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法,大胆肯定学生的见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培养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具体的人才培养学科,是整个社会教育系统的一个构成部分。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需要我们关注人的个性自然发展,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成长,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有人说:“未来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而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一直将培养理想化、模式化的人才作为核心,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规矩”与“方圆”的包围之中,缺乏利于个性发展的多元的教育环境,漠视了个体的独特性。
然而,21世纪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人要有熟练的操作技巧,而且要求人要有人的生动、丰富的世界,富有独立、自主、创造性的精神。日本著名企业家土光敏夫说:“需要有个性的,即有特点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如果一个组织团体中,它的成员都互相雷同,那是不行的。作为企业来说,需要最大的效果。”显然,培养学生个性已成为战略性的任务。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马班斯基指出:“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即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而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是生活之乐。那么,阅读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个性呢?
1.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
所谓个性是指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文明进步,尊重人的自我选择和价值取向,发展人的个性特征和人格品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语文老师应该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学会辨别学生个性的倾向性,帮助学生发展其个性。他们中有胆大的、胆小的、顽皮的、沉静的、合群的、孤僻的、热情的、冷漠的,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语文教师就担当着开启每个学生世界的责任。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才能谈培养学生的个性。
2.转变教学观念,打开学生个性的闸门
长期刻板的语文教学不但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压抑了他们的个性。以至他们对人生的探索,对科学的创造等潜能被扼杀在摇篮之中。面对这一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的目标是由以前的学生对阅读材料简单识记、理解运用转变到通过阅读材料进行感悟的思维的训练,最终达到不同的学生对这些问题有着不同的个性鲜明的见解,不同层面的认识。
如对杨朔《荔枝蜜》的解读,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荔枝蜜》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学习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而有的学生就不同意《荔枝蜜》中的热爱劳动人民的说法,认为作者文末写到“农民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一一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思维转接不自然,为什么偏偏在这时候看到农民呢?显然有斧凿的痕迹,作者是为了升华而升华。蜜蜂的勤劳足以感人,再写农民显得画蛇添足。这时教师应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其对事物的异向的深刻的思维能力。
3.挖掘教材底蕴,滋养学生个性
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多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民族语言明亮而透彻的深处,不但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人们一代跟一代传下去,但是每一代生活成果都保留在语言里,成为流传给下一代的遗产。一代跟着一代,把各种深刻而热烈的历史事件的结果,信仰、见解、生活中的优患和欢乐的痕迹,全部积累在民族语的宝库里。总之,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语言教材便具有深刻而丰富的人文底蕴,在这人文底蕴里更珍藏着一颗颗个性的珍珠,熠熠发光。可见,语文学科实施个性教育,应该是得天独厚的。语文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底蕴,引导学生朗读、研读、感悟课文,使学生的灵魂流连于字里行间,使学生的心灵浸染于墨韵书香,使学生的脉搏与作者产生共振,从而得到人性的升华,形成自己健康的个性,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从自己的一次历险中感悟到人生的经验一一大困难可化整为零,化难为易,但重要的是要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反复研读、感悟,说出自己的见解。
4.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呵护学生的个性
“教”是为“学”服务的,是因“学”而存在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的发展,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导致教学中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这造成了师生角色的恒定化,禁锢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去分析、感悟课文。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于作者、不同于老师的看法,允许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由于学生的阅历不同,理解水平不同,对文章的理解也会不同。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亦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有激发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热情,更要带着欣赏中肯的眼光去评价学生不同的见解。因势利导,让学生拓宽,挖深自己的认识。同时,教师对一些胆小、性格内向的学生,要时常激励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建立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的个性思维得以释放。
5.激发学生灵性,张扬学生个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往往舍不得在课堂花费许多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地去思考、争论。而是由教师越俎代庖,学生机械地记忆,这样的教学怎能谈培养个性呢?
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说:“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语文不同于数学,语文课的内容不是抽象的公式、定理、定义、概念,而是凝聚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有血有肉的作品,语文课本身就带有许多模糊多义性的东西,大至课文主旨,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清代学者赵翼在《闲居读书》一诗中写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问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窍。”即强调学习贵在个性,贵在创造。《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为学生营造思维的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如:学习《愚公移山》,围绕“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认为不但需要,而且要发扬;有的则反对。又如教《孔乙己》时,让学生想象孔乙已己是怎样死的,结果回答真是千姿百态:冻死的,累死的,被打死的,甚至说是车祸死的。这样的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他们的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示。
总之,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与学
[2]语文教学通讯
[3]中国教师报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培养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具体的人才培养学科,是整个社会教育系统的一个构成部分。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需要我们关注人的个性自然发展,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成长,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有人说:“未来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而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一直将培养理想化、模式化的人才作为核心,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规矩”与“方圆”的包围之中,缺乏利于个性发展的多元的教育环境,漠视了个体的独特性。
然而,21世纪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人要有熟练的操作技巧,而且要求人要有人的生动、丰富的世界,富有独立、自主、创造性的精神。日本著名企业家土光敏夫说:“需要有个性的,即有特点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如果一个组织团体中,它的成员都互相雷同,那是不行的。作为企业来说,需要最大的效果。”显然,培养学生个性已成为战略性的任务。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马班斯基指出:“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即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而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是生活之乐。那么,阅读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个性呢?
1.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
所谓个性是指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文明进步,尊重人的自我选择和价值取向,发展人的个性特征和人格品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语文老师应该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学会辨别学生个性的倾向性,帮助学生发展其个性。他们中有胆大的、胆小的、顽皮的、沉静的、合群的、孤僻的、热情的、冷漠的,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语文教师就担当着开启每个学生世界的责任。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才能谈培养学生的个性。
2.转变教学观念,打开学生个性的闸门
长期刻板的语文教学不但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压抑了他们的个性。以至他们对人生的探索,对科学的创造等潜能被扼杀在摇篮之中。面对这一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的目标是由以前的学生对阅读材料简单识记、理解运用转变到通过阅读材料进行感悟的思维的训练,最终达到不同的学生对这些问题有着不同的个性鲜明的见解,不同层面的认识。
如对杨朔《荔枝蜜》的解读,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荔枝蜜》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学习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而有的学生就不同意《荔枝蜜》中的热爱劳动人民的说法,认为作者文末写到“农民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一一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思维转接不自然,为什么偏偏在这时候看到农民呢?显然有斧凿的痕迹,作者是为了升华而升华。蜜蜂的勤劳足以感人,再写农民显得画蛇添足。这时教师应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其对事物的异向的深刻的思维能力。
3.挖掘教材底蕴,滋养学生个性
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多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民族语言明亮而透彻的深处,不但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人们一代跟一代传下去,但是每一代生活成果都保留在语言里,成为流传给下一代的遗产。一代跟着一代,把各种深刻而热烈的历史事件的结果,信仰、见解、生活中的优患和欢乐的痕迹,全部积累在民族语的宝库里。总之,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语言教材便具有深刻而丰富的人文底蕴,在这人文底蕴里更珍藏着一颗颗个性的珍珠,熠熠发光。可见,语文学科实施个性教育,应该是得天独厚的。语文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底蕴,引导学生朗读、研读、感悟课文,使学生的灵魂流连于字里行间,使学生的心灵浸染于墨韵书香,使学生的脉搏与作者产生共振,从而得到人性的升华,形成自己健康的个性,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从自己的一次历险中感悟到人生的经验一一大困难可化整为零,化难为易,但重要的是要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反复研读、感悟,说出自己的见解。
4.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呵护学生的个性
“教”是为“学”服务的,是因“学”而存在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的发展,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导致教学中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这造成了师生角色的恒定化,禁锢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去分析、感悟课文。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于作者、不同于老师的看法,允许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由于学生的阅历不同,理解水平不同,对文章的理解也会不同。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亦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有激发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热情,更要带着欣赏中肯的眼光去评价学生不同的见解。因势利导,让学生拓宽,挖深自己的认识。同时,教师对一些胆小、性格内向的学生,要时常激励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建立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的个性思维得以释放。
5.激发学生灵性,张扬学生个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往往舍不得在课堂花费许多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地去思考、争论。而是由教师越俎代庖,学生机械地记忆,这样的教学怎能谈培养个性呢?
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说:“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语文不同于数学,语文课的内容不是抽象的公式、定理、定义、概念,而是凝聚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有血有肉的作品,语文课本身就带有许多模糊多义性的东西,大至课文主旨,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清代学者赵翼在《闲居读书》一诗中写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问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窍。”即强调学习贵在个性,贵在创造。《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为学生营造思维的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如:学习《愚公移山》,围绕“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认为不但需要,而且要发扬;有的则反对。又如教《孔乙己》时,让学生想象孔乙已己是怎样死的,结果回答真是千姿百态:冻死的,累死的,被打死的,甚至说是车祸死的。这样的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他们的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示。
总之,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与学
[2]语文教学通讯
[3]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