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

来源 :上海党史与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记者: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简称“7·23”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和宽广视野,精辟分析了我国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科学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不久,我们将迎来党的十八大,胡锦涛总书记的这次讲话无疑是在十八大之前的一次极其重要的讲话。请您向本刊读者先分析一下发表这次讲话的背景。
  严书翰:好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处在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时期。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剩下最后八年。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入了攻坚时期。三是我们党即将召开十八大。在这个重要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发表的“7·23”重要讲话,对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多年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展有这么一个特点,即每当全国党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各种社会思潮或思想就特别活跃。当然,其中有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或错误思潮,也就是杂音、噪音。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广泛普及的情况下,有的杂音和噪音还是挺大的。在这样的形势下,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的任务还是很重的,对此,我们党是非常清醒的,而且也有应对这方面的经验。从党的十四大开始,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我们党的总书记都要发表重要讲话。实践证明,这个重要讲话对于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确实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记者:举什么样的旗帜、走什么样的道路,以什么理论为指导、坚持什么样的制度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中可见,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那么,如何具体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呢?
  严书翰:胡锦涛总书记这次重要讲话,是对这个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作出了最新回答,所以我们说“7·23”重要讲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它对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起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统一认识从根本上说要统一到什么方面呢?就是要统一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理论为指导、坚持什么样的制度这四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讲话虽然文字不太多,内涵是很丰富的。特别是“7·23”重要讲话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判断,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八个字,人们并不陌生。因为多少年来我们都是这么讲,我们事业也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但是应该看到,今天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认识更加深化了,明确指出它包括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我们还可以从质的规定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有两个最基本的规定:一是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特色。展开地讲,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提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旗帜。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非常重视和强调旗帜问题。毛泽东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帜是道路、是目标、是方向,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旗帜问题是毫不含糊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我们就遇到了怎么正确评价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功过问题。这时候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要世世代代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到1997年,我们党要召开十五大,这时候党和国家也面临着重大的发展关口:当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这年2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党的十五大鲜明地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到2007年,我们党召开了十七大。大会报告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为主题,明确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重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通过这段简要回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多年里,我们党在高举旗帜这个问题上是决不动摇、毫不含糊的。
  第二,道路。这里我想强调一下,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开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艰辛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成果,这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我们可以简要回顾这30多年开拓这条道路的历程。1982年邓小平最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全面概括,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就是把这条道路概括为四个根本点。在这里我着重讲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党的基本路线的关系。我认为这两者关系可以用这两句话来表达。第一句话,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第二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定型化。也就是经过30多年的实践,我们用各种制度把它固定下来了,这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次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的题目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7·23”重要讲话突出了这条道路。   第三,理论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和论述,应该说党的十七大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概念,来整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大成果,不是我们原来理解的只是一个成果。而且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重要论断。今天,我们党在继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个理论体系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提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断,我认为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今天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比起30多年前是大大深化了。深化在什么地方?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改革开放决策的前提是,把社会主义制度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对于基本制度比如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说过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对于具体制度,它有弊端、有毛病,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改革。这种区分非常重要,这既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前提,又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讲到这里,我们有必要联系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为什么这些社会主义国家迟迟才进行改革?苏东改革为什么失败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看法不对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那些国家,由于他们没有把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分开,认为具体制度与基本制度一样,也是完善的,因此不需要改革。后来,苏联东欧也搞了改革,但是他们在改革过程中又把一些具体制度的严重弊端等同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弊端,所以在苏联戈尔巴乔夫提出要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倒重来”。而我们党在30多年前进行改革开放时就把社会主义制度划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有三个层次,一是根本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是基本制度,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三是具体制度,是指建立在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上的各项具体制度。也就是我们称之为体制,改革就是改革具体制度,即体制改革。
  二
  记者: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提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这里的“理论指导”提法包含怎样的涵义?
  严书翰:这段论述非常重要。因为它蕴涵着对科学发展观指导作用所做的新的定位。我们知道,科学发展观第一次提出来是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科学发展观提出来之后,在此后的几年实践中起了非常好的作用,也得到了全党的拥护和支持。但是那时候实践的时间还不太长,经过党的十七大以来这五年的实践检验证明: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力的理论指导”。所以,今天我们对科学发展观指导作用的认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这个层面上,应该把它提升到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理论指导。也就是要提升到全局性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指导作用。而这种全局性的指导作用是经过近十年,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这五年我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所证明。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这段论述也很重要。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记者:我们注意到,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再一次强调:“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那么,重申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具有怎样的意义呢?
  严书翰: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中的这段话,虽然可以在以前的多个党的文件中看到,但是这次重申这段话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回首1978年以来迄今的这段历史可以看出,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先后遇到了几个非常重要的关口即重大转折关头,在我们面前都摆着三条路:一条是走老路,即回到1978年前。一条是走邪路,即走前苏联东欧走的资本主义道路。另一条路就是新路,即走改革开放的路。这三条路也就是三种选择。今天,我们也是处在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关口,仍然存在着对这三条道路选择。在当前各种各样思潮很活跃的背景下,可以说改革开放受到“左”和右的思潮“夹攻”。这些错误的思想或思潮对改革开放进行攻击。他们攻击改革开放的目的很明显,或是希望我们走老路,或者希望我们走邪路。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又重申了坚持改革开放的这段话,就是要表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沿着改革开放这条新路走下去,是决不会动摇的。
  记者:我们注意到,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也有新的展开。可否请您就此具体分析一下?
  严书翰:当前,社会上对政治体制改革非常关注,这是可以理解的。我认为,这次讲话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与以往相比,至少这两点是属于新的展开,要引起我们重视。
  第一,“7·23”重要讲话理直气壮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段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是很解渴的。虽然今天我们国家的互联网也很发达,但是在国际话语权方面还是西强我弱的,这点我们要承认。在这样背景下,西方一些媒体和舆论经常指责我们“不搞政治体制改革”,或指责我们“假搞政治体制改革”。但我们的事实决非如此。事实就像这次讲话中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而且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地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如果要展开认识这段话的内涵,那么可以联系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他在这次讲话中从九个方面论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我们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方面取得的成就,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很容易理解这段讲话的新意。   第二,强调了“三个更加”,即要“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这实际上是对我国今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这“三个更加”的提法在以前的相关文献中是没有的。在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我想说两点意思:其一是要看到人民群众和广大党员对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期待和新要求。这些新期待和新要求既是合理的,又是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关于这点我相信我们党肯定是很重视的。其二是无论是人民群众还是各级领导,今后在认识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决不要被西方媒体和舆论牵着鼻子走,因为一些西方的媒体和舆论是“不靠谱的”。可以这么说,只要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中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怎么改他们都不满意的。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还应该看到,在国际话语权方面仍然是“西强我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影响力还是弱的,因此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话语体系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时代课题,其重要目的就是要扩大我们的国际话语权。所以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我想借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三
  记者: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阐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那么这些论述中包含哪些新提法?
  严书翰:我认为这次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的论述有新的展开。前面我讲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很丰富,它包括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我认为还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新的认识和展开。比如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这是在十七大以后才提出来的。还指出,要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前面我讲了在政治建设方面强调了三个“更加”,这个提法也是新的。又比如在文化建设方面,重申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建设的最新认识,这也是一种新的展开。在社会建设方面,强调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工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方面,要持续取得新的进展。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提法: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此外,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
  记者: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论述,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那么,如何理解这段新论述?
  严书翰:虽然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新提法,但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却是新论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表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时有段专门论述建设生态文明的话。虽然说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提法不是新的,但是这次讲话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高度来论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法,这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又深化和拓展了。
  从理论研究上看,以前我们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包含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当中的。通过这几年理论研究的深入,我们认为这四个建设,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不能取代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单列出来,这是这几年我国理论界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从实践发展上看,通过这几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深感今天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已经到了这样的关口:必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原来把生态文明建设包含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当中的那样的认识,已经远远不够了。也就是说在实践发展中如果不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我们已经取得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可能要被颠覆。这不是耸人听闻的!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某些发达地区GDP增速很快,经济总量很大。但是他们今天,要用相当比例的GDP来修复环境、补偿生态,通俗地说叫做“用钱买生态”。这就不叫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了。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就是因为生态环境受破坏,老百姓很不满意引起的。
  责任编辑:袁志平
其他文献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推进新四军历史研究,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决定2013年下半年召开主题为“新四军与上海”的学术研讨会。为此,特面向全国举办征文活动。  征文选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自选):  一、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建设研究  (1)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党的建设  (2)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  (3)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  (4)新
期刊
由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复旦大学主办的“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青年学者论坛日前在复旦大学历史系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0所高校的11位青年学者作了专题发言。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与启示  复旦大学朱潇潇博士以中央苏区标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标语书写的规则、标语内容与形式的匹配与创新、标语编撰背后的
期刊
[摘 要]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是高校研究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矩阵式党支部结合了年级横向党支部与纵向党支部的优点,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便于支部选择不同时机、不同侧面了解成员的思想动态和对支部工作的建议和意见,更好地开展符合学生专业特色和个性需求的活动,改善组织生活的质量。  [关键词]矩阵结构;支部模式;研究生党建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记者:李校长,您好!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进一步重申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我们应该如何深刻把握其所蕴涵的重大意义?  李君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的问题。“文革”十年内乱,不仅使我国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党和国家面临着十分困难的局面
期刊
[摘 要]党的二大关于党组织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有着非常明确的说法,指出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对于政党来说,“群众党”是一个很要紧的概念,世界上还没有哪个政党敢公开声明自己是不代表群众的。但是,“群众党”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个政党的阶级性(代表广大劳工群众)、群众性(同人民群众鱼水情深)与包容性(包容社会各阶层)的高度统一。文章从党的二大说开去,试论“群众党”的当代意蕴以及对新时期党建与党的
期刊
[摘 要]高校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载体之一。本文在分析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2)05-0057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载体之一。随着党员数量的增加,高校基层学生
期刊
[摘 要]本文围绕党员意识和党员教育现状,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探究促使党员意识内化的有效机制和具体途径;认为将意义解析、实践体验、需求满足、外在考评有机结合,有助于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党员提高理论修养,提升综合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关键词]学生党员;党员意识;党员教育;认同;内化  [中图分类号] D26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
期刊
[摘 要]上海市长宁区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文明城区创建、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群众和保障民生的中心工作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思想政治进一步纯洁、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区域化党建模式进一步创新等多方面成效。其实践揭示了一条规律:开展基层党建工作一定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做到以人为本,要准确选择切入点。  [关键词]基层党建;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贯彻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党章对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等规定为基准,把握江苏省驻沪单位等四级基层党组织发展与管理环节的关系,促进跨省流动发展各企事业、政府等单位党组织活动一体化,注重协调各级管理关系,自觉服从和服务全国工作大局,使进沪各行业单位的党组织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坚强领导整体。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跨省四级
期刊
[摘 要]中国“追赶型”现代化的有序推进取决于党的科学领导和有效支持。推进党的现代化是成功实现这种领导和支持的题中之义,而保持适应性则是党的现代化的首要条件。现代化变迁引起的社会深刻转型,催生了大量新社会组织,其特有的功能和影响力对于执政党提出了不少新的考验,中国共产党必须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以应对这些新情况。从宏观的场景审视,合作与嵌入应该作为执政党应对新社会组织兴起的政治方略和组织方略。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