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元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任鸟飞”、“凭鱼跃”的机会,教师也可以像其他艺术形式那样,讲究留白的艺术,创设“别有一番滋味在课堂”的教学意境。留白是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对学生自主学习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 留白;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03-002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感慨学生的“不听话”,不时训斥学生的过错,无可奈何于学生的“屡教不会”,甚至愤怒于学生的“顶撞”……我们“挥豪”、“泼墨”,有时却无济于事,愤怒、焦灼、无奈、伤心、失望,常常让我们心力交瘁。
是我们不够努力吗?
是我们不够用心吗?
其实都不是!我们应该学会适时“偷懒”,给学生自我发展的余地,给他们展现自我的空间。
在国画中有一种绘画的技法,叫“留白”,就是要表现的事物,山,石或者河水溪流等,不是刻意地用笔墨去画出来,而是在纸上留出空白,用纸的空白处表现,看似不着墨,而实际是意在墨外,“不画为画”,堪称国画一绝。国画中的“留白”,在我们的教育中,同样可以运用。画者是在用智慧,而不仅仅是用笔墨来作画;教育中的“留白”,教育者是在用心灵,而不仅仅是用教育理论和技法在施教,教师在教学时要留有余地,有目的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使学生生出“实”来,以收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形成幽远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一、开场留白,让思维有效喷发
课堂导语是一堂课的“序曲”,它虽不是高潮,却很重要。我们可用它来创造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课前可以用一张有趣的图片、一个精彩巧妙的镜头或一组生动形象的语言做“引子”,将学生带入情境;也可以用一个小故事、一首诗、一个课本剧片段等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使其充满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求欲。在教学《窗》时,在导入上我花了一番心思,事前我让同学准备一组照片,展示自己认为最美的一瞬,做成ppt在课前播放,选取几位同学来谈谈为何抓取这一瞬间,在充分活跃课堂气氛的条件下,顺势导入,有一位远方的朋友也给我们送来了一份神秘的礼物,ppt展示一段景物描写,配乐朗诵,请同学评价这段景物描写,猜猜这份神秘的礼物来自谁。设置悬念,留下空白,等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和求知状态时,自然引入课题,可以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时留白,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留白”。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以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后,至少要等待3分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加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时空。这样,学生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讨,他们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在教学《变色龙》时,短短两千余字的文章,所用的省略号竟有三十个之多,其中奥楚蔑洛夫的话语中就有十八处,在讲解这些省略号的用法时,我没有照本宣读,填鸭式的硬塞给学生,而是启发他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去试想一下奥楚蔑洛夫当时的心理活动,给他们留下思考的空间,在自由交流的时间里,学生给了我很多漂亮的答案,我再请同学归纳,课堂气氛热烈而融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高潮处留白,让学生思绪飞扬
茅盾先生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齐白石老人为画,老人只在画纸上点了几只小蝌蚪于两石激流中奔游,留出大块供遐想的空白,使人仿佛听到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这是“留白”的经典绘画作品。我们语文老师不妨学学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不要堵塞了学生再创造的思路,剥夺了学生再创造的权利。少着墨,多留白,语文教学一定会“意造景生”,变得妙不可言。
在文章的高潮或讲析的高潮处,教师不妨戛然而止,激流勇退,停下来退出去,把“弄潮”与“冲浪”的激动让给学生,此时的留白,就像浪遇飞舟,唤起的是超越的激情和创造的喜悦,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尽情地四处飞溅。如上《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讲到菲利普夫妇遇到穷光蛋的于勒时,就因地制宜设问道:“假如遇见的是百万富翁的于勒,情形又将如何?”这一问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探讨的情绪空前高涨,从而水到渠成地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板书留白,让课堂增添活力
板书是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如果在设计上能充分考虑学生好奇、求新、求会的心理和求解、释疑的欲望,讲究一点板书设计的空白艺术,不仅能使课堂增添新的活力,进入美妙的艺术境界,同时可以训练学生简要概括语言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
窗
靠窗的( ) 不靠窗的( )
美景 对 秃墙
热爱生活 嫉妒贪婪
坚强乐观 比 自私自利
善良无私 冷漠无情 美、善 丑、恶
在分析了课文了解了两位病人的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要求大家来把板书补充完整。当我提出这个要求时,全班同学立刻兴奋起来,窃窃私语,各抒己见,有一位男生勇敢地举起了手,要求上来试一试,他把板书作了如下补充:(下转第13页)
(上接第3页)
窗
靠窗的(病人) 不靠窗的(病人)
美景 对 秃墙
热爱生活 嫉妒贪婪
坚强乐观 比 自私自利
善良无私 冷漠无情
美、善 丑、恶
看了他的补充,我在心里暗暗地赞叹了一把,但脸上仍没露声色,要求他向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样处理。他有条不紊地分析道:靠窗的病人虽然生了重病,但却忍着伤痛,费尽心力为同伴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而这所谓的“窗外一切”,这座美丽的公园,都是靠近窗口的病人精心编造的,其目的是想解除同伴的痛苦,编造得如此丰富优美,描述得这么生动有趣,这正是他自身美好心灵的写照,所以他是一个大写的人;而那位“不靠窗口的病人”,他的嫉妒心恶性发作,私欲膨胀,一心想占据窗口那张床位,竟置曾为他带来享受的同伴的性命于不顾,其灵魂丑恶、冷酷无情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所以他是一个病态的人。听着他头头是道的分析,大家都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我趁机大大表扬了他一番,提议大家为他精彩的发言鼓鼓掌。这样一个小小的设计,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拓展留白,让余韵绕梁不绝
按照一般的教学环节,教师在结束全篇课文时大多布置作业,似乎总是缺少一种余蕴,不留空白是其原因之一。大阅读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要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还需带着更深、更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一篇好文章,常会使人觉得言虽尽而意未尽。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在课尾教师可以设置空白,让学生有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的时间,还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我在讲完《在烈日和暴雨下》后,提示学生说:本文是节选,下面还有一段写雨逐渐由大变小直到停止的文字。我要求学生先自己续写一段,然后再和原著对照,看看自己写的和语言大师老舍写的有哪些不同。学生兴趣浓厚,课后纷纷找来《骆驼祥子》原著仔细阅读,有些已看过的同学还看第二遍。我趁机布置学生在阅览课时再去查找老舍的其他作品和相关资料。这样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进行延伸阅读,有利于学生丰富想象,拓宽知识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是一项含蓄高深的教学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曾深有体会地说过: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关键不在教师讲得如何,而在于能否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自己去读,自己去写,在不间断的读写中锻炼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教学中采用“留白”艺术,克服了“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有利于学生系统、扎实、牢固地掌握知识,并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更多的新知识。“留白”的设计,着力于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帮助学生掌握“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实现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的目的。不过在一堂课中,可以留白的地方很多,教学时要根据需要适当地运用,不能为留白而留白。如果教师留的“白”太多,或竟是一片毫无意义的空白,让学生无从捉摸,就不能取得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惟有艺术地利用“空白”,才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使我们的教学更富有成效,最终适应新时代、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关键词:语文教学; 留白;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03-002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感慨学生的“不听话”,不时训斥学生的过错,无可奈何于学生的“屡教不会”,甚至愤怒于学生的“顶撞”……我们“挥豪”、“泼墨”,有时却无济于事,愤怒、焦灼、无奈、伤心、失望,常常让我们心力交瘁。
是我们不够努力吗?
是我们不够用心吗?
其实都不是!我们应该学会适时“偷懒”,给学生自我发展的余地,给他们展现自我的空间。
在国画中有一种绘画的技法,叫“留白”,就是要表现的事物,山,石或者河水溪流等,不是刻意地用笔墨去画出来,而是在纸上留出空白,用纸的空白处表现,看似不着墨,而实际是意在墨外,“不画为画”,堪称国画一绝。国画中的“留白”,在我们的教育中,同样可以运用。画者是在用智慧,而不仅仅是用笔墨来作画;教育中的“留白”,教育者是在用心灵,而不仅仅是用教育理论和技法在施教,教师在教学时要留有余地,有目的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使学生生出“实”来,以收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形成幽远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一、开场留白,让思维有效喷发
课堂导语是一堂课的“序曲”,它虽不是高潮,却很重要。我们可用它来创造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课前可以用一张有趣的图片、一个精彩巧妙的镜头或一组生动形象的语言做“引子”,将学生带入情境;也可以用一个小故事、一首诗、一个课本剧片段等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使其充满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求欲。在教学《窗》时,在导入上我花了一番心思,事前我让同学准备一组照片,展示自己认为最美的一瞬,做成ppt在课前播放,选取几位同学来谈谈为何抓取这一瞬间,在充分活跃课堂气氛的条件下,顺势导入,有一位远方的朋友也给我们送来了一份神秘的礼物,ppt展示一段景物描写,配乐朗诵,请同学评价这段景物描写,猜猜这份神秘的礼物来自谁。设置悬念,留下空白,等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和求知状态时,自然引入课题,可以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时留白,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留白”。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以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后,至少要等待3分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加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时空。这样,学生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讨,他们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在教学《变色龙》时,短短两千余字的文章,所用的省略号竟有三十个之多,其中奥楚蔑洛夫的话语中就有十八处,在讲解这些省略号的用法时,我没有照本宣读,填鸭式的硬塞给学生,而是启发他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去试想一下奥楚蔑洛夫当时的心理活动,给他们留下思考的空间,在自由交流的时间里,学生给了我很多漂亮的答案,我再请同学归纳,课堂气氛热烈而融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高潮处留白,让学生思绪飞扬
茅盾先生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齐白石老人为画,老人只在画纸上点了几只小蝌蚪于两石激流中奔游,留出大块供遐想的空白,使人仿佛听到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这是“留白”的经典绘画作品。我们语文老师不妨学学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不要堵塞了学生再创造的思路,剥夺了学生再创造的权利。少着墨,多留白,语文教学一定会“意造景生”,变得妙不可言。
在文章的高潮或讲析的高潮处,教师不妨戛然而止,激流勇退,停下来退出去,把“弄潮”与“冲浪”的激动让给学生,此时的留白,就像浪遇飞舟,唤起的是超越的激情和创造的喜悦,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尽情地四处飞溅。如上《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讲到菲利普夫妇遇到穷光蛋的于勒时,就因地制宜设问道:“假如遇见的是百万富翁的于勒,情形又将如何?”这一问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探讨的情绪空前高涨,从而水到渠成地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板书留白,让课堂增添活力
板书是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如果在设计上能充分考虑学生好奇、求新、求会的心理和求解、释疑的欲望,讲究一点板书设计的空白艺术,不仅能使课堂增添新的活力,进入美妙的艺术境界,同时可以训练学生简要概括语言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
窗
靠窗的( ) 不靠窗的( )
美景 对 秃墙
热爱生活 嫉妒贪婪
坚强乐观 比 自私自利
善良无私 冷漠无情 美、善 丑、恶
在分析了课文了解了两位病人的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要求大家来把板书补充完整。当我提出这个要求时,全班同学立刻兴奋起来,窃窃私语,各抒己见,有一位男生勇敢地举起了手,要求上来试一试,他把板书作了如下补充:(下转第13页)
(上接第3页)
窗
靠窗的(病人) 不靠窗的(病人)
美景 对 秃墙
热爱生活 嫉妒贪婪
坚强乐观 比 自私自利
善良无私 冷漠无情
美、善 丑、恶
看了他的补充,我在心里暗暗地赞叹了一把,但脸上仍没露声色,要求他向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样处理。他有条不紊地分析道:靠窗的病人虽然生了重病,但却忍着伤痛,费尽心力为同伴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而这所谓的“窗外一切”,这座美丽的公园,都是靠近窗口的病人精心编造的,其目的是想解除同伴的痛苦,编造得如此丰富优美,描述得这么生动有趣,这正是他自身美好心灵的写照,所以他是一个大写的人;而那位“不靠窗口的病人”,他的嫉妒心恶性发作,私欲膨胀,一心想占据窗口那张床位,竟置曾为他带来享受的同伴的性命于不顾,其灵魂丑恶、冷酷无情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所以他是一个病态的人。听着他头头是道的分析,大家都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我趁机大大表扬了他一番,提议大家为他精彩的发言鼓鼓掌。这样一个小小的设计,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拓展留白,让余韵绕梁不绝
按照一般的教学环节,教师在结束全篇课文时大多布置作业,似乎总是缺少一种余蕴,不留空白是其原因之一。大阅读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要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还需带着更深、更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一篇好文章,常会使人觉得言虽尽而意未尽。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在课尾教师可以设置空白,让学生有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的时间,还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我在讲完《在烈日和暴雨下》后,提示学生说:本文是节选,下面还有一段写雨逐渐由大变小直到停止的文字。我要求学生先自己续写一段,然后再和原著对照,看看自己写的和语言大师老舍写的有哪些不同。学生兴趣浓厚,课后纷纷找来《骆驼祥子》原著仔细阅读,有些已看过的同学还看第二遍。我趁机布置学生在阅览课时再去查找老舍的其他作品和相关资料。这样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进行延伸阅读,有利于学生丰富想象,拓宽知识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是一项含蓄高深的教学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曾深有体会地说过: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关键不在教师讲得如何,而在于能否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自己去读,自己去写,在不间断的读写中锻炼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教学中采用“留白”艺术,克服了“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有利于学生系统、扎实、牢固地掌握知识,并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更多的新知识。“留白”的设计,着力于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帮助学生掌握“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实现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的目的。不过在一堂课中,可以留白的地方很多,教学时要根据需要适当地运用,不能为留白而留白。如果教师留的“白”太多,或竟是一片毫无意义的空白,让学生无从捉摸,就不能取得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惟有艺术地利用“空白”,才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使我们的教学更富有成效,最终适应新时代、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