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专业特色、学生、教师、非物质文化遗產信息化传播等层面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设计的必要性,以少数民族服饰瑶服为例,从“前期分析—内容具体设计与制作—反馈与评价”等步骤论述高职旅游专业“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的设计。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C-0187-04
201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应与各层次、多类型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学校教育是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传承手工技艺、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2016年11月出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强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引入课堂,构建教学资源。伴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与之相关的国家、地方政策的颁布,广西各大高等院校日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形式也逐步趋于多样化,尤其在信息化、移动化、个性化学习环境大势所趋的背景下,微课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重要的教学手段。本文以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瑶服为例进行微课设计,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线上课堂教学方式提供新的思路,为高职旅游专业的文化类课程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供可参考的案例。
一、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的必要性
(一)专业特色层面。目前广西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开设,基本集中在中小学,高校的美术、音乐等艺术专业,以及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中。针对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计雷同、缺乏特色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与高职旅游专业教育相融合,即在现有的旅游专业课程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课程,或者匹配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教学,以解决高职旅游普遍缺乏特色教学的问题,并进一步丰富旅游专业的文化课程内涵,体现广西少数民族地方旅游特色。
(二)学生层面。首先,广西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高职旅游专业作为文化资源传授的载体,传承本土文化是担当,是责任。因此,通过“小、精、广”为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本土少数民族文化,将激发学生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了解,参与一系列的认知行为,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进而增强对广西本土民族文化的认同及民族情感。其次,可成为比赛辅助学习资源。全国高职院校导游职业技能大赛其中的一项要求是学生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利用信息化的微课教学手段,图文并茂、简单明了地让学生更直观地、多视角进行知识输入,为技能大赛做好准备。
(三)教师层面。教师自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关注度。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设计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可以丰富高职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激发老师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及热爱。从广西每年举办的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的作品来看,受专业限制、兴趣不高等因素影响,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作品不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制作可以提高高职旅游专业老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为更多教师参与微课实践提供更大可能。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传播层面。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打破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象受限、场地受限、方式受限等局限性,发挥出高职旅游专业层面传承的独特优势。
二、微课设计的模式及流程
微课设计大体分成三个部分:前期分析、内容具体设计与制作、反馈与评价。
(一)前期分析。前期分析包括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及学习者分析。其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为重要的环节。首先,目标分析。老师通过微课学习让学习者了解知识点是什么、掌握什么要领、最终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其次,内容分析。不是每个教学内容都可以用微课的方式呈现。根据微课的特点和设计原则,教学内容的选题要鲜明,具有针对性、易呈现等特征,与学习者的知识认知度相适应,知识点之间的交叉关联性及连贯性可构建一个知识体系。最后,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动机、知识的认知程度,最终实现教与学的利益最大化。
(二)课程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与制作包括教学内容、顺序安排、制作视频的工具选择以及视频的制作。首先,教学内容设计包括导入设计、语言设计、问题设计等。其次,教学顺序安排。由于微课的时间短、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必须有一个逻辑清晰的知识框架。微课的教学顺序安排为“导入—阐述点明主题—教授知识点—练习—结语—知识拓展”。最后,制作视频工具的选择以及视频制作。如拍摄型、录屏型、动效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制作方式。在这三种形式中,如需要PPT课件,最好采用文本、解说、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如不需要课件,脚本设计上可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
(三)评价设计。课程评价是微课不可或缺的部分。评价设计的内容包括选题设计、教学内容、视频设计、教学效果四个维度。具体见表1。
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个案设计—— 以少数民族服饰瑶服为例
(一)前期分析。以少数民族为特色资源的广西,壮、苗、瑶、侗族的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文学等都可以成为构建系统化的专题微课群的素材。面对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选择了一个具有针对性、代表性、易呈现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方向的专题微课主题。首先,少数民族服饰属于“可触”文化,比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听课群体有很多是少数民族学生,本身对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具有一定的认知度,可以参与到资源的修改中。其次,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属于“可体验”文化,即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微课了解服饰文化内容。与此同时,通过线下参观民俗博物馆等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服饰文化的了解,丰富文化教学方式。再次,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及内涵具有一定的共性,做系列版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微课群体现了微课的系统化原则。 (二)制作前准备。具体如下:
1.教学目标分析。本微课为课前自习模块,内容主要涉及瑶族服饰的面料、颜色、工艺、纹样等。让学生了解、掌握瑶族服饰基本要素,了解服饰要素包含的地理环境、审美情趣、思想体系等文化内涵,具备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要素的基本英语表达,提升双语讲解能力,使学生具有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提升少数民族文化自信。
2.学习者分析。就知识水平而言,学习者来自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服饰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大二的学生已经具备旅游类基础知识及英语基础;从学习方式来看,高职的学生喜欢移动型教学,即通过抖音、快手等短、小、快的视频进行学习;从学习动机来看,大部分学生有从事导游行业工作的意向,对自身的知识积累及语言能力的提升有一定要求。
3.教学内容分析。微课总时间为7分钟31秒,内容呈现如下:
(1)片头导入(1分13秒)。Peter与Xiaolin 对话引出一场少数民族风情秀,再引出《色彩斑斓的瑶族服饰》。
(2)服饰主体内容介绍(6分15秒)。面料部分:介绍瑶族服饰的面料。通过面料的介绍,引出瑶族族群的生存环境特点,了解瑶族服饰的面料与广西地貌及生态环境的相关性、瑶族人民的生存之道等。与此同时,中英文注释的重点词汇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颜色与工艺部分:介绍服饰的颜色与工艺。通过服饰颜色的介绍,引出瑶族族群的思想体系或者信念,生活智慧的内涵。通过颜色又引出瑶族服饰的传统工艺,与此同时,中英文注释的重点词汇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图纹部分:介绍瑶族服饰的图纹。通过瑶族图纹的介绍,挖掘瑶族独特的审美内涵。该部分唤醒学生对少数民族艺术审美的知觉。与此同时,中英文注释的重点词汇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
(3)练习与总结(1.5秒)。一是罗列八个问题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二是依托这八个问题,完成并提交线上讲解练习作业,方便老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线下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学习。
(4)知识拓展(1.5秒)。
4.教学设计分析。《少數民族服饰文化之瑶服》的课程类型为讲授式课程类型,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展示法。首先,导入环节采用对话视频的展示法引出主题内容。其次,主体内容环节分为瑶族服饰的面料、颜色、工艺、纹样四大内容。对于主体内容设计,主要采用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讲授四大模块内容。同时兼有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服饰要素。每个模块内容又分为服饰要素介绍、文化内涵引出、词汇学习三个层面。递进式的知识输入帮助学生构建瑶族服饰的所需知识,即掌握讲解要素,了解服饰文化内涵,运用基本的英语词汇表达。再次,总结环节运用八个问题方式帮助学生回顾知识要点。作业环节,布置线上提交作业。即基于这八个问题引导学生完成瑶族服饰讲解练习,并扫一扫课程公众号提交线上讲解录音作业。最后,知识拓展环节增加壮族服饰环节,即学生扫二维码进行在线知识拓展学习。
(三)微课制作。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属于较为抽象的文化内容,需要图片、实物、动画等相配合的教学方式。笔者决定选用 PPT 和录课软件进行《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之瑶服》微课的设计。微视频设计过程为:PPT制作,脚本设计和视频制作环节。
1.PPT制作与脚本设计。部分内容如表2。
2.制作视频。基于推广和使用方便的原则,《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之瑶服》视频制作时采用简单普遍的PPT微课录制的方式,PPT型微课视频主要使用Power Point、Camtasia Studio两个软件联合制作。笔者采用PPT与Camtasia Studio 8来制作。在视频的录制时,笔者一边切换 PPT,一边录制解说词。
(四)微课习题设计及拓展。具体如下:
1.习题设计。依托这八个问题,完成并提交线上讲解练习作业(见二维码课程公众号),方便老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线下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学习。步骤:扫一扫二维码进入《少数民族服饰》课堂—点击学生—点击全部—点击作业—点击少数民族服饰—进入作业界面—开始录音—提交。
2.知识拓展。增加《壮族服饰简介》二维码帮助学生做进一步的知识拓展。
(五)课后测评设计。具体见表3。
本文通过对微课设计要素、设计模式的分析,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教学对象的特点,构建了适用于高职旅游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的教学模式,并对这一模式如何进行教学应用进行实例展示,解决了高职旅游文化课堂教学内容单调的问题。希望本次研究可以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方式提供新的思路,为高职旅游专业文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提供有效的参考案例。
【参考文献】
[1]满璐.面向中亚留学生的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程的设计[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8
[2]焦宝聪,苏古杉,陈楠.微课程设计的三重属性和六大要素[J].实践研究,2015(6)
[3]王菲菲.基于微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线下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9(6)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智慧旅游背景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GXGZJG2018A003)阶段性研究成果;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2019KY116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马晓云,女,回族,广西桂林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旅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智慧旅游,旅游及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责编 黎 原)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C-0187-04
201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应与各层次、多类型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学校教育是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传承手工技艺、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2016年11月出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强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引入课堂,构建教学资源。伴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与之相关的国家、地方政策的颁布,广西各大高等院校日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形式也逐步趋于多样化,尤其在信息化、移动化、个性化学习环境大势所趋的背景下,微课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重要的教学手段。本文以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瑶服为例进行微课设计,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线上课堂教学方式提供新的思路,为高职旅游专业的文化类课程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供可参考的案例。
一、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的必要性
(一)专业特色层面。目前广西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开设,基本集中在中小学,高校的美术、音乐等艺术专业,以及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中。针对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计雷同、缺乏特色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与高职旅游专业教育相融合,即在现有的旅游专业课程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课程,或者匹配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教学,以解决高职旅游普遍缺乏特色教学的问题,并进一步丰富旅游专业的文化课程内涵,体现广西少数民族地方旅游特色。
(二)学生层面。首先,广西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高职旅游专业作为文化资源传授的载体,传承本土文化是担当,是责任。因此,通过“小、精、广”为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本土少数民族文化,将激发学生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了解,参与一系列的认知行为,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进而增强对广西本土民族文化的认同及民族情感。其次,可成为比赛辅助学习资源。全国高职院校导游职业技能大赛其中的一项要求是学生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利用信息化的微课教学手段,图文并茂、简单明了地让学生更直观地、多视角进行知识输入,为技能大赛做好准备。
(三)教师层面。教师自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关注度。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设计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可以丰富高职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激发老师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及热爱。从广西每年举办的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的作品来看,受专业限制、兴趣不高等因素影响,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作品不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制作可以提高高职旅游专业老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为更多教师参与微课实践提供更大可能。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传播层面。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打破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象受限、场地受限、方式受限等局限性,发挥出高职旅游专业层面传承的独特优势。
二、微课设计的模式及流程
微课设计大体分成三个部分:前期分析、内容具体设计与制作、反馈与评价。
(一)前期分析。前期分析包括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及学习者分析。其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为重要的环节。首先,目标分析。老师通过微课学习让学习者了解知识点是什么、掌握什么要领、最终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其次,内容分析。不是每个教学内容都可以用微课的方式呈现。根据微课的特点和设计原则,教学内容的选题要鲜明,具有针对性、易呈现等特征,与学习者的知识认知度相适应,知识点之间的交叉关联性及连贯性可构建一个知识体系。最后,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动机、知识的认知程度,最终实现教与学的利益最大化。
(二)课程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与制作包括教学内容、顺序安排、制作视频的工具选择以及视频的制作。首先,教学内容设计包括导入设计、语言设计、问题设计等。其次,教学顺序安排。由于微课的时间短、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必须有一个逻辑清晰的知识框架。微课的教学顺序安排为“导入—阐述点明主题—教授知识点—练习—结语—知识拓展”。最后,制作视频工具的选择以及视频制作。如拍摄型、录屏型、动效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制作方式。在这三种形式中,如需要PPT课件,最好采用文本、解说、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如不需要课件,脚本设计上可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
(三)评价设计。课程评价是微课不可或缺的部分。评价设计的内容包括选题设计、教学内容、视频设计、教学效果四个维度。具体见表1。
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个案设计—— 以少数民族服饰瑶服为例
(一)前期分析。以少数民族为特色资源的广西,壮、苗、瑶、侗族的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文学等都可以成为构建系统化的专题微课群的素材。面对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选择了一个具有针对性、代表性、易呈现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方向的专题微课主题。首先,少数民族服饰属于“可触”文化,比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听课群体有很多是少数民族学生,本身对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具有一定的认知度,可以参与到资源的修改中。其次,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属于“可体验”文化,即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微课了解服饰文化内容。与此同时,通过线下参观民俗博物馆等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服饰文化的了解,丰富文化教学方式。再次,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及内涵具有一定的共性,做系列版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微课群体现了微课的系统化原则。 (二)制作前准备。具体如下:
1.教学目标分析。本微课为课前自习模块,内容主要涉及瑶族服饰的面料、颜色、工艺、纹样等。让学生了解、掌握瑶族服饰基本要素,了解服饰要素包含的地理环境、审美情趣、思想体系等文化内涵,具备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要素的基本英语表达,提升双语讲解能力,使学生具有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提升少数民族文化自信。
2.学习者分析。就知识水平而言,学习者来自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服饰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大二的学生已经具备旅游类基础知识及英语基础;从学习方式来看,高职的学生喜欢移动型教学,即通过抖音、快手等短、小、快的视频进行学习;从学习动机来看,大部分学生有从事导游行业工作的意向,对自身的知识积累及语言能力的提升有一定要求。
3.教学内容分析。微课总时间为7分钟31秒,内容呈现如下:
(1)片头导入(1分13秒)。Peter与Xiaolin 对话引出一场少数民族风情秀,再引出《色彩斑斓的瑶族服饰》。
(2)服饰主体内容介绍(6分15秒)。面料部分:介绍瑶族服饰的面料。通过面料的介绍,引出瑶族族群的生存环境特点,了解瑶族服饰的面料与广西地貌及生态环境的相关性、瑶族人民的生存之道等。与此同时,中英文注释的重点词汇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颜色与工艺部分:介绍服饰的颜色与工艺。通过服饰颜色的介绍,引出瑶族族群的思想体系或者信念,生活智慧的内涵。通过颜色又引出瑶族服饰的传统工艺,与此同时,中英文注释的重点词汇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图纹部分:介绍瑶族服饰的图纹。通过瑶族图纹的介绍,挖掘瑶族独特的审美内涵。该部分唤醒学生对少数民族艺术审美的知觉。与此同时,中英文注释的重点词汇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
(3)练习与总结(1.5秒)。一是罗列八个问题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二是依托这八个问题,完成并提交线上讲解练习作业,方便老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线下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学习。
(4)知识拓展(1.5秒)。
4.教学设计分析。《少數民族服饰文化之瑶服》的课程类型为讲授式课程类型,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展示法。首先,导入环节采用对话视频的展示法引出主题内容。其次,主体内容环节分为瑶族服饰的面料、颜色、工艺、纹样四大内容。对于主体内容设计,主要采用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讲授四大模块内容。同时兼有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服饰要素。每个模块内容又分为服饰要素介绍、文化内涵引出、词汇学习三个层面。递进式的知识输入帮助学生构建瑶族服饰的所需知识,即掌握讲解要素,了解服饰文化内涵,运用基本的英语词汇表达。再次,总结环节运用八个问题方式帮助学生回顾知识要点。作业环节,布置线上提交作业。即基于这八个问题引导学生完成瑶族服饰讲解练习,并扫一扫课程公众号提交线上讲解录音作业。最后,知识拓展环节增加壮族服饰环节,即学生扫二维码进行在线知识拓展学习。
(三)微课制作。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属于较为抽象的文化内容,需要图片、实物、动画等相配合的教学方式。笔者决定选用 PPT 和录课软件进行《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之瑶服》微课的设计。微视频设计过程为:PPT制作,脚本设计和视频制作环节。
1.PPT制作与脚本设计。部分内容如表2。
2.制作视频。基于推广和使用方便的原则,《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之瑶服》视频制作时采用简单普遍的PPT微课录制的方式,PPT型微课视频主要使用Power Point、Camtasia Studio两个软件联合制作。笔者采用PPT与Camtasia Studio 8来制作。在视频的录制时,笔者一边切换 PPT,一边录制解说词。
(四)微课习题设计及拓展。具体如下:
1.习题设计。依托这八个问题,完成并提交线上讲解练习作业(见二维码课程公众号),方便老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线下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学习。步骤:扫一扫二维码进入《少数民族服饰》课堂—点击学生—点击全部—点击作业—点击少数民族服饰—进入作业界面—开始录音—提交。
2.知识拓展。增加《壮族服饰简介》二维码帮助学生做进一步的知识拓展。
(五)课后测评设计。具体见表3。
本文通过对微课设计要素、设计模式的分析,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教学对象的特点,构建了适用于高职旅游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的教学模式,并对这一模式如何进行教学应用进行实例展示,解决了高职旅游文化课堂教学内容单调的问题。希望本次研究可以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方式提供新的思路,为高职旅游专业文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提供有效的参考案例。
【参考文献】
[1]满璐.面向中亚留学生的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程的设计[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8
[2]焦宝聪,苏古杉,陈楠.微课程设计的三重属性和六大要素[J].实践研究,2015(6)
[3]王菲菲.基于微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线下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9(6)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智慧旅游背景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GXGZJG2018A003)阶段性研究成果;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2019KY116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马晓云,女,回族,广西桂林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旅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智慧旅游,旅游及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