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当代青年学生俭德意识普遍缺乏的现状,通过品读司马光的《家训》一书带给我们今天的教义和启示,揭示弘扬中华民族“节俭”之传统美德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司马光《家训》;俭德;现实意义
读史令人明鉴,给人以启发。细细品读司马光的《家训》,会让我们在亲近伟人的同时,得到教义,受到启示。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家训》一书虽不如他所编纂的《资治通鉴》那么家喻户晓,但其情真意切、据实论理、借事抒情的写作特色,对子孙、家族、国家前途命运的理性思考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司马光一生以俭律己励人,其虽位居高官却清廉俭素,始终把俭朴做为立身之本,处世之道,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众人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在《家训》一书中,司马光主要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借助书面形式对家人传情达意,训导教化,对子孙进行教诲、训示和诫勉。其《家训》主要包括:“家范”、“居家杂仪”和“家书”等。其中“家书”部分有“训子孙文”、“训俭示康”、“与侄书”等。司马光的《家训》内容丰富,规范严格,深谋远虑,强调分清节俭与成人,奢靡与罪恶,遗产与遗德,荣与辱等人生关系,主张俭朴处事,节俭生活,清白家风,遗德后代等人生基本原则。他的很多思想和見解对我们当代社会仍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1 俭德是当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品质
司马光认为:“广营生计以遗之”,“然果能利之者鲜矣”而应该“以义方训其子,当教之使成人”。反之,“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古训:圣人遗子孙以徳以礼,贤人遗子孙以廉以俭。可见,以徳遗子孙受益无穷。我们当代青年学生的俭德意识如何?下面是某校园一角的写照:清晨天没亮,学生宿舍的水房里就传来哗哗的自来水声,晚上夜已深,学生寝室还灯火通明;中午学生食堂的饭桌上剩菜剩饭到处都是;教室里、操场上经常看到学生丢弃的没用完的书本、没吃完的食品。课间休息学校的小卖店里挤满了各年级的学生,出手大方的花着父母给的零用钱;买高档化妆品、穿名牌服装,为过生日的同学买贵重礼品等等,所有这些发生在校园里的浪费和过度消费行为,在学生他们自身看来视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透过这些现象和认识的偏差,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节俭意识变得越来越淡薄,这也折射出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俭德教育的缺失。
一个人要成长成功就要经历磨难,接受挑战,能在艰苦的实践中锻炼自己,才能更快的成长。节俭不单单是一种生活方式,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价值取向。节俭不是小气贫困的代名词,它更多呈现的是一个人的素养和能力。节俭不仅是一种行为,一种美德,更是一份责任。对当代青年学生来说,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有助于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有助于培养不慕虚荣、胸怀大志的远大抱负,只有这样,在面对竞争与挑战时,才能做到迎难而上,成就一番事业。
2 提倡节俭是抑制奢侈浪费和反腐倡廉的有效途径
正如司马光所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对俭朴而言,奢侈犹如惊涛拍岸的洪水猛兽——在绝对权力的支使怂恿之下,不分上下,不论亲友、休管小人君子,普天下上行下效,任何的律条与防范措施都是软弱无力的。近些年,我们国家实行富民政策,许多人是富起来了,豪宅、豪车、豪宴屡见不鲜。可富裕与奢侈是两码事,深谋远虑的司马光多年前即已意识到:小富即奢,国之大病。他曾在家训里无可奈何地叹息:“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可近千年过去了,当今奢靡败坏的程度愈演愈烈。因为比阔气,动辄花上万元吃一顿饭,因为讲排场,吃一半扔一半;在部分人眼中,奢靡和铺张意味着成功和地位,消费主义的观念泛滥。
贫穷,固然没有“俭朴”的余地,而富裕,也绝非“奢侈”的借口。司马光通过家书告诫儿子司马康:在官宦之家不可沾染纨绔之气,必须保持清廉家风。正所谓:俭易廉,奢易贪。反观时下雷厉风行的反腐倡廉,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一个个贪官落马拍手叫好的层面,更应着力于归根究底,足可见:俭字不立,腐败照旧。这样看来,司马光的家书对反腐倡廉,尤其是对领导干部洁身自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3 弘扬“节俭”传统美德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司马光为了让儿子懂得节俭的重要,特意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训俭示康》。在文章中他引用孔子曾说过的“以约失之者鲜矣”,“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语出《论语里仁》)。告诫儿子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耻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认为俭朴是一种美德,应大力提倡,反对奢侈腐化,这种思想在当时封建官僚阶级造成的奢靡的流俗中无疑是具有巨大进步意义的,对我们当今社会也是很有现实的积极意义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已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人民生活富裕了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上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上蔚然成风”。为了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推进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建设节约型机关,近日又出台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要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纪违规违法现象。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常以地大物博资源大国而自居,可从人均占有量来看,我国却是资源小国,能源、资源都很贫瘠。我国人均耕地仅0.08公顷,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也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等等。尽管这些年我国经济一直在高速增长,但今日的中国也是世界名列前茅的“贫水国”、“贫油国”和“资源”贫瘠国。资源与能源的短缺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致命瓶颈,面对这种状况,如果再不厉行节约,而任由浪费行为大行其道的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一位水资源专家曾说过:“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眼泪。”我们节俭不仅仅只是一个人的事情,传承“节俭”美德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职责。我们绝不能让物质上的与时俱进成为我们精神升华的绊脚石,因为我们坚信:一个没有勤俭节约精神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精神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精神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
参考文献:
[1] 司马光《家训》一书
[2] 论司马光家训特色及当代启示"运城学院 孔令慧(山西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课题)
【关键词】司马光《家训》;俭德;现实意义
读史令人明鉴,给人以启发。细细品读司马光的《家训》,会让我们在亲近伟人的同时,得到教义,受到启示。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家训》一书虽不如他所编纂的《资治通鉴》那么家喻户晓,但其情真意切、据实论理、借事抒情的写作特色,对子孙、家族、国家前途命运的理性思考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司马光一生以俭律己励人,其虽位居高官却清廉俭素,始终把俭朴做为立身之本,处世之道,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众人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在《家训》一书中,司马光主要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借助书面形式对家人传情达意,训导教化,对子孙进行教诲、训示和诫勉。其《家训》主要包括:“家范”、“居家杂仪”和“家书”等。其中“家书”部分有“训子孙文”、“训俭示康”、“与侄书”等。司马光的《家训》内容丰富,规范严格,深谋远虑,强调分清节俭与成人,奢靡与罪恶,遗产与遗德,荣与辱等人生关系,主张俭朴处事,节俭生活,清白家风,遗德后代等人生基本原则。他的很多思想和見解对我们当代社会仍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1 俭德是当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品质
司马光认为:“广营生计以遗之”,“然果能利之者鲜矣”而应该“以义方训其子,当教之使成人”。反之,“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古训:圣人遗子孙以徳以礼,贤人遗子孙以廉以俭。可见,以徳遗子孙受益无穷。我们当代青年学生的俭德意识如何?下面是某校园一角的写照:清晨天没亮,学生宿舍的水房里就传来哗哗的自来水声,晚上夜已深,学生寝室还灯火通明;中午学生食堂的饭桌上剩菜剩饭到处都是;教室里、操场上经常看到学生丢弃的没用完的书本、没吃完的食品。课间休息学校的小卖店里挤满了各年级的学生,出手大方的花着父母给的零用钱;买高档化妆品、穿名牌服装,为过生日的同学买贵重礼品等等,所有这些发生在校园里的浪费和过度消费行为,在学生他们自身看来视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透过这些现象和认识的偏差,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节俭意识变得越来越淡薄,这也折射出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俭德教育的缺失。
一个人要成长成功就要经历磨难,接受挑战,能在艰苦的实践中锻炼自己,才能更快的成长。节俭不单单是一种生活方式,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价值取向。节俭不是小气贫困的代名词,它更多呈现的是一个人的素养和能力。节俭不仅是一种行为,一种美德,更是一份责任。对当代青年学生来说,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有助于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有助于培养不慕虚荣、胸怀大志的远大抱负,只有这样,在面对竞争与挑战时,才能做到迎难而上,成就一番事业。
2 提倡节俭是抑制奢侈浪费和反腐倡廉的有效途径
正如司马光所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对俭朴而言,奢侈犹如惊涛拍岸的洪水猛兽——在绝对权力的支使怂恿之下,不分上下,不论亲友、休管小人君子,普天下上行下效,任何的律条与防范措施都是软弱无力的。近些年,我们国家实行富民政策,许多人是富起来了,豪宅、豪车、豪宴屡见不鲜。可富裕与奢侈是两码事,深谋远虑的司马光多年前即已意识到:小富即奢,国之大病。他曾在家训里无可奈何地叹息:“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可近千年过去了,当今奢靡败坏的程度愈演愈烈。因为比阔气,动辄花上万元吃一顿饭,因为讲排场,吃一半扔一半;在部分人眼中,奢靡和铺张意味着成功和地位,消费主义的观念泛滥。
贫穷,固然没有“俭朴”的余地,而富裕,也绝非“奢侈”的借口。司马光通过家书告诫儿子司马康:在官宦之家不可沾染纨绔之气,必须保持清廉家风。正所谓:俭易廉,奢易贪。反观时下雷厉风行的反腐倡廉,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一个个贪官落马拍手叫好的层面,更应着力于归根究底,足可见:俭字不立,腐败照旧。这样看来,司马光的家书对反腐倡廉,尤其是对领导干部洁身自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3 弘扬“节俭”传统美德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司马光为了让儿子懂得节俭的重要,特意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训俭示康》。在文章中他引用孔子曾说过的“以约失之者鲜矣”,“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语出《论语里仁》)。告诫儿子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耻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认为俭朴是一种美德,应大力提倡,反对奢侈腐化,这种思想在当时封建官僚阶级造成的奢靡的流俗中无疑是具有巨大进步意义的,对我们当今社会也是很有现实的积极意义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已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人民生活富裕了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上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上蔚然成风”。为了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推进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建设节约型机关,近日又出台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要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纪违规违法现象。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常以地大物博资源大国而自居,可从人均占有量来看,我国却是资源小国,能源、资源都很贫瘠。我国人均耕地仅0.08公顷,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也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等等。尽管这些年我国经济一直在高速增长,但今日的中国也是世界名列前茅的“贫水国”、“贫油国”和“资源”贫瘠国。资源与能源的短缺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致命瓶颈,面对这种状况,如果再不厉行节约,而任由浪费行为大行其道的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一位水资源专家曾说过:“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眼泪。”我们节俭不仅仅只是一个人的事情,传承“节俭”美德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职责。我们绝不能让物质上的与时俱进成为我们精神升华的绊脚石,因为我们坚信:一个没有勤俭节约精神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精神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精神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
参考文献:
[1] 司马光《家训》一书
[2] 论司马光家训特色及当代启示"运城学院 孔令慧(山西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