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苏霍姆林斯基
身为教师,当一生与书相伴。收入再少也要买书,时间再紧也要读书,房子再小也要藏书,交情最好就是送书。家无烟酒味,唯有书卷香;人骂迂夫子,我自乐陶陶。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还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各种精神上的缺陷,也可以通过读书来弥补。是读书让我们聪慧明理、头脑充实,是读书让我们站得高、看得远,是读书让我们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所以,有人认为人的进化是在阅读中完成的。教师,能例外吗?读书,应当和油盐酱醋一样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备品。哪一天能少呢?
现代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跃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增大,知识更新日益加速,“昨日所学,今朝过时”已经不是奇闻。时代要求教师“不能光奏前朝曲,要有翻新杨柳枝”。 不断读书,时时充电,“见己道之所未达”,进而教学相长。这样,教师的工作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才能具有生命力和前瞻性。从不读书,一味吃老本,必然导致坐吃山空、陈腐落后、质量低下,教师之路只能是愈走愈窄。
读书,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滋养了底气和灵气,保持了年青与激情,开掘了潜能与创新,工作因此而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春秋末期的孔子,“教书”的一生,也是他自己“读书”的一生。学生们形容他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矣。”他晚年喜读《周易》,竟然发愤到“韦编三绝”的程度。在记录他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一书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反映了他和他的学生乐于读书。孔子之所以能培养出各种类型的有能力的学生,主要在于他本人就乐于读,善于读,给学生树立了读书学习的榜样。弟子之所以对他心悦诚服,钦佩景仰,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学不厌,教不倦”。乐于读书,才乐于教书;善于读书,才善于教书。
读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事。心气浮躁者不能读,四体不勤者不能读,四大皆空者不能读,功利急近者不能读,热衷金钱者不能读,追逐权利者不能读,沉溺声色者不能读……教师读书,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一杯清茶,手持长卷,沉沉焉不知月上西楼,醉醉焉已然穿越时空,烦恼似飘絮,书香吹万里……告别浮躁,远离尘嚣,拒绝功利,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唯有内心宁静淡泊者,方能真正读书。
读书应有选择。世上的书,多如牛毛,浩如烟海,穷毕生之精力,尚不能读其十万分之一。南北朝时有个陆姓的书呆子读书不加选择,“行坐眠食,手不失卷”,青灯黄卷,皓首穷经,到头来一事无成。
书中有文化精品,也有文化垃圾,倘若天天找一些言情、武侠或玄幻小说来读,读完了还沉浸在虚构的情节中不能自拔,非但不能进步,反而影响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教师读书,经史子集博涉为佳,天文地理能晓为妙,在深钻本专业的基础上,广泛涉猎是最好的选择。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应做笔记。做笔记既能帮助理解、吸收和消化,更能积累材料,方便复习和查找。据说著名学者钱钟书的记忆力非常出众,但他读书也要做笔记。其妻杨绛先生曾经撰文说钱钟书的读书笔记有几大口袋,足见其读书之多,资料之盛,难怪钱先生研究学问能引经据典,考据翔实啊。读书大有收获者的共同看法就是不忘做笔记。鲁迅先生说过:“无论做什么事,如果连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也强调:“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我年轻时的财产在我面前块块都变成黄金。”每摊开一本书,莫忘了手握一支笔,旁边还要摊开一个笔记本。
读书不能失了自己。郑板桥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意思是书读得多了,失去了主见,感到无所适从。可诗圣杜甫却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同样读万卷书,结果却是天壤之别,这是何故?前者因读而废己,后者因读而充实。南宋的陈善在《扪虱新语》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见其可憎,此乃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得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这是说读书不进入书中去,等于白读;进去了又出不来,又死在言下,那就是为读而读,因读而忘己;那就是读死书,死读书。书反而把人给读得没了自己,岂不悲哉!读书有入有出,能够出入自如,方为会读书之人。
读书是有境界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新注》中说读书有三境界:一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一为登高望远,要有远大目标;其二为呕心沥血,要有坚忍不拔之志;其三为心旷神怡,得到成功的快乐。读书能达到王国维所说的第三境界的人并不多。许多人在到达第二境时,由于不堪忍受身体与心力的“憔悴”而打了退堂鼓。今人辑毛泽东词句也把读书分为三种境界:一为“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二为“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三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此“三境”,同王国维相似,但更侧重读书时风云激荡的内心体验。读书,如品香茗。读书的大境界,要像林黛玉读《西厢记》,“嘴角不禁生出缕缕的清香来”。前路漫漫何所依,书卷飘香伴师行!读书不需要理由,因为它理当成为我们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读书也不要努力找借口,因为这纯粹是你个人的自由与追求。身为教师,当自觉读书,无论多忙,无论多累,每天都不要忘了随手翻书,流连其间,让书香释放身心,让书香驱逐疲惫,让书香提升境界!——那如品香茗的感觉久久萦绕心头,难以忘怀!
身为教师,当一生与书相伴。收入再少也要买书,时间再紧也要读书,房子再小也要藏书,交情最好就是送书。家无烟酒味,唯有书卷香;人骂迂夫子,我自乐陶陶。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还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各种精神上的缺陷,也可以通过读书来弥补。是读书让我们聪慧明理、头脑充实,是读书让我们站得高、看得远,是读书让我们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所以,有人认为人的进化是在阅读中完成的。教师,能例外吗?读书,应当和油盐酱醋一样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备品。哪一天能少呢?
现代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跃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增大,知识更新日益加速,“昨日所学,今朝过时”已经不是奇闻。时代要求教师“不能光奏前朝曲,要有翻新杨柳枝”。 不断读书,时时充电,“见己道之所未达”,进而教学相长。这样,教师的工作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才能具有生命力和前瞻性。从不读书,一味吃老本,必然导致坐吃山空、陈腐落后、质量低下,教师之路只能是愈走愈窄。
读书,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滋养了底气和灵气,保持了年青与激情,开掘了潜能与创新,工作因此而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春秋末期的孔子,“教书”的一生,也是他自己“读书”的一生。学生们形容他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矣。”他晚年喜读《周易》,竟然发愤到“韦编三绝”的程度。在记录他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一书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反映了他和他的学生乐于读书。孔子之所以能培养出各种类型的有能力的学生,主要在于他本人就乐于读,善于读,给学生树立了读书学习的榜样。弟子之所以对他心悦诚服,钦佩景仰,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学不厌,教不倦”。乐于读书,才乐于教书;善于读书,才善于教书。
读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事。心气浮躁者不能读,四体不勤者不能读,四大皆空者不能读,功利急近者不能读,热衷金钱者不能读,追逐权利者不能读,沉溺声色者不能读……教师读书,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一杯清茶,手持长卷,沉沉焉不知月上西楼,醉醉焉已然穿越时空,烦恼似飘絮,书香吹万里……告别浮躁,远离尘嚣,拒绝功利,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唯有内心宁静淡泊者,方能真正读书。
读书应有选择。世上的书,多如牛毛,浩如烟海,穷毕生之精力,尚不能读其十万分之一。南北朝时有个陆姓的书呆子读书不加选择,“行坐眠食,手不失卷”,青灯黄卷,皓首穷经,到头来一事无成。
书中有文化精品,也有文化垃圾,倘若天天找一些言情、武侠或玄幻小说来读,读完了还沉浸在虚构的情节中不能自拔,非但不能进步,反而影响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教师读书,经史子集博涉为佳,天文地理能晓为妙,在深钻本专业的基础上,广泛涉猎是最好的选择。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应做笔记。做笔记既能帮助理解、吸收和消化,更能积累材料,方便复习和查找。据说著名学者钱钟书的记忆力非常出众,但他读书也要做笔记。其妻杨绛先生曾经撰文说钱钟书的读书笔记有几大口袋,足见其读书之多,资料之盛,难怪钱先生研究学问能引经据典,考据翔实啊。读书大有收获者的共同看法就是不忘做笔记。鲁迅先生说过:“无论做什么事,如果连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也强调:“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我年轻时的财产在我面前块块都变成黄金。”每摊开一本书,莫忘了手握一支笔,旁边还要摊开一个笔记本。
读书不能失了自己。郑板桥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意思是书读得多了,失去了主见,感到无所适从。可诗圣杜甫却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同样读万卷书,结果却是天壤之别,这是何故?前者因读而废己,后者因读而充实。南宋的陈善在《扪虱新语》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见其可憎,此乃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得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这是说读书不进入书中去,等于白读;进去了又出不来,又死在言下,那就是为读而读,因读而忘己;那就是读死书,死读书。书反而把人给读得没了自己,岂不悲哉!读书有入有出,能够出入自如,方为会读书之人。
读书是有境界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新注》中说读书有三境界:一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一为登高望远,要有远大目标;其二为呕心沥血,要有坚忍不拔之志;其三为心旷神怡,得到成功的快乐。读书能达到王国维所说的第三境界的人并不多。许多人在到达第二境时,由于不堪忍受身体与心力的“憔悴”而打了退堂鼓。今人辑毛泽东词句也把读书分为三种境界:一为“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二为“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三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此“三境”,同王国维相似,但更侧重读书时风云激荡的内心体验。读书,如品香茗。读书的大境界,要像林黛玉读《西厢记》,“嘴角不禁生出缕缕的清香来”。前路漫漫何所依,书卷飘香伴师行!读书不需要理由,因为它理当成为我们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读书也不要努力找借口,因为这纯粹是你个人的自由与追求。身为教师,当自觉读书,无论多忙,无论多累,每天都不要忘了随手翻书,流连其间,让书香释放身心,让书香驱逐疲惫,让书香提升境界!——那如品香茗的感觉久久萦绕心头,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