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日的传承与保护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iiiuu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蚂拐节为例,论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日的传承与保护,认为蚂拐节作为广西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其蕴含的体育运动和体育精神有丰富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并根据该节日体育文化的人文社会功能和存在问题,提出落实对蚂拐节体育项目的物质保障、提高民众对蚂拐节体育运动的参与度和文化认同、完善蚂拐节体育运动制度建设等传承及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少数民族  体育文化  民族节日  蚂拐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C-0044-03
  蚂拐节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和信仰魅力,因此即使跨越千年,它依旧世代相承,成为广受广西当地民众欢迎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实际上,蚂拐节便是浓厚的壮族传统信仰的代表。蚂拐节所代表的宗教信仰的原生性、本土性以及传承性,都与壮族长期以来对社会生活的不断选择和重构密切相关。正是由于对于自然以及社会的异己力量的无法控制,壮族人民只能依靠信仰获得继续生存的精神力量。因此,民俗信仰是一个民族得以长存的精神保障之一。
  蚂拐节体育运动文化不仅起到了促进族际之间以及壮民族内部文化交流与交往的作用,而且对于凝聚民族团结的力量起到了积极作用。蚂拐节体育运动文化主要产生于广西红水河流域,这一流域属于多民族杂居之地,在壮族的村落附近存在着瑶族、苗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因此通过一年一度的蚂拐节,壮族及附近其他少数民族的群众共同参与这些体育活动,互相交流生产经验,讲述蚂拐节的历史以及其中所承载的文化。如今,通过举办蚂拐节的一些体育运动,不仅丰富了偏远壮族地区和周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生活,也充分激发了人们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此外,它还达到了宣传教育的目的,为蚂拐节这一传统体育文化节日精神的传播和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蚂拐节的文化社会功能
  壮族蚂拐节体育所承载的文化便是典型的“蚂拐”文化,体现了明显的壮族文化特征。由于对“蚂拐”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壮族蚂拐节体育的文化社会功能也因此得到提升。
  一是在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提升了壮族的民族凝聚力。主要是因为蚂拐节特色体育运动项目对参与者的要求较高,必须分工合理,团结合作,才能保证蚂拐节特色体育运动项目顺利进行。
  二是在社会发展以及文化传承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承载力。蚂拐节是壮族人民的隆重节日,特色体育运动项目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时间大致在农历春节,不仅可以让当地的民众亲身体验蚂拐文化,而且还能全面展示壮族文化心理以及历代以来的文化风俗。
  三是丰富了体育文化,并教化民众生产技能。壮族蚂拐文化特色体育运动项目是红水河流域独特文化的衍生物,是当地人民精神的寄托,以及维系民族情感的关键。而且这种体育文化还有利于提高壮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凝聚力。蚂拐文化特色体育运动项目丰富了人们体育活动的表现形式以及内容,而且蚂拐体育文化也逐渐运用到学校体育课程之中,尤其是课间操运用得更为成功。
  二、蚂拐节的人文特征
  (一)散发浓郁的稻作文化气息。蚂拐节特色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时的主要活动就是相关的体操表演,文化节中仪式表演的主要形式也是民族体操,也就是常说的蚂拐体操,这个民族体操是通过模仿蚂拐的形象、动作以及生活习惯编订而成。整个体操意味着春天来到人间,蚂拐从冬眠中醒来,给人们带来了雨,人们忙着开始种植、插秧,在秋季收获,蚂拐也完成了它在人间的任务,然后走向死亡。我們可以从仪式表演中,清晰地看到基本上体操的每一个环节都具备“蚂拐”这一元素,因此体操的主角就是“蚂拐”,也就是汉语中的“青蛙”,这不仅反映了壮族人民对于青蛙发自内心的崇拜,而且也体现了壮族人民对于稻作文化的热爱,广西壮族多以种稻谷为主要生产方式,地形多为丘陵地区,基本上不可能有大型河流灌溉,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只能依赖雨水。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就会对与雨水相关的事情形成一种崇拜感,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很多老人将蚂拐称作雷王的女儿,主要负责掌管天下的雨水,它的习性是春醒冬眠,主要任务是保佑人们农业生产顺利。而且在稻作文化区,蚂拐是害虫的克星,在秧苗的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在忙碌着消灭害虫,因此,人们也将蚂拐视为最好的朋友。
  (二)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观。在稻作文化区,各个少数民族对自然一直存有一颗敬畏之心,他们将许多自然物当作崇拜的对象。因为在民族祖先的眼中,这些自然物就是保证他们生存的“神”。例如,壮族人崇拜蚂拐,这是因为对蚂拐的敬畏和依赖。蚂拐节体育仪式表演中最庄严的运动是葬蚂拐。按照葬人的方式葬蚂拐,这就充分体现了将蚂拐视为亲人的和谐共生的观点,表现出人对自然“神性”的敬畏之心。怀有敬畏之心,人们将有意识地抑制个人和社会行为,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三)信仰是壮族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载体。在蚂拐节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师公”是体育项目过程的裁判者,这一角色多由神职人员担任,并履行其责任。整个体育运动项目过程正是因为有了师公的裁判,才显得更加肃穆端庄。在壮族人的社会生活中,师公扮演救世主裁判的角色,是人与神之间交往的使者。他通过进行一系列的体育制度活动,为壮族人民求雨、驱邪等,保佑人民实现谷物丰收的美好愿望。师公一般按照传统的方式裁判蚂拐节中的体育活动,尤其在葬蚂拐开始之前,师公常会采用唱经书的方式讲述蚂拐节的历史,强化在场的壮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使他们更有意识地承担起保护和传承蚂拐体育文化的使命。另外,体育运动项目在师公的主持下更具有“神性”色彩,也使得外来游客真实地体验原生态的蚂拐节,并对蚂拐节进行宣传,在某种意义上承担蚂拐体育文化传承的使命。
  三、蚂拐节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民众参与蚂拐节传承和发展的意愿降低。蚂拐节体育活动的传承主要依靠当地民众的参与,可以说如果没有了当地民众的参与,蚂拐节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基。2006年起,广西政府主动介入蚂拐节的传承与保护之中,对其提供宣传支持和资金帮扶,激发了民众参与蚂拐节民俗保护的热情。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当地民众的生活娱乐方式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蚂拐节这一传统体育文化节日也逐渐丧失其本身祈福的意义,开始沦为当地民众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当地民众积极开发利用蚂拐节的经济价值,背离了保护传统体育文化节日蚂拐节持续发展的初衷。   (二)蚂拐节的传承人出现“断层”现象。传承人对于蚂拐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来说至关重要。根据国家要求,传承人必须精通蚂拐节体育活动的具体细节,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积极主持举办蚂拐节这一传统体育文化节日。但是,广西壮族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明显的变化,而且针对传承人的救济制度不健全,导致蚂拐舞和蚂拐节的节庆活动主持也面临着传承人匮乏的窘境,这无疑给蚂拐节传统体育文化节日的发展带来重重压力。
  (三)当地民众接受心态的制约。在广西政府的支持下,蚂拐节在体育节和文化节中大展风采,在节庆活动时占据重要地位。但是除此以外,在日常生活中,蚂拐节并不占据主要地位。蚂拐节涉及的体育游戏以及跳蚂拐舞等,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虽然这些活动在中老年之中很受欢迎,但不能从根本上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传承。由此可见,蚂拐节的体育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发展面临极大困境。
  四、促进蚂拐节文化保护的对策
  (一)落实对蚂拐节体育项目的物质保障。在蚂拐节这种体育运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举办民族节庆体育(如蚂拐舞)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娱乐,而是为了能让民众在参与节庆活动时,铭记节庆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民族精神与内涵。蚂拐节传统体育文化节日民俗体育运动的开展,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政府应采取措施提高广大民众的参与性,因为如果没有民众的参与,那么蚂拐节这一节庆活动的举办就毫无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成功出台,使得非遗保护在资金的投入上有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促进民众参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日保护的主要措施就是扩大资金来源。国家针对成功申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了特定的保护资金,并且还设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以分配国家申遗保护基金。但是由于存在地区经济差异以及地域差异,地方的非遗保护资金仍存在分配不均、储备不足的现象。因此,政府也应该采取措施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的资金投入。
  (二)提高民众对蚂拐节体育运动的参与度和文化认同。在蚂拐节传统文化节日的传承过程中,必须要全民参与,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开放的体系。在蚂拐节非遗保护工作之中,必须将提高民众对民俗体育运动文化的认同作为关注重点,努力实现民众广泛参与的目标。要实现这一措施,可以通过“互联网+民俗体育运动文化”的形式。如今,民众生活和互联网的联系日益密切,很多传统民俗体育运动通过网络进行传播,蚂拐节便可以将此途径充分利用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是蚂拐节体育运动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因此可以开展蚂拐节传统体育运动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得蚂拐节体育文化节日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因为学校不仅是宣传研究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而且是孕育传承民俗体育运动文化继承人的摇篮,因此将全国性传统民俗体育运动或者地方性的特色民俗体育运动(如蚂拐舞)编入教材之中是大势所趋。针对民族文化的这一特點,无论是学校的九年义务教育还是高中教育,或者是大学教育都离不开专业的民俗体育运动文化教育,因为只有对民俗体育运动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吸引青年一代关注传统民俗体育运动。
  (三)完善蚂拐节体育运动制度建设。民众参与蚂拐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通过网络、听证会、讨论会等途径,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在制定相应的制度时要根据蚂拐节体育运动活动本身的地域特性以及人文特征。首先突出地域性是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地方政府实现对特定地域的经济文化的管理,必须在符合国家整体的管理制度范围内,并依据特定地域,从而制定一系列制度。蚂拐节体育运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文化地域性以及人文传统,因此必须因地制宜,重点突出地域特色。其次,可以完善民众参与的监督和反馈制度,从而达到畅通民众参与途径的目的。不仅可以提高民众对于参与民俗体育运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加深他们对于民俗体育运动的理解,从而方便配合政府开展民俗体育运动类非遗保护工作。
  总之,蚂拐节作为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其蕴含的体育运动和体育精神有丰富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有必要(下转第48页)(上接第45页)加强对于蚂拐节这一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参考文献】
  [1]李珊珊.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竞技活动的媒体呈现与文化认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2]宋富强.民族传统节日比赛类产业化转型路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3]王建基,陈玲.新疆少数民族节日体育习俗文化变迁与政府行为的调查分析[J].新疆社科论坛,2012(6)
  [4]李松,王建民,张跃,朱凌飞,马居里,许雪莲.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比赛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J].艺术百家,2012(5)
  [5]吴荣丽.从春醮会看传统民族节日体操项目的变迁[D].云南大学,2012
  [6]卢开智.西部少数民族节日体育的演变与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7]迟燕琼.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特色项目的文化传承功能[J].民族艺术研究,2008(3)
  (责编 丁 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论述民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状况,阐述广西外国语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明确“培养面向东南亚进行汉语推广、文化传播人才”的总体目标,积极推进“汉语国际教育+东盟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加强与东盟高校的实质性合作,建立“3+1”学制办学模式,逐步形成了“应用型、外向型、国别化”的人才培养特色。  【关键词】民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型;外向型;国别化  【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进行思考,针对高职院校“毛概课”教学课时较短、教学手段单一的现状,分析“毛概课”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提出应确立教学模式创新思想、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以促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關键词】教学模式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新零售专业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培养主体单一、课程知识体系需要重新构建、教学组织运行方式比较单一、专业群内“双师型”素质型教师短缺、实习实训资源不足、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提出新零售专业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梳理专业岗位群能力标准,明确双元多企业共同培养目标;建设专业群共享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包;组织运行“工学交替、轮岗晋级”的实践教学,提升专业群建设;建设群内双导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席慕蓉《乡愁》教学为例,论述中学语文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应用,以教学实例的形式,介绍了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教育戏剧的过程及注意事项,提出教学过程通常包括暖身活动、主题活动、延展活动和舒松活动等环节,同时教学要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要熟悉教学范式,课后还要复习和检查。  【关键词】教育戏剧;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传统工艺美术所具有的文化性、实用性、生态性特征,提出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对艺术设计教学具有非物质性文化价值、物质性创造价值,并从利用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利用传统工艺美术资源拓展实践教学两方面论述艺术设计教学中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广西传统手工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能源动力类专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混合式教学设计缺乏思路、教师缺乏参与改革主动性、学生没有参与兴趣、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不合理、面向社会开放程度尚不足等问题,提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难题破解思路:因地制宜,不同课程遵循不同建设思路;团队建设课程,多方激励促使教师主动参与;多措并举,先督促学习再实现主动学习;全面考核,多种评价方式避免片面评分;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共赢实现社会普惠。  【关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专业特色、学生、教师、非物质文化遗產信息化传播等层面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设计的必要性,以少数民族服饰瑶服为例,从“前期分析—内容具体设计与制作—反馈与评价”等步骤论述高职旅游专业“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的设计。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C-0187-04  2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圆通呼叫中心为例,论述基于产教融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对接职场环境标准建设实训基地、对接企业职业标准开发课程内容、对接企业生产过程开展实践教学、对接企业员工培养方式建立校企“双导师”育人机制、对接企业绩效考核要求构建多元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产教融合 生产性 实训基地  【中图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论述“一元三维四体”的国防教育新思路、“面授+网络教学+研讨”的课程设置模式、多样化教学模式等改革措施,总结国防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效果体现在大学生国防意识有较大提高、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有较大突破、线上课程教学措施科学有效、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  【关键词】民族地区 高校 国防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提出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内容体系、考评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制度体系等方面构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框架,阐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C-0051-0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