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以善观念为例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clovero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善观念为例,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马克思主义重在实现善行为的现实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侧重对善观念的探讨,实质是基于人本身的多元规定性。基于人本身,是实现二者融合的一个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善;人本身
  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越来越迸发出青春的活力,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作为我国执政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我国已近百年,经过多年的宣传学习,也在诸多方面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因此,从理论上探讨二者的融合就迫切成为了我们的任务。善,是所有文明的核心概念。以善观念为切入点,对于探讨二者的融合,或许是一个有意义的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善观念
  人类文明的核心目的之一是教导人们之间要友善相待,所以作为人类文明重要创造来源的思想家们的著作都充满了善意。相比于许多人类一流思想家,马克思主义则对暴力革命、阶级斗争的作用做出了正面的评价,认为暴力革命和阶级斗争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马克思本人也对诸如善這样的观念,表现出了轻蔑之意。对于像当时的思想家摩西那样对工人阶级充满了同情,斥之为“廉价的感伤主义”。
  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善观念的轻视,那么马克思是不是反对善待他人呢?我们从马克思的两个思想去探讨。首先,马克思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马克思认为在旧的生产方式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身依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在未来社会则是“自由个性”。从这里看出,马克思否认了人身依附的正当性,张扬了自由个性的正面价值。其次,马克思对劳动的论述。马克思在年轻时期所撰写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理论。马克思认为人是对象性存在物,人类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对象性本性。在这一过程中,人实现了自我确证,满足了自我的需要。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这个劳动过程异化为为了生存的忍耐过程。马克思晚年提出了“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理论。必然王国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必须与自然进行的物质交换。在这个领域中,马克思提出了“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这种最适合于人类本性、最无愧于人类本性的生产过程,也浓郁着马克思对人类深沉的善。
  可见,马克思不屑于抽象地谈论善观念,但是讴歌人类的善行为。在马克思看来,我们可以随意以理性的、意志的等各种角度规定人。但实际上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必须得首先吃喝才能生存下来。马克思的思想处处存在着对现实条件的关照。马克思是从现实出发,更高级地规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马克思并不关心善观念,但马克思揭示了善观念转化为善行为的前提和条件。
  二、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善观念
  人性论之争是儒家最为重视的主题之一,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孔子提出了“仁政”思想,劝导统治阶级要善待自己的百姓。所谓“仁”,孔子将其规定为“仁者爱人”,强调对他人的善心。孟子为孔子的仁学思想提供了人性论基础。孟子从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维度论证了人之性善。在形而上的维度上,孟子认为“性自命出,命自天降”。人性是上天赋予的,而天一直是美好的象征,所以人性是善的。在形而下的维度上,孟子举了孺子掉到井里这个例子。我们救这个小孩并不是为了取悦小孩的父母,不是为了在乡邻中博取一个好的名声,也不是由于听见小孩的哭声难受所致,而是由于我们人性中的恻隐之心这个“善端”。人性之善端意义重大,在孟子看来这是人与动物区分的特质。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善端。荀子认为孟子混淆了人性,在《荀子·性恶》中批评孟子道:“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认为,不可学,不可事的都是人性,趋利避害当然是人的本性,所以荀子认为人之性恶。但是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够战胜野兽而生存下来,是因为我们能“群”。而为了使人们能够群,必须用圣人所制定的“礼”来教导人们从善。可见,荀子也是主张善观念的。
  道家和佛家的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人产生着较大的影响。被道家誉为首善之书的《太上感应篇》开宗明义地讲到:“福祸无门,唯人自召。善恶有报,如影随形”。讲的是人的一生是福是祸,并不是由别的外在因素导致的,而是由人自己的所作所为决定的,是有善的回报,还是恶的后果,都分毫无差。可见,一个人只有从善才能获得福报,一个人若是从恶则灾祸必定降临。道家的这种弃恶扬善之意表达的淋漓尽致。佛家的终极目的是脱离三界六道的轮回之苦,往生极乐世界。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呢?功夫就体现在日常中的修,修首要的是从善。总所周知,佛家有十善业。分别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这十善业具体地向善男信女们指出了修行之途。地藏菩萨所发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只有地狱空了,只有众生度尽了,才开始想到自己,确实将善的观念推演到了极致。
  三、基于人本身的融合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所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问题,紧紧抓住人本身是一个可能的解决出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人本身善的行为受社会条件的制约。马克思对人本身的揭示,可以从其对人本质的定义去理解。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理解的人摆脱了旧哲学从观念出发理解的人,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社会属性。由此,也引申出马克思所说的人是“经济的人格化”。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谈到,人的行为并不是由他自己的想法构成的,而是执行着经济发展的逻辑,实际表现为经济逻辑指导人的行为。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的观念包括善观念并不是最为关键的,而是他的社会属性,是现实状况决定了善行为的前提和条件。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告诉我们人本身的精神是善观念的来源。通过对中國传统文化善观念的考察,我们看到了人本身确有精神这一维度。显而易见,我们的精神向往善这样美好的观念。意识有能动性,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我们必须重视精神的这一特质,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善观念,教育人们弃恶从善。
  综上所述,通过基于人本身对善观念的论述,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一个路径,即所有优秀的文明都可以站在人本身这个基点上得到汇通融合。人本身是一个多维度的规定,从不同纬度出发就会导致理论路径的差异,但也正是通过这一多元路径,我们更加丰富全面地理解了人本身,由此劝人起善念,行善事,会取得更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自主学习理论在语言学习中的引入,研究人员开始普遍关注怎样构建适于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虚拟学习社区教育的兴起为解决这一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虚拟学习社区教育的本质特点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环境中的分离,因此,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学会使用各种学习策略。虽然很多学者强调虚拟学习社区中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对学生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自主学习的特征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对他们自主
期刊
【摘要】: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初期,运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紧密联系当时中国所处战略环境及抗日战争实际,确立了积极防御的战争指导方针。毛泽东军事战略思维方法对于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认清现代战争指导规律是有益的。本文从毛泽东战略思维的时代价值、方法创新及现实启示三个方面,揭示毛泽东军事战略思维蕴含的丰富思想。  【关键词】:毛泽东;军事战略思维;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
期刊
今年到井冈山参加现地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像很多其他人一样被一块深褐色的石头吸引着。这块石头在井冈山小井红军烈士墓不远处的一块向阳坡地上,上面刻着几个简单的字:“魂歸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  曾志,对许多80后、90后、00后来说,是陌生的,记忆里关于她的报道几乎没有。然而真正了解她的人却没有一个不为她的事迹感动。她在党内被很多人称呼为大姐,15岁入党,投身革命70余年,在革命生涯中她两任丈夫
期刊
【摘要】:孟子作为继孔子之后的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影响广泛而深远,在现代社会人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其中以“知言养气”、“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为代表的三大文艺美学思想在我国文艺届占有一席之地,影响着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变化,引导着我国当代文学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国家整体的发展进步。文章首先从“知言养气”的角度出发,强调了作家创作需要顺应时代要求,其次阐述了“知人论世”与评判性文学的联系
期刊
党员是一个光荣的称谓,入党时我们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做合格党员,就是要践行誓言,要通过省身、思责、博学,不断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不断提高自己的使命担当能力。  一要省身。党员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需要终生努力。《论语·学而》中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期刊
【摘要】:文章从理论依据、操作方案、预期效果等方面探析了“三环”教学法在高校民族预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为预科大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三环教学法;预科语文课堂;运用  “三环”教学法是指重视教学中的三个环节。即读: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读课本。练:练习包含课前练习、目标练习、检测练习。讲:指教师的启发、点拔、讲评、小结,学生互评。  民族预科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汉语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创业型大学院校的办学环境越来越复杂和多变,学校管理水平矛盾凸显,特别是中层管理者执行力与目前高技能人才培养、本科院校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中层管理者执行力不高、落实不力的问题成为创业型大学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种执行者和领导者的双重身份不仅体现了这一群体工作的艰辛,同时也显现出了这一群体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创业型大学面临发展转型等种种困境下,研究中
期刊
【摘要】:体育生厌学现象普遍严重,这对体育生的发展无疑是有害的。本文旨在调查分析体校生厌学现象产生的各种原因,并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体校生;学习现状;策略  体育生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而成为受教育人群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现象普遍。因此,在体校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屡禁不止,成为一种常态。此种现象不唯体校独有,但在此相对更常见及严重。消灭此类现象,不是一
期刊
【摘要】:十八大以来,党的历次会议对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不断持续提升。创新创业已经成为高校必须参与的一门课程。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并且对全党提出“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的要求。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期刊
【摘要】:加快推进城城中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快改善城中村居民居住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和承载发展的能力,是当前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工作。在城中村服务体系建设中,要解决居民文化基础教育薄弱、社区认同感差、家庭教育不理想等问题,必须通过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完善投入机制、大力发展“城中村”社区职业教育、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作用等有针对性地措施。  【关键词】:城中村;社区;文化建设  “城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