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节选)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anger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天的早晨,我们那地方有乡下的姑娘在各处街巷,沿街叫着“卖栀子花来”。栀子花不是什么高品,但我喜欢那白而晕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乐意的。
  我这样便爱起花来了。也许有人会问“你爱的不是花吧?”这个我自己其实也已不大弄得清楚,只好存而不论了。在高小的一个春天,有人提议到城外F寺里吃桃子去,而且预备白吃;不让吃就闹一场,甚至打一架也不在乎。那时虽远在五四运动以前,但我们那里的中学生却常有打进戏园看白戏的事。中学生能白看戏,小学生为什么不能白吃桃呢?我们都这样想,便由那提议人纠合了十几个同学,浩浩荡荡地向城外而去。到了F寺,气势不凡地叱着道人们,道人们立刻领我们向桃园里去。道人们踌躇着说:“现在桃树刚才开花呢。”但是谁信道人们的话?我们终于到了桃园里。大家都丧了气,原来花是真开着呢!这时提议人P君便去折花。道人们是一直步步跟着的,立刻上前劝阻,而且用起手来。但P君是我们中最不好惹的;“说时迟,那时快”,一眨眼,花在他的手里,道人已踉跄在一旁了。那一园子的桃花,想来总该有些可看;我们却谁也没有想着去看,只嚷着,“没有桃子,得沏茶喝!”道人们满肚子委屈地引我们到方丈那里,大家各喝一大杯茶。这才平了气,谈谈笑笑地进城去。大概我那时还只懂得爱一朵朵的栀子花,对于开在树上的桃花,是并不了然的;所以眼前的机会,便从眼前错过了。
  以后渐渐念了些看花的诗,觉得看花颇有些意思。但到北平读了几年书,却只到过崇效寺一次;而去得又嫌早些,那有名的一株绿牡丹还未开呢。北平看花的事很盛,看花的地方也很多;但那时热闹的似乎也只有一班诗人名士,其余还是不相干的。那正是新文学运动的起头,我们这些少年,对于旧诗和那一班诗人名士,实在有些不敬;而看花的地方又都远不可言,我是一个懒人,便干脆地断了那条心了。后来到杭州做事,遇见了Y君,他是新诗人兼旧诗人,看花的兴致很好。我和他常到孤山去看梅花。
  有一回,Y来说,灵峰寺有三百株梅花;寺在山里,去的人也少。我和Y,还有N君,从西湖边雇船到岳坟,从岳坟入山。曲曲折折走了好一会,又上了许多石阶,才到山上寺里。寺甚小,梅花便在大殿西边园中。园也不大,东墙下有三间净室,最宜喝茶看花;北边有座小山,山上有亭,大约叫“望海亭”吧,望海是未必,但钱塘江与西湖是看得见的。梅树确是不少,密密地、低低地整列着。那时已是黄昏,寺里只我们三个游人;梅花并没有开,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朵儿,已经够可爱了;我们都觉得比孤山上盛开时有味。
  在船上,我们还不离口地说着灵峰寺的梅花,直到湖边电灯光照到我们的眼。Y回北平去了,我也到了白马湖。那边是乡下,只有沿湖与杨柳相间着种了一行小桃树,春天花发时,在风里娇媚地笑着,还有山里的杜鹃花也不少。这些日日在我们眼前,从没有人煞有介事地提议“我们看花去”。但有一位S君,却特别爱养花;他家里几乎是终年不离花的。我们上他家去,总看他在那里不是拿着剪刀修理枝叶,便是提着壶浇水。他院子里一株紫薇花很好,我们在花旁喝酒,不知多少次。白马湖住了不过一年,我却传染了他那爱花的嗜好。
  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累累如珠的紫荆,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艳极了,却没有一丝荡意。疏疏的高杆子,英气隐隐逼人,可惜没有趁着月色看过。王鹏运有两句词道:“只愁淡月朦胧影,难验微波上下潮。”我想月下的海棠花,大约便是这种光景吧。为了海棠,前两天在城里特地冒了大风到中山公园去,看花的人倒也不少;但不知怎的,却忘了畿辅先哲祠。Y告我那里的一株,遮住了大半个院子;别处的都向上长,这一株却是横里伸张的。花的繁没有法说;海棠本无香,昔人常以为恨,这里花太繁了,却酝酿出一种淡淡的香气,使人久闻不倦。Y告我,正是刮了一日还不息的狂风的晚上,他是前一天去的,他说他去时地上已有落花了,这一日一夜的风,准完了。他说在北平看花,是要赶着看的:春光太短了,又晴的日子多;今年算是有阴的日子了,但狂风还是逃不了的。我说在北平看花,比别处有意思,也正在此。这时候,我似乎不甚菲薄那一班诗人名士了。
  (选自《朱自清散文全编》)
其他文献
奶奶住在小温泉巷4号。  我一直惊讶于这条小巷的生命力。在城市化、现代化的今天,它仍然保留着几十年前的样子,青色的砖墙上长满绿绿的苔藓,脚下石板缝里的小花轻轻摇曳。  不知什么原因,我总想住奶奶家。  大概是因为住奶奶家舒适吧,时光似乎在这里流得慢些。推开挂着铜环的木门,我总能看见忙忙碌碌的奶奶,有时是打理花草,有时是整理房间,见我来了,奶奶总是微微一笑。  小时候在奶奶身边长大,奶奶身上总是有一
期刊
最近,一款最初出现在国内各大旅游景点的豆芽花发卡,日渐在大街小巷风靡起来,尤其是客流量较大的地铁站周边,随处可见男女老少“头上长草”,甚至“长”出树叶、豆芽、蘑菇、苹果、樱桃来。  超萌神器“头上长草”,一夜之间星火燎原,刮起流行旋风。确实,这种塑料发卡戴在头上显得超级可爱,质软色艳的幼苗在乌黑的头发上摇曳生姿,确是别有一种风情。  但有不少网友对其含义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种一夜流行起来的发饰,多
期刊
一  看多了鲜绿的双眼,在经过近二十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之后,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大漠与戈壁。  对于自出生以来一直在江南水乡成长的我来说,河西走廊便是极西之地,是太阳的故乡与摇篮。  行走在河西走廊之上,三千年前洒在那些行来过往的僧人旅客身上的阳光,也同样慷慨地照在我身上,裸露在外的皮肤感受着这份烧灼的热情,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我所在何处。  二  我顺着那条丝绸铺成的路,走到了敦煌。  敦煌这两个词一
期刊
点击  冯沅君是个女中豪杰,早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科读书时,就以豪放无畏而闻名。其文也如其人,沈从文曾赞其文风“雄强泼辣”。这篇散文大写意、远视角的写法无不与她的个性有关,因而显得大气。  一  十时改乘正太车西行,雨益大,雾益厚。凭窗望去,只见远山近村都隐入虚无的境界,依稀古代神话中所说的阆苑蓬岛。  这种迷离的景物,在自然的美中最称蕴藉,较之天朗气清时所见者,格外美妙。沿道多植杨柳,长条
期刊
在风中,白纸飘摇逝去,无力挣扎;蝴蝶抓紧枝桠,夹紧双翼,微弱地、渺小地、又不懈地抗争。在恶劣的环境中,这种微弱得不值一提的抗争却是生命存在、生命尊严的最高表现。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思考使人类区别于万物。那些有思想的人,在蒙昧的时代里凭一己之力抗争,带着蒙昧的人类走向了光明,他们就像风中的蝴蝶,暴力、压迫、白色恐怖与铁腕政治都不能使他们屈服。他们与落后斗争、与权贵斗争,即使一袭
期刊
提起罗玉凤这个名字,或许大家都不熟悉。但是一说凤姐,大家都耳熟能详。  凤姐原是一名收银员,就因“我要嫁给白马王子”而出名。她随口说出的一句话,都能被大家吐槽为“雷语”。网络上迅速骂声一片,同为网络红人的芙蓉姐姐也向凤姐道谢,说因为她所以大家不再骂自己了,两人也因此“掐架”。  但是我眼中的凤姐,那个被人骂得狗血淋头的罗玉凤,就像《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般精明能干,字字珠玑。唯一不同的,只是长相罢了。
期刊
“甜甜,快点起床吃饭,每天早上不起,再不吃饭身体成什么了?我们每天在外面干活,你们在屋里能睡着啊?听到没有,快起!”  唉,又是一天。  每天早上都要被妈妈从被窝里唠叨起来。“起来没有!饭都凉了,什么时候你才能听话了……”这不,又开始了,无奈……起床吧!  吃过早饭,感觉好多了,我便对妈妈说出去玩会儿。没想到——“玩什么玩,有那时间还不如在家看会儿书,家里那么多对学习有益的课外书,你都看完了吗?你
期刊
引用就是写文章时,作者有意引用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的修辞手法。常见的引用有如下几种:  第一,较为常见的是引用诗句。  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美化语言、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例:《引得春风度玉关》中首段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所写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期刊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的專业基础扎实吗?我的功底够深厚吗?我常常这么问自己,得出的答案则永远是否定的。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真正接触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可不读的一些文学书籍的呢?  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位语文教师。父亲是中学教师,每到周末,他从城里的学校回到农村的家,带给我们的礼物就是五颜六色的粉笔,这已经足够让我们兄妹在小伙伴面前得意了。父亲教的是数学,他大概也从没意识到要培养我们阅读的兴趣,只是
期刊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论焦大  □黄 裳  焦大可以算得是贾府的屈原。焦大不过为了看不惯贾门不肖子孙的行径,酒后发了几句牢骚,就被捆了起来扔在马圈里;又为了防止他讲出更不好听的话来,给他塞了满嘴的马粪。其实焦大的原意是要贾府好,不忍看它陷入破败的境地,动机原是可嘉的,但结果如此,因此他演出的应是一出悲剧。这些意思记得都是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  归结起来就是,焦大不去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