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演示实验进行教学优化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ad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乙炔制备和苯的溴代两个实验不同课堂演示方式的对比,呈现并探讨教学优化的过程。认为只有重视学生学习体验的获得,演示实验才能发挥其更大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乙炔制备;苯的溴代;演示实验;优化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3–003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几乎所有关心或者从事中学化学教学的专家和教师都认为:实验之于化学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当下值得引起重视的是,为了实验而实验的做法需要得到改变,关注化学实验的科学教育功能应该是教师们努力的重点。按部就班的实验演示虽然也能起到帮助学生形成物质印象或者建立概念理论的作用,但是我们仍然应当尝试不断挖掘演示实验中蕴藏的科学素材,优化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以使得学生的化学学科体验变得饶有趣味且富有科学意味。
  下面,以乙炔的制备和苯的溴代反应这两个实验的不同课堂演示方式为例,呈现并探讨教学优化的过程。
  1 电石制乙炔
  1.1 演示方式对比(见表1)
  2.2 教学优化过程探讨
  第Ⅰ种“先观察后讨论”的演示方式存在比较明显的教师主导的痕迹,学生对于装置及反应原理的理解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能够提出或者回答的问题属于“是什么”这样的思维水平,不易形成有价值的思考和讨论。同时,倾倒并清洗溴苯的过程产生污染,强烈刺激的有毒气体的挥发不利于构建友好的教学环境。
  第Ⅱ种演示方式中止水夹的合理使用以及封闭状态下氢氧化钠对溴苯的清洗给学生树立了绿色化学的良好榜样。同时,本实验改变了两种反应物的接触方式,通过上下移动铁丝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反应过程的控制。另外,教师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为什么用CCl4吸收溴蒸汽后的气体仍然能使硝酸银溶液出现混浊现象?尊重学生的认知体验,重视反应原理的讨论是该演示教学的特点,学生的思维将被领向深入。
  第Ⅲ种演示方式则尽量避免了教学暗示,包括吸收溴蒸气时CCl4的使用。演示实验的现象分阶段呈现,课堂教学和讨论也随之逐层递进。学生由“气球鼓起”现象得出“反应发生了”且“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结论;由“气体使得硝酸银溶液浑浊”现象展开“加成反应还是取代反应”机理讨论;再由学生根据已有装置设计实验以验证上述关于原理的讨论。这种演示方式将一个完整的实验分成了几个片段,现象之间适当的停顿给学生参与实验和讨论留出充足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学习与探索。
  上述两个案例,主要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教学的优化思考。
  (1)转变教学主体,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的实验演示教学流程为:
  这时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无论是现象的观察还是化学概念的形成都依赖于教师的实验演示和知识讲解;其次是比较注重知识的获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参与相对较少。
  而在优化的实验演示教学中,教师在做实验演示教学准备时可以尝试逐步放手课堂控制权,重视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使之从实验的旁观者转变成实验的参与者,再进一步过渡到实验的设计者;同时考虑如何通过实验现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学生的科学探究体验,从而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理念。
  (2)挖掘科学素材,优化呈现形式
  化学教材作为实现课程标准的蓝本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教材所呈现的实验装置和操作往往具有示范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必须完全按照教材的组织形式展开教学。在进行实验教学准备工作时,教师除了确保实验现象有良好的重现性、安全无污染等基本要素外,还应思考学生对教材装置、实验现象等可能会产生疑问的地方,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呈现这些疑问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逐步解决疑问。
  因此,关注学生的认知体验,充分利用实验创设适合学生讨论和探究的情景,有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中形成认知,并能在遇到新的问题时借助已有的认知产生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这远比仅传授给学生一些诸如反应现象、物质性质、反应原理等事实性知识有用得多。
  参考文献:
  [1][2]高级中学课本(试用本)·化学(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38.
其他文献
摘要: 陆军老师在专著《让教学成为研究》中系统阐述了广义“教学即研究”主张的理论框架和操作要义,该主张及其形成过程构成了一则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个案。其中,凝炼教学主张的行为、“教学即研究”主张的内涵以及该主张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都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规律,值得广大一线教师的研读、品味和借鉴。  关键词: 让教学成为研究; 教学即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  文章编号: 1005-6629(
摘要:探讨了教材配套网站设计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以及如何系统建设教材配套网站,重点论述了教材配套网站的界面设计和内容设计,并对教材配套网站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 数字化学习;教学网站;网络教材;课程整合;网站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4-0050-03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教育网站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产物目前得到了空前发展,各类教育教学网站
摘要:以“海水中的元素”为例,按照“情境-问题-活动-认知发展”的线索递进式设计教学,并将几种线索编织成立体网状结构融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带着新奇、疑问,在不断探究中逐步达到学习目的,更好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摘要:采用实验探究和计算模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一种金属与多种盐溶液反应”或“多种金属与一种盐溶液反应”的体系模型化,浅显直观地展示了该过程中各种反应是同时进行的,只是由于活动性差异、离子扩散和原电池效应的共同作用产生了“优先性”的效果。模型真实地再现了微粒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及体系的动态平衡,直接观察到充分反应后固体和溶质的微粒种类,生动形象地呈现了析出固体枝状结构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金属
摘要: 在中考化学试题中,常涉及生成气体(如氢气、二氧化碳和氧气)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研究发现,此类试题的一些相关曲线图存在科学性问题。基于数字化的实验研究表明,此类反应生成气体的速率在直角坐标系内并不是呈现上升型的一次函数图像,而是整体呈上升趋势且越来越平缓的曲线。在中考命题时,涉及的图像素材应该尽量真实合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形转化能力。  关键词: 中考化
摘要: 以有机制备实验复习教学为例,展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三化学复习教学重构案例的设计过程。该案例设计融合必修2、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实验化学等模块,通过理论分析、演示实验、实验改进等,探究乙酸乙酯制备实验的改进与优化,建构化学实验体系三要素和形成有机制备实验的思维模型。获得如下教学启示: 专题复习生本化;模块跨界融合化;素养提升进阶化;认知梳理结构化;问题解决模型化;资源捕捉及时化等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7-0038-04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是师生展开活动的中介和话题,给予了教师一定的运用教材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紧扣重点、大胆取舍,整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实施教学。  “依据课标整合教材,创新设计引导探究”是苯酚课堂教学设计的总体构想。    
摘要:本文以上海市某市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高一年级全体新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有关初中化学“学生实验”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揭示了初中“学生实验”完成的整体现状和不同“学生实验”的完成情况,探讨了实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和导致困难的原因,分析了实验教学与化学学习兴趣的关系,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提出若干思考,为进一步改进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及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学生实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3-0077-0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有许多化学老师认为呼吸过程中所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相等(同温同压下),其理由是O2与CO2中所含氧的质量相等,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张镜如主编的《生理学》上所给出的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人体呼吸道吸入气和呼出气的体积百分比如下表:    关于表中数据,张镜如主编的《生理
摘要:核心知识网络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具有集成、导航等多重作用。对于金属、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这一核心知识网络,可以通过新知学习中的过程性建构、基础性实验中的灵动性实验、加强与复分解反应微观实质的对接等途径,使其深入学生的内心。  关键词:核心知识网络;知识建构;初中化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10–002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核心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