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翟雷拉的理发店
在埃及,理发馆叫“沙龙”或“卡瓦菲尔”,男女分开,绝不通融。翟雷拉的理发店在亚历山大,埃及的第二大城市。
在国内时,我不太打理头发,现在却想尝试。翟雷拉做的造型还算不错,但说真的,整个过程让人很不舒服。洗头时不像国内那样可以舒服地躺下,这里是坐着,头几乎直接后仰在生硬的小小白色池子上。水不讲究温热,有些偏凉。手法不温柔,且有快快了事的嫌疑。虽然围着围布,但总有水流进脖子里。把客人头上的发卡或是发卷摘下时,翟雷拉也不像我惯见的理发师一样气定神闲,她飞快地摘下,啪啪有声地将它们扔到面前的桌子上。
我们通常见到的老板或老板娘都热情待客,很多人甚至八面玲珑。翟雷拉不是,她硬邦邦的,总微微蹙着眉,几乎不主动打招呼。
按说,这样的店该是没什么生意的。事实却相反,门庭若市。阿拉伯人注重家庭,有了生意首先给自己人做。翟雷拉堂姐妹表姐妹就有14个,堂表姐妹有过来染发吹头的,有过来聊天闲坐的,有忙不开抱着孩子找人帮忙的,还有过来看有没有什么忙可以帮的。女眷们常来常往,女眷又带着同学朋友来,所以生意也就越来越多。
姐妹们过来也容易,因为翟雷拉的店就开在家里,临小巷的一间屋里。这小屋周围有七八户人家,都是她一个大家族的。各家情况有差别。条件好的起三四层楼,不好的就一层平房。当然,像埃及很多地方一样,这里也有很多“半拉子工程”,下面都建好住人好久了,上面一层的钢筋还支着。也有石灰都抹完了的,但最后就差一点不完工。因为只要不最后封顶,就不用缴税。
在高级美容院里,迎宾者穿着讲究的制服,言语温柔。“要咖啡还是茶?”然后让你在舒服的椅子上坐下,送上最新的时尚杂志。而这里什么都不讲究,没有问候,没有咖啡或茶。时尚杂志也有,都是过季的,摊在沙发前的茶几上,你喜欢就翻好了。翻看的人也不优雅,哗哗地把它们翻出很大的声音,书页经常飘散出来,捡起来,随便夹在哪一页。
热情的吻面礼
没有殷勤的问候,这里却有另外的东西吸引大家。女子们脱掉外面的长袍,摘下头巾,平日里不苟言笑的脸上漾出笑容,就像回到家里一样。虽然翟雷拉没有言语上的礼貌招呼,但女客间却总少不了热情的面颊吻礼。按说,这礼该在熟人间行,但她们信奉“朋友的朋友也就是我的朋友”,她们人多,在我看来长得又差不多,于是我常常被亲得晕头转向。
卖棉花糖的吆喝着过来,6岁的小姑娘娜德娃拿着妈妈给的埃镑(1埃镑约合1.3元人民币)跑出去。一会儿,15岁的丽玛姐姐跑过来,在娜德娃的粉色棉花糖上舔上两口。
不时有姑婆或姐妹进来:“吃不吃库纳法(一种埃及甜食——编者注)?”“喝两口甘蔗汁?”这拿“库纳法”的手,刚刚在落满碎头发的地上为孩子捡起玩具;这一杯甘蔗汁,在场的人人都去喝一口。阿拉伯人自来熟,也淳朴。我和丽玛去购物中心,回来的出租车上,她打开薯片的包装,然后让陌生的司机吃。嘿,司机还真吃。我们受的教育,是不让我们吃陌生人的食物的。
“喜欢这个围巾?那送给你吧。”要知道,说这话的姑娘和我认识不到两分钟,而且估计以后也没什么机会再见面了。
大家热热闹闹地说笑,翟雷拉绷着脸快速地忙着。时间久了,你会发现,翟雷拉只是因为忙而失去了热情。听到好玩的事,她也会把手中的吹风机停下,笑一阵。她也会主动地把几年前的婚礼照拿给我看。阿拉伯人普遍没有我们那么爱惜东西,珍贵的照片就随便扔在一堆头绳发卷中间。
她对女儿倒像我们一般珍爱。我有个“毛病”,就是爱端着相机逮谁拍谁,但在翟雷拉这里遇到了障碍。我要去隔壁房间拍她女儿时,她说不行。又过了一会儿,她说她可以拿着我的相机去帮我拍。这让我想起在古巴哈瓦那海明威的旧居,想拍照吗,那个门卫可以拿你的相机去拍,但你自己则不行。
不同的命运
每天早晚,翟雷拉的丈夫会开车过来送她接她。他们是在“闻风节”(4月12日)认识的。那是始于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传统节日,大家打扮得漂漂亮亮出门,去感受春天的和煦与希望。不想6月,他突然送红莲花给她。那是翟雷拉最喜欢的花。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将红莲花称为“尼罗河红晚香玉”。这个小伙子正像他日后所表现的那样,忠诚而开明。这也使得翟雷拉结婚、生了孩子后还可以继续工作。
娜达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这个总来理发馆的女人,婚后立刻中止了工作。不仅如此,她丈夫在他们婚后第二年就娶了第二位妻子。那天,她在翟雷拉的理发店里待到很晚。在阿拉伯女人共同的命运里,她就算抗争,又能怎么样?
但即便是命运吧,也并没有困住每个人。翟雷拉也许是幸运,伊纳斯更相信她自己。
翟雷拉的理发店虽在小巷,但出门右拐,过条马路,就是亚历山大著名的滨海大道。滨海大道边的沙滩上有很多咖啡座,那里几乎是男人的天下。伊纳斯每次收拾完头发,也会独自去那里。海滩上非常热闹,来来往往的人群,岸边卖各式工艺品的小贩,站在高高的堤岸上吃三明治的小伙子……伊纳斯坐在那里,望着蓝天碧海想心事。向右,可以看到盖特贝城堡,那是1480年在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法罗斯灯塔的遗址上建立的。不远处,是她常去看书的市图书馆。
她不像一般的阿拉伯女孩,在亚历山大大学读二年级的她个性很强。她得知自己被大学录取时就在翟雷拉的理发店里。那天妹妹跑来把好消息告诉她,理发馆里的所有女人立刻“噜噜”地高声叫起来,然后纷纷站起来吻她。那天娜达恰好也在店里,她抱来40天的孩子给大家看。她本来是幸福的,但在伊纳斯的大学录取通知面前,她的幸福变了些味道。
她对伊纳斯总有些嫉妒。那天偶然看到伊纳斯在沙滩上和一帮男孩子疯玩,娜达就把这事告诉了伊纳斯的妈妈。妈妈回家自然盘问女儿。没想到伊纳斯很坦然:“我是去了,他们还给我拍照呢。怎么了?为什么其他女孩没有做过的事我就不能做?我还不准备结婚呢。即使结,他也只能娶我一个人。”她妈妈说:“现实和梦想不是一回事。”她说:“翟雷拉婚后就没放弃工作,虽然是家小小的理发店。而且她丈夫也表示了不会再娶。”妈妈说:“每个人面对的问题不同。你现在这么想,以后就不会这么想了。” 伊纳斯笑了:“什么样的想法下做什么样的事,也自然啊。”妈妈还是说不过她。
妈妈日后也一个人来了这沙滩。那是沙滩上没什么人的时候。小贩在卖甜食“巴巴甫”,猫懒散地晒太阳。妈妈没有喝咖啡,她只望着大海,寂寞地坐了一会儿。
在埃及,理发馆叫“沙龙”或“卡瓦菲尔”,男女分开,绝不通融。翟雷拉的理发店在亚历山大,埃及的第二大城市。
在国内时,我不太打理头发,现在却想尝试。翟雷拉做的造型还算不错,但说真的,整个过程让人很不舒服。洗头时不像国内那样可以舒服地躺下,这里是坐着,头几乎直接后仰在生硬的小小白色池子上。水不讲究温热,有些偏凉。手法不温柔,且有快快了事的嫌疑。虽然围着围布,但总有水流进脖子里。把客人头上的发卡或是发卷摘下时,翟雷拉也不像我惯见的理发师一样气定神闲,她飞快地摘下,啪啪有声地将它们扔到面前的桌子上。
我们通常见到的老板或老板娘都热情待客,很多人甚至八面玲珑。翟雷拉不是,她硬邦邦的,总微微蹙着眉,几乎不主动打招呼。
按说,这样的店该是没什么生意的。事实却相反,门庭若市。阿拉伯人注重家庭,有了生意首先给自己人做。翟雷拉堂姐妹表姐妹就有14个,堂表姐妹有过来染发吹头的,有过来聊天闲坐的,有忙不开抱着孩子找人帮忙的,还有过来看有没有什么忙可以帮的。女眷们常来常往,女眷又带着同学朋友来,所以生意也就越来越多。
姐妹们过来也容易,因为翟雷拉的店就开在家里,临小巷的一间屋里。这小屋周围有七八户人家,都是她一个大家族的。各家情况有差别。条件好的起三四层楼,不好的就一层平房。当然,像埃及很多地方一样,这里也有很多“半拉子工程”,下面都建好住人好久了,上面一层的钢筋还支着。也有石灰都抹完了的,但最后就差一点不完工。因为只要不最后封顶,就不用缴税。
在高级美容院里,迎宾者穿着讲究的制服,言语温柔。“要咖啡还是茶?”然后让你在舒服的椅子上坐下,送上最新的时尚杂志。而这里什么都不讲究,没有问候,没有咖啡或茶。时尚杂志也有,都是过季的,摊在沙发前的茶几上,你喜欢就翻好了。翻看的人也不优雅,哗哗地把它们翻出很大的声音,书页经常飘散出来,捡起来,随便夹在哪一页。
热情的吻面礼
没有殷勤的问候,这里却有另外的东西吸引大家。女子们脱掉外面的长袍,摘下头巾,平日里不苟言笑的脸上漾出笑容,就像回到家里一样。虽然翟雷拉没有言语上的礼貌招呼,但女客间却总少不了热情的面颊吻礼。按说,这礼该在熟人间行,但她们信奉“朋友的朋友也就是我的朋友”,她们人多,在我看来长得又差不多,于是我常常被亲得晕头转向。
卖棉花糖的吆喝着过来,6岁的小姑娘娜德娃拿着妈妈给的埃镑(1埃镑约合1.3元人民币)跑出去。一会儿,15岁的丽玛姐姐跑过来,在娜德娃的粉色棉花糖上舔上两口。
不时有姑婆或姐妹进来:“吃不吃库纳法(一种埃及甜食——编者注)?”“喝两口甘蔗汁?”这拿“库纳法”的手,刚刚在落满碎头发的地上为孩子捡起玩具;这一杯甘蔗汁,在场的人人都去喝一口。阿拉伯人自来熟,也淳朴。我和丽玛去购物中心,回来的出租车上,她打开薯片的包装,然后让陌生的司机吃。嘿,司机还真吃。我们受的教育,是不让我们吃陌生人的食物的。
“喜欢这个围巾?那送给你吧。”要知道,说这话的姑娘和我认识不到两分钟,而且估计以后也没什么机会再见面了。
大家热热闹闹地说笑,翟雷拉绷着脸快速地忙着。时间久了,你会发现,翟雷拉只是因为忙而失去了热情。听到好玩的事,她也会把手中的吹风机停下,笑一阵。她也会主动地把几年前的婚礼照拿给我看。阿拉伯人普遍没有我们那么爱惜东西,珍贵的照片就随便扔在一堆头绳发卷中间。
她对女儿倒像我们一般珍爱。我有个“毛病”,就是爱端着相机逮谁拍谁,但在翟雷拉这里遇到了障碍。我要去隔壁房间拍她女儿时,她说不行。又过了一会儿,她说她可以拿着我的相机去帮我拍。这让我想起在古巴哈瓦那海明威的旧居,想拍照吗,那个门卫可以拿你的相机去拍,但你自己则不行。
不同的命运
每天早晚,翟雷拉的丈夫会开车过来送她接她。他们是在“闻风节”(4月12日)认识的。那是始于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传统节日,大家打扮得漂漂亮亮出门,去感受春天的和煦与希望。不想6月,他突然送红莲花给她。那是翟雷拉最喜欢的花。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将红莲花称为“尼罗河红晚香玉”。这个小伙子正像他日后所表现的那样,忠诚而开明。这也使得翟雷拉结婚、生了孩子后还可以继续工作。
娜达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这个总来理发馆的女人,婚后立刻中止了工作。不仅如此,她丈夫在他们婚后第二年就娶了第二位妻子。那天,她在翟雷拉的理发店里待到很晚。在阿拉伯女人共同的命运里,她就算抗争,又能怎么样?
但即便是命运吧,也并没有困住每个人。翟雷拉也许是幸运,伊纳斯更相信她自己。
翟雷拉的理发店虽在小巷,但出门右拐,过条马路,就是亚历山大著名的滨海大道。滨海大道边的沙滩上有很多咖啡座,那里几乎是男人的天下。伊纳斯每次收拾完头发,也会独自去那里。海滩上非常热闹,来来往往的人群,岸边卖各式工艺品的小贩,站在高高的堤岸上吃三明治的小伙子……伊纳斯坐在那里,望着蓝天碧海想心事。向右,可以看到盖特贝城堡,那是1480年在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法罗斯灯塔的遗址上建立的。不远处,是她常去看书的市图书馆。
她不像一般的阿拉伯女孩,在亚历山大大学读二年级的她个性很强。她得知自己被大学录取时就在翟雷拉的理发店里。那天妹妹跑来把好消息告诉她,理发馆里的所有女人立刻“噜噜”地高声叫起来,然后纷纷站起来吻她。那天娜达恰好也在店里,她抱来40天的孩子给大家看。她本来是幸福的,但在伊纳斯的大学录取通知面前,她的幸福变了些味道。
她对伊纳斯总有些嫉妒。那天偶然看到伊纳斯在沙滩上和一帮男孩子疯玩,娜达就把这事告诉了伊纳斯的妈妈。妈妈回家自然盘问女儿。没想到伊纳斯很坦然:“我是去了,他们还给我拍照呢。怎么了?为什么其他女孩没有做过的事我就不能做?我还不准备结婚呢。即使结,他也只能娶我一个人。”她妈妈说:“现实和梦想不是一回事。”她说:“翟雷拉婚后就没放弃工作,虽然是家小小的理发店。而且她丈夫也表示了不会再娶。”妈妈说:“每个人面对的问题不同。你现在这么想,以后就不会这么想了。” 伊纳斯笑了:“什么样的想法下做什么样的事,也自然啊。”妈妈还是说不过她。
妈妈日后也一个人来了这沙滩。那是沙滩上没什么人的时候。小贩在卖甜食“巴巴甫”,猫懒散地晒太阳。妈妈没有喝咖啡,她只望着大海,寂寞地坐了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