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智慧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mi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成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成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一言以蔽之,读书能使人明智。
   书读得多就必须有知识吗?这也未必。古人说:“善读书可医愚。”看来关键在于能否善读。作家白先勇在谈到文学经典的功用时说:“看过、看通、看透《红楼梦》的人,的确要比没看过的人高出一截。”所谓“善读”,就是“看通、看透” 。何为“看通、看透”呢?这就要求不仅要懂得,读书要有同情心,要有悲悯之情,要懂得书中人物的困境、痛苦,而且要能自觉不自觉地从读物中寻找、体验并领悟与现实的生活相联系的智慧和美。从读物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找到使自己动情和开启心智的东西,这个过程得在阅读中自己去想象、创造。
   每一篇作品,都表现作家个人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作家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为读者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性情、气质、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仔细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体会的。只有这种独特的解读,才能启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同时培养人的想象力和领悟力。这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自由阅读的魅力所在,这应该就是“善读”,即读出智慧。
   至于语文课上听到的或是学到的,诸如,作品背景、主题思想、表达方式、文句的穿凿等,这些其实都是读书方法,并不是读书的目的。比如,那些“主题思想”之类的,应当知道一点,但只能作为一种认识理解的“参照”。因为这种从社会政治角度认识的“主题”,多是很宽泛的,有着很强的“时代性”,对个人阅读的“内化”作用很有限。只有读者自己独特的认识,才是最有用的。
   比如,有人读《项链》,被书中马蒂尔德的重信用和异于常人的承受力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力量而震撼;有人读《边城》,被书中虽物质贫乏但善良、乖巧、懂事从不因生活困难而放弃对生活的信念和追求的翠翠深深感动;有人从《背影》中,找到了做儿子的位置;有人读《红与黑》,提出了“身份社会里”木匠的儿子(于连)失败了“铁匠”的儿子还有必要去奋斗吗的疑问,有人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和保尔同呼吸、共命运、体会在苦难的锤炼和炉火中锻造一个“男子汉内心的黄金”的同时,也读出了保尔那个时代缺少对“个性自由发展的尊重”的遗憾。像以上这些,有的虽然和人们公认的“主题”有些距离,但正是因为这些书读得“都有自己”,有想象力,所以读出了智慧,所以这样的读书才真正有用。
   玩味,咀嚼,印证,只有认识到读书的真正目的,阅读时,才能保持独立思考的人格尊严。只有这样读书,才能达到不断开启心智的目的,才能增强思辨能力,才能从书中读出智慧,进而终身受益。
其他文献
《诗经》中多次出现的“淇水”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蕴。它可以是爱情的场所、爱情的同义语、也可以是爱情的某种“阻滞”以及爱国精神的借代语。从《诗经》对“淇水”的描绘中,可以领略到淇水风光,倾听到郑卫之音的某些美妙的旋律,以及华夏男女对故国的情思,等等。探讨《诗经》对淇水的描写,解读古代的“淇水文化”,可获得多方面的精神享受和美的启迪。   一、淇水——恋爱的伊甸园   《竹书纪年》卷上“帝辛”
期刊
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经过时间淘洗文质兼美的传世名作,往往比现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赏价值。因此,接触它们的时候先大可不必忙着去肢解,去条分缕析,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读,多读,目视其字,耳闻其音,心悟其情,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面到深层含义,进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   第一步粗
期刊
古诗词是文学领域里盛开的一朵奇葩,它有生动优美的语言、凝练传神的形象、深邃高远的意境。学会赏析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古诗词欣赏水平、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和艺术境界的重要途径。因此,注重古诗词鉴赏教学,引导学生以审美的态度走进古诗词,通过对话、涵泳、品味、感悟,并伴以积极的情感活动,能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受,让他们汲取精神的养料,提升他们的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从而满足学生主
期刊
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根本就在于“思维能力”。 “听”和“读”是理解和把握他人“思”的行为,“说”和“写”是整理和驾驭自己“思”的行为;“思”是“听”和“读”的过程与终点,亦是“说”和“写”的起点与过程。因此,抓住思维能力提升的规律进行训练,语文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育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训练,不要只顾语言文字方面,忽略了思维的训练”,要“把思想
期刊
场景描写,也就是场面描写,它不是单纯的环境描写,而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和社会)。一般由人物、事件、环境等组成,是人物在一定场合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情景,小说就是由一个个的场景组合而构成的。   从场景描写的定义就可以看出,它对任何一部小说的重要性。它所起到的作用有很多方面,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场景描写的运用,使得原本“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小说创作,又回归于生活,触手可及,可
期刊
当前,中学语文界面临诸多困惑。如,语言积累中,学生都能背诵名言佳句,但结合意思填空时,却不知是哪一句;仿写(拓展)句子时,“下笔千言”,结果却“离题万里”。“教无定法”的理念大家都烂熟于胸,但若想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的话,从情感“破”课,即进行愉快教学,定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几千年前,《论语》开篇就载有孔子对愉快教学的认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揭示了学习过程本身,应该充满乐趣并让学生从中获
期刊
在教学《祝福》时,让人震惊:祥林嫂的不幸令人同情,而学生读着却觉得好笑,特别是读到“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时,学生竟笑得天真烂漫。这句话很深奥,学生读不懂——更不要说对不幸者真诚地同情、平等地相处、尊重地给予了。不能怪学生,只能怪目前在教学中的价值导向出了问题。怎样引导学生向善,怎样利用文本中“善”的火花,去点
期刊
春秋时期,先师孔子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揭示了学习过程本身,应该充满乐趣而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孔子早就认识到,学习者的兴趣和爱好对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将“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实,孔子的得意弟子颜渊就是以学为乐的典范。孔子称赞他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门弟子的乐学与孔子的乐教有着
期刊
所谓的“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所以,提高教学有效性是促进发展、减轻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究其原因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力求构建激情课堂,谱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四部曲:点点滴滴都是“情”;红杏枝头春意闹;万涓归流,汇聚成河;横看成岭侧成峰。让文言文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让课堂唱响个性创新之曲,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一、第一曲:点点滴滴都是“情”   文言文的教学,“言”是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