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课程思政”视阈,尝试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两者之间的联系,从学科融合的创新作用、情感认同要素的强调及“四信”教育的融入等方面出发,探讨如何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为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的深化发展提供思路及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时刻面临着多元文化潮流的快速冲击,高职学生在应对一些思想困惑时容易发展成为国家意识淡薄、政治立场不坚定的情况。在这样的环境下,新时代“课程思政”视阈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研究则日益突显出其重要性。如何利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实现二者内容的互相补充、质量的共同提升,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高职学生影响力的同时,切实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渗透力,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的作用
(一)促进高职院校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
当前,在“课程思政”视阈下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种类不同,二者的有效结合可为开创跨学科领域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即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种模式研究的协同创新,也可通过学科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学科的结合和补充,形成丰富的教学研究成果[1]。在二者结合并协同创新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对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实效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课程思政”视阈下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摒弃了原有单一学科知识的灌输,课程教学不再仅是为了达成促进高职学生心理机能的迅速发育成熟的目标,更期待于此过程中能够及时在学生产生心理困惑时提供正确的思想引领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还应在此过程中有效传播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情怀及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强化政治意识,筑牢思想根基。
(二)拓宽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高职教育要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2国家在新的发展需求下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创新型人才不但应具精良的专业技能、健康的身心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在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知识丰富、目标坚定、敢于担责、勇为人先的基本素质。在继承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优良模式前提下,打破与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之间的界限,拓宽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为综合性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能[3]。
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索
(一)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强调情感认同要素
情感认同作为一种最真实而又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心理认知,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心理特质的彰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3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继承者与社会的建设者,他们的情感认同必将对国家与民族文化的延续及可持续产生重要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将时代精神、民族大义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理想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使高职院校学生在情感上与之发生共鸣,从而在学习、生活中影响其产生正确的认知思维和行为方式,并延续到其走向社会的人生历程当中。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立足实际,认真从细微处着眼,将爱国主义思想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每个环节。通过案例引入、知识讲授、影像资料分析等丰富手段,在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的过程中巧妙将思政要素融入其中,使学生在自然情境下产生情感认同,切实提升其爱国主义思想。
(二)将思政“四信”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
“四信”指使大学生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四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当今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育教学活动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而拥有正确的信仰与理想信念是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基础。在“四信”教育的基础上,根据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结合其价值观的形成,開展包括培养正确自我意识、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正确的人际态度、有效进行情绪管理等主题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引导高职学生成为能够把握人际交往尺度,拥有职业规划意识,具备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适应生活和社会各种变化等综合素质的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以“四信”教育为出发点,引领高职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有助于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长足发展。
三、结束语
在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高职学生在政治思想、知识系统、心理健康、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及社会现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思政”视阈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加深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两者之间联系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积极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类教学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杨波,苏兆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8(17):199.
[2]吴升刚. 突出应用驱动 强调学习导向 加快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5):10-13.
[3]刘吉昌,曾醒. 情感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11-16.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时刻面临着多元文化潮流的快速冲击,高职学生在应对一些思想困惑时容易发展成为国家意识淡薄、政治立场不坚定的情况。在这样的环境下,新时代“课程思政”视阈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研究则日益突显出其重要性。如何利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实现二者内容的互相补充、质量的共同提升,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高职学生影响力的同时,切实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渗透力,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的作用
(一)促进高职院校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
当前,在“课程思政”视阈下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种类不同,二者的有效结合可为开创跨学科领域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即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种模式研究的协同创新,也可通过学科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学科的结合和补充,形成丰富的教学研究成果[1]。在二者结合并协同创新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对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实效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课程思政”视阈下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摒弃了原有单一学科知识的灌输,课程教学不再仅是为了达成促进高职学生心理机能的迅速发育成熟的目标,更期待于此过程中能够及时在学生产生心理困惑时提供正确的思想引领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还应在此过程中有效传播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情怀及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强化政治意识,筑牢思想根基。
(二)拓宽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高职教育要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2国家在新的发展需求下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创新型人才不但应具精良的专业技能、健康的身心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在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知识丰富、目标坚定、敢于担责、勇为人先的基本素质。在继承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优良模式前提下,打破与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之间的界限,拓宽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为综合性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能[3]。
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索
(一)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强调情感认同要素
情感认同作为一种最真实而又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心理认知,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心理特质的彰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3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继承者与社会的建设者,他们的情感认同必将对国家与民族文化的延续及可持续产生重要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将时代精神、民族大义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理想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使高职院校学生在情感上与之发生共鸣,从而在学习、生活中影响其产生正确的认知思维和行为方式,并延续到其走向社会的人生历程当中。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立足实际,认真从细微处着眼,将爱国主义思想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每个环节。通过案例引入、知识讲授、影像资料分析等丰富手段,在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的过程中巧妙将思政要素融入其中,使学生在自然情境下产生情感认同,切实提升其爱国主义思想。
(二)将思政“四信”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
“四信”指使大学生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四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当今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育教学活动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而拥有正确的信仰与理想信念是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基础。在“四信”教育的基础上,根据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结合其价值观的形成,開展包括培养正确自我意识、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正确的人际态度、有效进行情绪管理等主题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引导高职学生成为能够把握人际交往尺度,拥有职业规划意识,具备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适应生活和社会各种变化等综合素质的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以“四信”教育为出发点,引领高职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有助于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长足发展。
三、结束语
在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高职学生在政治思想、知识系统、心理健康、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及社会现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思政”视阈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加深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两者之间联系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积极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类教学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杨波,苏兆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8(17):199.
[2]吴升刚. 突出应用驱动 强调学习导向 加快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5):10-13.
[3]刘吉昌,曾醒. 情感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