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课堂的尴尬
《我是小小安全员》是五年级第九册品德和社会中的一篇教学内容。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为感受生命的可贵以及居家安全的重要。一个涉及生命安全的话题是非常严肃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达到引起重视、引以为戒的目的,我在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制作成录像。
我本以为这段录像会给学生带来不安、焦急,甚至恐惧,但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把这些不安全的场面当作是可笑的场景。教室里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这问题的根源究竟何在?
品德课堂的真谛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之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情感体验把这条鸿沟填平。”这就是说,学生的道德教育离不开情感体验,否则它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我是小小安全员》这一课的教学中,虽然教师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运用录像这一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示了身边不安全因素的事例。但是,这些资料对学生来说,毕竟是间接的,是第二手材料,学生没有身临其境而不能产生直接的情感体验,他们的心灵少了震撼。
情感体验中秀出真我
一、课前调查——情感体验的导火线
与其他学科相比,《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生活是一本最丰富、最难懂的书。也是最富有启示的书。如果我们教师能引导学生从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寻觅情感体验的素材,学生在调查实践过程中,有了亲身经历,他们的情感也自始至终处于高涨的状态,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无拘无束的,学生乐意去做,去实践,在课堂上才会有感而发,教学便会水到渠成。
二、课中诱导——情感体验的催化剂
如果说把课前调查充实为课堂教学内容渲染了情感,点燃了学生道德情感的导火线。那么,课中的诱导则加速这一导火线的燃烧,成为情感体验的催化剂。那么,如何使情感体验触及学生心灵,使整个课堂活起来,搭起一座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可行的桥梁呢?
1.创造机会,荡起情感体验的波澜
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是情感的主体。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如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提问、一个动听的故事、一段感人的录像等,把学生一步步带入课文描写的相关情境。这些都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必然会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自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情感体验的最佳契机。如《我是小小安全员》一课,上课开始后,让教师满怀激情地述说自己家的事例,然后提问学生,引导学生进行体验。这一环节按照带入情境,引导启发的步骤,把学生带入了回忆之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创设好情景,才能引发心灵共振。
2.以情激情,开启情感体验的闸门
学生的情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有激情,把自身的激情传输给学生,以教师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教师讲课时语言要多次锤炼,要准确、清晰、简洁、生动、通俗易懂、逻辑性强、节奏感强。音调抑扬顿挫,该低沉时低沉,该高昂时高昂,该兴奋时兴奋,该悲伤时悲伤,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性的话,一个亲切而信任的目光,都能让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
3、捕捉生成,点燃情感体验的火花
在品德课堂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我们的预设与学生实际情况产生偏差。如果我们对这种偏差视而不见,按部就班地完成我们预设的教学计划,那么我们的品德课堂就是一潭死水,这对学生只是“隔靴挠痒”,没有心灵的震撼。因此,我们决不能完全按照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要时刻注意课堂中发生的情况。只有我们及时捕捉课堂中出现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以人为本,对我们的预设做出具有创意的调整,才能使课堂成为情感交流的课堂。
三、课后实践——情感体验的助推器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情感教育可以从实践开始,并在实践中以行育实。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在品德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的一个必不可缺的手段之一。品德课堂,只有注重发挥“情感”教育的教育功能。注重教学过程中“情”的渗透,学生才会在心灵的体验中,思想的体悟中,情感的共鸣中,达理而通情,知理而通情,自觉长久地做到知行统一,形成理想人格和高尚品格。
《我是小小安全员》是五年级第九册品德和社会中的一篇教学内容。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为感受生命的可贵以及居家安全的重要。一个涉及生命安全的话题是非常严肃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达到引起重视、引以为戒的目的,我在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制作成录像。
我本以为这段录像会给学生带来不安、焦急,甚至恐惧,但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把这些不安全的场面当作是可笑的场景。教室里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这问题的根源究竟何在?
品德课堂的真谛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之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情感体验把这条鸿沟填平。”这就是说,学生的道德教育离不开情感体验,否则它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我是小小安全员》这一课的教学中,虽然教师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运用录像这一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示了身边不安全因素的事例。但是,这些资料对学生来说,毕竟是间接的,是第二手材料,学生没有身临其境而不能产生直接的情感体验,他们的心灵少了震撼。
情感体验中秀出真我
一、课前调查——情感体验的导火线
与其他学科相比,《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生活是一本最丰富、最难懂的书。也是最富有启示的书。如果我们教师能引导学生从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寻觅情感体验的素材,学生在调查实践过程中,有了亲身经历,他们的情感也自始至终处于高涨的状态,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无拘无束的,学生乐意去做,去实践,在课堂上才会有感而发,教学便会水到渠成。
二、课中诱导——情感体验的催化剂
如果说把课前调查充实为课堂教学内容渲染了情感,点燃了学生道德情感的导火线。那么,课中的诱导则加速这一导火线的燃烧,成为情感体验的催化剂。那么,如何使情感体验触及学生心灵,使整个课堂活起来,搭起一座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可行的桥梁呢?
1.创造机会,荡起情感体验的波澜
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是情感的主体。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如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提问、一个动听的故事、一段感人的录像等,把学生一步步带入课文描写的相关情境。这些都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必然会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自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情感体验的最佳契机。如《我是小小安全员》一课,上课开始后,让教师满怀激情地述说自己家的事例,然后提问学生,引导学生进行体验。这一环节按照带入情境,引导启发的步骤,把学生带入了回忆之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创设好情景,才能引发心灵共振。
2.以情激情,开启情感体验的闸门
学生的情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有激情,把自身的激情传输给学生,以教师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教师讲课时语言要多次锤炼,要准确、清晰、简洁、生动、通俗易懂、逻辑性强、节奏感强。音调抑扬顿挫,该低沉时低沉,该高昂时高昂,该兴奋时兴奋,该悲伤时悲伤,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性的话,一个亲切而信任的目光,都能让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
3、捕捉生成,点燃情感体验的火花
在品德课堂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我们的预设与学生实际情况产生偏差。如果我们对这种偏差视而不见,按部就班地完成我们预设的教学计划,那么我们的品德课堂就是一潭死水,这对学生只是“隔靴挠痒”,没有心灵的震撼。因此,我们决不能完全按照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要时刻注意课堂中发生的情况。只有我们及时捕捉课堂中出现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以人为本,对我们的预设做出具有创意的调整,才能使课堂成为情感交流的课堂。
三、课后实践——情感体验的助推器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情感教育可以从实践开始,并在实践中以行育实。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在品德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的一个必不可缺的手段之一。品德课堂,只有注重发挥“情感”教育的教育功能。注重教学过程中“情”的渗透,学生才会在心灵的体验中,思想的体悟中,情感的共鸣中,达理而通情,知理而通情,自觉长久地做到知行统一,形成理想人格和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