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谐社会呼唤着高校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提出了和谐社会建设中,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校园文化 现状 举措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5-003-0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高校是社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精神,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它包括校园地理环境、建筑布局、传播设施、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学风与校风等等,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融合体,直接对学校师生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和举止言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力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及其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及忧虑
(1)西方不良文化冲击着高校的主流文化。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国外学术交流不断引进,西方文化、港台文化、韩日文化不断涌入校园,大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享乐观,随外来文化的冲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同我们一贯倡导的传统的价值观发生背离或冲突。于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冲击着传统观念,一些大学生价值观不成熟,容易接受和消化不良文化,表现出盲目欣赏、模仿国外与我们生活不协调的东西,造成校园主流文化出现偏离现象。
(2)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负面作用。如今,网络成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大学生与外界交流不再是传统的文体活动、沙龙、座谈等,更多的是通过网络。但网络信息千姿百态,一些虚假、粗俗、暴力、色情等信息蜂拥而来,它冲击着传统的文明和道德观念,一些大学生意志薄弱,思想立场不坚定,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中,企图通过网络(如网络游戏等)解决现实中的困境和窘迫,人际关系淡然,人情冷漠,不关心他人和集体,缺乏对事业的追求和进取精神,对网络中的一些叛逆的、反动的信息接受快,对学校教育形成逆反心理,少数学生因此误入歧途。
(3)社会竞争给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压力。一是高校扩招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压力。近年来,多数高校的扩招幅度远远大于国家对大学教育的投资幅度,有限的大学资源平均到每个大学生的身上的设备资源和师资越来越少,一方面大学要优化育人环境,以高品位的建筑群、娱乐活动场所,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营造师生优美的工作学习环境,造就大学精英,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面又存在教学用房、师资力量、实验条件等资源短缺,给学校的教育管理、教学改革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二是来自于就业的压力。社会需求与毕业生数相差较大,学生自身素质与企业用人要求存在距离,学生就业观念适应不了当今社会发展要求。就业困难给学生形成心理压力,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压力。
(4)校园内部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困难,给校园文化建设形成阻力。学校持续发展与某些短期行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利益、教师利益与集体利益、学生及家长的利益与学校集体利益,还有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等等,存在着一些协调困难的问题,如学校校舍的扩建、教师住房、职称、待遇、学生收费、后勤服务等,在发展过程中,这些问题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合谐的因素,这些因素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二、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举措
(1)创建高品位的校园物质环境。物质环境对人的思想、情绪、情感有重要的影响,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部分。一是校园建筑文化的建设。近年国内许多大学合并、校园扩建、内部环境进行改造,在建设中应当注意在建筑的布局、建筑物的命名上下功夫。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以及当今一些著名的大学,大多依山傍水,建于环境优雅之处,取些意味隽永的物名,原因就在于以自然美的景观来陶冶师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二是学校绿化和美化建设。校园芳草青青,鲜花争艳,各种雕塑设计新颖独特,使师生步入美丽的校园感到赏心悦目、清爽宜人,这种环境文化氛围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往往胜于千万遍的说教。三是校园宣传设施建设。如校园橱窗、阅报栏、广播、校园网、校报校刊、校训校歌设备设置,要有意识地进行布置,在布置时讲求雅致美观,让现代文明气息与传统文化底蕴有机渗透,使师生时时处处感受着学校文化的魅力。在内容上要注重五“性”:即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实用性、特色性。这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形成、乐观进取精神的养成极为重要。
(2)创建高品位的校园人文环境。和谐融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第一,和谐人文管理制度是人文环境建设的保障。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这种人才培养的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相处,直接关系到校园的稳定和发展。高校的制度文化体现学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执行效率,如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生行为规范、职工人事、福利管理制度等等,它对师生有约束力、人性关怀的同时,也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的作用。因此,制定、修正公平、公正、合理的以发展人的主体性、富有人文情怀、具有创新活力的人文化管理制度是高校和谐发展的明智之举。
第二 ,教师文化建设,是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的关键。一是创建优美的工作环境。教师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工作,可以提高其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工作潜能和效率可以得到最好的发挥。二是给教师充分的民主权利,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给教师一个能倾诉、发泄不平而有不背任何包袱的场所,允许教师张扬自己的个性,充分地尊重教师的人格。三是给教师教学自主权。学校要保护教师独特教育思想、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这往往是教与学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的有利支持。学校在宏观把握教育规律发展方向基础上允许这些“独特”的存在,对教职员工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召感力,有利于学校“大师”的培养和人才的聚集。
第三,学生文化建设,是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它包括智力、德育、文体、审美、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培养。高品位学生文化建设要抓住几个关键:一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其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带着创新的目的去学习研究,其效果可想而知。二是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各种能力,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和发扬,使学生中美的思想行为得以互相感染、传播,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道德品味和培养高贵的气质的目的。三是注重学生诚信、仁爱教育。爱人、爱己,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劳勇敢、正直善良是学生成才的支撑,也是学生成长中的精神和灵魂。这就是胡锦涛在庆祝“神六”飞行成功大会上所说的:“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
(3)创建高品位的校园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新生态、新趋势,校园网络文化不可避免地改变着大学传统的办学理念,改变着大学生学习、生活及思维方式。以高品味要求来加强其建设,对和谐校园建设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一是要正视网络文化发展,形成现代化教育管理理念。网络加大了师生的信息量,开阔了师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网络已逐渐为师生所喜爱,并成为最好的伙伴。但网络文化的消极因素又摆在我们面前,如:虚假信息泛滥、不健康的网络游戏、色情、暴力、病毒横行等,学校不能因为网络文化的种种弊端就忽视、回避其建设和发展,而是要积极引导,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二是提高教师及管理人员的网络科技素质,形成教育管理者和学生之间思想、学习的高度互动。三是加强学校网络环境建设。网络环境包括网络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这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学校要协调好三者的关系,加强其管理,使网络文化能够得到高效、有序、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向阳,陈成辉.论校园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意义[J].前沿,2007.1
[2]彭斌.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分析[J].前沿,2007.1
[3]巩守强,李晓辉.试论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J].经济师,2007.3
[4]李洁,李炳毅.论新时期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J].社科纵横,2007.1
关键词:校园文化 现状 举措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5-003-0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高校是社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精神,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它包括校园地理环境、建筑布局、传播设施、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学风与校风等等,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融合体,直接对学校师生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和举止言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力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及其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及忧虑
(1)西方不良文化冲击着高校的主流文化。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国外学术交流不断引进,西方文化、港台文化、韩日文化不断涌入校园,大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享乐观,随外来文化的冲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同我们一贯倡导的传统的价值观发生背离或冲突。于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冲击着传统观念,一些大学生价值观不成熟,容易接受和消化不良文化,表现出盲目欣赏、模仿国外与我们生活不协调的东西,造成校园主流文化出现偏离现象。
(2)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负面作用。如今,网络成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大学生与外界交流不再是传统的文体活动、沙龙、座谈等,更多的是通过网络。但网络信息千姿百态,一些虚假、粗俗、暴力、色情等信息蜂拥而来,它冲击着传统的文明和道德观念,一些大学生意志薄弱,思想立场不坚定,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中,企图通过网络(如网络游戏等)解决现实中的困境和窘迫,人际关系淡然,人情冷漠,不关心他人和集体,缺乏对事业的追求和进取精神,对网络中的一些叛逆的、反动的信息接受快,对学校教育形成逆反心理,少数学生因此误入歧途。
(3)社会竞争给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压力。一是高校扩招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压力。近年来,多数高校的扩招幅度远远大于国家对大学教育的投资幅度,有限的大学资源平均到每个大学生的身上的设备资源和师资越来越少,一方面大学要优化育人环境,以高品位的建筑群、娱乐活动场所,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营造师生优美的工作学习环境,造就大学精英,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面又存在教学用房、师资力量、实验条件等资源短缺,给学校的教育管理、教学改革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二是来自于就业的压力。社会需求与毕业生数相差较大,学生自身素质与企业用人要求存在距离,学生就业观念适应不了当今社会发展要求。就业困难给学生形成心理压力,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压力。
(4)校园内部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困难,给校园文化建设形成阻力。学校持续发展与某些短期行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利益、教师利益与集体利益、学生及家长的利益与学校集体利益,还有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等等,存在着一些协调困难的问题,如学校校舍的扩建、教师住房、职称、待遇、学生收费、后勤服务等,在发展过程中,这些问题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合谐的因素,这些因素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二、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举措
(1)创建高品位的校园物质环境。物质环境对人的思想、情绪、情感有重要的影响,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部分。一是校园建筑文化的建设。近年国内许多大学合并、校园扩建、内部环境进行改造,在建设中应当注意在建筑的布局、建筑物的命名上下功夫。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以及当今一些著名的大学,大多依山傍水,建于环境优雅之处,取些意味隽永的物名,原因就在于以自然美的景观来陶冶师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二是学校绿化和美化建设。校园芳草青青,鲜花争艳,各种雕塑设计新颖独特,使师生步入美丽的校园感到赏心悦目、清爽宜人,这种环境文化氛围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往往胜于千万遍的说教。三是校园宣传设施建设。如校园橱窗、阅报栏、广播、校园网、校报校刊、校训校歌设备设置,要有意识地进行布置,在布置时讲求雅致美观,让现代文明气息与传统文化底蕴有机渗透,使师生时时处处感受着学校文化的魅力。在内容上要注重五“性”:即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实用性、特色性。这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形成、乐观进取精神的养成极为重要。
(2)创建高品位的校园人文环境。和谐融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第一,和谐人文管理制度是人文环境建设的保障。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这种人才培养的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相处,直接关系到校园的稳定和发展。高校的制度文化体现学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执行效率,如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生行为规范、职工人事、福利管理制度等等,它对师生有约束力、人性关怀的同时,也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的作用。因此,制定、修正公平、公正、合理的以发展人的主体性、富有人文情怀、具有创新活力的人文化管理制度是高校和谐发展的明智之举。
第二 ,教师文化建设,是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的关键。一是创建优美的工作环境。教师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工作,可以提高其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工作潜能和效率可以得到最好的发挥。二是给教师充分的民主权利,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给教师一个能倾诉、发泄不平而有不背任何包袱的场所,允许教师张扬自己的个性,充分地尊重教师的人格。三是给教师教学自主权。学校要保护教师独特教育思想、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这往往是教与学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的有利支持。学校在宏观把握教育规律发展方向基础上允许这些“独特”的存在,对教职员工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召感力,有利于学校“大师”的培养和人才的聚集。
第三,学生文化建设,是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它包括智力、德育、文体、审美、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培养。高品位学生文化建设要抓住几个关键:一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其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带着创新的目的去学习研究,其效果可想而知。二是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各种能力,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和发扬,使学生中美的思想行为得以互相感染、传播,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道德品味和培养高贵的气质的目的。三是注重学生诚信、仁爱教育。爱人、爱己,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劳勇敢、正直善良是学生成才的支撑,也是学生成长中的精神和灵魂。这就是胡锦涛在庆祝“神六”飞行成功大会上所说的:“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
(3)创建高品位的校园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新生态、新趋势,校园网络文化不可避免地改变着大学传统的办学理念,改变着大学生学习、生活及思维方式。以高品味要求来加强其建设,对和谐校园建设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一是要正视网络文化发展,形成现代化教育管理理念。网络加大了师生的信息量,开阔了师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网络已逐渐为师生所喜爱,并成为最好的伙伴。但网络文化的消极因素又摆在我们面前,如:虚假信息泛滥、不健康的网络游戏、色情、暴力、病毒横行等,学校不能因为网络文化的种种弊端就忽视、回避其建设和发展,而是要积极引导,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二是提高教师及管理人员的网络科技素质,形成教育管理者和学生之间思想、学习的高度互动。三是加强学校网络环境建设。网络环境包括网络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这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学校要协调好三者的关系,加强其管理,使网络文化能够得到高效、有序、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向阳,陈成辉.论校园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意义[J].前沿,2007.1
[2]彭斌.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分析[J].前沿,2007.1
[3]巩守强,李晓辉.试论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J].经济师,2007.3
[4]李洁,李炳毅.论新时期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J].社科纵横,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