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系,云南 芒市 678400)
【摘要】:基督教在德宏景颇族地区的本土化,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笔者在分析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廓清基督教传入景颇族地区及发展的基本脉络,探索德宏景颇族基督教本土化的困境,进而指出推进本土化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基督教;德宏景颇族;本土化;问题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基督教开始从缅甸傳入德宏景颇族聚居区,现已在德宏部分景颇族群众中“扎下了根”,完成了初步的本土化转变,成为了景颇族自己的基督教。目前,德宏景颇族基督教还在快速发展,是整个云南省唯一一个信徒比例还在长期保持上升趋势的少数民族基督教。[1]
一、基督教在德宏景颇族地区的传播简况
最早进入德宏传播基督教的是基督教内地会,但真正将基督教传入德宏地区的是基督教浸礼会。
早在18世纪下半叶,基督教浸礼教会开始在缅甸北部景颇-克钦族(今缅甸克钦邦)地区活动,20世纪初外国教士开始从瑞丽等边境地进入今德宏地区。1914年缅甸景颇族(基督教会成员)在瑞丽弄岛乡等嘎村开办了第一所景颇文学校(即我国景颇族历史上的第一所学校)。[2]后期外国传教士先后在德宏创立了多所教会学校和教堂,势力范围大概包含今天德宏州的瑞丽市、陇川县、盈江县,主要信徒为景颇族及部分傈僳族。1947年缅甸八莫教会景颇族神职人员司拉山等人在陇川广山成立海洋教会并建立教会学校,1949年以后广山教会成为陇川、瑞丽、盈江(莲山县)三县景颇族基督教活动中心。
1956年云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访问德宏地区,赴广山参加“圣经讲习会”,并将“中国景颇族联合联邦基督教浸礼会广山总会”改组为“中国基督教浸礼会广山总会”,司拉宗崩任会长,直接与昆明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挂钩,割断了德宏基督教会与国外宗教势力的联系。1957年广山总会更名为“德宏五县基督教三自爱国总会”,扩大为14个教区,辖四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落实,1980年广山基督教宗教活动恢复,1982年云南省“三自”爱国会建立陇川“三自”爱国会,德宏州景颇族基督教活动彻底恢复,并进入一个高速的恢复发展期。
二、基督教在德宏景颇族地区的本土化
外来宗教在异质文化中的传播、发展,不是简单的移植就能有所效果的,必须有一个漫长的本土化发展过程,浸礼会牧师和司拉山等本民族牧师,采取各种本土化的传教策略促成基督教本土化。
浸礼会沿用缅甸传教的成功经验,完成了基督教在德宏景颇族地区的开荒式的布道阶段。使用本民族传教士,以减少因种族、文化带来的隔阂,增添了教会的民族色彩。开办大量的教会学校,将文字教育和宗教教义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把基督教文化与景颇族固有的神话、文化观念相互移植嫁接,最终获得了基督教在景颇族地区传教的“合理性”,基督教成为了信教景颇族自己的宗教。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随着一批本土传教士成长起来,基督教在德宏景颇族地区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基督教的教义、教礼和教制进一步世俗化、民族化。景颇族热爱歌舞的天性被教会所包容,用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赞颂耶稣被教会所默许。具有民族化色彩的教阶制度的出现表明基督教在德宏地区的传播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50年后,中国基督教开始实施“三自革新”运动。1951年3月,陇川300多名基督教徒签名要求坚决执行“三自革新”办教方针,提出“爱教必须爱国”的口号,[3]表明了景颇族基督教本土化的明确诉求。1956年在云南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的指导下,德宏景颇族地区的基督教教会被进一步改革,走上了“自傳、自治、自养”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党和国家恢复民族宗教政策,德宏景颇族的基督教进入了一个长时期的恢复发展阶段。特别是近年来,在教堂的建设、教牧人员的培养与管理、积极引导景颇族基督教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适应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三、基督教在德宏景颇族地区本土化存在的困难
虽然基督教传入德宏百余年,但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其与景颇族本身的民族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德宏景颇族基督教的本土化还存在困境。德宏景颇族基督教本土化问题的关键是其神学思想的建设严重滞后,尤其是景颇族原始宗教的神灵观念与基督教“道成肉身”奥义的对话、交流尚未出现,在大多数景颇人的内心中,基督教仍然是“洋教”。在新时期历史条件下,景颇族基督教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问题,更是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德宏景颇族基督教本土化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信众文化素养较低,缺乏民族文化自觉性和必要的宗教素养。因为文化基础差、宗教理解能力低,一般景颇族群众不能很好的理解基督教的深层教义,景颇族基督教信徒的入教更多的是受到世俗和功利化动机的驱使。神学思想本土化建设的缺失导致了景颇族基督教本土化建设的先天不足。其二是教职人员数量少,一些地方没有能够主领礼拜祝福的的教职人员,正常规范的宗教活动难以开展,不能完全满足信众的正常宗教生活需求。宗教生活的缺失和无序化,往往给境外敌对宗教势力以可乘之机,对边境地区景颇族基督教进行渗透、破坏。这对德宏景颇族及其基督教信仰和政府职能管理部门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其三是原始的巫鬼宗教信仰根深蒂固。在历史上景颇族长期处于生产力低下,生存环境恶劣的状态中,万物有灵和鬼魂崇拜是景颇族传统宗教的信仰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德宏景颇族基督教快速恢复发展的同时,一些巫鬼信仰的“糟粕”也借助民族文化和发展旅游业的“东风”快速恢复起来。在一些偏远地区鬼神观念还根深蒂固的留存在景颇族群众内心世界中,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景颇族基督教的本土化,当然在本土化的语境下,这种阻碍是相对而非宿命的力量。
四、基督教在德宏景颇族地区本土化的路径
关于德宏景颇族基督教本土化困境的出路,笔者认为要从基督教与景颇族传统文化和景颇族社会主义文化的相互关系入手。其一,景颇族基督教本土化要与其传统文化相适应。景颇族基督教应与传统文化核心的神灵观积极对话、交流,整合化解宗教文化差异的隔阂。其二,景颇族基督教本土化要与当前社会主文化相适应。基督教文化与景颇族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是景颇族基督教本土化的关键。[4]当前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对于贫困落后的德宏景颇族社会而言更是具有紧迫性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冲击,必然对景颇族的实际生存环境产生冲击。基督教本土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能够为信徒创造更加积极入世的心态,进一步促进德宏景颇族基督教本土化的良性发展。
注释:
[1]韩军学.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97.
[2]云南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景颇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168.
[3]同注释2:124.
[4]钱宁.近代基督教的传播与云南少数民族[M].思想战线,1997(1):46.
作者简介:吕隽(1974—)女,云南大理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职于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云南边疆民族历史教育。
【摘要】:基督教在德宏景颇族地区的本土化,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笔者在分析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廓清基督教传入景颇族地区及发展的基本脉络,探索德宏景颇族基督教本土化的困境,进而指出推进本土化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基督教;德宏景颇族;本土化;问题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基督教开始从缅甸傳入德宏景颇族聚居区,现已在德宏部分景颇族群众中“扎下了根”,完成了初步的本土化转变,成为了景颇族自己的基督教。目前,德宏景颇族基督教还在快速发展,是整个云南省唯一一个信徒比例还在长期保持上升趋势的少数民族基督教。[1]
一、基督教在德宏景颇族地区的传播简况
最早进入德宏传播基督教的是基督教内地会,但真正将基督教传入德宏地区的是基督教浸礼会。
早在18世纪下半叶,基督教浸礼教会开始在缅甸北部景颇-克钦族(今缅甸克钦邦)地区活动,20世纪初外国教士开始从瑞丽等边境地进入今德宏地区。1914年缅甸景颇族(基督教会成员)在瑞丽弄岛乡等嘎村开办了第一所景颇文学校(即我国景颇族历史上的第一所学校)。[2]后期外国传教士先后在德宏创立了多所教会学校和教堂,势力范围大概包含今天德宏州的瑞丽市、陇川县、盈江县,主要信徒为景颇族及部分傈僳族。1947年缅甸八莫教会景颇族神职人员司拉山等人在陇川广山成立海洋教会并建立教会学校,1949年以后广山教会成为陇川、瑞丽、盈江(莲山县)三县景颇族基督教活动中心。
1956年云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访问德宏地区,赴广山参加“圣经讲习会”,并将“中国景颇族联合联邦基督教浸礼会广山总会”改组为“中国基督教浸礼会广山总会”,司拉宗崩任会长,直接与昆明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挂钩,割断了德宏基督教会与国外宗教势力的联系。1957年广山总会更名为“德宏五县基督教三自爱国总会”,扩大为14个教区,辖四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落实,1980年广山基督教宗教活动恢复,1982年云南省“三自”爱国会建立陇川“三自”爱国会,德宏州景颇族基督教活动彻底恢复,并进入一个高速的恢复发展期。
二、基督教在德宏景颇族地区的本土化
外来宗教在异质文化中的传播、发展,不是简单的移植就能有所效果的,必须有一个漫长的本土化发展过程,浸礼会牧师和司拉山等本民族牧师,采取各种本土化的传教策略促成基督教本土化。
浸礼会沿用缅甸传教的成功经验,完成了基督教在德宏景颇族地区的开荒式的布道阶段。使用本民族传教士,以减少因种族、文化带来的隔阂,增添了教会的民族色彩。开办大量的教会学校,将文字教育和宗教教义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把基督教文化与景颇族固有的神话、文化观念相互移植嫁接,最终获得了基督教在景颇族地区传教的“合理性”,基督教成为了信教景颇族自己的宗教。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随着一批本土传教士成长起来,基督教在德宏景颇族地区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基督教的教义、教礼和教制进一步世俗化、民族化。景颇族热爱歌舞的天性被教会所包容,用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赞颂耶稣被教会所默许。具有民族化色彩的教阶制度的出现表明基督教在德宏地区的传播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50年后,中国基督教开始实施“三自革新”运动。1951年3月,陇川300多名基督教徒签名要求坚决执行“三自革新”办教方针,提出“爱教必须爱国”的口号,[3]表明了景颇族基督教本土化的明确诉求。1956年在云南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的指导下,德宏景颇族地区的基督教教会被进一步改革,走上了“自傳、自治、自养”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党和国家恢复民族宗教政策,德宏景颇族的基督教进入了一个长时期的恢复发展阶段。特别是近年来,在教堂的建设、教牧人员的培养与管理、积极引导景颇族基督教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适应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三、基督教在德宏景颇族地区本土化存在的困难
虽然基督教传入德宏百余年,但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其与景颇族本身的民族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德宏景颇族基督教的本土化还存在困境。德宏景颇族基督教本土化问题的关键是其神学思想的建设严重滞后,尤其是景颇族原始宗教的神灵观念与基督教“道成肉身”奥义的对话、交流尚未出现,在大多数景颇人的内心中,基督教仍然是“洋教”。在新时期历史条件下,景颇族基督教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问题,更是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德宏景颇族基督教本土化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信众文化素养较低,缺乏民族文化自觉性和必要的宗教素养。因为文化基础差、宗教理解能力低,一般景颇族群众不能很好的理解基督教的深层教义,景颇族基督教信徒的入教更多的是受到世俗和功利化动机的驱使。神学思想本土化建设的缺失导致了景颇族基督教本土化建设的先天不足。其二是教职人员数量少,一些地方没有能够主领礼拜祝福的的教职人员,正常规范的宗教活动难以开展,不能完全满足信众的正常宗教生活需求。宗教生活的缺失和无序化,往往给境外敌对宗教势力以可乘之机,对边境地区景颇族基督教进行渗透、破坏。这对德宏景颇族及其基督教信仰和政府职能管理部门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其三是原始的巫鬼宗教信仰根深蒂固。在历史上景颇族长期处于生产力低下,生存环境恶劣的状态中,万物有灵和鬼魂崇拜是景颇族传统宗教的信仰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德宏景颇族基督教快速恢复发展的同时,一些巫鬼信仰的“糟粕”也借助民族文化和发展旅游业的“东风”快速恢复起来。在一些偏远地区鬼神观念还根深蒂固的留存在景颇族群众内心世界中,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景颇族基督教的本土化,当然在本土化的语境下,这种阻碍是相对而非宿命的力量。
四、基督教在德宏景颇族地区本土化的路径
关于德宏景颇族基督教本土化困境的出路,笔者认为要从基督教与景颇族传统文化和景颇族社会主义文化的相互关系入手。其一,景颇族基督教本土化要与其传统文化相适应。景颇族基督教应与传统文化核心的神灵观积极对话、交流,整合化解宗教文化差异的隔阂。其二,景颇族基督教本土化要与当前社会主文化相适应。基督教文化与景颇族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是景颇族基督教本土化的关键。[4]当前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对于贫困落后的德宏景颇族社会而言更是具有紧迫性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冲击,必然对景颇族的实际生存环境产生冲击。基督教本土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能够为信徒创造更加积极入世的心态,进一步促进德宏景颇族基督教本土化的良性发展。
注释:
[1]韩军学.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97.
[2]云南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景颇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168.
[3]同注释2:124.
[4]钱宁.近代基督教的传播与云南少数民族[M].思想战线,1997(1):46.
作者简介:吕隽(1974—)女,云南大理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职于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云南边疆民族历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