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仪式音乐作为丧葬礼俗仪式活动中的一个事项,其存在必有其功能价值。本文以杨小班鼓吹乐棚在丧葬礼俗活动中的应用为例,论述了仪式音乐具有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又可细分为美感功能、娱乐功能,及串联功能、渲染功能。隐性功能是仪式音乐具有沟通两阈,传达观念的功能。其中,显性功能为手段,隐性功能为目的。
[关键词]仪式音乐;杨小班鼓吹乐;仪式功能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7-0042-02
杨小班鼓吹乐棚,位于黑龙江省肇州县。是我国现存不多的原生态民间器乐存在形式之一,在清代中叶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鼓吹乐棚体系。其演奏一般用于喜庆佳宴、祭祀典礼、迎送礼宾及民间婚丧礼仪活动。本文主要论述其在丧葬礼俗活动中作为仪式音乐的演奏与应用。并以其作为仪式音乐的媒介,论述仪式音乐在丧葬礼俗活动中的功能性体现。
仪式音乐,是在形式和风格上与特定仪式的环境、情绪、目的相吻合的,可对仪式参与者产生升力和心灵里效应的音乐。仪式音乐形成于特定的社会及其文化传统,并依存、归属和受制于其社会和文化传统。仪式环境中的各种声音都可能具有“音乐”的属性而成为仪式音乐研究的对象。在薛艺兵老师的《神圣的娱乐》一书中给仪式中一系列构成因素,分成了不同级别的单位。最小级别的是“仪式元素”,中间级别的是“仪式事项”,最大级别的就是作为一个完整单位存在的“仪式事件”,这三者从小到大都是下位与上位的从属关系。我们将丧葬礼俗活动从整体来看是一个大的“仪式事件”,那么仪式音乐就是其下位的“仪式事项”。仪式音乐能够在丧葬礼俗中得以运用,必然有其功能性。在这里,笔者要借用薛艺兵老师的观点进行界定。“意义”一词不同于“功能”一词,“意义”,是指事物包含的意思或象征的所指,而“功能”是指事物具有的能力和发挥的效力。本文论述的重点是在“功能”一词上。在这里,笔者将仪式音乐在丧葬礼俗活动中的功能体现,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两个方面。
仪式音乐的显性功能,是指音乐本身通过声音特质传达给人们并带来一定生理或心理的效应。其最直接的展现即音乐本身的“美感功能”。音乐本身就是“美感符号”,其通过器乐或人嗓发出的各种音色,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体验。人类的美感体验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人类所处的文化和背景,也就是说不同民族孕育出的不同文化决定了各民族的审美差异。正如布莱金所言,音乐是“被组织成社会可接受模式的声音”。仪式音乐,其实最初也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娱乐需求。正如仪式活动起初是另有目的的,但对于人类来说毕竟是一种娱乐。涂尔干认为,艺术不仅仅是膜拜(仪式)的外在装饰,膜拜本身就是美的。既然本身就是为了满足人类追逐美的表达,其需求也与音乐的“美感功能”相吻合。在2016年8月,对杨小班鼓吹乐棚参加丧葬礼俗活动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演奏过程中,杨小班鼓吹乐棚共有两支唢呐、一个铙钹、一个小堂鼓参加演奏。其演奏形式为合奏,两支唢呐分别吹奏两个声部。唢呐声音穿透力极强,配合打击乐器的加入,声势浩大,很容易给人带来美感体验,美感体验直接带给人们娱乐性。这也就直接引出仪式音乐的另一个显性功能——娱乐功能。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仪式活动从本质上来说对人们就是一种娱乐,丧葬礼俗当然算作仪式活动,所以鼓吹乐棚吹奏的音乐很容易就能够娱乐大众。这一功能其实算是仪式音乐美感功能的附属品,两者是同时存在发生的,带来美感的同时就会有娱乐性。还有,是仪式音乐对“仪式事件”的串联功能。以杨小班的田野调查为例,在一整套礼俗活动中,杨小班分为“坐棚—上庙—送盘缠—下葬”几个步骤,其中上庙与坐棚是要进行三次的(有的雇主家也会进行两次或多次)。首先,来到雇主家要进行坐棚演奏,坐棚,即在雇主的家中搭起简易的棚子进行吹奏活动,然后跟随雇主上庙。上庙,东北称“送浆水”,即给亡人送饭菜的意思,一般是按照生者吃饭作息的时间来决定的。有的人家出于一些客观原因,也会更改上庙的次数。上庙的地点在村里村民一起供奉的土地庙处,鼓吹乐棚除了小堂鼓携带不便不随行外,其他乐器演奏者都一路跟随亡者家人吹奏着走到上庙地点。带给亡者供奉完饭菜后再一起返回雇主家中,回来路上不需要吹奏。回到雇主家中继续坐棚吹奏。这个循环一般重复三次。待到上庙结束后,就应该送盘缠了。亡者家人带着代表亡者的物件,由人抬着纸牛、贡品等,再次去庙上,鼓吹乐棚在前方开路吹奏,一路行走缓慢,在到达后停止吹奏。接着阴阳先生念路引路引:是死者赴阴间的通行证,民间认为只有持路引入地府才能不受阎王小鬼的阻拦。,亡者家人焚烧贡品,跪地拜亡者,引导亡者往西方极乐世界去。路引念完之后,鼓吹乐又开始吹奏,直到所有贡品等物都焚烧完毕之后再停止。返回路上也不需要吹奏。最后一步就是下葬,吊车开进,将棺材吊进车内,老人的近亲一应跪在路边,老人的儿子头顶丧盆(也叫作聚宝盆)。待车载着老人发动起步,儿子将聚宝盆摔碎,两个吹唢呐的坐在吊车后面,挨着棺材一路吹奏。行车一路需要一直吹,直到到达下葬地点停止。从以上一系列的仪式活动来看,我们不难看出,音乐是联系仪式活动有序进行的纽带,每次上庙与坐棚的衔接凭借的都是鼓吹乐的吹奏。所以,仪式音乐对丧葬礼俗活动的串联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然后,是仪式音乐营造声音空间,渲染仪式环境的功能。在上文对杨小班鼓吹乐棚参加的丧葬仪式活动的描述中,每个环节都有鼓吹乐的加入,一方面是为了串联仪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生者营造一种悲伤的声响空间,创造一种丧葬应有的听觉环境。鼓吹乐演奏的曲调哀伤悲惋,很容易营造出追思悼念亡者的氛围。这其实也是仪式音乐美感功能的变相体现,利用声音来传递情感。
仪式音乐的隐性功能,是指凭借音乐能够带给仪式参与者抽象的精神方面的满足,而不仅仅是肉体、听觉、视觉上的直接满足。仪式中使用音樂是为了一种美的表达,而这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以局内人的视角来看,仪式行为者想要仪式活动发挥什么样的功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才是组织这场活动的意义。所以仪式行为者的观念才是核心,而仪式音乐只是这种观念的外显行为结果。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仪式行为者所期望的结果,那么仪式音乐作为观念的承载者又具有什么样的隐性功能呢?所有的仪式其最初原型都是源于人们的宗教信仰,人们相信世间有神灵的存在,而仪式就是一种能够沟通神灵的特定手段。薛艺兵老师将仪式活动的场域场域:指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分为两种,一个是凡人存在的实体空间“凡俗阈”,另一个是超自然力量神鬼存在的“超凡阈”。阈,指空间概念。仪式活动的组织目的就是为了联通两个空间,而仪式音乐是作为一种联通手段来使两者建立联系的。在杨小班鼓吹乐棚吹奏的曲目中,我们就能找到这种仪式音乐的隐性功能。在送盘缠路上要吹奏曲目《大阳片》和《宣讲》。《大阳片》寓意是亡人在阳间的回忆,吹到高潮,要有大雁叫声,象征着驾鹤西游。《宣讲》曲目讲述逝者一生的功与过,寓意无论功过,这一生都已经过去。再有是发路引时吹奏的《送行》,是为了给亡人送行,有告别之意。这些曲目对应的含义,是仪式行为者的观念作用在其上的。人们寄托希望在音乐上,希望通过这一媒介能够传达凡人的心意给另一个空间的亡者。音乐本身也能够通过自身的威力在情绪和意象之间架起一座特定的桥梁。鼓吹乐自古被选为连通两阈的音乐也是有其原因的。仪式学家罗德尼·尼达姆认为:“声波对全人类皆有神经和器官的作用,不论其文化结构如何。器乐产生的回响不仅有审美上的,也有肉体上的影响。”他还认为“噪声发生器产生的情感方面的影响并非单纯的靠节奏或旋律,或某一音调,或共鸣的乐段,而是靠敲打”,而鼓吹乐中的铙钹和小堂鼓正是敲打的演奏方式。尼达姆还说过:“敲鼓虽确是萨满特征,但并非萨满仪式所独有,而是一种与另一世界交往联系的公认手段。由此看来,鼓吹乐这种音乐形式不仅仅是音响具有威力能够渲染氛围,同时能够发挥仪式情景效应。所以说仪式音乐中器乐的演奏,打击乐的敲打是其功能的中心环节,这个环节既联系着支配行为的仪式观念,又联系着作为仪式行为结果的音乐声音。但是,仪式音乐是否真的具有连通两阈的有效性,我们这里不做讨论,其隐性的功能只存在于仪式局内人自己的观念、意象和感受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仪式音乐的显性功能是我们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得出的。它具有音乐本质的美感功能、娱乐功能,还具有对仪式活动的串联功能、渲染氛围的功能,但这些都只是为了仪式音乐的隐性功能而服务的。仪式音乐的核心功能是为了传达仪式行为者的观念,沟通两阈。
[参 考 文 献]
[1]李来璋.东北的鼓吹乐[J].中国音乐,1995(03).
[2]薛艺兵.民间吹打的乐种类型与人文背景[J].中国音乐学,1996(01).
[3]薛艺兵.论仪式音乐的功能[J].音乐研究,2003(03).
[4]谭智.从布努瑶“开悼”仪式看仪式音乐功能的三个层次[J].艺术探索,2009(06).
[5]汤洁.浅析仪式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以焦作市博爱县北石涧村丧葬仪式音乐为例[N].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09).
[6] 李来璋.东北鼓吹乐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06).
[7]薛艺兵.神圣的娱乐[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关键词]仪式音乐;杨小班鼓吹乐;仪式功能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7-0042-02
杨小班鼓吹乐棚,位于黑龙江省肇州县。是我国现存不多的原生态民间器乐存在形式之一,在清代中叶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鼓吹乐棚体系。其演奏一般用于喜庆佳宴、祭祀典礼、迎送礼宾及民间婚丧礼仪活动。本文主要论述其在丧葬礼俗活动中作为仪式音乐的演奏与应用。并以其作为仪式音乐的媒介,论述仪式音乐在丧葬礼俗活动中的功能性体现。
仪式音乐,是在形式和风格上与特定仪式的环境、情绪、目的相吻合的,可对仪式参与者产生升力和心灵里效应的音乐。仪式音乐形成于特定的社会及其文化传统,并依存、归属和受制于其社会和文化传统。仪式环境中的各种声音都可能具有“音乐”的属性而成为仪式音乐研究的对象。在薛艺兵老师的《神圣的娱乐》一书中给仪式中一系列构成因素,分成了不同级别的单位。最小级别的是“仪式元素”,中间级别的是“仪式事项”,最大级别的就是作为一个完整单位存在的“仪式事件”,这三者从小到大都是下位与上位的从属关系。我们将丧葬礼俗活动从整体来看是一个大的“仪式事件”,那么仪式音乐就是其下位的“仪式事项”。仪式音乐能够在丧葬礼俗中得以运用,必然有其功能性。在这里,笔者要借用薛艺兵老师的观点进行界定。“意义”一词不同于“功能”一词,“意义”,是指事物包含的意思或象征的所指,而“功能”是指事物具有的能力和发挥的效力。本文论述的重点是在“功能”一词上。在这里,笔者将仪式音乐在丧葬礼俗活动中的功能体现,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两个方面。
仪式音乐的显性功能,是指音乐本身通过声音特质传达给人们并带来一定生理或心理的效应。其最直接的展现即音乐本身的“美感功能”。音乐本身就是“美感符号”,其通过器乐或人嗓发出的各种音色,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体验。人类的美感体验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人类所处的文化和背景,也就是说不同民族孕育出的不同文化决定了各民族的审美差异。正如布莱金所言,音乐是“被组织成社会可接受模式的声音”。仪式音乐,其实最初也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娱乐需求。正如仪式活动起初是另有目的的,但对于人类来说毕竟是一种娱乐。涂尔干认为,艺术不仅仅是膜拜(仪式)的外在装饰,膜拜本身就是美的。既然本身就是为了满足人类追逐美的表达,其需求也与音乐的“美感功能”相吻合。在2016年8月,对杨小班鼓吹乐棚参加丧葬礼俗活动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演奏过程中,杨小班鼓吹乐棚共有两支唢呐、一个铙钹、一个小堂鼓参加演奏。其演奏形式为合奏,两支唢呐分别吹奏两个声部。唢呐声音穿透力极强,配合打击乐器的加入,声势浩大,很容易给人带来美感体验,美感体验直接带给人们娱乐性。这也就直接引出仪式音乐的另一个显性功能——娱乐功能。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仪式活动从本质上来说对人们就是一种娱乐,丧葬礼俗当然算作仪式活动,所以鼓吹乐棚吹奏的音乐很容易就能够娱乐大众。这一功能其实算是仪式音乐美感功能的附属品,两者是同时存在发生的,带来美感的同时就会有娱乐性。还有,是仪式音乐对“仪式事件”的串联功能。以杨小班的田野调查为例,在一整套礼俗活动中,杨小班分为“坐棚—上庙—送盘缠—下葬”几个步骤,其中上庙与坐棚是要进行三次的(有的雇主家也会进行两次或多次)。首先,来到雇主家要进行坐棚演奏,坐棚,即在雇主的家中搭起简易的棚子进行吹奏活动,然后跟随雇主上庙。上庙,东北称“送浆水”,即给亡人送饭菜的意思,一般是按照生者吃饭作息的时间来决定的。有的人家出于一些客观原因,也会更改上庙的次数。上庙的地点在村里村民一起供奉的土地庙处,鼓吹乐棚除了小堂鼓携带不便不随行外,其他乐器演奏者都一路跟随亡者家人吹奏着走到上庙地点。带给亡者供奉完饭菜后再一起返回雇主家中,回来路上不需要吹奏。回到雇主家中继续坐棚吹奏。这个循环一般重复三次。待到上庙结束后,就应该送盘缠了。亡者家人带着代表亡者的物件,由人抬着纸牛、贡品等,再次去庙上,鼓吹乐棚在前方开路吹奏,一路行走缓慢,在到达后停止吹奏。接着阴阳先生念路引路引:是死者赴阴间的通行证,民间认为只有持路引入地府才能不受阎王小鬼的阻拦。,亡者家人焚烧贡品,跪地拜亡者,引导亡者往西方极乐世界去。路引念完之后,鼓吹乐又开始吹奏,直到所有贡品等物都焚烧完毕之后再停止。返回路上也不需要吹奏。最后一步就是下葬,吊车开进,将棺材吊进车内,老人的近亲一应跪在路边,老人的儿子头顶丧盆(也叫作聚宝盆)。待车载着老人发动起步,儿子将聚宝盆摔碎,两个吹唢呐的坐在吊车后面,挨着棺材一路吹奏。行车一路需要一直吹,直到到达下葬地点停止。从以上一系列的仪式活动来看,我们不难看出,音乐是联系仪式活动有序进行的纽带,每次上庙与坐棚的衔接凭借的都是鼓吹乐的吹奏。所以,仪式音乐对丧葬礼俗活动的串联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然后,是仪式音乐营造声音空间,渲染仪式环境的功能。在上文对杨小班鼓吹乐棚参加的丧葬仪式活动的描述中,每个环节都有鼓吹乐的加入,一方面是为了串联仪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生者营造一种悲伤的声响空间,创造一种丧葬应有的听觉环境。鼓吹乐演奏的曲调哀伤悲惋,很容易营造出追思悼念亡者的氛围。这其实也是仪式音乐美感功能的变相体现,利用声音来传递情感。
仪式音乐的隐性功能,是指凭借音乐能够带给仪式参与者抽象的精神方面的满足,而不仅仅是肉体、听觉、视觉上的直接满足。仪式中使用音樂是为了一种美的表达,而这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以局内人的视角来看,仪式行为者想要仪式活动发挥什么样的功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才是组织这场活动的意义。所以仪式行为者的观念才是核心,而仪式音乐只是这种观念的外显行为结果。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仪式行为者所期望的结果,那么仪式音乐作为观念的承载者又具有什么样的隐性功能呢?所有的仪式其最初原型都是源于人们的宗教信仰,人们相信世间有神灵的存在,而仪式就是一种能够沟通神灵的特定手段。薛艺兵老师将仪式活动的场域场域:指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分为两种,一个是凡人存在的实体空间“凡俗阈”,另一个是超自然力量神鬼存在的“超凡阈”。阈,指空间概念。仪式活动的组织目的就是为了联通两个空间,而仪式音乐是作为一种联通手段来使两者建立联系的。在杨小班鼓吹乐棚吹奏的曲目中,我们就能找到这种仪式音乐的隐性功能。在送盘缠路上要吹奏曲目《大阳片》和《宣讲》。《大阳片》寓意是亡人在阳间的回忆,吹到高潮,要有大雁叫声,象征着驾鹤西游。《宣讲》曲目讲述逝者一生的功与过,寓意无论功过,这一生都已经过去。再有是发路引时吹奏的《送行》,是为了给亡人送行,有告别之意。这些曲目对应的含义,是仪式行为者的观念作用在其上的。人们寄托希望在音乐上,希望通过这一媒介能够传达凡人的心意给另一个空间的亡者。音乐本身也能够通过自身的威力在情绪和意象之间架起一座特定的桥梁。鼓吹乐自古被选为连通两阈的音乐也是有其原因的。仪式学家罗德尼·尼达姆认为:“声波对全人类皆有神经和器官的作用,不论其文化结构如何。器乐产生的回响不仅有审美上的,也有肉体上的影响。”他还认为“噪声发生器产生的情感方面的影响并非单纯的靠节奏或旋律,或某一音调,或共鸣的乐段,而是靠敲打”,而鼓吹乐中的铙钹和小堂鼓正是敲打的演奏方式。尼达姆还说过:“敲鼓虽确是萨满特征,但并非萨满仪式所独有,而是一种与另一世界交往联系的公认手段。由此看来,鼓吹乐这种音乐形式不仅仅是音响具有威力能够渲染氛围,同时能够发挥仪式情景效应。所以说仪式音乐中器乐的演奏,打击乐的敲打是其功能的中心环节,这个环节既联系着支配行为的仪式观念,又联系着作为仪式行为结果的音乐声音。但是,仪式音乐是否真的具有连通两阈的有效性,我们这里不做讨论,其隐性的功能只存在于仪式局内人自己的观念、意象和感受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仪式音乐的显性功能是我们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得出的。它具有音乐本质的美感功能、娱乐功能,还具有对仪式活动的串联功能、渲染氛围的功能,但这些都只是为了仪式音乐的隐性功能而服务的。仪式音乐的核心功能是为了传达仪式行为者的观念,沟通两阈。
[参 考 文 献]
[1]李来璋.东北的鼓吹乐[J].中国音乐,1995(03).
[2]薛艺兵.民间吹打的乐种类型与人文背景[J].中国音乐学,1996(01).
[3]薛艺兵.论仪式音乐的功能[J].音乐研究,2003(03).
[4]谭智.从布努瑶“开悼”仪式看仪式音乐功能的三个层次[J].艺术探索,2009(06).
[5]汤洁.浅析仪式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以焦作市博爱县北石涧村丧葬仪式音乐为例[N].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09).
[6] 李来璋.东北鼓吹乐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06).
[7]薛艺兵.神圣的娱乐[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