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能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能力训练
21世纪将是日新月异,百舸争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的潮流中,谁能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谁就能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
(一)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像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二)要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课前讲地理、演讲辩论、增举时事、联系热点等。
(三)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21世纪的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为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四)要引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的动作。地理教学中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在分析了长江洪水日益频繁之后,留给学生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洪水日益频繁?你认为防治洪水灾害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五)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想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盡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如何减轻巴拿马运河太繁忙的交通?”等问题,十分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六)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 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
2 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很多习题,只要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或将已知和未知相互对调,就可供训练逆向思维之用。这样做,既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又可以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
3 正逆互用,促进正逆双向思维的联结。有些题目,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用正向思维去解答,也可以从所求的结论出发,反向推理。寻找所需的已知条件、概念、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这样做,培养了学生从正逆两个方向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正逆向思维的联结,使两者相互检验、相互补充,进而产生良好的交叉效应。
4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如果一个学生的双基越扎实,前面知识对后面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就越小,逆向思维也就越容易建立。因此,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必须以扎实的双基为前提,否则会弄巧成拙、事倍功半。我们只有在夯实学生双基的前提下,顾及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精心设计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七)要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着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例如:经常要学生看地图说地理分布;看漫画讲地理含义;看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看景观联想地理特征等。通过这些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
二、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
(一)要在课堂开展好课内活动
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三)要促成创造性人格品质
人的创新能力与他的人格品质有着密切联系,情绪、动机、坚持性、独立性等都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现为自信、富有责任感、富有想象力、独立性强、求知欲旺、尝试困难、兴趣广泛、勇于探索、毫不犹豫地把握时机等。为此要鼓励学生自信敢为,促使其创造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同时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符合跨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倡导创新精神,这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能力训练
21世纪将是日新月异,百舸争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的潮流中,谁能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谁就能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
(一)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像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二)要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课前讲地理、演讲辩论、增举时事、联系热点等。
(三)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21世纪的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为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四)要引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的动作。地理教学中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在分析了长江洪水日益频繁之后,留给学生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洪水日益频繁?你认为防治洪水灾害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五)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想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盡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如何减轻巴拿马运河太繁忙的交通?”等问题,十分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六)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 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
2 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很多习题,只要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或将已知和未知相互对调,就可供训练逆向思维之用。这样做,既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又可以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
3 正逆互用,促进正逆双向思维的联结。有些题目,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用正向思维去解答,也可以从所求的结论出发,反向推理。寻找所需的已知条件、概念、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这样做,培养了学生从正逆两个方向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正逆向思维的联结,使两者相互检验、相互补充,进而产生良好的交叉效应。
4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如果一个学生的双基越扎实,前面知识对后面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就越小,逆向思维也就越容易建立。因此,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必须以扎实的双基为前提,否则会弄巧成拙、事倍功半。我们只有在夯实学生双基的前提下,顾及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精心设计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七)要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着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例如:经常要学生看地图说地理分布;看漫画讲地理含义;看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看景观联想地理特征等。通过这些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
二、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
(一)要在课堂开展好课内活动
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三)要促成创造性人格品质
人的创新能力与他的人格品质有着密切联系,情绪、动机、坚持性、独立性等都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现为自信、富有责任感、富有想象力、独立性强、求知欲旺、尝试困难、兴趣广泛、勇于探索、毫不犹豫地把握时机等。为此要鼓励学生自信敢为,促使其创造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同时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符合跨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倡导创新精神,这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