分地利用宝贵的水资源,将雨水层层深入,缓慢流入地下,渗透到土壤中,有效减少了水分的蒸发,特别适宜应用到海绵城市的实际建设中去。
4.2绿地公园
绿地公园常用的调蓄措施包括下凹式绿地、雨水湿地和雨水花坛,它不仅可以减少雨水的运输损耗,增强雨水的渗透作用,还可以通过草木蒸腾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对城市气候进行调节,减轻城市大气污染,热岛效应等问题。以试点城市鹤壁市为例,2015-2017鹤壁市计划在试点区域建设3座绿地公园,建设工程总投资约4.5亿元。淇滨区中央公园用地面积16.3hm2,投资金额5000万元,建设资金政府70%,社会30%;大赉店遗址公园用地面积27hm2,投资金额25000万元,建设资金政府70%,社会30%;朝歌公园用地面积40.1hm2,投资金额15000万元,建设资金政府70%,社会30%。按照城市建设来说这也不能算是一笔小数目,但是从给城市带来的长远利益来看,这样的投资又是相当有必要的。
4.3透水性道路
要知道,现今我国大部分城市道路都是水泥等物質材料制成,而由于材料过于坚硬,导致下雨后,雨水无法顺利渗透入地下,反而大量在地表积聚。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雨水流失,同时增加了城市内涝的几率。于是乎如何从路面材质入手,增强路面的透水性,从而加强雨水的渗流,就变成了当今道路建设的热点话题。此时透水性道路的优势也就充分显现出来了,它在增强透水性的同时,不会造成地表的径流集聚,还可对地下水进行补充。但既然透水性道路这么好,为什么没有在众多城市中普及呢?这是由于,一方面透水性道路原材料成本较高,当地政府不想或者没有资金进行大规模的道路更新,另一方面也是城市道路的更新势必会造成一段时间的交通不便,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4.4绿色屋顶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局限于地面,屋顶也同样是重要的开发区域。市民可以在自己的屋顶种植绿植,不仅可以对城市形象进行美化,同时也有利于利用屋顶的众多设施,将雨水引流至种植区,进行雨水的存储。
5、结语
海绵城市理念不仅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且是近阶段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所必须结合的理念。除此之外,每个城市的地理构造不同,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与方法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海绵城市的建设也需要我国各大城市因地制宜,按照自身的地理条件、气候等相关因素,进行特色规划,从而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报告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
[2]汤旎,基于手机媒体下数字博物馆APP应用研究——以成都博物馆“海绵城市”专题展为例,工业设计工程,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