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不仅是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提高学生语文修养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每一个兴趣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以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并逐步使他们达到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困境 正确指导 有效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从中不难看出,阅读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阅读不仅是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提高学生语文修养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语文大纲几经修订,都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第一位的基本要求。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下面就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大家分享。
(一)正确地读
朗读的最本质特征是靠声音表情达意。因此,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首先,进行有效地正字正音。在朗读训练中,我们有必要帮助学生去辨别、纠正。比如“似”这个字,在“似乎”“类似”,“相似”等词中发“四”的音,但在词语“似的”中时却读“是”的音,而这个词也经常出现在课文中,如果学生平时能够积累记忆,再遇见时就不会读错了,也不会影响读书的兴致。
其次,注意音变现象的教学研究。如“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中“一”的读音要有所变化读起来才流畅自然。再比如“商量”中的“量”,“疙瘩”中的“瘩”,“迷糊”中的“糊”,“糊涂”中的“涂”等等这些字在读的时候都要读轻声才准确。这些都需要老师多指导,学生多积累,扫清阅读中的拦路虎。
再次,还要注意多音字。多音字也是影响阅读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多音字,没有别的好方法就是多读多积累,见的多了自然就会读出它正确的音。
(二)流利地读
流利地读,是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流利地读呢?
首先,要学会预习。预习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进行阅读的一个阶段,是训练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学生预习以后,熟悉了课文,上课时老师的“启发”,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因此,必须增强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预习课文《荷花》,可以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的生字,段落,自己没读懂的地方用笔标出来,有条件的可以上网查查关于荷花的知识或读一读写荷花的文章和诗句或亲自去看看荷花的样子,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者会写的如此优美,懂得什么是“碧绿的大圆盘”,“雪白的衣裳”,“嫩黄色的小莲蓬”。
其次,要注意标点符号。在语言文学中,标点符号起着无可否认的重要作用。感悟、理解、掌握标点符号的朗读技巧,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听者也会受到美的熏陶。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常用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停顿时间与语感关系,尤其是那些表示一定感情色彩的符号,如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在课文《母亲的恩情》中有这么一段“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在这里要指导学生注意其中问号与感叹号的读法,体会孟郊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三)有感情地读
朗读是体察作者的情意,感受作者传达的理念的重要途径。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都把“有感情地读”理解为有感情和读。朗读指导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摹仿”或“感情提示”。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表达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需要出发,读出语音的变化,使全篇富于节律美盒韵律美。
首先要重视范读。要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名篇,文章的词句优美,色彩鲜明,感情充沛。教师如果能以适当的音量、语调和语速进行表情范读,一开篇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强烈愿望,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投入。
其次要充分发挥媒体资源的作用。媒体资源特别是多媒体资源和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骆驼妈妈为了不让小骆驼因为小红马的嘲笑而感到委屈时,就决定带小骆驼去沙漠里走一趟,去亲自体验自己身上那看似难看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中无法代替的作用,从而树立起自信与自豪感。在教学这一环节之前,我先用多媒体给大家展示了一组沙漠的图景,还播放了风沙铺天盖地而来的情景动漫。记得当时全班同学都激动的纷纷讨论,当我再让同学们说说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沙漠时,几乎全班都举手了,那么这样以后再来读课文,就不难理解“茫茫的大沙漠”、“无边无际”、“风沙铺天盖地”这些词了。同学们读起来一个个披情入文,声情并茂。当然,还有很多地方都可以根据需要适时、合理地使用媒体资源,但切不可毫无目的地滥用。
再次读一读,演一演。分角色表演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动作、形象,也满足了学生爱模仿、喜幻想、表现欲强的心理需要。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担任课文中的角色,在这样的情境中儿童对教材中的角色语言、行为动作以及思想感情,都会有更真切的理解,其表达能力、表现力也可得到有效的训练。比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我把课文中的三个人物分别做成了三个头饰小红马、小骆驼和骆驼妈妈,让小朋友戴在头上分别来扮演这三种角色,小朋友们顿时精神抖擞,每个小朋友都演得非常到位。表演“小红马”的那种趾高气扬的样子那种嘲笑的语气引起了同学们的一致批评,而“小骆驼”的委屈则让同学们为之愤愤不平。经过这种表演之后,再回归课本时同学们的情感自然不言而喻。
总之,只有以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有序指导,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才能帮助学生更好进入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才能真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关键词】阅读困境 正确指导 有效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从中不难看出,阅读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阅读不仅是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提高学生语文修养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语文大纲几经修订,都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第一位的基本要求。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下面就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大家分享。
(一)正确地读
朗读的最本质特征是靠声音表情达意。因此,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首先,进行有效地正字正音。在朗读训练中,我们有必要帮助学生去辨别、纠正。比如“似”这个字,在“似乎”“类似”,“相似”等词中发“四”的音,但在词语“似的”中时却读“是”的音,而这个词也经常出现在课文中,如果学生平时能够积累记忆,再遇见时就不会读错了,也不会影响读书的兴致。
其次,注意音变现象的教学研究。如“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中“一”的读音要有所变化读起来才流畅自然。再比如“商量”中的“量”,“疙瘩”中的“瘩”,“迷糊”中的“糊”,“糊涂”中的“涂”等等这些字在读的时候都要读轻声才准确。这些都需要老师多指导,学生多积累,扫清阅读中的拦路虎。
再次,还要注意多音字。多音字也是影响阅读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多音字,没有别的好方法就是多读多积累,见的多了自然就会读出它正确的音。
(二)流利地读
流利地读,是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流利地读呢?
首先,要学会预习。预习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进行阅读的一个阶段,是训练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学生预习以后,熟悉了课文,上课时老师的“启发”,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因此,必须增强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预习课文《荷花》,可以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的生字,段落,自己没读懂的地方用笔标出来,有条件的可以上网查查关于荷花的知识或读一读写荷花的文章和诗句或亲自去看看荷花的样子,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者会写的如此优美,懂得什么是“碧绿的大圆盘”,“雪白的衣裳”,“嫩黄色的小莲蓬”。
其次,要注意标点符号。在语言文学中,标点符号起着无可否认的重要作用。感悟、理解、掌握标点符号的朗读技巧,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听者也会受到美的熏陶。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常用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停顿时间与语感关系,尤其是那些表示一定感情色彩的符号,如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在课文《母亲的恩情》中有这么一段“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在这里要指导学生注意其中问号与感叹号的读法,体会孟郊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三)有感情地读
朗读是体察作者的情意,感受作者传达的理念的重要途径。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都把“有感情地读”理解为有感情和读。朗读指导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摹仿”或“感情提示”。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表达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需要出发,读出语音的变化,使全篇富于节律美盒韵律美。
首先要重视范读。要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名篇,文章的词句优美,色彩鲜明,感情充沛。教师如果能以适当的音量、语调和语速进行表情范读,一开篇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强烈愿望,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投入。
其次要充分发挥媒体资源的作用。媒体资源特别是多媒体资源和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骆驼妈妈为了不让小骆驼因为小红马的嘲笑而感到委屈时,就决定带小骆驼去沙漠里走一趟,去亲自体验自己身上那看似难看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中无法代替的作用,从而树立起自信与自豪感。在教学这一环节之前,我先用多媒体给大家展示了一组沙漠的图景,还播放了风沙铺天盖地而来的情景动漫。记得当时全班同学都激动的纷纷讨论,当我再让同学们说说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沙漠时,几乎全班都举手了,那么这样以后再来读课文,就不难理解“茫茫的大沙漠”、“无边无际”、“风沙铺天盖地”这些词了。同学们读起来一个个披情入文,声情并茂。当然,还有很多地方都可以根据需要适时、合理地使用媒体资源,但切不可毫无目的地滥用。
再次读一读,演一演。分角色表演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动作、形象,也满足了学生爱模仿、喜幻想、表现欲强的心理需要。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担任课文中的角色,在这样的情境中儿童对教材中的角色语言、行为动作以及思想感情,都会有更真切的理解,其表达能力、表现力也可得到有效的训练。比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我把课文中的三个人物分别做成了三个头饰小红马、小骆驼和骆驼妈妈,让小朋友戴在头上分别来扮演这三种角色,小朋友们顿时精神抖擞,每个小朋友都演得非常到位。表演“小红马”的那种趾高气扬的样子那种嘲笑的语气引起了同学们的一致批评,而“小骆驼”的委屈则让同学们为之愤愤不平。经过这种表演之后,再回归课本时同学们的情感自然不言而喻。
总之,只有以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有序指导,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才能帮助学生更好进入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才能真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