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画家,但我们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好的育人。那么,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如何抓住儿童的心理,更好的发挥美术教师的主导作用?怎样抓住美术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等,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呢?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一、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想象力
少年儿童一般都具有爱美的天性,他们喜欢自然界中的动物,对自然界当中的一切充满好奇心。如;一年级《剪纸对称鱼形》一课,在教师示范引导剪对称形----鱼的过程固然重要,但在教学过程中只教会孩子们用对称形剪纸的方法剪鱼,课堂教学显得枯燥无味,激发不了孩子们对美术课堂的更多兴趣和激情。在此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班班通电脑展示美丽的海底世界图片,让学生们直观感受海底世界的壮丽景色,海底各种动物的模样特点,激发了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而且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们展开想象。把剪好的对称鱼形粘贴在纸上,然后启发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大胆添画下来组成一幅海底世界图画。结果他们的作业不仅有剪纸鱼形,还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了海底多姿多彩的海星、海海草等动植物,他们的作业很独特剪纸与绘画相结合的画面更丰富、耐人寻味、趣味横生,他们的作业有一个共同特点:观察细致,想象力丰富。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探究精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学中,心灵手巧体现了学生对美的体验和创造力的表达,学生动手能力越强则创造力越丰富,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还能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因此,在美术课堂上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美术教师是学生美术学习及美术创作的引导者,为此,在美术手工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寻求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使他们主动参与动手,乐于探究、会学、乐学。如《做笔筒》一课,我事先用废旧品(易拉罐、矿泉水品),做了几个漂亮的笔筒带到了课堂中,一进教室我就观察到了,就有很多学生盯着我的几个废旧品制作的笔筒看,我灵机一动还没展示课题就把我做的几个笔筒分发给各小组,让学生们传着仔细观察、看一看、摸一摸、并且可以把老師做的笔筒拆开来研究一下是什么材料制作的,然后让学生合作探究,老师让他们看的、摸的是什么?怎样制作的?带着学生的这些问题,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就来了,然后我才展示本课课题《做笔筒》,孩子们在拆开来研究的过程中已经发现了一些制作方法,最后我才用PPT边讲解边示范,孩子们就已经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也想动手做笔筒了,有的孩子情不自禁的大声说“老师我会做了”,还有的学生说“老师我做一个漂亮的送给你吧”!动手环节我让他们以同桌合作完成笔筒的制作,孩子们做的笔筒漂亮极了,各种材料、各种造型、各种颜色五花八门。这节课学生们在“玩中学”的良好气氛中培养了动手能力,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面对欣赏说感受,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美术课不仅仅是会画画,更重要的是会审美,追求人文性是美术课的一大特征,在美术学习中要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的文化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本着美术课的这些课程性质,我们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美术教材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的教材中,每一课都会有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欣赏图片。这些图片有可能是大师的作品,也有可能是学生的作品。无论是哪一种图片,美术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运用它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学生以向导、以启发、从而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源泉。欣赏学习一直是美术课程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分析、学会表达自己对美的独特感受和认识,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那么,在教学实际中教师是如何运用这些供欣赏的图片资料呢?常规的美术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为了图片而图片,作为一个欣赏环节播放一遍就了事,鲜少思量学生的真实想法,忽略了学生对这些图片的审美感受。其实,如果我们教师把课的节奏放慢一点儿,留一些时间来和孩子对话,了解一下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你会发现孩子对美这个命题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妙论,会听到许多不一样的声音,要让孩子把欣赏到的内心感受说出来,教师要做一个耐心的聆听者。
四、面对作品说体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美术课不需要口才,语言表达可有可无,只要动手的能力强就够。通过很多的案例,我们发现语言对美术创作表现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绘画的孩子不一定会说,但是能说的孩子一般都能画。一个孩子在创作时有自己的创意,并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创意,那么他的作品肯定就不是依葫芦画瓢的生硬模仿,绝对会有自己的生动和想象,这种自我的、鲜活的东西就是学生对于美的一种表现力的展示。在美术课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叫作“展评作业”,一节美术课精不精彩,有没有效,很多时候大家都从作品效果来看,姑且抛开重结果轻过程的观点,只从作业的展评来说,这个环节也确实是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其实,面对美术课堂中呈现出的作品,孩子有许多话要说,有对自己作品的感受,也有对其他同学作品的感受,美术教师要站在美术的专业角度,引领学生对美做出自己的评价,让他们说出内心真正的声音,让学生在发现美的过程中去表述美、介绍美、提高学生对美的评述及语言表达能力,美术课堂中这种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密切关系。
五、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与人相处的能力
由于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中独大,所以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中,不能恰当地处理与同学之间的问题与矛盾,在班集体中就会备受冷落与孤立。我认为在课堂学习中,合理的小组分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让他们有效地认识到在团队中如何与他人配合达到目的。在小组的分配上要细心考虑,如果将造型能力相差太悬殊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势必在创作过程中能力较强的学生掌握主动,占有较多的支配权,因此在小组合作中,我认为能力较高的学生和能力中等的学生安排在一组,能力较差的学生也与能力中等的学生在一起,组内每位成员都有具体分工,最终达到在制定制作过程中拥有较为平等的创作空间,比如在《风筝》一课中,我按照以上形式分组让学生在组内集思广益,将风筝骨架扎好后,然后有组长分工,谁糊纸、谁绘制图案,明确制作任务,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挥了个人的作用,所以在作品的展示部分,每个学生都流露出了创造后的喜悦之情,相信在这样的课堂中不断磨合,孩子们会慢慢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我相信在美术课堂中多用些这样的教学方法,孩子们也会慢慢找到与人相处的方法与技巧。
综上,个人认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还很多,因此,美术学科教学并非为教学而教学,而是要达到学科育人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钟希.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18(S1):68-69.
[2]于晓燕.谈如何开展小学美术中的合作学习[J]. 学周刊,2018(20):157-158.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一、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想象力
少年儿童一般都具有爱美的天性,他们喜欢自然界中的动物,对自然界当中的一切充满好奇心。如;一年级《剪纸对称鱼形》一课,在教师示范引导剪对称形----鱼的过程固然重要,但在教学过程中只教会孩子们用对称形剪纸的方法剪鱼,课堂教学显得枯燥无味,激发不了孩子们对美术课堂的更多兴趣和激情。在此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班班通电脑展示美丽的海底世界图片,让学生们直观感受海底世界的壮丽景色,海底各种动物的模样特点,激发了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而且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们展开想象。把剪好的对称鱼形粘贴在纸上,然后启发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大胆添画下来组成一幅海底世界图画。结果他们的作业不仅有剪纸鱼形,还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了海底多姿多彩的海星、海海草等动植物,他们的作业很独特剪纸与绘画相结合的画面更丰富、耐人寻味、趣味横生,他们的作业有一个共同特点:观察细致,想象力丰富。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探究精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学中,心灵手巧体现了学生对美的体验和创造力的表达,学生动手能力越强则创造力越丰富,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还能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因此,在美术课堂上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美术教师是学生美术学习及美术创作的引导者,为此,在美术手工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寻求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使他们主动参与动手,乐于探究、会学、乐学。如《做笔筒》一课,我事先用废旧品(易拉罐、矿泉水品),做了几个漂亮的笔筒带到了课堂中,一进教室我就观察到了,就有很多学生盯着我的几个废旧品制作的笔筒看,我灵机一动还没展示课题就把我做的几个笔筒分发给各小组,让学生们传着仔细观察、看一看、摸一摸、并且可以把老師做的笔筒拆开来研究一下是什么材料制作的,然后让学生合作探究,老师让他们看的、摸的是什么?怎样制作的?带着学生的这些问题,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就来了,然后我才展示本课课题《做笔筒》,孩子们在拆开来研究的过程中已经发现了一些制作方法,最后我才用PPT边讲解边示范,孩子们就已经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也想动手做笔筒了,有的孩子情不自禁的大声说“老师我会做了”,还有的学生说“老师我做一个漂亮的送给你吧”!动手环节我让他们以同桌合作完成笔筒的制作,孩子们做的笔筒漂亮极了,各种材料、各种造型、各种颜色五花八门。这节课学生们在“玩中学”的良好气氛中培养了动手能力,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面对欣赏说感受,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美术课不仅仅是会画画,更重要的是会审美,追求人文性是美术课的一大特征,在美术学习中要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的文化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本着美术课的这些课程性质,我们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美术教材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的教材中,每一课都会有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欣赏图片。这些图片有可能是大师的作品,也有可能是学生的作品。无论是哪一种图片,美术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运用它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学生以向导、以启发、从而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源泉。欣赏学习一直是美术课程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分析、学会表达自己对美的独特感受和认识,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那么,在教学实际中教师是如何运用这些供欣赏的图片资料呢?常规的美术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为了图片而图片,作为一个欣赏环节播放一遍就了事,鲜少思量学生的真实想法,忽略了学生对这些图片的审美感受。其实,如果我们教师把课的节奏放慢一点儿,留一些时间来和孩子对话,了解一下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你会发现孩子对美这个命题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妙论,会听到许多不一样的声音,要让孩子把欣赏到的内心感受说出来,教师要做一个耐心的聆听者。
四、面对作品说体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美术课不需要口才,语言表达可有可无,只要动手的能力强就够。通过很多的案例,我们发现语言对美术创作表现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绘画的孩子不一定会说,但是能说的孩子一般都能画。一个孩子在创作时有自己的创意,并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创意,那么他的作品肯定就不是依葫芦画瓢的生硬模仿,绝对会有自己的生动和想象,这种自我的、鲜活的东西就是学生对于美的一种表现力的展示。在美术课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叫作“展评作业”,一节美术课精不精彩,有没有效,很多时候大家都从作品效果来看,姑且抛开重结果轻过程的观点,只从作业的展评来说,这个环节也确实是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其实,面对美术课堂中呈现出的作品,孩子有许多话要说,有对自己作品的感受,也有对其他同学作品的感受,美术教师要站在美术的专业角度,引领学生对美做出自己的评价,让他们说出内心真正的声音,让学生在发现美的过程中去表述美、介绍美、提高学生对美的评述及语言表达能力,美术课堂中这种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密切关系。
五、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与人相处的能力
由于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中独大,所以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中,不能恰当地处理与同学之间的问题与矛盾,在班集体中就会备受冷落与孤立。我认为在课堂学习中,合理的小组分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让他们有效地认识到在团队中如何与他人配合达到目的。在小组的分配上要细心考虑,如果将造型能力相差太悬殊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势必在创作过程中能力较强的学生掌握主动,占有较多的支配权,因此在小组合作中,我认为能力较高的学生和能力中等的学生安排在一组,能力较差的学生也与能力中等的学生在一起,组内每位成员都有具体分工,最终达到在制定制作过程中拥有较为平等的创作空间,比如在《风筝》一课中,我按照以上形式分组让学生在组内集思广益,将风筝骨架扎好后,然后有组长分工,谁糊纸、谁绘制图案,明确制作任务,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挥了个人的作用,所以在作品的展示部分,每个学生都流露出了创造后的喜悦之情,相信在这样的课堂中不断磨合,孩子们会慢慢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我相信在美术课堂中多用些这样的教学方法,孩子们也会慢慢找到与人相处的方法与技巧。
综上,个人认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还很多,因此,美术学科教学并非为教学而教学,而是要达到学科育人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钟希.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18(S1):68-69.
[2]于晓燕.谈如何开展小学美术中的合作学习[J]. 学周刊,2018(20):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