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日渐明朗的路上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pp5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9月,在育才小学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主题阅读”作为新的研究课题被正式提出。
  第一次听到“主题阅读”这个词,我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主题阅读?围绕一个相同的主题,进行相关文本的教学?这与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研究、广东黄田小学的“新语文主题阅读”不是如出一辙?会不会是步人后尘?
  课题主持人的解读和对研究步骤的设计,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些研究的方向,虽然它是那样模糊与邈远。

迷茫——教什么


  课题推进的第一步,便是落实对教材的重组,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
  课题有一个关键词:“1+2”,意即在一套现行教材的基础上拓展两套读本,围绕单元主题,较大程度地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如此一来,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教材的问题。我们需要编写新的适合学生的、体现主题阅读主旨的校本教材。
  我们组负责的是三年级校本教材。三下第六单元有三篇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狼和鹿》《放飞蜻蜓》,最初,我确立的主题为“公德在我心”,并以此为标准选择了一系列文章,但在对这些文本进行研备的过程中,发现与教材所选内容并不契合,也就是意味着,主题确定存在着误差。再次细细品读文本,发现这几篇文章都与自然与人类密切相关,从不同层面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我把主题调整为“人·自然·和谐”,这样一来,文本的选择就围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展开,主题也更加清晰。
  明晰了主题,我重新开始文本的阅读与筛选。这次,我选定了《鸟儿的侦察报告》《父亲、树林和鸟》,分别从正反两方面体现人与大自然相处的文章。主题非常契合,但我在反复阅读之后,总觉得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文字有些深奥。如果内容都很难理解,又何谈有自己的感悟呢?只有被孩子读懂的文本才是适合他们的,为此,我重新选择了较为浅显的《这条小鱼在乎》《失踪的森林王国》,让孩子在读懂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积淀。
  “未成曲调先有情。”我们不知道接下来的课题研究能走多远,但,当几个月后,那一本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美文阅读》和《经典诵读》捧在我们手中的时候,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是激动的,是满怀欣喜的,如同怀抱一个新生的孩童!

困惑——怎么教


  和所有初为父母的人面对新生儿的心情一样,爱,却不知该如何去爱!
  如何让这两本凝聚我们心血的校本教材与课本一起,水乳交融地走进课堂,为孩子的语文生命注入新鲜的血液与养料?如何安排好这么大的阅读量?如何处理好阅读文本与理解感悟、诵读积累间的关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我在教研活动中执教“美文阅读课”,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五上第五单元“美景无边”。这是一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与人文景观的文章,是课本单元文章《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的拓展。
  最初,我遵循的是人文主题的线索。《索溪峪的“野”》《颐和园》《走进丽江》,分别描写了自然风光、园林建筑和古城文化。我依次教学,希望带领学生去感受文字描写的不同风情,教学中也关注了对语言文字的品析和体味。但一节课上下来,觉得繁冗琐碎,教师疲惫不堪,学生兴趣索然。究其原因,应该是三篇文章篇幅长,容量大,词句深奥,学生在没能通读的情况下就进行分析、理解,自然没有兴趣,更不要说产生共鸣了。
  我开始重新阅读、思考,寻找新的突破口。我发现,这三篇文章内容呈现的视角不同,结构上也各有特色:《索溪峪的“野”》是抓住特点以并列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颐和园》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进行描写;《走进丽江》则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重点描写,详略得当。再看看课本上的三篇文章,写作上各有特点。是不是可以从表达方法的角度切入呢?我眼前一亮。可这样,原先的教案几乎要全盘推翻……稍作犹豫,我又开始了第二轮教案设计: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把几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迁移过来,从而带动文本的学习。试教下来,确实比第一次干净利落了许多,层次也比较清晰,但始终觉得是我在牵着学生往前走,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意识。怎么办?我又一次困惑了。
  夜深人静,我再次一字字地推敲这三篇已经烂熟于胸的文本,思维犹如在一个封闭的小匣子里碰撞,迫切地寻找着出口……这么长的文章,有必要全文教學吗?是不是可以抓住一个重点段落或者一个主要方面来学习,其他交由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呢?我豁然开朗,再次对教案进行大刀阔斧调整。以“作者抓住了索溪峪的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作者按照游览顺序依次描写了颐和园中的哪些景点?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走进丽江,吸引你的是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细细品读,它美在哪里?”三个提纲性问题引领三篇文章的学习。在准确把握了景物特点的同时,也学习了三种不同的布局谋篇的方式。后来的课堂实践中,学生果然兴致盎然,积极参与,还有了不少精彩的火花碰撞。
  就这样,我们搀扶着这个稚嫩的孩童一起,带着困惑,揣着希望,在这条新开辟的小路上摸索着,探寻着,虽跌跌撞撞,却也日趋平稳。

欣喜——小荷初露


  说实话,课题刚刚起步阶段,虽然我们心中满怀美好的愿景,但学生的发展究竟会如何,对此还是有些忐忑的。
  一节课教一篇课文,甚至几篇文本,学生能学得透吗?那么多的古诗文学生能理解、积累吗?会不会因为压缩了课本教学的课时,影响学生对教科书的把握,甚至字词都学不扎实?
  这样的困惑学生有,家长有,就连我们自己,有时也会忍不住问问自己。
  每天清晨,进入教室的孩子们放下书包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经典诵读》,一首首或豪迈或婉约的诗词,被那些稚嫩的声音演绎得多么美妙;美文阅读课上,看着孩子们沉浸在一篇篇优美的文字中,思索,交流,碰撞,我觉得那是最美的风景;公开课上,孩子们的妙语连珠,名言佳句信手拈来,让听课老师含笑颔首,交口称赞……
  都说古诗易学,古文难懂。但几年下来的古诗文的浸润,也让孩子们对生涩的古文有了一定的亲近。
  那天,我和孩子们一起诵读《黄生借书说》。这是初中的一篇古文,篇幅不算短,因为有一定的积累,大部分孩子倒也学得兴趣盎然。忽见后排几个学生在埋头奋笔疾书,走近一看,原来在忙着做上节数学课的作业。我既有些心疼,又有些生气,索性收了数学作业,让他们会背《黄生借书说》再来换。听到“啊”声一片,心里也觉得难了点,暗想:能熟读就行了吧!第二天一早,我刚到走廊上,两个男孩子就奔过来,拿着《经典诵读》让我验收,我惊讶地拿过书,那边已经开始滔滔不绝了。接下来几个人无一不是背得滚瓜烂熟。我很诧异,这篇文章也没那么好背吧?一孩子挠挠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说:还好吧,回家多读了几遍,就会了。回到办公室,我感慨着原动力的作用,模仿《黄生借书说》的笔法,用类似古文的笔法把这件事记录下来。放学前在班上一读,学生顿时沸腾。一男孩追着我问:老师,你是在什么网上搜的?什么题目?我回去要找来再看。我笑答:原创!他怎么也不肯相信。让我意外的是,次日早晨,竟有几个孩子拿着他们创作的小古文来给我看,虽不甚规整,但已足使我惊喜不已。
  回首来时路,有荆棘,有暗滩,还有岔道。在经历最初的迷茫与困惑之后,我们和主题阅读一起,由蹒跚学步,到摸索试探,再到日益坚定!我们也坚信,在这条日见明朗的路上,我们必将愈走愈宽,渐行渐远……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语文教师,扬州市小学语文教学骨干。
其他文献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教学理念,影响了几代语文人。然而,对于不少语文老师来说,要成为真正的课堂“主导”并非易事,不少教师虽表面“主导”了课堂,却“钳制”了学生。教师只有会导、善导,才能成为真正有意义的课堂“主导”,才能引领学生占领思维高地,迈入语文世界。一、教师“善导”,要依标而行  首先要导正方向,不能偏离轨道造成误导。大而言之,就是要遵循课程标
期刊
为了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率,我尝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讲评,采取优化策略,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让讲评课走向高效!一、善于归类题型,形成答题稳定思路  教学实践表明,现代文阅读有些题型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讲评中总结规律和方法,对学生“授之以渔”,就能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例如,期中試卷上呈现了如下题型:15题,比较下面的原句和改句,哪一句更好?为什么?【原句】信念坚定方能凝神,凝神则能气定,气定而
期刊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作业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既可以帮助老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帮助孩子巩固已学知识,做到查漏补缺。然而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有所不同,学习能力也存在差异。如果语文作业只是一味机械地重复抄写一些基础字词,那么只照顾到了后进生,但是对于学习能力突出的那部分学生來说就显得枯燥无味;如果过分强调能力拓展,进行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则会让后进生感到吃力,进而降低自信,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
期刊
学会用“推测”策略讲述“故事”是小说阅读关键能力之一。  台湾作家许哲荣在《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秘密》一书中指出“每篇好小说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谜”。满子玲老师就是用 “推测”策略向孩子们讲述了《噩梦枕头》这个 “故事”。  所谓“推测”策略指的是读者在阅读中根据文本的线索、自身的背景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对文本的情节发展、故事结局、人物命运、作者观点等方面进行自主的假设,并在阅读过程中寻找文本信息来验证
期刊
村子的后面是山。山坡上有一片茶树。茶园里不时传来采茶姑娘欢快的笑声。——《月亮湾》第三自然段【教学过程】  师:读完了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老师,什么叫“不时”呢?  师:谁已经理解这个词语了?请告诉大家好吗?  生1:“不时”就是不停地,不断地。  生2:也可以说是经常地。  师:你们两个说的都对。“不时”也就是时时,随时。你们懂了吗?  生:明白了。  师:还有问题要问吗? 
期刊
当下,快节奏的生活,还要写信吗?写信速度太慢了,效率似乎太低了,但写信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慢”,正如木心写的一首诗《从前慢》那样,“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书信是生活中常用的沟通方式,是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和情感的应用文书。书信交流应该是抵达学生心灵深处的有效媒介。学会读写书信,娴熟地运用书信与人交流,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和素养。一、开学季,营造书写氛围  (一)开学季
期刊
习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地位颇重。小学语文教师都能感受到习作训练的重要性,也十分重视习作训练。除了完成课本中的习作外,如何再安排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小练笔,常常成了语文教师的头疼问题。其实,只要做个有心人,精彩的资源就在身边。一、模仿学习资源,习作不难  教材就是一个例子,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习作的方法。学生可以仿写,可以续写等等。  如在教授苏教版第九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即将结束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
期刊
三年级开始,学生的写作生涯正式拉开了序幕。“我的体验”是学生步入三年级写的第一篇习作,要求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并让学生感受到写作就是“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做过的事”写下来。我提前布置学生回家洗碗,然后第二天写题为“洗碗”的习作。在指导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除了会把洗碗的基本步骤说出来,很少有生动的句子出现,作文也写不长。  这是为什么呢?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很多孩子其实并没有从头到尾完成洗碗的
期刊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小学中高年级段学生在阅读过后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他们迫切期待与他人分享交流,因此要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多创设交流互动的空间。一、网络互动,以微博、博客实现无距离分享交流  通过网络平台,学生的课外阅读交流不再受空间、时间、距离、对象的约束。  1.“互粉”微博,了解阅读点滴感悟。教师为学生创建一个交流微博圈,当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即时性收获时,可用微博来发布“当
期刊
以理服人是议论文的最终目的。许多考生对议论文的论点、论据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是,在利用材料对观点进行深层次分析和多角度论证方面却显得束手无策。这就使得所写出的文章没有层次递进和逻辑推进,结构松散无序,自然会影响考试成绩。一、通过使用关键词增强逻辑的严密性  议论文逻辑的严密性体现在遣词造句、思路结构和推理的方方面面。遣词造句主要是指关联词的使用。单句之间使用不同的关联词可以形成句意完全不同的复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