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行为形成、发展的关键阶段并影响终生。音乐艺术教育对青少年个人素养和人格完善具有深远影响。现阶段我国青少年所处的社会文化娱乐大环境能够给予青少年应当接收到的文化艺术教育信息还有一定差距和偏离。在商业化的今天,将音乐艺术的教育过度商业娱乐化,势必会造成青少年文化取向的偏移和扭曲。最终的解决还应将音乐艺术教育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去 。
关键词:青少年;音乐教育;文化娱乐
一、青少年心理的显著特征
心理学界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心理“断乳”的重要阶段,也就是说这一阶段是心理的分化与组合,定型定势的关键时期。尤其当今社会正值转型与变革时期,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及社会文化在不同层次上刺激或冲击着青少年多变不稳定又容易转变的意识认知心态。因而,青少年教育必须善解青少年的心理冲突,而解决有效途径是扩大各方面教育(家庭、社会和学校)。优化心理素质,全面推进身心向健康发展。
二、音乐艺术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及完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音乐艺术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列宁说过:“音乐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音乐艺术教育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道德的净化具有特殊功能。它不是强迫性的,而是潜移默化的沁入人心灵的最深处。梁启超曾经提出了“用感情激发人”的美育思想,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它可以通过审美教育去纯洁人性,陶冶情操。另外,音乐教育,无论其形式还是具体内容都是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也弥补了德智体三育在实时操作过程中的枯燥与单调,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还能净化心灵,稳定情绪,活跃气氛。因此柏拉图高呼:“音乐是一切国民的必修课。”
三、青少年当前音乐艺术教育形式与文化娱乐现状的分析。
(一)家庭、学校、社会媒体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人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中生活,受到特定的文化生态的制约,熏陶而潜移默化地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的。换言之,青少年是在“一定社会文化”也就是一定的社会文化生态中被教化成社会人的。
家庭方面,能动性相对较强,家长若认识到青少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家庭对青少年音乐艺术教育的引导是鲜明有力的。目前更多的家长愿意为子女在音乐艺术教育方面进行培养和投资。但据调查,也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若将来不准备从事艺术专业,当前只需学好文化课即可。针对这一观点,我们不能讲它不无道理,但从提高个人素养和完善人格方面来讲,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校园文化中的音乐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现象,其根本意义在于教育的、文化的、理性的、道德的审美价值判断。在青少年时期,学校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渗透在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据调查,综合实力越强的学校,越重视音乐团体的组织和发展。例如:合唱团,军乐团,民乐团等。某校除特长生和特招生之外,百分之六十的学生表示愿意加入此类团体学习音乐知识和参加实践锻炼。这即培养了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又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事实上,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借助自身有利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官方”指导措施,从而引导学生多多接触正规且必要的音乐教育。
社会媒体在对青少年的精神引导层面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信息飞速发达,媒体潜移默化的引领下,更多年轻人注重的是音乐作品的包装,满足自我视觉和单一听觉的感官享受。对某些流于表面,缺乏心灵内涵及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也一味的享受其中。当然,只要存在的现象就一定有其道理,我们也不可否认当下流行的音乐艺术元素不具备艺术价值,但在当前这个处于转型和变革的社会时期,除了青少年耳濡目染接触与时代符号相吻合的流行元素之外,也应将他们思想扶正,冷静从容的接受传统音乐的教育和熏陶。传统规范的音乐教育以它独有的鲜明向上的艺术形象和千百年沉淀下来的艺术价值对青少年心智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更具积极作用。
(二)大众娱乐性文化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文化娱乐需要而出现的消费性,商品性文化和各种时尚与流行,对青少年具有强大诱惑力。这些大众文化本质上虽然没有大的问题,但由于它的主要对象是成人和职业青年,又受着商品经济法则和大众化心理的支配,一些低级粗俗的,容易造成青少年闲暇活动的混乱,出现业荒于嬉,超高消费,闲暇活动庸俗无聊,情趣低俗,早恋等闲暇偏向。这类闲暇活动偏向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对青少年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道德意识与情操有一定的腐蚀作用。
关于青少年的文化娱乐场所和文化娱乐消费情况,笔者近期随机对428人(大学生220人、中学生126人、工人、无业者等)就日常文化娱乐活动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6%选择经常上网进行娱乐活动,10%选择棋牌娱乐、ktv等消遣娱乐场所,8%选择图书馆、书店等场所,仅有4%的青少年选择了报名音乐、美术等学习班或请家庭教师。可以看出,主动选择音乐培训的青少年微乎其微。这是一个社会大问题,还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观念灌输来加以引导。
四、将音乐艺术教育融入社会大环境中
增强青少年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和文化环境,唤起更多的人关心音乐艺术教育
(一)深化教育改革。
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在教育法规和制度上确立音乐艺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将音乐艺术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教育发展规划,使音乐艺术教育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校园文化倡导
要把高雅艺术、严肃音乐引入校园,引入青少年学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组织、邀请文艺团体和音乐工作者(包括专业音乐教师)经常深入学校,或开设各类艺术讲座,让学生从中领略、欣赏、感受高雅艺术的真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三)增强社会媒体及音乐创作者的使命感
各个文化艺术产品生产的部门和单位,要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以对社会负责、对青少年负责的态度,多出好作品、精作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和输送积极、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尤其要创作和推出大量的适合于广大青少年和人民大众演唱的歌曲。宣传、教育、文化、新闻出版以及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切实加强对面向青少年的各类影视节目和文化出版物的管理。
(四) 大力加强音乐艺术教育的硬件投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尤其公共艺术教育的机构和部门,更应重视音乐艺术教育的硬件投资,对乐器、音像资料、多媒体等硬件应做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构建完备的资料库,紧跟音乐学科发展的步伐,为青少年提供最全面、便捷、权威的音乐资料,使他们能够及时补充音乐艺术教育的养分,为青少年的音乐艺术教育做好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
综上所述,要使音乐艺术教育进一步渗透灌输到青少年的教育中去,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进一步认识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将它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商业化的音乐艺术及娱乐文化活动区分开来,使青少年能够拥有一方净土,接受端正的音乐艺术教育。只有从这些方面同时入手,才能够将音乐艺术教育真正渗透到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中去,将音乐艺术教育与文化娱乐活动巧妙的结合,并切实的起到提高青少年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青少年;音乐教育;文化娱乐
一、青少年心理的显著特征
心理学界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心理“断乳”的重要阶段,也就是说这一阶段是心理的分化与组合,定型定势的关键时期。尤其当今社会正值转型与变革时期,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及社会文化在不同层次上刺激或冲击着青少年多变不稳定又容易转变的意识认知心态。因而,青少年教育必须善解青少年的心理冲突,而解决有效途径是扩大各方面教育(家庭、社会和学校)。优化心理素质,全面推进身心向健康发展。
二、音乐艺术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及完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音乐艺术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列宁说过:“音乐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音乐艺术教育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道德的净化具有特殊功能。它不是强迫性的,而是潜移默化的沁入人心灵的最深处。梁启超曾经提出了“用感情激发人”的美育思想,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它可以通过审美教育去纯洁人性,陶冶情操。另外,音乐教育,无论其形式还是具体内容都是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也弥补了德智体三育在实时操作过程中的枯燥与单调,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还能净化心灵,稳定情绪,活跃气氛。因此柏拉图高呼:“音乐是一切国民的必修课。”
三、青少年当前音乐艺术教育形式与文化娱乐现状的分析。
(一)家庭、学校、社会媒体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人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中生活,受到特定的文化生态的制约,熏陶而潜移默化地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的。换言之,青少年是在“一定社会文化”也就是一定的社会文化生态中被教化成社会人的。
家庭方面,能动性相对较强,家长若认识到青少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家庭对青少年音乐艺术教育的引导是鲜明有力的。目前更多的家长愿意为子女在音乐艺术教育方面进行培养和投资。但据调查,也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若将来不准备从事艺术专业,当前只需学好文化课即可。针对这一观点,我们不能讲它不无道理,但从提高个人素养和完善人格方面来讲,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校园文化中的音乐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现象,其根本意义在于教育的、文化的、理性的、道德的审美价值判断。在青少年时期,学校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渗透在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据调查,综合实力越强的学校,越重视音乐团体的组织和发展。例如:合唱团,军乐团,民乐团等。某校除特长生和特招生之外,百分之六十的学生表示愿意加入此类团体学习音乐知识和参加实践锻炼。这即培养了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又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事实上,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借助自身有利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官方”指导措施,从而引导学生多多接触正规且必要的音乐教育。
社会媒体在对青少年的精神引导层面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信息飞速发达,媒体潜移默化的引领下,更多年轻人注重的是音乐作品的包装,满足自我视觉和单一听觉的感官享受。对某些流于表面,缺乏心灵内涵及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也一味的享受其中。当然,只要存在的现象就一定有其道理,我们也不可否认当下流行的音乐艺术元素不具备艺术价值,但在当前这个处于转型和变革的社会时期,除了青少年耳濡目染接触与时代符号相吻合的流行元素之外,也应将他们思想扶正,冷静从容的接受传统音乐的教育和熏陶。传统规范的音乐教育以它独有的鲜明向上的艺术形象和千百年沉淀下来的艺术价值对青少年心智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更具积极作用。
(二)大众娱乐性文化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文化娱乐需要而出现的消费性,商品性文化和各种时尚与流行,对青少年具有强大诱惑力。这些大众文化本质上虽然没有大的问题,但由于它的主要对象是成人和职业青年,又受着商品经济法则和大众化心理的支配,一些低级粗俗的,容易造成青少年闲暇活动的混乱,出现业荒于嬉,超高消费,闲暇活动庸俗无聊,情趣低俗,早恋等闲暇偏向。这类闲暇活动偏向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对青少年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道德意识与情操有一定的腐蚀作用。
关于青少年的文化娱乐场所和文化娱乐消费情况,笔者近期随机对428人(大学生220人、中学生126人、工人、无业者等)就日常文化娱乐活动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6%选择经常上网进行娱乐活动,10%选择棋牌娱乐、ktv等消遣娱乐场所,8%选择图书馆、书店等场所,仅有4%的青少年选择了报名音乐、美术等学习班或请家庭教师。可以看出,主动选择音乐培训的青少年微乎其微。这是一个社会大问题,还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观念灌输来加以引导。
四、将音乐艺术教育融入社会大环境中
增强青少年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和文化环境,唤起更多的人关心音乐艺术教育
(一)深化教育改革。
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在教育法规和制度上确立音乐艺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将音乐艺术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教育发展规划,使音乐艺术教育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校园文化倡导
要把高雅艺术、严肃音乐引入校园,引入青少年学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组织、邀请文艺团体和音乐工作者(包括专业音乐教师)经常深入学校,或开设各类艺术讲座,让学生从中领略、欣赏、感受高雅艺术的真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三)增强社会媒体及音乐创作者的使命感
各个文化艺术产品生产的部门和单位,要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以对社会负责、对青少年负责的态度,多出好作品、精作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和输送积极、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尤其要创作和推出大量的适合于广大青少年和人民大众演唱的歌曲。宣传、教育、文化、新闻出版以及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切实加强对面向青少年的各类影视节目和文化出版物的管理。
(四) 大力加强音乐艺术教育的硬件投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尤其公共艺术教育的机构和部门,更应重视音乐艺术教育的硬件投资,对乐器、音像资料、多媒体等硬件应做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构建完备的资料库,紧跟音乐学科发展的步伐,为青少年提供最全面、便捷、权威的音乐资料,使他们能够及时补充音乐艺术教育的养分,为青少年的音乐艺术教育做好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
综上所述,要使音乐艺术教育进一步渗透灌输到青少年的教育中去,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进一步认识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将它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商业化的音乐艺术及娱乐文化活动区分开来,使青少年能够拥有一方净土,接受端正的音乐艺术教育。只有从这些方面同时入手,才能够将音乐艺术教育真正渗透到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中去,将音乐艺术教育与文化娱乐活动巧妙的结合,并切实的起到提高青少年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