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不仅能反映一个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能反映其认识能力、审美能力、思想修养和文学艺术修养。因此,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呢?笔者试图突破了传统的作文教学框架,从“怡情”、“沟通”、“松绑”、“实践”、“积累”五个维度人手作了探索,以此来丰富作文教学途径,扩大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
一、怡情
将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作为作文教学的灵魂。
教学中,一方面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和价值,用积淀在作品中的精华去陶冶学生的心灵,产生积极的育人效应;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走进现实,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将自己融入其中去积极地体验人生,感悟人生,为逐步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格打下基础。如,有意识地设置困难和障碍,让学生去经受失败、经历挫折,逐步培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愉快的富含创造性的作文氛围,让学生欢欢喜喜作文,始终保持爱说爱写、想说想写、争说争写的作文心态。
二、沟通
作文实际上就是与社会交往和对话的言语交际实践活动。教学时,可以从学生的交际需要出发,每次作文都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写,写给谁看,从而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也可以创设多维度、多层面、多样式、多对象的“沟通”情境,让学生在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会其他人群)的积极交往过程中,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思想和情感。还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渠道,构建同化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调查学情、分析学情去了解学生的教育需求、道德需求、情感需求、个性发展需求,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个性、希望、困惑,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学生作文中的困难予以有的放矢的指导和帮助。
三、松绑
作文教学要致力于“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我们首先要解脱对学生作文心理的各种束缚,改变以往作文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命题作文为主、以书面表达为主、以记叙文为主、以教材(教师)命题为主、以审题为主的做法。实现全过程开放、全方位开放,努力创建一个民主的、宽容的、张扬个性的、乐于创造的、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作文教学环境。
1.开放“要求”。放宽种种过多过严的限制,降低不切实际的作文要求,不设统一的、静态的作文标准,实事求是地、因人制宜地确定每个学生的发展点,不拔苗助长、不吹毛求疵。先求爱说爱写,后求会说会写;先让学生“放胆”写,再让学生“小心”写。
2.开放“空间”。作文不再禁锢于课堂,局限于教材。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生活。把作文训练巧妙地、有机地结合于饶有兴味的各类活动之中,如参观访问、科学实验、广播板报、征文竞赛、艺术审美、手工制作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的渠道和方式,更丰富的素材资源、更广阔的时空,让他们自由地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想象和创造。
3.开放“形式”。变单一的训练形式为多样化的、多功能的、多个性特点的训练形式。一是口语交际与书面语交际结合,强化口语交际训练,低年级不以说、写“完整、连贯”的话起步,而是以各种形式训练学生爱说、想说、多说、大胆说;二是改革教材命题,让学生从生活中、阅读中产生命题。作文可以有文有题,也可以有文无题;可以先有题后有文,也可以先有文后有题,只要能围绕一个意思写就行;三是多种文体结合,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童话、寓言、科幻故事、产品说明、广告词、日记、随笔、诗歌等。总之,给学生自我命题的自由、选择文体表达形式的自由。
4.开放“过程”。改变过去“教师命题——审题立意——范文引路——依葫芦画瓢”的作文指导结构,淡化审题,不设“样板”,不设“模式”,代之以“感受生活——诱发欲望——交流信息——尝试实践——合作评改”的结构,让学生在“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样”全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四、实践
作文不要着眼于给学生以完整的写作知识体系,而在于让学生去扎扎实实地经历学习全过程;不是灌输给学生写作技能技巧,而是在读写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发现写作规律。教学中,变过去的被动的“接受式”为主动的“研究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自然科学实践,关注社会热点(如环保、申奥、拒绝邪教、抗击流行疾病等)。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在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中,获得丰富的素材,产生真切的体验,激发表达的欲望,领悟写作真知。
五、积累
将作文教学的重心移至“积累”上,包括生活的积累、阅读的积累、认识的积累和感情的积累,使作文有“源头活水”。在操作上,除课内学习外,更重要的是开辟课外阵地,建设课内外一体的大学习场,旨在形成扩大积累的各类活动课型,诸如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实践活动、读写实践活动、审美实践活动、劳动实践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注意抓好几点:一是将观察兴趣、观察习惯、观察方法等的培养和指导列入有计划的、有控制的教学行为中;二是在阅读活动中千方百计调动阅读兴趣,保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给学生以充分的阅读自由。既可以力求甚解,但也可以不求深解、不求统解、不求全解;既提倡精读“精读”、“细读”的阅读方式,也可以保留“信马由缰”、“蜻蜒点水”、“囫囵吞枣”等方法,不求繁琐分析,但求博闻强记提倡多读、多吟、多诵、多背。总之。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从民族文化中、从中外优秀书籍中获取充分的营养,以充实自己,丰富积累。
综上所述,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框架,可以让和煦的阳光射进大门紧闭的作文教学课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事例,真实地写出自己的个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
(责编 李新海)
一、怡情
将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作为作文教学的灵魂。
教学中,一方面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和价值,用积淀在作品中的精华去陶冶学生的心灵,产生积极的育人效应;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走进现实,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将自己融入其中去积极地体验人生,感悟人生,为逐步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格打下基础。如,有意识地设置困难和障碍,让学生去经受失败、经历挫折,逐步培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愉快的富含创造性的作文氛围,让学生欢欢喜喜作文,始终保持爱说爱写、想说想写、争说争写的作文心态。
二、沟通
作文实际上就是与社会交往和对话的言语交际实践活动。教学时,可以从学生的交际需要出发,每次作文都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写,写给谁看,从而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也可以创设多维度、多层面、多样式、多对象的“沟通”情境,让学生在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会其他人群)的积极交往过程中,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思想和情感。还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渠道,构建同化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调查学情、分析学情去了解学生的教育需求、道德需求、情感需求、个性发展需求,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个性、希望、困惑,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学生作文中的困难予以有的放矢的指导和帮助。
三、松绑
作文教学要致力于“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我们首先要解脱对学生作文心理的各种束缚,改变以往作文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命题作文为主、以书面表达为主、以记叙文为主、以教材(教师)命题为主、以审题为主的做法。实现全过程开放、全方位开放,努力创建一个民主的、宽容的、张扬个性的、乐于创造的、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作文教学环境。
1.开放“要求”。放宽种种过多过严的限制,降低不切实际的作文要求,不设统一的、静态的作文标准,实事求是地、因人制宜地确定每个学生的发展点,不拔苗助长、不吹毛求疵。先求爱说爱写,后求会说会写;先让学生“放胆”写,再让学生“小心”写。
2.开放“空间”。作文不再禁锢于课堂,局限于教材。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生活。把作文训练巧妙地、有机地结合于饶有兴味的各类活动之中,如参观访问、科学实验、广播板报、征文竞赛、艺术审美、手工制作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的渠道和方式,更丰富的素材资源、更广阔的时空,让他们自由地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想象和创造。
3.开放“形式”。变单一的训练形式为多样化的、多功能的、多个性特点的训练形式。一是口语交际与书面语交际结合,强化口语交际训练,低年级不以说、写“完整、连贯”的话起步,而是以各种形式训练学生爱说、想说、多说、大胆说;二是改革教材命题,让学生从生活中、阅读中产生命题。作文可以有文有题,也可以有文无题;可以先有题后有文,也可以先有文后有题,只要能围绕一个意思写就行;三是多种文体结合,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童话、寓言、科幻故事、产品说明、广告词、日记、随笔、诗歌等。总之,给学生自我命题的自由、选择文体表达形式的自由。
4.开放“过程”。改变过去“教师命题——审题立意——范文引路——依葫芦画瓢”的作文指导结构,淡化审题,不设“样板”,不设“模式”,代之以“感受生活——诱发欲望——交流信息——尝试实践——合作评改”的结构,让学生在“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样”全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四、实践
作文不要着眼于给学生以完整的写作知识体系,而在于让学生去扎扎实实地经历学习全过程;不是灌输给学生写作技能技巧,而是在读写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发现写作规律。教学中,变过去的被动的“接受式”为主动的“研究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自然科学实践,关注社会热点(如环保、申奥、拒绝邪教、抗击流行疾病等)。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在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中,获得丰富的素材,产生真切的体验,激发表达的欲望,领悟写作真知。
五、积累
将作文教学的重心移至“积累”上,包括生活的积累、阅读的积累、认识的积累和感情的积累,使作文有“源头活水”。在操作上,除课内学习外,更重要的是开辟课外阵地,建设课内外一体的大学习场,旨在形成扩大积累的各类活动课型,诸如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实践活动、读写实践活动、审美实践活动、劳动实践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注意抓好几点:一是将观察兴趣、观察习惯、观察方法等的培养和指导列入有计划的、有控制的教学行为中;二是在阅读活动中千方百计调动阅读兴趣,保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给学生以充分的阅读自由。既可以力求甚解,但也可以不求深解、不求统解、不求全解;既提倡精读“精读”、“细读”的阅读方式,也可以保留“信马由缰”、“蜻蜒点水”、“囫囵吞枣”等方法,不求繁琐分析,但求博闻强记提倡多读、多吟、多诵、多背。总之。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从民族文化中、从中外优秀书籍中获取充分的营养,以充实自己,丰富积累。
综上所述,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框架,可以让和煦的阳光射进大门紧闭的作文教学课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事例,真实地写出自己的个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
(责编 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