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生“怠学”心理的分析及建议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an2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怠学就是指学习者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主动,听课不注意,作业不认真,拖拉应付,甚至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如果学习者产生了怠学心理又没得到及时调整与矫正,可能会导致厌学,最后发展成为更为严重的弃学心理。为了防止学生厌学及弃学心理的产生,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怠学心理,及时采取教育措施。
  
  二、怠学心理的原因分析
  
  我们在本校高一、高二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共计280人参加了答卷,收回有效问卷264份。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学生怠学心理的引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深层次的因素也是比较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师源性怠学心理(86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32.58%)
  被调查学生中有32人认为学生怠学是由于教师管理不当造成的;有38人认为是因为教师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授课方式枯燥,缺乏情感投入,缺乏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重等而致;16人认为是教师对学生的忽视导致学生怠学。
  (二)学生怠学心理
  1. 缺乏学习动机。(207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78.4%)
  学习动机支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说明了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乐意学习什么和学习的努力程度。学生长期在家长及教师的控制与指导下学习,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离开了家长管制后,变得无所适从。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构建知识不积极,回答问题不主动,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作深入地思考,只是应付作业,得过且过,课后更不会主动系统复习。
  2. 适应不良。(89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33.7%)
  高中学生面对交往障碍,采取的不是正确面对而是逃避责任,不是主动适应而是被动等待,不是换位思考而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是反思自我而是埋怨他人等。这种不成熟的思维方式导致他们与新环境格格不入。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没有找到归属感,也就没有自我实现的动机与愿望。
  3. 从众心理。(87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33.0%)
  在一些学校里,怠学者在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比例,在班级中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这种非正式组织可能成为其他同学很强的“传染源”,导致厌学群体不断扩大。
  4. 逆反心理。(71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26.9%)
  一是由于高中生的心理正在向成熟过渡,他们用逆反心理对待父母及教师的意见,作出自己的决定,以表明自己已长大成人。二是由于青春期自然萌发的异性情感受到教师、家长的严厉制止,就会出现“潘多拉效应”,从异性友情发展为异性恋情而导致兴趣转移,产生怠学心理。
  5. 松弛心态。(69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26.1%)
  有不少学生认为初中时在家长、教师的“高压下被动学习太累、太苦、太压抑”,升入高中后,就有了“该松弛一下,好好玩一年”、“高一休整,高二起步,高三冲刺”的想法,导致部分学生放纵自己。
  6. 自卑心理。(56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21.2%)
  一是初中的好学生不再被老师重视、同学关注,感觉很失落。二是中下学生不管怎么努力都没有进步,无力感与失尊感导致自我效能感下降。三是部分学生曾做过许多努力和冲刺,但仍然达不到家长与教师过高的期望,心存愧疚。四是高中学生相互缺少真诚的交流,不了解别人对自己真正评价,自我琢磨,无端怀疑自己的能力。
  7. 耐挫心理差。(45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17.0%)
  考进重点高中以后,面对挫折与困难,诸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教师的批评、同学关系的淡漠、生活自理能力差等问题时,难以承受,不敢面对,表现出消极的反应方式,如灰心丧气、萎靡不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等。
  8. 消极的抵抗心理。(43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16.3%)
  学生所面对的来自学校和家庭过高的期望和严厉的惩罚,已超过了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他们就采取消极抵抗的方式来报复成人们的粗暴行为。惩罚愈重,抵抗心理愈强,这是导致怠学心理的原因之一。
  9. 学习方法不当。(40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15.2%)
  部分学生好高骛远但不脚踏实地,轻视基础知识与基本训练,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对教学内容不做深入思考,只是赶作业、乱套题型、偏重于钻难题得高分,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10. 自我评价过高。(39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14.78%)
  自恃聪明的“尖子生”考上重点高中后,沾沾自喜、盲目乐观,仍像初中那样只是在考前搞突击来取得好成绩,从而在时间和精力上减少了对学习活动的投入。这种做法在高中接连受挫,导致苦闷、沮丧、自我放弃。
  (三)学习本身的局限性(51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19.3%)
  一是学习是需要付出很大心智努力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种过程伴随着高度的精神紧张。二是高中课程难度提升,容量增加,知识抽象,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这种高度紧张而单调重复的学习生活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倦感。
  (四)家庭教养方式(19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7.2%)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更应侧重于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侧重于健康的心理培养。父母温暖的情感、理解与学生的怠学程度有显著的负相关,父母亲的过度保护、过度干涉、严厉惩罚与学生的怠学程度有显著的正相关。
  (五)社会环境因素(76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28.8%)
  当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滞后,导致人们产生了放弃道德底线追求眼前利益的拜金主义倾向。有些学生不愿学习,想到社会上走捷径或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赚大钱。网络信息、低俗文化、追求功利时时刻刻都在冲击着学生。
  
  三、建议与措施
  
  (一)激发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们是在各种各样的动机的驱使下产生学习行为的。
  1. 成功激发外在动机。成功可起到正强化的作用,经常给学生呈现愉快的刺激,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防止习得性无力感与失尊感的产生。
  一是创设成功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以扬其所长,抑其所短。二是降低学习目标,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是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三是帮助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促使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同自己的成功。四是及时奖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奖励是愉快的刺激,能增加个体积极反应发生的概率。对于学习者来说,成功便是最好的奖励;家长、老师对学生的鼓励能使学生心理获得积极的满足感与自豪感。
  2. 发现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兴趣,具有发现的兴奋性和发现的自信感。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过重的课业负担令学生苦不堪言,严厉的管教方式使学生心存憎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倡导教育的科学艺术性与学习的轻松愉快性,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景,体现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变化性、对比性等特点,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第三,投入情感教育。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也是化解怠学心理的良药。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只有进行以爱为基础的教育,培养情感,才会使学生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情感。爱会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快乐与进步,教师和家长也会因此体会到爱的幸福和爱的快乐。教师和家长要让学生生活在充满爱的氛围中,这种巨大的情感磁场,会紧紧吸引住学生,而不至于寻找其他的情感补偿。第四,学会正确归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败的原因归之为自身努力。成功了是努力到位,失败了是努力不够。不能归因于能力,否则,成功了可能助长骄傲情绪,失败了必定产生颓废心理,而后者极易导致怠学现象的发生。
  (二)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个体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适应的关键是内部心理活动的自我调节
  1. 培养学生较强的分析问题和正确判断的能力,面临新环境的变化,要尽快了解新的要求,明确新的努力方向。
  2. 引导学生对自己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了解自己不适应的表现和存在的差距,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潜力,做到自尊、自爱,对自己始终充满自信。
  3. 要培养自己坚韧、顽强、果断的精神和较强的自制力、竞争意识和好胜心,还要有对人对事宽容的态度与豁达的胸怀。
  4. 要增强自我监控的意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学会换位思考,用欣赏的眼光看生活,多反思自己的过失,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敢于承担责任。
  (三)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莎士比亚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重要原因。有了自信心才能充满信心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1. 目标适度。引导学生要在审慎权衡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定出经过一定努力即可实现的目标。
  2. 学会比较。对屡遭失败的中下等学生,要引导他们在进行横向比较感到自卑的时候,学会与自己的过去多进行纵向比较,以便感知自己的进步和成功。
  3. 感受温暖。创设一个具有友谊感、安全感、健康向上的集体心理环境,让群体的自信心对缺乏自信心的同学给予关爱与支持。鼓励后进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成功,逐渐将成功的体验迁移到学习中去。
  4. 发现优势。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拥有的巨大潜能和广阔发展的可能性,使他们深信:只要自己在某些领域的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有所成就,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5. 品味失败。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帮助他们正确地面对挫折与失败。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品味”失败,引导他们在成功和失败的交织影响中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挫折和失败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失败后丧失斗志、一蹶不振。
  呼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改善学生的怠学心理。
其他文献
回归生活,关注现实生活世界,是语文新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人始终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在生活中,人们认识自然现象,理解体验社会的道德、法律、艺术等。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自己的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人格。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命得以存活的背景,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语文,作为记录和传承文化的工具,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首先接触的是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现实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的理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外语学习活动需要学生相互合作,而合作又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尽可能地采用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尽可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合作阅读模式(CSR——Collaborative Strategic Reading)是为进行有效阅读
期刊
教师的职责是育人,要想让学生搞好学习,就要教育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理想,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学习的重要性,才能主动接受知识。  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教《鲁迅自传》一文时,结合《三味书屋》学过的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讲了鲁迅先生的事迹。鲁迅先生12岁上私塾,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又爱好画画。13岁时,家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
期刊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的积极参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下面就结合本人多年数学教学的实践,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重视学习目的的教育,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
期刊
学生的阅读理解活动除了受语言因素的影响外,还受一些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因素是学生阅读活动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下面就谈谈几种常见的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心理因素。    一、厌恶心理    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喜欢做大量的单项选择题和语法题,而不愿做阅读理解题。按照他们的说法,做单项选择题和语法题会使他们有成就感,而做阅读理解题则让他们感到吃力不讨好,花费的时间即多,又感觉不到有什么收获,渐渐
期刊
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音乐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原则贯彻实施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孩子能力与智力的培养,以及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根据教学内容,幼儿园音乐教育所遵循的原则必须以孩子感受音乐、音响的整体以及正确评价为基础,那么,如何遵循这一原则呢?首先倾听音乐的音响,感受综合整体,以及所表达的情绪。感受倾听音乐的音响要分几步走。    一、培养孩子辨别音高、音值、力度、音色等音响要
期刊
一、特困地区的移民教育需求    1983年,国务院为“三西”地区确定了“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开发建设方针,提出了声势浩大的移民工程:即用10年时间对甘肃中部20个县和宁夏西海固地区8个县,采取群众自愿,国家扶持(每年投资2亿元)的方法,由政府组织,把山区一些贫困带长期不能解决温饱的农户,搬迁到河西走廊及黄河沿岸的闲散地带或有水利骨干设施的地区。实际上,全国类似于“三西”
期刊
21世纪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正以迅疾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并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夹杂在网络上的诸多不良信息,也给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侵害能力相对薄弱、缺乏自控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青少年学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面对网络的种种冲击,中专学校班主任应采取措施,应对挑战,探索班级管理工作的新路。    一、网络对中专生情感的占有冲击着班主任
期刊
一、背景    《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楚国时期,一个叫卞和的人,得到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便去献给厉王,玉匠鉴别后,说是假的。于是厉王下令砍去他的左脚。厉王死后,卞和又把那块石头献给武王,武王也认为他是故意欺骗,下令砍去他的右脚。文王即位后,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
期刊
“活”即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灵活机动配置教学内容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迅速、及时、准确、全面的掌握知识,培养各种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认为:“兴趣是推动课堂教学的良师益友,能活跃课堂。”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催化剂,对孩子的学习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兴趣既能调节孩子的积极思维,探索求知的内在动力,又能诱发学生的智能积极性。笔者认为:“兴趣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