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zvi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1945年年初,我们没有任何战场上的消息,也不知道美国人登陆后是否继续推进,不知道苏联人是朝我们挺进还是撤回。我们被困在漫天大雪中,忍受着没有尽头的冬天。
  我的衰弱可以从自己身上体会到,也可以从与我同时到达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彼得身上看到。这个既高大又壮实的男孩现在变得老鼠般四肢纤瘦、面色灰白、轮廓僵硬、眼窝凹陷。他就是我的镜子。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这个干瘪的人还保留着一副洁白的好牙齿。我常常温柔地注视着它们,被这些白色釉质吸引,仿佛那是溺水者的救命稻草,因为我对自己说,当它们掉落时,我们所有人的死期就到了。
  寒潮、狂风、雨雪侵入骨髓。尽管工厂还在运转,但我们感觉任务量有所减少,节奏有所放缓。
  一天早上,我们被要求留在集中营。我们还残存的那点理智立刻警觉起来:要对我们动手了吗?
  在惊恐不安中度过一天后,第二天早晨我们得到同样的消息:今天不用去工厂。我们终于明白,订单减少,工厂停工了。
  尽管天寒地冻,我们当中还是有人到户外去透气。我沿着木板房散步,走到尽头时,发现三个士兵正在逗弄一条狗,它隔着铁丝网围栏雀跃着。那些人朝远处扔雪球,每次它都奔跑着去抓雪球。它以为——或假装以为——雪球足够坚硬,可以叼在嘴里,当然,雪球每次都被它咬碎,它便惊讶地吠叫,仿佛别人跟它开了个恶意的玩笑。三个德国人被逗得哈哈大笑。我躲在后面,被那狗的执拗,被它的敏捷、无忧无虑的快乐所吸引——尽管它一再失败,却从未想过放弃。
  后来那三个士兵听到一阵提醒他们执行任务的铃声,转身离开。当他们从那条狗的视线中消失,铁丝网外面的它失望地哼哼着,坐了下来,显得很茫然。
  于是我走上前去,为什么?我不知道……尤其是对一个囚犯来说,靠近集中营铁丝网是非常不谨慎的事。管它呢,我朝前走去。
  那狗看到我,立即晃动尾巴,露出大大的笑脸。我越是走近,它越是欢快。现在它不住地抬脚。
  我想都没想,抓起一把雪团扔过铁丝网。它兴奋地迎着雪球跳跃、奔跑。雪球在它的爪间碎成粉末。它抗议,吠叫着又转向我,眼睛里满是快乐。我继续扔雪球,它冲上前,仿佛臀部被一股无形的、不可遏止的力量推动着。它陶醉于奔跑的快乐,雀跃、旋转、栽跟头,完全沉浸在奔跑的热情中。
  我跪倒在地,双膝陷进雪堆,身体压着大腿,滚烫的泪水噗噜噜地往下掉。这感觉多好啊……终于哭出来了——我已经多久没有哭过?已经多久没有产生过情感?已经多久没有像人那样做出反应?
  我抬起头,那狗坐在它热烘烘的柔软皮毛上看着我,充满疑惑,满是担忧。我朝它笑笑,它竖起耳朵,寻求一种确认,似乎在问:“我是该担心,还是不用担心?”
  我哭得更伤心了,但又努力保持微笑。这对一条狗来说,不构成清晰的回答。
  我慢慢靠近它,它高兴地哼哼起来。
  当我们彼此相距一米左右时,它急切地汪汪直叫,将口鼻从铁丝网的网眼中探过来。我俯身靠前,我的掌心能感觉到它呼出的温热气息、它湿润的鼻子。它亲吻我,我对着它说话,我从未对集中营里的任何人说过这么多话。
  它在与士兵们玩耍之后迎向我,这深深打动了我。我以为它不会看见我,通常我是透明的,没人会注意到我。据纳粹所言,我属于低等种族,就该去死。当它向我表达它的喜悦时,我重新做回了人。是的,它用和对待士兵们同样的兴致勃勃、同样的迫不及待迎向我,它唤回了我的人性。在它眼里,我跟纳粹同样是人。这就是我哭泣的原因——我已经忘记了自己是人,我已经不指望别人把我当人看,但它重新构建了我的尊严。
  我定了定神后,发现它也是骨瘦如柴、皮包骨头。它也缺吃的,尽管如此,它仍花时间寻找快乐……“你饿了吧,老伙计?我很想帮帮你,可我帮不了你。”
  它把尾巴夹得更紧了,尽管失望,但没有责怪我,继续满怀信任地看着我。它在期待某件神奇的事情,坚信我可以实现这样的奇迹,它对我抱有信念。
  这天中午,平时为了几片陈面包而与他人争抢的我,在死人身上翻找食物的我,在午餐时从自己那一份饭中省下一小撮干菜豆,用一块布包上,准备下午给它带去。
  它看到我,立刻摇摆尾巴,扭动身体。在等待的那几个小时里,它一点没有怀疑过我。它的喜悦如此打动我,而且我也不会让它失望。我隔着铁丝网,把干菜豆倒出去,它一下子扑了上来,不到四秒,我的宝贝就全到它的肚子里了。它抬起头,似乎在问:“还有吗?”我向它解释我没有更多了。它用舌头舔了好几遍嘴,似乎接受了我的解释。
  回到板屋,我的心仍在狂跳,我埋怨自己冒了太大的風险。作为一个像狗一样活着的人,把自己的食物分出去,还如此靠近铁丝网,这样做实在太危险了。可是,我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囚犯们都很惊讶。
  “你这是怎么了?”
  我大笑起来。他们确信我发疯了,转过身继续忙手里的事。
  此后,我常利用不用做工的时间溜出去喂它。
  一周以后,苏联军队解放了集中营。
  我承认,我们当中没人敢相信!其实,苏联人到来之前已经有一些迹象——士兵的撤退,工头之间的争吵,夜里搬动物品的嘈杂声和来来回回的汽车噪声——然而即使面对解放者,我们还是迟疑。这会是个陷阱吗?这又是纳粹发明的什么奸诈计谋吗?
  没有人对苏联士兵微笑,也没人感激他们。我们没有动,我们什么表示都没有。感恩是一种被我们遗忘已久的美德。一直等到苏联人打开食品储藏室,招呼我们过去大快朵颐时,我们才感觉活了过来。
  那场景很恐怖。我们撕咬着火腿片,吞咽着面包和面条,活像一群白蚁在进攻一块木头。我们眼睛里除了怕被打断的焦虑,看不到一丝快乐。   我们中的一些人在饱餐一顿的几小时后就死了,他们的身体已经虚弱到无法消化食物。不过没关系,至少他们是吃饱了肚子才死的。
  半夜,在吃饱喝足后,我向那个有着漂亮牙齿的男孩彼得道过晚安,就沿着围栏去找那条狗……在经历了刚刚发生的奇迹后,我认定它是带来好消息的天使。它的突然出现让我扛过了被解救前的那几天。我的口袋里揣着为它准备的一小罐食物,我将会多么欣喜地看着它享用。
  然而我没有找到它。我试着唱歌、说话,想让它听到我的声音。但是它一直没有出现。我不禁悲从中来,泪如雨下。这非常荒谬,在这样一个刚被解救、重获自由的夜晚,我泣不成声……可我怜悯的是一条我仅仅认识了一个星期的流浪狗——我父母被抓走的时候我只是咬紧了牙关。
  第二天,我跟着队伍离开了集中营。
  我们再一次在皑皑白雪中几小时、几小时地行走,一切都没变。我们再次开始长途跋涉……像从前一样,有人倒下了;像从前一样,没有人停下脚步阻止他们在漫天飞雪中断气。
  突然,在队伍左侧,我听到狗吠声。
  那条狗狂奔过来。
  我跪下张开双臂,它扑到我怀里,兴奋地舔我,它的舌头锉着我的脸,让我略感不适。但我由着它涂了我满脸的口水。这条带着爱意亲吻我的狗,是对我没有期盼的未婚妻,是我失去已久的家人,是唯一在寻找我的生灵。
  囚犯们超过我们继续在雪地里行进,而狗和我,我们继续笑着、叫着,因喜悦而沉醉,为我们的重逢而高兴。
  等到队伍末尾也从我的视野中消失时,我才抬起头来。
  “快跑,狗狗,我们必须追上他们,否则会迷路。”它听懂了我的话,抬起扁扁的脑袋,咧嘴笑着,在我身边奔跑着追赶队伍。我们从哪里得来的这些力气?
  这天晚上,我和狗度过了重逢后的第一夜,以后再也没有什么事情能将我们分开。
  在我们的队伍临时歇脚的学校里,我的狗蜷缩在我的大腿边,我感觉没那么冷了。更妙的是,抚摸着它,我重新体验到触觉、温柔,感受到活着的重量,满心欢喜。我有多久没有主动触碰过一具温暖的身体了?一瞬间,我感觉流亡终于结束了。在我的狗身边,无论身处何方,我都占据着世界的中心。
  子夜,当其他跋涉者沉沉睡去,当月亮挂在蒙上水汽的窗格后面时,我出神地凝视着我心满意足的同伴,它耳朵耷拉在脑袋两侧,完全放下警戒。我给它取名道:“你就叫阿尔戈吧。这是奥德修斯的狗的名字。”它皱皱眉头,不敢肯定自己是否听懂了。
  “阿尔戈……你知道阿尔戈吗?当年老的奥德修斯在漂泊二十年后回到伊塔卡岛时,阿尔戈是唯一认出他的生灵。”阿尔戈点头表示知道——更多是出于殷勤而非当真。以后的日子里,它很乐意听到从我嘴里叫出这个名字,然后通过对我的服从向我证明,这就是它的名字。
  我们的回程十分漫长,断断续续。这一大群来自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囚犯,在惨遭蹂躏、缺衣少食的欧洲大地上踉跄前行,加入不知该听命于谁的哀伤的流浪人群。对我们这些活着的骷髅,人们根据火车的运行和接纳能力,将我们从红十字会的临时收容站送往固定收容所,尽可能避开最后的战事。为了回到那慕尔,我穿过了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亞,来到伊斯坦布尔,中转到西西里,再从马赛上岸,坐火车经法国到布鲁塞尔。在整个行程中,阿尔戈紧紧地跟着我。当我端详一名美国大兵在临时营地为我们拍下的照片时,我发现在与饥饿、困苦、不确定、焦虑的抗争中,我们从彼此的陪伴中汲取力量,只有在对方的陪伴下才能活下去。
  即便饿到极点,阿尔戈也会在我嚼面包时等待着。换作是人,早就扑上来争抢了。而它带着信任耐心地等待,相信我会分给它一块。我本不愿意把我那份分给任何人,是它的尊重让我变得善良。如果说人类天真地相信上帝,那么狗却天真地信任人类。在阿尔戈的注视下,也许我会找回人性。
  (留 痕摘自中信出版集团《看不见的爱》一书,本刊节选,李晓林图)
其他文献
阿根廷动画短片《雇佣人生》描绘了一个人人皆是工具人的世界:清晨7点15分,闹铃大作,伴随着一声叹息,主人公起床,开始千篇一律的一天。他家里的灯、镜子、桌椅、衣帽架,通勤路上的交通工具、红绿灯,办公大楼的大门、电梯,都是由人承担和构成的——比如,红灯先生和绿灯先生被挂在交通灯杆上,亮红灯时,红灯先生敞开外套,露出红衣;需要转绿灯时,绿灯先生敞开外套。  主人公自己也是一件工具:他是一块地垫,被人踩在
期刊
有人曾在读了海子的诗歌《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后,突然问道:“为什么姐姐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结构里有那么重要的位置?”  这是一个好问题。  确实,除了母亲、父亲,姐姐是最常出现在抒情类文艺作品中的家庭成员了。弟弟一般不会被作为抒情对象,而哥哥、妹妹一旦作为抒情对象,往往已是恋人的代称。  在平辈亲属中,只有姐姐能在角色的原始意义上成为最自然的抒情对象,这揭示着,“姐姐”这个词,在心理上具有某种特殊
期刊
在《小王子》一书中,有一段写到小王子在沙漠中寻找水源,他毫无目的地走着,突然发现月光下的沙漠非常美丽。小王子说:“沙漠美丽是因为在某个地方隐藏着一口水井。”  人类也是一样,表面上看不到的“水井”隐藏在心灵的某处,人们就会变得美丽。但是,这跟隐匿在心中无法对别人言说的秘密是完全不同的。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拥有一个“神圣的地方”,它会跟随年龄一起成长。这里不允许其他任何人,包括亲人、恋人等进入。不
期刊
婚姻升级的代价  198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工作的陈一筠启程前往加州大学社会学系学习。这次出国,陈一筠是奔着全新的领域去的。老师费孝通建议她进入婚姻家庭的研究领域。“他讲道,家庭是一个全人类共同的组织,全球化也好,中国的改革开放现代化也好,任何一种浪潮之下,社会的基础都是家庭。”  陈一筠把1980年视作中国婚姻现代化的分界点。  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头30年,婚姻呈现出超稳定的状态。但
期刊
2005年,我博士毕业后,入职南方一所极为普通的二本院校——广东F学院,当了一名教师。  在大众化教育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其中只有少数人能进入重点大学,更多的则走进数量庞大的普通二本院校。  就我所教的几千名学生来看,他们大多出身平凡,要么来自不知名的乡村,要么从毫不起眼的城镇走出,身后有一个打工的母亲或下岗的父亲,和当下学霸们“一线城市、高知父母、国际视野”的高配家庭形成
期刊
我家老大,有“恋车情结”。  小時候,当玩伴以零用钱买糖果饼干解馋时,他却悉数花在玩具小汽车上。年龄稍大,他闲来无事便伫立路边,眼睛骨碌碌地随着川流不息的车子打转,认牌子、认车型。上了中学,订阅汽车杂志,翻来覆去地看,看得几乎连眼珠也镶嵌进书页了。平时金口难开,可话题一触及汽车,他便眉飞色舞,如数家珍。  负笈国外后,每封家书、每通电话,提的都是同一个要求:他想买车,让他买车。洋洋洒洒地列举买车的
期刊
张光宇上海美影厂的“外来和尚”  1956年,张光宇搬进王世襄在北京朝阳门内芳嘉园的家里。那时的张光宇已经步入其50年漫长艺术生涯的晚期。他民国时期画过漫画,做过装饰艺术,办过出版社和印刷厂,写了中国第一本现代设计著作。1949年后,他从香港来到北京,任中央美术学院图案装饰美术系主任。  1959年,一封来信改变了张光宇在芳嘉园的生活。信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下文简称“上海美影厂”)厂长特伟邀请
期刊
雨夜,窗外传来几声细嫩的猫叫。  披衣出来,见树丛下一黑一花两只仔猫紧紧相依,瑟瑟发抖。抱起,它们竟死死抓住我的衣服,再不松爪。细看,毛透湿,眼极大,极丑。于是我恻隐之心大动,抱回屋内,决计待明日天晴放出去,任它们的母亲来寻。  我将猫儿放在空调旁用热风烘,又端来牛奶,俩猫食量颇大,一盆奶顷刻见底。吃饱烘干,它们便开始在屋内寻事,毫无做客的拘谨。各角落巡视完毕之后,黑的对地上的书产生了兴趣,一本《
期刊
梅耶·马斯克  当地时间2020年5月30日,随着一声“Go!SpaceX!”的大吼,承载着两名宇航员的SpaceX猎鹰9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在将宇航员成功送入轨道后,SpaceX的CEO埃隆·马斯克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喜悦,并表示接下来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研究星舰飞船——他始终记得,把人送上天,只是他“多行星生存計划”的一小步而已。  梅耶·马斯克第一时间在推特上祝贺,并表示:“谁能想到会有这样一
期刊
原子弹“胖子”爆炸  就像个体在感冒发烧后,短时间内身体抵抗力会有所提升,战争也一样,它是人类社会整体的“高烧时刻”。被求生欲和末世感压迫着的创造力,会在此期间井喷式爆发。原子弹、雷达、青霉素,今天普遍认为是“二战”期间的三大发明,一个攻,一个防,另一个在攻防之间救人无数。  但若继续爬梳更多的历史细节,便不难发现,牺牲与救赎并不是战争的全部。在宏大叙事的边缘,还有女人和孩子、童真与欲望,以及个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