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曾做了这样的调查:从教师方面你认为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A、教学态度B、教师的风度C、教师的容貌D、教师的知识水平E、教学内容、F、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居首要位置。从学生方面你认为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有A、学生原有的学业基础B学生的学习兴趣C学生的学习习惯D学生的学习方法E学生的智力水平等。学生的学习兴趣居首要位置。
创设教学情境,这是教师解决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关键。也是新课程中每个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学生的学习一种是认知过程,一种是情感过程。对美术学科来讲,重直观,重体验,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开拓智慧,会大大提高美术教学的实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是问题情景;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可以是角色表演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美术作品的内容。还可以是现场模拟情景;故事情景;多媒体情景;即时情景等。总之在教材的基础上,观察、发现、探索、思考,激活教材。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探究、理解。满足学生的审美诉求和内在需要。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造出充满活力的和谐课堂。
一、创设模拟的教学情境:
课例1:美术作品的收藏与拍卖(现场模拟情景)
教学思路:将《美术作品的收藏与拍卖》这节课设计成一节体验课。创设拍卖现场,学生以组为单位模拟各个博物馆或模拟拍卖角色,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从而对艺术和市场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首先是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明确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了解“美术作品的收藏与拍卖”的知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问题提出:
1、交流同学中有哪些收藏。(收藏共享----“自我认识”) 。2、分组讨论收藏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可以赚钱,但是也有风险----“合作能力”) 。3、如果我手里有20万元,我会如何选择艺术品。(模拟为北京、湖南、辽宁、四川等博物馆----在情景中体验并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体验拍卖现场
1、模拟竟拍(了解拍卖会的必要程序促进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拍卖员说:我过了一把拍卖的瘾。知道了如何调动买家的积极性。公正员说:透明的公正的交易才能有拍卖市场的火爆。)
2、拍卖会后的小结与交流:学生一起交流“我为什么选择这件艺术品”?在这里学生学会了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评述,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反思与延伸:课堂上的内容成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收藏丰富多彩(橡皮、邮票、史努比狗、钱币等),拍卖会跌跎起伏。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从学生一阵阵的笑声中看到了他们在快乐中求知。学生体验了当拍卖师的自豪感。学生体验了当公证员的责任,学生体验了争先恐后竞拍名家名画的乐趣。学生说这样的课:积极、探索、互动、对话、思考、参与、交流,兴奋、放松、愉快。课后引起更多的学生关注艺术品拍卖市场。
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由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自我体验、感悟知识为主体;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自主探究的场所;把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参与式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创设问题探究的教学情境
课例2:马年说马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马年说马》这一课中,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多种方式“遍地找马”,从而提出本课的问题。学生提出中国人为什么崇尚马文化?马通人性吗?马与自然的关系?马具有哪些审美特征?龙马精神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设计面广,但,是零零散散的,只有穿成问题串,才能构成一节课的主题。梳理后的问题是:1、关于马的美术作品有哪些?2、艺术家是如何用艺术语言表现的?3、为什么马成为艺术家永恒的主题?4、为什么形成马的文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上列问题开展了积极的探究。
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注意力和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开始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学生热烈的说马的典故,讲马的故事,争论马的习性与特征,思维开阔活跃,形成探究的课堂情境。
以一个教学班53人为例,课前学生只有21人知道徐悲鸿的中国画《奔马》作品,11人知道汉代著名雕塑《马踏匈奴》,28人解青铜作品《马踏飞燕》,16人知道唐代著名的《昭陵六骏》及两三个画家。本课上完,学生熟悉了近十几位画家的艺术风格。学生这样认识马:“俊美、雄壮、高雅、飘逸”,“从徐悲鸿的国画《奔马》作品中感受到“哀鸣思战斗,迥立问苍苍”,以马象征中华民族不可侵犯的尊严。学生这样理解龙马精神:忠、仁、智、诚、礼、自强不息、勇往无前、任劳任怨……
通过问题探究学习,这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既:知识目标:通过在网上搜索有关马的画家及其代表作品,了解各个领域马的艺术成就及艺术特色;通过对作品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审美情趣。能力目标:能够对作品进行简单的评述;会举一反三拓展学习领域。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看到:马已经成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象征,使学生熱爱中国传统艺术,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三、创设活动表演的教学情境
课例3:走近雕塑,感受雕塑
学生普遍具有对美术活动的需求,教师的着力点不是把书本上已有的条条框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时不仅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会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思路:分小组合作表演或创作雕塑,在活动过程中体验雕塑的形体美,借助音乐与朗诵,抒发对雕塑的情感。感受雕塑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每一小组自选喜欢的雕塑,进行展示。《中世纪雕塑》组的表演注重道具、音乐与雕塑的吻合。《阿波罗太阳神》组的表演动作难度大,但学生以优美的动作胜出。《加莱义民》组的表演人物表情沉重,形体展示到位,对生命的诠释,震撼了在座的学生。《横渡长江》组以气势取胜。《中国现代雕塑》组的表演,配以全新的解说,仿佛把大家带到了80年代。这种行为艺术的体验方式,使学生在兴趣中。增加了对雕塑特点的感性认识。
反思与评价:这节课的设计意在使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表演进行情感体验,肢体体验,5个小组都有不凡的表现与创新。通过这一艺术形式,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自己。挖掘了艺术潜能。从而培养了艺术表现能力。学生在活动中寻觅一种美好的感觉,自信、着迷、奇妙、忘我的投入。使自身的知、情意获得发展。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为自己的创造性想法骄傲。
美国著名心里学家马斯洛曾提出“登峰体验(Peak experience)”。指的是人的最舒心、最愉悦、最自我充实的情绪体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更多的体验机会,给学生更多的成功与快乐。使学生在真切情景和实际环境中学习知识,获取知识,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研究学生的共性与差异,敏锐的捕捉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搜寻一种把各种知识联系起来的整合能力,拓展教材的功能和内涵。这就需要教师成为能够就一个问题,打开多扇窗户的人,向教学中注入新的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从而开发出一个对于每个学生都是最佳的教育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这是教师解决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关键。也是新课程中每个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学生的学习一种是认知过程,一种是情感过程。对美术学科来讲,重直观,重体验,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开拓智慧,会大大提高美术教学的实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是问题情景;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可以是角色表演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美术作品的内容。还可以是现场模拟情景;故事情景;多媒体情景;即时情景等。总之在教材的基础上,观察、发现、探索、思考,激活教材。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探究、理解。满足学生的审美诉求和内在需要。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造出充满活力的和谐课堂。
一、创设模拟的教学情境:
课例1:美术作品的收藏与拍卖(现场模拟情景)
教学思路:将《美术作品的收藏与拍卖》这节课设计成一节体验课。创设拍卖现场,学生以组为单位模拟各个博物馆或模拟拍卖角色,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从而对艺术和市场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首先是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明确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了解“美术作品的收藏与拍卖”的知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问题提出:
1、交流同学中有哪些收藏。(收藏共享----“自我认识”) 。2、分组讨论收藏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可以赚钱,但是也有风险----“合作能力”) 。3、如果我手里有20万元,我会如何选择艺术品。(模拟为北京、湖南、辽宁、四川等博物馆----在情景中体验并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体验拍卖现场
1、模拟竟拍(了解拍卖会的必要程序促进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拍卖员说:我过了一把拍卖的瘾。知道了如何调动买家的积极性。公正员说:透明的公正的交易才能有拍卖市场的火爆。)
2、拍卖会后的小结与交流:学生一起交流“我为什么选择这件艺术品”?在这里学生学会了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评述,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反思与延伸:课堂上的内容成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收藏丰富多彩(橡皮、邮票、史努比狗、钱币等),拍卖会跌跎起伏。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从学生一阵阵的笑声中看到了他们在快乐中求知。学生体验了当拍卖师的自豪感。学生体验了当公证员的责任,学生体验了争先恐后竞拍名家名画的乐趣。学生说这样的课:积极、探索、互动、对话、思考、参与、交流,兴奋、放松、愉快。课后引起更多的学生关注艺术品拍卖市场。
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由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自我体验、感悟知识为主体;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自主探究的场所;把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参与式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创设问题探究的教学情境
课例2:马年说马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马年说马》这一课中,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多种方式“遍地找马”,从而提出本课的问题。学生提出中国人为什么崇尚马文化?马通人性吗?马与自然的关系?马具有哪些审美特征?龙马精神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设计面广,但,是零零散散的,只有穿成问题串,才能构成一节课的主题。梳理后的问题是:1、关于马的美术作品有哪些?2、艺术家是如何用艺术语言表现的?3、为什么马成为艺术家永恒的主题?4、为什么形成马的文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上列问题开展了积极的探究。
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注意力和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开始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学生热烈的说马的典故,讲马的故事,争论马的习性与特征,思维开阔活跃,形成探究的课堂情境。
以一个教学班53人为例,课前学生只有21人知道徐悲鸿的中国画《奔马》作品,11人知道汉代著名雕塑《马踏匈奴》,28人解青铜作品《马踏飞燕》,16人知道唐代著名的《昭陵六骏》及两三个画家。本课上完,学生熟悉了近十几位画家的艺术风格。学生这样认识马:“俊美、雄壮、高雅、飘逸”,“从徐悲鸿的国画《奔马》作品中感受到“哀鸣思战斗,迥立问苍苍”,以马象征中华民族不可侵犯的尊严。学生这样理解龙马精神:忠、仁、智、诚、礼、自强不息、勇往无前、任劳任怨……
通过问题探究学习,这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既:知识目标:通过在网上搜索有关马的画家及其代表作品,了解各个领域马的艺术成就及艺术特色;通过对作品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审美情趣。能力目标:能够对作品进行简单的评述;会举一反三拓展学习领域。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看到:马已经成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象征,使学生熱爱中国传统艺术,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三、创设活动表演的教学情境
课例3:走近雕塑,感受雕塑
学生普遍具有对美术活动的需求,教师的着力点不是把书本上已有的条条框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时不仅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会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思路:分小组合作表演或创作雕塑,在活动过程中体验雕塑的形体美,借助音乐与朗诵,抒发对雕塑的情感。感受雕塑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每一小组自选喜欢的雕塑,进行展示。《中世纪雕塑》组的表演注重道具、音乐与雕塑的吻合。《阿波罗太阳神》组的表演动作难度大,但学生以优美的动作胜出。《加莱义民》组的表演人物表情沉重,形体展示到位,对生命的诠释,震撼了在座的学生。《横渡长江》组以气势取胜。《中国现代雕塑》组的表演,配以全新的解说,仿佛把大家带到了80年代。这种行为艺术的体验方式,使学生在兴趣中。增加了对雕塑特点的感性认识。
反思与评价:这节课的设计意在使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表演进行情感体验,肢体体验,5个小组都有不凡的表现与创新。通过这一艺术形式,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自己。挖掘了艺术潜能。从而培养了艺术表现能力。学生在活动中寻觅一种美好的感觉,自信、着迷、奇妙、忘我的投入。使自身的知、情意获得发展。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为自己的创造性想法骄傲。
美国著名心里学家马斯洛曾提出“登峰体验(Peak experience)”。指的是人的最舒心、最愉悦、最自我充实的情绪体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更多的体验机会,给学生更多的成功与快乐。使学生在真切情景和实际环境中学习知识,获取知识,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研究学生的共性与差异,敏锐的捕捉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搜寻一种把各种知识联系起来的整合能力,拓展教材的功能和内涵。这就需要教师成为能够就一个问题,打开多扇窗户的人,向教学中注入新的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从而开发出一个对于每个学生都是最佳的教育情境。