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节选)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w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除了在特兰岭住过一段不幸的日子之外,她唯一知道的就是那个只有小型牛奶场的布莱克摩山谷,而如今拿它和这个山谷相比,就根本不同了。这儿的世界是以更大的格局画出来的。这儿的围场,面积不是以十英亩计算,而是以五十英亩计算,这儿的农舍占地更多,这儿的牲口是一批一批的,而那儿只不过是三五成群而已。成千上万的牛群在她眼前展开,从很远的东方一直延伸到很远的西方,在数量上超过了她以前所见过的任何一次。绿色的牧地上布满了密匝匝的牛群,如同阿尔斯洛特或赛拉尔特的油画上画满了自由民众。红牛和黄牛身上的丰润的色调,吸收了夕阳的光辉,与之融为一体,而白色的牛群却把阳光反射到人的眼里,几乎使人眼花缭乱,即使苔丝站在这么高的地方,情形也是这样。
  向下鸟瞰,她眼前的景色也许不及她极为熟悉的另一片土地,没有那么精美、华丽,不过却更加令人快慰。它缺少与之相匹敌的那个山谷里的蔚蓝的大气、沉重的土壤、浓郁的芳香,它的空气是清新、爽快、缥缈的。这条滋养着草地和牛奶场上牛群的河流,也和布莱克摩山谷的河流不一样。布莱克摩山谷的那些河流缓慢、平静,往往混浊,河底满是淤泥,嬉水者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泥中,不知不觉地消逝而去。富润河则像指给福音信徒的生命之河一样清澈纯净,水流像天上的行云一样湍急,在满是卵石的浅水处,还整天对着蓝天淙淙地欢唱。那里生长在水里的花儿是睡莲,而这儿却是毛茛。
  也许是因为空气的质量由沉重变为轻渺,也许是因为她觉得在这块新的地方没有人用恶意的眼光盯着她了,苔丝的精神奇迹般地振作起来了。当她迎着柔和的南风,又蹦又跳地向前跨越的时候,她的希望与阳光融为一体,仿佛构成了一团团理想的光球,环绕在她的周围。在每一阵轻风里,她都听到了悦耳的声音;在每一声鸟儿的啭鸣中,她都悟出了快乐的音符。
  近来,她的面容随着心情状态的变换而变换,处于不断的波动之中,心情愉快的时候,她就显得娇妍美丽,心情阴郁的时候,她就显得相貌平平。有时,她的脸色白里泛红,完美无瑕,有时,她又变得面色灰白,满脸悲戚。肤色红润时,她就不像灰白时那么多愁善感。她更为完美的容貌总是与她更为轻松的心情相一致,而更为紧张的心情总是导致她失去几分姿色。现在,当她迎着南风向前行进的时候,她的面容是处于最美的状态。
  寻求快乐——是一种自发的、普遍的、不可抵抗的趋势,它渗透于从最高级到最低级的一切生命之中。最终,这种趋势也制伏了苔丝。即使現在,她也不过是一位二十岁的年轻女子,在精神和情感方面都还没有到达终止发展的年龄,因而不管什么样的事情都不会给她留下无法被时光磨灭的印象。
  (选自《苔丝》,吴迪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其他文献
结识《年华是无效信》很偶然。那天去书店“淘宝”,这颇有些异样的书名引起了我的好奇,而作者正是因为擅长写校园青春小说而被誉为“校园女王”的“80后”作家落落(原名赵佳蓉),这中学校园小说的题材更让我瞬间萌生了一睹为快的冲动。就这样与它相遇、相认、相识、相知……从它淡淡的书香中我感受到了淡淡的忧伤,友谊的小船第一次进入我理性的思绪,在脑海中续航。  小说主人公宁遥和王子杨从幼儿园的玩伴到高中的闺蜜,几
期刊
[美]安迪·威尔(著) 陈灼(译) 译林出版社  “宇航员马克·沃特尼成为第一批行走在火星上的人。一场突如其来的沙暴让阿瑞斯3的船员被迫放弃任务。撤离过程中,沃特尼遭遇意外,孤身一人被丢在了这片寸草不生的红色荒漠中,剩余的补给已远不够撑到救援可能抵达的那一天……小说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SOL6-SOL549”的火星生活实况,相对离开地球执行任务时间已经有687天,也是在这一天他得救了。这是一部
期刊
初见这本书是在一张推荐书单上,一开始是被它的精美封面吸引了:蓝色的小森林里点缀着闪亮的萤火虫,远处小路的尽头走着两个手牵手的女孩。封面很美很清新,可故事中的小树林是没有萤火虫的。那为什么要叫《萤火虫小巷》呢,仅仅是因为她们认识的那个叫家的地方被称作“萤火虫巷”吗?翻到最后一页,我恍然明白:那藏匿于林间的一点点萤火,是爱,是信任、梦想、希望,以及坚贞的友谊。  这本书讲述的是两个女人从十四岁到四十岁
期刊
“犯中见避”,或称“犯中求避”,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种写作技法。所谓“犯”,就是故事类型重复;所谓“避”,就是故事类型的变化。明末清初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认为:“是故行文非能避之难,实能犯之难也……将欲避之,必先犯之。夫犯之而至于必不可避,而后天下之读吾文者,于是乎而观吾之才、之笔矣。”他在《读第五才子書法》中举例说:“《水浒传》只是写人粗鲁处, 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
期刊
一只木船在一片平静的河面上漂荡,漫天乌云压制着整个世界,偶然一束顽强的光芒穿透厚厚的云层,将希望般的金色洒向河面。如果命运是眼前这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迪伦,是一个拥有美好梦想的女孩。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她那15岁的世界一片狼藉:与母亲总是无话可说,沉默地去学校,沉默地在学校里忍受同学们的作弄欺辱,唯一能够敞口谈心的好友也离开了她的生活——孤寂与耻辱充斥着本应花样
期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袅袅佛语,总是萦绕在耳畔。坟墓之旁,祭典之中,佛音之外,也许这不仅仅是一场仪式而已吧。  我总怀着庄严的情怀,沉浸于佛意之中,似乎能听得到南方天国的思念之声,悠远又沉重。也许年幼,无法参透佛理,可却又在人情之内,我明白,这是一场人生的仪式,人生的祭典。  每每祭典过后,总感觉这是一场洗礼,昭示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最重要的情愫。  我不知道
期刊
中华民族素为礼仪之邦,“仪式”一词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极大比重。孩童呱呱坠地不久,父母将为他举办“满月酒”;少年中学毕业成人,师长将为他举办“成人礼”;青年成家立业,结婚庆典更不能少……更不论古时入学之礼、及笄之礼、弱冠之礼等。由此可见,“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仪式”是礼的承载形式。但如今,“仪式”一词被通俗化、庸俗化,挟带着各种各样的私利,沦为了形式主义。对待这种状况,我想呼吁“兴于仪,
期刊
人的一生似乎被种种仪式充斥裹挟着,从满月礼,到成人礼、结婚典礼,再到最后的葬礼。仪式用以庆祝人的降生,亦用以怀念人的逝去,各种仪式将人的一生串联成一条明确的叶脉。不可否认,仪式是一种需要。  仪式赋予人们庄严感,使人们真正明确自己所处的生命历程,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应有的庄严感。成人礼是父母及学校对成年的孩子送上的祝福与警醒,让他们明确所需承担的重担以及需担负的职责,是让青涩少年蜕变为成年人的警钟:
期刊
《金岳霖先生》似浅实深:浅淡文字中蕴藏深情,质朴故事中暗伏隐痛。这样的文本,可能就是作者立的一块无字碑:为了纪念一段岁月和人生,为了感怀一种美好。  这是一篇写人的现代散文,我们要关注作品中所写的人物。“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一开头我们就能知道作者笔下的金先生是一个有趣的人,接下来作者在看似聊天的随意叙述中,巧妙地按照金先生从青年到晚年,从西南联大到北京,从外在形象
期刊
暌别一年,今日,它再次出现在我的案头。我未立刻翻开,只是安静地看着它——外面的书壳已经不见,在昏暗的灯光下微微泛黄,蒙着尘埃的书页,透出安稳的光。  “好久不见。”它说。  “是啊,好久不见了。”  “还记得我吗?”它缓缓地问。  “有些细节忘记了,但我读懂了你的灵魂——”  “哦,是吗?说说看。”  很多日夜,沉睡觉醒,这本书都在我面前如影像闪过,攒蹙累积,最后简化、定格在最高处。我深吸一口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