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仪式音乐在丧葬礼俗活动中的功能体现

来源 :当代音乐(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rry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仪式音乐作为丧葬礼俗仪式活动中的一个事项,其存在必有其功能价值。本文以杨小班鼓吹乐棚在丧葬礼俗活动中的应用为例,论述了仪式音乐具有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又可细分为美感功能、娱乐功能,及串联功能、渲染功能。隐性功能是仪式音乐具有沟通两阈,传达观念的功能。其中,显性功能为手段,隐性功能为目的。
  [关键词]仪式音乐;杨小班鼓吹乐;仪式功能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7-0042-02
  杨小班鼓吹乐棚,位于黑龙江省肇州县。是我国现存不多的原生态民间器乐存在形式之一,在清代中叶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鼓吹乐棚体系。其演奏一般用于喜庆佳宴、祭祀典礼、迎送礼宾及民间婚丧礼仪活动。本文主要论述其在丧葬礼俗活动中作为仪式音乐的演奏与应用。并以其作为仪式音乐的媒介,论述仪式音乐在丧葬礼俗活动中的功能性体现。
  仪式音乐,是在形式和风格上与特定仪式的环境、情绪、目的相吻合的,可对仪式参与者产生升力和心灵里效应的音乐。仪式音乐形成于特定的社会及其文化传统,并依存、归属和受制于其社会和文化传统。仪式环境中的各种声音都可能具有“音乐”的属性而成为仪式音乐研究的对象。在薛艺兵老师的《神圣的娱乐》一书中给仪式中一系列构成因素,分成了不同级别的单位。最小级别的是“仪式元素”,中间级别的是“仪式事项”,最大级别的就是作为一个完整单位存在的“仪式事件”,这三者从小到大都是下位与上位的从属关系。我们将丧葬礼俗活动从整体来看是一个大的“仪式事件”,那么仪式音乐就是其下位的“仪式事项”。仪式音乐能够在丧葬礼俗中得以运用,必然有其功能性。在这里,笔者要借用薛艺兵老师的观点进行界定。“意义”一词不同于“功能”一词,“意义”,是指事物包含的意思或象征的所指,而“功能”是指事物具有的能力和发挥的效力。本文论述的重点是在“功能”一词上。在这里,笔者将仪式音乐在丧葬礼俗活动中的功能体现,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两个方面。
  仪式音乐的显性功能,是指音乐本身通过声音特质传达给人们并带来一定生理或心理的效应。其最直接的展现即音乐本身的“美感功能”。音乐本身就是“美感符号”,其通过器乐或人嗓发出的各种音色,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体验。人类的美感体验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人类所处的文化和背景,也就是说不同民族孕育出的不同文化决定了各民族的审美差异。正如布莱金所言,音乐是“被组织成社会可接受模式的声音”。仪式音乐,其实最初也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娱乐需求。正如仪式活动起初是另有目的的,但对于人类来说毕竟是一种娱乐。涂尔干认为,艺术不仅仅是膜拜(仪式)的外在装饰,膜拜本身就是美的。既然本身就是为了满足人类追逐美的表达,其需求也与音乐的“美感功能”相吻合。在2016年8月,对杨小班鼓吹乐棚参加丧葬礼俗活动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演奏过程中,杨小班鼓吹乐棚共有两支唢呐、一个铙钹、一个小堂鼓参加演奏。其演奏形式为合奏,两支唢呐分别吹奏两个声部。唢呐声音穿透力极强,配合打击乐器的加入,声势浩大,很容易给人带来美感体验,美感体验直接带给人们娱乐性。这也就直接引出仪式音乐的另一个显性功能——娱乐功能。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仪式活动从本质上来说对人们就是一种娱乐,丧葬礼俗当然算作仪式活动,所以鼓吹乐棚吹奏的音乐很容易就能够娱乐大众。这一功能其实算是仪式音乐美感功能的附属品,两者是同时存在发生的,带来美感的同时就会有娱乐性。还有,是仪式音乐对“仪式事件”的串联功能。以杨小班的田野调查为例,在一整套礼俗活动中,杨小班分为“坐棚—上庙—送盘缠—下葬”几个步骤,其中上庙与坐棚是要进行三次的(有的雇主家也会进行两次或多次)。首先,来到雇主家要进行坐棚演奏,坐棚,即在雇主的家中搭起简易的棚子进行吹奏活动,然后跟随雇主上庙。上庙,东北称“送浆水”,即给亡人送饭菜的意思,一般是按照生者吃饭作息的时间来决定的。有的人家出于一些客观原因,也会更改上庙的次数。上庙的地点在村里村民一起供奉的土地庙处,鼓吹乐棚除了小堂鼓携带不便不随行外,其他乐器演奏者都一路跟随亡者家人吹奏着走到上庙地点。带给亡者供奉完饭菜后再一起返回雇主家中,回来路上不需要吹奏。回到雇主家中继续坐棚吹奏。这个循环一般重复三次。待到上庙结束后,就应该送盘缠了。亡者家人带着代表亡者的物件,由人抬着纸牛、贡品等,再次去庙上,鼓吹乐棚在前方开路吹奏,一路行走缓慢,在到达后停止吹奏。接着阴阳先生念路引路引:是死者赴阴间的通行证,民间认为只有持路引入地府才能不受阎王小鬼的阻拦。,亡者家人焚烧贡品,跪地拜亡者,引导亡者往西方极乐世界去。路引念完之后,鼓吹乐又开始吹奏,直到所有贡品等物都焚烧完毕之后再停止。返回路上也不需要吹奏。最后一步就是下葬,吊车开进,将棺材吊进车内,老人的近亲一应跪在路边,老人的儿子头顶丧盆(也叫作聚宝盆)。待车载着老人发动起步,儿子将聚宝盆摔碎,两个吹唢呐的坐在吊车后面,挨着棺材一路吹奏。行车一路需要一直吹,直到到达下葬地点停止。从以上一系列的仪式活动来看,我们不难看出,音乐是联系仪式活动有序进行的纽带,每次上庙与坐棚的衔接凭借的都是鼓吹乐的吹奏。所以,仪式音乐对丧葬礼俗活动的串联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然后,是仪式音乐营造声音空间,渲染仪式环境的功能。在上文对杨小班鼓吹乐棚参加的丧葬仪式活动的描述中,每个环节都有鼓吹乐的加入,一方面是为了串联仪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生者营造一种悲伤的声响空间,创造一种丧葬应有的听觉环境。鼓吹乐演奏的曲调哀伤悲惋,很容易营造出追思悼念亡者的氛围。这其实也是仪式音乐美感功能的变相体现,利用声音来传递情感。
  仪式音乐的隐性功能,是指凭借音乐能够带给仪式参与者抽象的精神方面的满足,而不仅仅是肉体、听觉、视觉上的直接满足。仪式中使用音樂是为了一种美的表达,而这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以局内人的视角来看,仪式行为者想要仪式活动发挥什么样的功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才是组织这场活动的意义。所以仪式行为者的观念才是核心,而仪式音乐只是这种观念的外显行为结果。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仪式行为者所期望的结果,那么仪式音乐作为观念的承载者又具有什么样的隐性功能呢?所有的仪式其最初原型都是源于人们的宗教信仰,人们相信世间有神灵的存在,而仪式就是一种能够沟通神灵的特定手段。薛艺兵老师将仪式活动的场域场域:指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分为两种,一个是凡人存在的实体空间“凡俗阈”,另一个是超自然力量神鬼存在的“超凡阈”。阈,指空间概念。仪式活动的组织目的就是为了联通两个空间,而仪式音乐是作为一种联通手段来使两者建立联系的。在杨小班鼓吹乐棚吹奏的曲目中,我们就能找到这种仪式音乐的隐性功能。在送盘缠路上要吹奏曲目《大阳片》和《宣讲》。《大阳片》寓意是亡人在阳间的回忆,吹到高潮,要有大雁叫声,象征着驾鹤西游。《宣讲》曲目讲述逝者一生的功与过,寓意无论功过,这一生都已经过去。再有是发路引时吹奏的《送行》,是为了给亡人送行,有告别之意。这些曲目对应的含义,是仪式行为者的观念作用在其上的。人们寄托希望在音乐上,希望通过这一媒介能够传达凡人的心意给另一个空间的亡者。音乐本身也能够通过自身的威力在情绪和意象之间架起一座特定的桥梁。鼓吹乐自古被选为连通两阈的音乐也是有其原因的。仪式学家罗德尼·尼达姆认为:“声波对全人类皆有神经和器官的作用,不论其文化结构如何。器乐产生的回响不仅有审美上的,也有肉体上的影响。”他还认为“噪声发生器产生的情感方面的影响并非单纯的靠节奏或旋律,或某一音调,或共鸣的乐段,而是靠敲打”,而鼓吹乐中的铙钹和小堂鼓正是敲打的演奏方式。尼达姆还说过:“敲鼓虽确是萨满特征,但并非萨满仪式所独有,而是一种与另一世界交往联系的公认手段。由此看来,鼓吹乐这种音乐形式不仅仅是音响具有威力能够渲染氛围,同时能够发挥仪式情景效应。所以说仪式音乐中器乐的演奏,打击乐的敲打是其功能的中心环节,这个环节既联系着支配行为的仪式观念,又联系着作为仪式行为结果的音乐声音。但是,仪式音乐是否真的具有连通两阈的有效性,我们这里不做讨论,其隐性的功能只存在于仪式局内人自己的观念、意象和感受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仪式音乐的显性功能是我们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得出的。它具有音乐本质的美感功能、娱乐功能,还具有对仪式活动的串联功能、渲染氛围的功能,但这些都只是为了仪式音乐的隐性功能而服务的。仪式音乐的核心功能是为了传达仪式行为者的观念,沟通两阈。
  [参 考 文 献]
  [1]李来璋.东北的鼓吹乐[J].中国音乐,1995(03).
  [2]薛艺兵.民间吹打的乐种类型与人文背景[J].中国音乐学,1996(01).
  [3]薛艺兵.论仪式音乐的功能[J].音乐研究,2003(03).
  [4]谭智.从布努瑶“开悼”仪式看仪式音乐功能的三个层次[J].艺术探索,2009(06).
  [5]汤洁.浅析仪式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以焦作市博爱县北石涧村丧葬仪式音乐为例[N].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09).
  [6] 李来璋.东北鼓吹乐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06).
  [7]薛艺兵.神圣的娱乐[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要]《山居吟》是一首流传至今的古琴音乐佳作,早在明代1425年的《神奇秘谱》中已有记载,并收录于多部琴谱之中。该曲结构严谨,意趣生动,全曲采用散板,在短小的篇幅中多次出现调性转变,是本曲特别之处。笔者试以龚一先生的演奏版本为代表,对琴曲的历史、结构和调性、演奏技巧特点、音乐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和评述,力图更深入地解读此曲的传统风貌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山居吟;结构分析;演奏技法;音乐特
期刊
[摘 要]影视艺术进入音乐鉴赏课堂,能准确地表现音乐的体裁和音色,准确地表现音乐形象,让听觉和视觉艺术同时进行,使学生亲身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本文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对影视融入高中音乐鉴赏课堂做了简单论述。  [关键词]音乐鉴赏;影视;课堂教学;姊妹艺术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1-0044-0
期刊
杨 璇  [摘 要]随着电视剧《红高粱》热播,电视剧中片尾曲《九儿》成为让观众印象尤为深刻的旋律,有许多歌手、音乐人对其进行翻唱创新,使其有了不同的韵味。而其中萨顶顶版的民风虔诚;谭晶版的细腻磅礴。二者赋予了《九儿》不一样的色彩。  [关键词]《九儿》;萨顶顶;谭晶;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1-0087-02  [收稿日期]
期刊
[摘要]我国诗词与音乐结合的艺术方式由来已久,琴歌《阳关三叠》就是其中翘楚,《阳关三叠》本是琴歌类,诵咏奏唱互为相应,在流传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本文参考的是王维词、夏一峰传谱、王震亚编配的版本,从王维的诗词入手,分析、概述该作品的演唱要点,以期能为演唱者提供演唱方面的帮助。  [关键词]《阳关三叠》;琴歌;演唱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
期刊
[摘要]文章以《溪山琴况》提出的“和”“淡”为例,阐释当下二胡从传统走向未来,对接国际大舞台之时,为避免迷失,提出二胡的未来发展须继承、坚守历史以来的音乐传统审美,一如《溪山琴况》所言音乐审美诸要素,反之不然。  [关键词]溪山琴况;二胡艺术;传统音乐审美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2-0126-03  《溪山琴况》(下称《琴况》)是明末徐
期刊
[摘 要]2017北京国际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音乐节9月4日至8日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如期举行,历时5天,此次管风琴音乐节包含音乐会、讲座、大师课、选拔比赛以及颁奖典礼五大内容,与会人员来自全国各地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师范类音乐专业的教师及学生,同时国内外音乐院校的著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学术前沿,对于遇到的新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和深入交流,内容耳目一新,比赛精彩纷呈。  [关键词]和声进行;内心听觉;即
期刊
[摘要]中国音乐众所周知以主调性音乐为主,旋律性和旋律线条清晰明确,历代传承下来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人们,甚至使一部分音乐学者也认为中国的音乐没有或少有复调。笔者是学习复调专业的,因此对于音乐的复调性比较敏感,在梳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过程中,惊喜地发现在我国的各民族音乐中都有复调性,本文将针对最具复调特点的侗族大歌进行浅析和综述,使中国的复调被国人所知,被世界所了解。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复调;
期刊
[摘要]放松是钢琴演奏中的很重要的技巧和状态。无论曲子的难易程度,无论演奏者的水平高低,无论是在演奏厅的正式演出还是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放松都是演奏者应有的最基本的演奏状态。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轻盈》是一首抒情性较强、旋律清新、意境缥缈而朦胧、技巧难度相对较高的练习曲,而如何将放松的状态贯穿在整个的演奏中是掌握此首练习曲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的分析来体现放松状态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期刊
[摘 要]肖邦,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波兰钢琴家、作曲家。他的音乐优雅细腻、精致独特,一生只钟情于钢琴这一件乐器并为其写下了大量作品, 被誉为“钢琴诗人”。而浪漫主义抒情小品——夜曲最能体现其“诗人气质”。本文试图通过对肖邦B大调夜曲Op32No1的和声分析,来一探作曲家创作时的思路,对自己和他人的创作实践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肖邦;夜曲;和声分析;皮卡迪三度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
期刊
谢嘉幸,音乐美学家、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音乐研究所原所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人文社科重点“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教育学重点课题负责人;教育部专家讲学团成员;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音乐教育基础》负责人;曾任国际音乐理事会(IMC)理事;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理事;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究会(APSMER)理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