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得到了高校与企业的认可,逐渐发展。本文在调研南京三江学院、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扬州职业大学等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着重探讨校企合作模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障碍及对策。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一、校企合作的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化,教育已经备受政府和国民的关注,而新年伊始,教育部门纷纷发布的2016工作要点中,校企合作为大方向。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由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特别需要确定培养目标,企业和学校联手共同安排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和企业培训相结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近年来,各级各类高职院校不断丰富和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校企合作的形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深,形成了长效机制和多元格局,从而把学校和企业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深入合作,共同发展,创造了校企共赢的社会效益。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此来深化人才培养深度和广度,促进经济发展步伐。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是学校、企业和经济发展的“三赢”。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引进模式
其涵义是指学校与企业通过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引进企业的优秀人才(例如企业培训讲师、优秀骨干等),为与企业技能要求相对应的班级来开课,学校可根据学生课余时间来安排课时,由企业组织课程以及相关的课外培训活动。在校园内就可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无需考虑场地和设备问题,达到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的目的,实现多赢。以江苏省南京市三江学院为例,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三江学院目前已开始实施引进模式,其商学院分别与友邦保险公司和中科集团建立合作办学机制,成立友邦保险班和中科启航班。引进两家企业优秀的培训讲师来为相应的班级授课,并带领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们真正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去,让学生得到锻炼,真正提高了学生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今后快速适应社会成为社会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得不说这归功于校企合作引进模式。
2.订单模式
企业不直接参与教学模式中,只负责提出人才培养要求,并提供相应的行业教育最新相关信息、技术支持、师资培训和实习安排,委托学校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学校则根据企业要求来制订培养方案,创设教学环境和条件,组织实施教学,使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这种模式相对单一化,其人才培养多元性相对其他模式有所不足。以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泽达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与甲骨文(中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泽达学院甲骨文人才产业基地特色班”。该特色班将实行符合公司需求的教育培养模式,定向专业、定向招生、定向培养。预计分为五个阶段的企业教学,由企业安排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学生实习环节相关培训工作,同时配合学校完成学生的毕业设计及少部分课程授课。学生入校后采取零学费入学,同时签订年薪不低于10万元的就业协议。“甲骨文特色班”着力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3.基地模式
这种模式指学校与企业根据各自具体培养目标,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目标下进行统筹安排——由学校提供土地,在校内开设实训基地,由企业负责人才培养策划、资金和设备。
根据企业需要及特殊性对学校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和考试,只有通过企业测试才具有去企业工作的资格。一般学校会建议应届生参加培训,因为此时学生都面临我能做什么工作、什么工作适合我等问题,抉择不定,所以通常作为就业资源提供给学生。以扬州职业大学为例,其与江苏扬建集团共同签署《校企共建土木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确定共建模式。江苏扬建集团下属的扬州华正工程质量检测公司迁至土木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在2010年1月,依托土木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经扬州市科技局批准设立扬州建筑新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研发平台。2010年10月,以市级建筑新材料研发平台为基础,经省教育厅批准设立江苏省建筑新材料、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校企共建土木工程产学研基地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设备总值600万元。
三、校企合作的障碍
1.政府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力度不大
一些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认识不足和政策上不配套,往往口头强调的多,而真正重视的不够,有力的财政、税收等配套政策支持少之又少。而企业都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的,没有政府政策引导、税收优惠和其他经济利益,对学校的支持往往就可能成为了“不必要”。短期行为也就在所难免了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目前,校企合作只是在《职业教育法》中有部分地方涉及,但该法对校企合作的内容涵盖不全面,并没有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关系,也没有强调否定性后果,不合乎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法律原则。
2.企业提供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
企业是院校毕业生的主要接纳者和受益者,但企业在校企合作兴趣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条:
(1)学校追求的社会效益,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有时两者并不能对接。而校企合作对企业的激励机制尚未出台。
(2)校企合作会给企业增加管理成本,而培养出来的人才若不能保证一定会在企业工作,则会给企业带来管理风险。
(3)目前中国企业以低端制造为主,依靠廉价的劳动成本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岗位准入标准低,只要工人会操作,不需要刻意培养大学生。 3.院校提供校企办学能力不强
很多院校本身教学实力并不强,教育水平不高,师资力量也比较匮乏,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直接来自高校本身,他们并没有实践的工作经验。在给学生进行教学培养时,并不能够了解学生在毕业后所要面临实际岗位的工作需求。高校过度重视教师学历的培训,忽视对教师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学院的专业设置,教学方式滞后于企业的需求,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生源的素质也很难保证,无法吸引优秀的企业与院校合作。加上大学生就业观的改变,跳槽频繁,与院校合作很难得到实际的利益,而追求最大化的利益一直是企业的目标。
4.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根据笔者的亲身经历以及调查了解,很多学生对于校企合作的兴趣不大,甚至完全不了解。大多数的学生过着三点一线式的生活,将时间花费在了游戏,逛街,商场上,对于自己的未来也很迷茫,很少有学生主动接触企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了校企合作的中心。
四、应对措施
1.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要从战略的层面规划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发展,统筹校企的合作办学,将校企合作当成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手段。首先政府应以立法的形式制定有关校企合作办学的相关条例,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对校企合作进行保障;其次政府应积极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一定特色、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进行激励,以此来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最后要对校企合作进行评价,提供指导意见,及时有效的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
2.企业的融入与推动
校企合作能否成功在于企业是否积极主动地融入与推动。没有企业的主动融入与推动,校企合作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校企合作必须注重构建互惠双赢的驱动机制。站在企业的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不仅仅体现在一时的经济利益上,还包括社会效益、政治效益等,主要体现在:一是选择职业院校优秀的人才加入企业员工队伍,利用学校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继续教育;二是可以通过对教育的支持,起到宣传效应,树立企业形象。所以校企合作应大力构建能够调动企业积极参与的利益分配机制,沟通协调机制,通过利益的满足与观念文化的沟通来促进其更有效的发展。
3.校方的努力与改变
作为学校,首先要对即将合作的企业进行调研论证,要具体了解对方是否对校企合作有着深入的认识,双方是否存在利益互补,是否完全具备合作的前提;其次要对校企合作的对象进行选拔,要选择优秀的人才进行培养而不能滥竽充数,同时要对经过选拔的人才进行考核,考核不过的予以淘汰,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优中择优,确保校企合作更有动力;再次,学校应建立适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机制,针对校企合作,灵活调整专业,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同时由于学校的教师大多没有企业工作的经验,学校应在教学上实行双导师制,实行学校与企业共同教学,使其能够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与规划,并适应不同学生需求,促进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根据特定的学习内容、学生特点,来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如常规教学与虚拟班级的结合、网络学习与社会实践、书本学习的结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一、校企合作的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化,教育已经备受政府和国民的关注,而新年伊始,教育部门纷纷发布的2016工作要点中,校企合作为大方向。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由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特别需要确定培养目标,企业和学校联手共同安排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和企业培训相结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近年来,各级各类高职院校不断丰富和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校企合作的形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深,形成了长效机制和多元格局,从而把学校和企业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深入合作,共同发展,创造了校企共赢的社会效益。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此来深化人才培养深度和广度,促进经济发展步伐。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是学校、企业和经济发展的“三赢”。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引进模式
其涵义是指学校与企业通过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引进企业的优秀人才(例如企业培训讲师、优秀骨干等),为与企业技能要求相对应的班级来开课,学校可根据学生课余时间来安排课时,由企业组织课程以及相关的课外培训活动。在校园内就可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无需考虑场地和设备问题,达到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的目的,实现多赢。以江苏省南京市三江学院为例,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三江学院目前已开始实施引进模式,其商学院分别与友邦保险公司和中科集团建立合作办学机制,成立友邦保险班和中科启航班。引进两家企业优秀的培训讲师来为相应的班级授课,并带领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们真正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去,让学生得到锻炼,真正提高了学生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今后快速适应社会成为社会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得不说这归功于校企合作引进模式。
2.订单模式
企业不直接参与教学模式中,只负责提出人才培养要求,并提供相应的行业教育最新相关信息、技术支持、师资培训和实习安排,委托学校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学校则根据企业要求来制订培养方案,创设教学环境和条件,组织实施教学,使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这种模式相对单一化,其人才培养多元性相对其他模式有所不足。以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泽达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与甲骨文(中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泽达学院甲骨文人才产业基地特色班”。该特色班将实行符合公司需求的教育培养模式,定向专业、定向招生、定向培养。预计分为五个阶段的企业教学,由企业安排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学生实习环节相关培训工作,同时配合学校完成学生的毕业设计及少部分课程授课。学生入校后采取零学费入学,同时签订年薪不低于10万元的就业协议。“甲骨文特色班”着力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3.基地模式
这种模式指学校与企业根据各自具体培养目标,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目标下进行统筹安排——由学校提供土地,在校内开设实训基地,由企业负责人才培养策划、资金和设备。
根据企业需要及特殊性对学校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和考试,只有通过企业测试才具有去企业工作的资格。一般学校会建议应届生参加培训,因为此时学生都面临我能做什么工作、什么工作适合我等问题,抉择不定,所以通常作为就业资源提供给学生。以扬州职业大学为例,其与江苏扬建集团共同签署《校企共建土木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确定共建模式。江苏扬建集团下属的扬州华正工程质量检测公司迁至土木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在2010年1月,依托土木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经扬州市科技局批准设立扬州建筑新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研发平台。2010年10月,以市级建筑新材料研发平台为基础,经省教育厅批准设立江苏省建筑新材料、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校企共建土木工程产学研基地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设备总值600万元。
三、校企合作的障碍
1.政府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力度不大
一些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认识不足和政策上不配套,往往口头强调的多,而真正重视的不够,有力的财政、税收等配套政策支持少之又少。而企业都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的,没有政府政策引导、税收优惠和其他经济利益,对学校的支持往往就可能成为了“不必要”。短期行为也就在所难免了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目前,校企合作只是在《职业教育法》中有部分地方涉及,但该法对校企合作的内容涵盖不全面,并没有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关系,也没有强调否定性后果,不合乎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法律原则。
2.企业提供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
企业是院校毕业生的主要接纳者和受益者,但企业在校企合作兴趣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条:
(1)学校追求的社会效益,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有时两者并不能对接。而校企合作对企业的激励机制尚未出台。
(2)校企合作会给企业增加管理成本,而培养出来的人才若不能保证一定会在企业工作,则会给企业带来管理风险。
(3)目前中国企业以低端制造为主,依靠廉价的劳动成本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岗位准入标准低,只要工人会操作,不需要刻意培养大学生。 3.院校提供校企办学能力不强
很多院校本身教学实力并不强,教育水平不高,师资力量也比较匮乏,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直接来自高校本身,他们并没有实践的工作经验。在给学生进行教学培养时,并不能够了解学生在毕业后所要面临实际岗位的工作需求。高校过度重视教师学历的培训,忽视对教师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学院的专业设置,教学方式滞后于企业的需求,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生源的素质也很难保证,无法吸引优秀的企业与院校合作。加上大学生就业观的改变,跳槽频繁,与院校合作很难得到实际的利益,而追求最大化的利益一直是企业的目标。
4.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根据笔者的亲身经历以及调查了解,很多学生对于校企合作的兴趣不大,甚至完全不了解。大多数的学生过着三点一线式的生活,将时间花费在了游戏,逛街,商场上,对于自己的未来也很迷茫,很少有学生主动接触企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了校企合作的中心。
四、应对措施
1.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要从战略的层面规划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发展,统筹校企的合作办学,将校企合作当成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手段。首先政府应以立法的形式制定有关校企合作办学的相关条例,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对校企合作进行保障;其次政府应积极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一定特色、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进行激励,以此来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最后要对校企合作进行评价,提供指导意见,及时有效的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
2.企业的融入与推动
校企合作能否成功在于企业是否积极主动地融入与推动。没有企业的主动融入与推动,校企合作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校企合作必须注重构建互惠双赢的驱动机制。站在企业的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不仅仅体现在一时的经济利益上,还包括社会效益、政治效益等,主要体现在:一是选择职业院校优秀的人才加入企业员工队伍,利用学校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继续教育;二是可以通过对教育的支持,起到宣传效应,树立企业形象。所以校企合作应大力构建能够调动企业积极参与的利益分配机制,沟通协调机制,通过利益的满足与观念文化的沟通来促进其更有效的发展。
3.校方的努力与改变
作为学校,首先要对即将合作的企业进行调研论证,要具体了解对方是否对校企合作有着深入的认识,双方是否存在利益互补,是否完全具备合作的前提;其次要对校企合作的对象进行选拔,要选择优秀的人才进行培养而不能滥竽充数,同时要对经过选拔的人才进行考核,考核不过的予以淘汰,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优中择优,确保校企合作更有动力;再次,学校应建立适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机制,针对校企合作,灵活调整专业,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同时由于学校的教师大多没有企业工作的经验,学校应在教学上实行双导师制,实行学校与企业共同教学,使其能够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与规划,并适应不同学生需求,促进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根据特定的学习内容、学生特点,来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如常规教学与虚拟班级的结合、网络学习与社会实践、书本学习的结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