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感体验填平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鸿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_yanjia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课堂的尴尬
  
  《我是小小安全员》是五年级第九册品德和社会中的一篇教学内容。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为感受生命的可贵以及居家安全的重要。一个涉及生命安全的话题是非常严肃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达到引起重视、引以为戒的目的,我在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制作成录像。
  我本以为这段录像会给学生带来不安、焦急,甚至恐惧,但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把这些不安全的场面当作是可笑的场景。教室里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这问题的根源究竟何在?
  
  品德课堂的真谛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之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情感体验把这条鸿沟填平。”这就是说,学生的道德教育离不开情感体验,否则它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我是小小安全员》这一课的教学中,虽然教师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运用录像这一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示了身边不安全因素的事例。但是,这些资料对学生来说,毕竟是间接的,是第二手材料,学生没有身临其境而不能产生直接的情感体验,他们的心灵少了震撼。
  
  情感体验中秀出真我
  
  一、课前调查——情感体验的导火线
  与其他学科相比,《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生活是一本最丰富、最难懂的书。也是最富有启示的书。如果我们教师能引导学生从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寻觅情感体验的素材,学生在调查实践过程中,有了亲身经历,他们的情感也自始至终处于高涨的状态,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无拘无束的,学生乐意去做,去实践,在课堂上才会有感而发,教学便会水到渠成。
  
  二、课中诱导——情感体验的催化剂
  如果说把课前调查充实为课堂教学内容渲染了情感,点燃了学生道德情感的导火线。那么,课中的诱导则加速这一导火线的燃烧,成为情感体验的催化剂。那么,如何使情感体验触及学生心灵,使整个课堂活起来,搭起一座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可行的桥梁呢?
  1.创造机会,荡起情感体验的波澜
  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是情感的主体。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如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提问、一个动听的故事、一段感人的录像等,把学生一步步带入课文描写的相关情境。这些都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必然会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自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情感体验的最佳契机。如《我是小小安全员》一课,上课开始后,让教师满怀激情地述说自己家的事例,然后提问学生,引导学生进行体验。这一环节按照带入情境,引导启发的步骤,把学生带入了回忆之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创设好情景,才能引发心灵共振。
  2.以情激情,开启情感体验的闸门
  学生的情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有激情,把自身的激情传输给学生,以教师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教师讲课时语言要多次锤炼,要准确、清晰、简洁、生动、通俗易懂、逻辑性强、节奏感强。音调抑扬顿挫,该低沉时低沉,该高昂时高昂,该兴奋时兴奋,该悲伤时悲伤,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性的话,一个亲切而信任的目光,都能让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
  3、捕捉生成,点燃情感体验的火花
  在品德课堂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我们的预设与学生实际情况产生偏差。如果我们对这种偏差视而不见,按部就班地完成我们预设的教学计划,那么我们的品德课堂就是一潭死水,这对学生只是“隔靴挠痒”,没有心灵的震撼。因此,我们决不能完全按照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要时刻注意课堂中发生的情况。只有我们及时捕捉课堂中出现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以人为本,对我们的预设做出具有创意的调整,才能使课堂成为情感交流的课堂。
  
  三、课后实践——情感体验的助推器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情感教育可以从实践开始,并在实践中以行育实。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在品德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的一个必不可缺的手段之一。品德课堂,只有注重发挥“情感”教育的教育功能。注重教学过程中“情”的渗透,学生才会在心灵的体验中,思想的体悟中,情感的共鸣中,达理而通情,知理而通情,自觉长久地做到知行统一,形成理想人格和高尚品格。
其他文献
一、积累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作文,必须先积累材料。作文是生活的再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只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才能在写作中“挥洒”自如。  1.留意观察、潜心捕捉。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要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走向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运用各种感官细致入微地观察。如指导观赏菊花,通过视觉,赏形、色、态;
近年,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自由表达真情实感和创新思想,已越来越得到教育界的认同。甚至有人进一步认为,不应在作文中有任何限制,只要学生思维积极活跃,都应给予肯定。那么,在尊重创造性的同时,究竟该如何正确认识作文中可能出现的“思想创新”与既有思想道德的冲突呢?  首先,小学生较少传统与现实的思想道德规范束缚。是学生作文思想创新的一个优势。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受教育时间短,在既有思想道德的学习与掌握上。还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新课标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其语言既规范,又极富童趣童真,蕴涵着无限的发展语言和启迪思维的空间。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利用教材,搭建发展语言的舞台。引领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模仿中生成,在迁移中创新,夯实语言训练。下面就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亲密接触,朗读品味,丰富语感体验 
如何上好音乐课,是每个音乐教师都在探讨的问题。目前,音乐课最流行的教学手段,是运用多媒体视听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使音乐课堂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可是,农村学校,音乐专用教室都没有,如何谈得上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那么,在农村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音乐呢?    一、创设室外音乐课    音乐游戏、集体舞都是小学音乐课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些内容
舞蹈教学中的示范法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演示,为学生提供范例来学习舞蹈。在传统的学生舞蹈教学中,它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主要方法。随着注重学生创造性发展理念的热起,示范教学法逐渐被大家所摒弃。在教学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舞蹈教学活动出现了新的失衡现象: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担心被学生模仿,教师不敢示范,示范的运用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生因缺乏必要的引导而不知所措,教学效果不明显。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发现:如今的语文课堂上,众多教师在语言的练习、运用上下了很多工夫,课堂气氛热热闹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然而教学效果却时常事倍功半。透过这开“满鲜花的月亮”,让我们直面低段语文课堂“语言实践活动”的现状。    一、偏离学生水平的语言实践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
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同学们可能已经知道了一些,谁能说说你平时是在什么地方见到年、月、日的?  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在每个小组的课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年的年历卡片,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这些年历卡片,看看你们还能发现什么?  师: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你的发现?  生1:一年有12个月。  生2:有的月有3l天,有的月有30天,还有的月有28(29)天。  师:哪几个月有31天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学困生”转化的方法和技巧显得更为重要。对于“学困生”,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学会耐心地等待,从关心他们的成长着手,让他们随时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要善于揣摩他们的心理,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在具体的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用真诚换得信任    一位哲人曾说:“师者,之所以受人尊敬,就在于他用真诚恩泽需要帮助的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它又名刻纸、窗花或剪画。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完成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让剪纸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有的剪纸知识和技能,通过“奖励、欣赏、情境、操作”这四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在学生的心中撒播知识的种子。教师的言传主要体现在教学语言之中。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一个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规范、生动,是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尤其是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语言,能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也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本文主要介绍笔者在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