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范平现在的身份是荆州恒盛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资产千万,而刚从奉节农村到荆州时,他身上只有57元钱。为了谋生,刘范平不得不干挑石头之类的重体力活,攒下几百元后,刘开始卖菜。
每天傍晚,刘范平就蹬三轮车到十几公里外的郊区进货,天亮前就赶到市场卖菜,由于本钱太小,刘范平只能卖些冬瓜、南瓜之类的小菜。为了省钱,刘租住在工棚里,吃馒头和咸菜度日。就这样,刘范平的生意越做越大,从摆地摊到开店、办公司,刘的公司注册资金达到了1000万元,还接收了很多奉节老乡在他那里务工。
每天清晨,在荆州沙市区四码头做干菜生意的刘范平都会亲率自己的车队穿梭于荆州沙市各大超市之间,为他们送去各种干菜货品。
刘范平现在已拥有7辆货车、2个干菜门市和2个干菜大仓库,其销售范围涉及沙市区各大超市,还覆盖到了湖北、湖南等荆州市周边的大中小城市。
据刘范平介绍,16岁的他怀揣57元和同伴一起来到湖北下苦力。后来靠转卖蔬菜赚了280元钱,刘范平开始经营调味品。从卖蔬菜到经营调味品,到现在的调味品超市,十多年的时间,刘范平经营的调味品品种达到600多个。靠着一角一分的积累,如今,刘范平已有千万家产。
刘范平每次开车途经航空路菜场时,总会习惯性地看一眼这里的建筑。“那是我来沙市的第一个落脚点。1987年,这里还是一片由铺面组成的平房区,我在一间废弃的水泥瓦房里,一直住了六年。”
如今,在荆州市干菜市场小有名气的刘范平,属上世纪80年代到沙市白手起家的一代。20年过去了,刘范平刚来沙市栖居的小平房,早已是高楼林立,他也从当年的农村穷汉子,变成了一个老板。当年他的“座驾”——一辆全身叮当响的旧三轮车,也鸟枪换炮,变成了汽车。
“这部旧三轮是当时家里最值钱的财产。”刘范平回忆刚来沙市时的窘迫,百感交集。
1965年,刘范平出生在四川万县地区奉节县的一个小山村。“那是一个连稀饭都吃不饱的地方,人均不到四分地。”作为家中的老幺,刘范平刚读完小学就辍学在家。1981年春节,听村里人说,外面的钱比较好赚,于是不到16岁的刘范平告别家人,踏上了湖北的淘金之路。
“来湖北的路上,我和同伴约定,等赚到五万块钱,就回去盖房子算了!因为在我的家乡,盖一栋房子大概要三四万。”就这样,抱着盖一栋房子的“远大”理想,刘范平和同伴开始了在湖北潜江打工的日子。
初来乍到的刘范平,手中分文无有。于是靠在砖瓦厂出砖、码头挑石块、卖冰棒为生,每天仅能赚到一两元钱。
不得已,刘范平在老乡的介绍下来到了沙市。来沙市的第二天凌晨5点,他用手中仅有的6元钱在城郊农民的手中贩了一些南瓜和冬瓜,来到航空路菜场开始了他的卖菜生涯。“从那时起,我每天能赚上七八块钱了,心里真是由衷的高兴。”回忆刚来沙市的困难日子,刘范平依然记忆犹新。
刘范平告诉记者,几个月下来,卖蔬菜的收入很快让他有了近百元的积蓄,于是,他用这些钱买下了第一个家当——一辆三轮车。
在卖蔬菜之余,刘范平时常和周围的奉节老乡聊天,但他不是闲聊,而是希望能够从中找个赚钱的门道。有一次,一位老乡无意中说起有很多奉节人将老家的腌菜拉到沙市卖,利润很不错。刘范平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于是,他那部旧三轮车上驮的货品,由蔬菜换成了腌菜。“每天,我一大早就出门,到市场进购一些小味品和腌菜,然后又赶紧骑着车到市场去卖。”
“那时一天起码要来回跑二三十趟,一部旧三轮车除了铃铛不响全身都响,每天都是从早忙到晚。经常在别人开始睡觉了,我们才做晚饭。1994年底,我终于赚到了来沙市的第一桶金——6万元。”回忆起第一桶金的艰辛,刘范平感慨之余,也有几许自豪。
尽管刘范平和许多老乡做的都是一样的腌菜和干菜生意,但细看之下,他的每一步,都经过了详细的调查和精心的分析。他告诉记者,做生意就是逆水行舟,你随时都要居安思危。“没有一种生意能够有长久的利润,所以要不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采访中,记者多次问他,创业中是否碰到一些难题时,他脱口而出:“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因为在他看来,一切困难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的第一个摊位大小不足五平方米,刚够摆几个装河北鸭梨的纸箱子。虽然今天已开设了好几间铺子,但这毕竟是我的第一个摊位,对于生意人来说,就好像找到了自已的家” 刘范平兴致勃勃的告诉记者。
由于是白手起家,也没有任何亲戚朋友帮忙,刘范平极其珍惜赚来的每一分钱。刘范平回忆说:“那时候,一年中有半年的时间都是在车上度过的。去外地进货,跑一趟就要一天一夜,困了在车上打个盹,车到后马上进货。”来回奔波但利润却不大。“因为我的原则是薄利多销,比如人家拿次货一斤赚5元钱。我却从不弄虚作假每斤只赚3块钱,不要小看这几块钱,我的钱就是这样一分分积累起来的。”
“那你现在不觉得当时很苦?”记者问道。“那时候心中只想着赚钱,不觉得有什么苦的。”刘范平淡淡地说道。
从卖蔬菜到摆干菜地摊,再到今天开办味品超市,十多年间,刘范平经营了大大小小600多个品种,“不为别人着想的人,他的路是走不长的。”确实,刘范平始终坚持自已的人生格言,凭良心做事,将风险留给自已,使他在一同创业的人当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生意也是越做越大,越做越稳。
每天傍晚,刘范平就蹬三轮车到十几公里外的郊区进货,天亮前就赶到市场卖菜,由于本钱太小,刘范平只能卖些冬瓜、南瓜之类的小菜。为了省钱,刘租住在工棚里,吃馒头和咸菜度日。就这样,刘范平的生意越做越大,从摆地摊到开店、办公司,刘的公司注册资金达到了1000万元,还接收了很多奉节老乡在他那里务工。
每天清晨,在荆州沙市区四码头做干菜生意的刘范平都会亲率自己的车队穿梭于荆州沙市各大超市之间,为他们送去各种干菜货品。
刘范平现在已拥有7辆货车、2个干菜门市和2个干菜大仓库,其销售范围涉及沙市区各大超市,还覆盖到了湖北、湖南等荆州市周边的大中小城市。
据刘范平介绍,16岁的他怀揣57元和同伴一起来到湖北下苦力。后来靠转卖蔬菜赚了280元钱,刘范平开始经营调味品。从卖蔬菜到经营调味品,到现在的调味品超市,十多年的时间,刘范平经营的调味品品种达到600多个。靠着一角一分的积累,如今,刘范平已有千万家产。
刘范平每次开车途经航空路菜场时,总会习惯性地看一眼这里的建筑。“那是我来沙市的第一个落脚点。1987年,这里还是一片由铺面组成的平房区,我在一间废弃的水泥瓦房里,一直住了六年。”
如今,在荆州市干菜市场小有名气的刘范平,属上世纪80年代到沙市白手起家的一代。20年过去了,刘范平刚来沙市栖居的小平房,早已是高楼林立,他也从当年的农村穷汉子,变成了一个老板。当年他的“座驾”——一辆全身叮当响的旧三轮车,也鸟枪换炮,变成了汽车。
“这部旧三轮是当时家里最值钱的财产。”刘范平回忆刚来沙市时的窘迫,百感交集。
1965年,刘范平出生在四川万县地区奉节县的一个小山村。“那是一个连稀饭都吃不饱的地方,人均不到四分地。”作为家中的老幺,刘范平刚读完小学就辍学在家。1981年春节,听村里人说,外面的钱比较好赚,于是不到16岁的刘范平告别家人,踏上了湖北的淘金之路。
“来湖北的路上,我和同伴约定,等赚到五万块钱,就回去盖房子算了!因为在我的家乡,盖一栋房子大概要三四万。”就这样,抱着盖一栋房子的“远大”理想,刘范平和同伴开始了在湖北潜江打工的日子。
初来乍到的刘范平,手中分文无有。于是靠在砖瓦厂出砖、码头挑石块、卖冰棒为生,每天仅能赚到一两元钱。
不得已,刘范平在老乡的介绍下来到了沙市。来沙市的第二天凌晨5点,他用手中仅有的6元钱在城郊农民的手中贩了一些南瓜和冬瓜,来到航空路菜场开始了他的卖菜生涯。“从那时起,我每天能赚上七八块钱了,心里真是由衷的高兴。”回忆刚来沙市的困难日子,刘范平依然记忆犹新。
刘范平告诉记者,几个月下来,卖蔬菜的收入很快让他有了近百元的积蓄,于是,他用这些钱买下了第一个家当——一辆三轮车。
在卖蔬菜之余,刘范平时常和周围的奉节老乡聊天,但他不是闲聊,而是希望能够从中找个赚钱的门道。有一次,一位老乡无意中说起有很多奉节人将老家的腌菜拉到沙市卖,利润很不错。刘范平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于是,他那部旧三轮车上驮的货品,由蔬菜换成了腌菜。“每天,我一大早就出门,到市场进购一些小味品和腌菜,然后又赶紧骑着车到市场去卖。”
“那时一天起码要来回跑二三十趟,一部旧三轮车除了铃铛不响全身都响,每天都是从早忙到晚。经常在别人开始睡觉了,我们才做晚饭。1994年底,我终于赚到了来沙市的第一桶金——6万元。”回忆起第一桶金的艰辛,刘范平感慨之余,也有几许自豪。
尽管刘范平和许多老乡做的都是一样的腌菜和干菜生意,但细看之下,他的每一步,都经过了详细的调查和精心的分析。他告诉记者,做生意就是逆水行舟,你随时都要居安思危。“没有一种生意能够有长久的利润,所以要不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采访中,记者多次问他,创业中是否碰到一些难题时,他脱口而出:“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因为在他看来,一切困难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的第一个摊位大小不足五平方米,刚够摆几个装河北鸭梨的纸箱子。虽然今天已开设了好几间铺子,但这毕竟是我的第一个摊位,对于生意人来说,就好像找到了自已的家” 刘范平兴致勃勃的告诉记者。
由于是白手起家,也没有任何亲戚朋友帮忙,刘范平极其珍惜赚来的每一分钱。刘范平回忆说:“那时候,一年中有半年的时间都是在车上度过的。去外地进货,跑一趟就要一天一夜,困了在车上打个盹,车到后马上进货。”来回奔波但利润却不大。“因为我的原则是薄利多销,比如人家拿次货一斤赚5元钱。我却从不弄虚作假每斤只赚3块钱,不要小看这几块钱,我的钱就是这样一分分积累起来的。”
“那你现在不觉得当时很苦?”记者问道。“那时候心中只想着赚钱,不觉得有什么苦的。”刘范平淡淡地说道。
从卖蔬菜到摆干菜地摊,再到今天开办味品超市,十多年间,刘范平经营了大大小小600多个品种,“不为别人着想的人,他的路是走不长的。”确实,刘范平始终坚持自已的人生格言,凭良心做事,将风险留给自已,使他在一同创业的人当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生意也是越做越大,越做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